克钦邦,缅北的自治邦,人口约188万,主要民族克钦族、傈僳族

克钦邦是缅甸北部的自治邦,首都在密支那,地形是山地和平原,面积8.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8万 ,居民主要是克钦族、傈僳族。

克钦邦古代为中国领土,在唐代属于中国地方政权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的领土,元朝和明朝时期属于中国云南的一部分。清朝时期属于部落独立状态。克钦邦北部包含江心坡地区、坎底地区、胡康地区,这些地方在晚清和1941年民国时代被英国占领并入英属缅甸。1947年缅甸各邦向英国争取独立,同年翁山将军依据彬龙协议同意将克钦邦、掸邦等地,划为自治区。

克钦族八成人信仰基督教,与中国景颇族是同一民族,他们虽跨国界而居,但彼此有着密切的血缘和历史渊源关系。他们彼此来往密切,通婚互市。 从跨居中缅两国的景颇族的族源、迁徙、称谓、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等各方面来看,他们是同-民族,仅只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国家。克钦邦自古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20世纪40年代修筑的中印公路进一步沟通了中、缅、印三国,克钦邦故有"缅甸的北大门"之称。

克钦邦,缅北的自治邦,人口约188万,主要民族克钦族、傈僳族

克钦邦古代为中国领土,在唐代属于中国地方政权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的领土,元朝和明朝时期属于中国云南一部分。清朝时期属于部落独立状态。克钦邦北部包含江心坡地区、坎底地区、胡康地区,这些地方在晚清和民国时代被英国占领并入英属缅甸。

克钦邦,缅北的自治邦,人口约188万,主要民族克钦族、傈僳族

密支那

是克钦邦的首府,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克钦邦最大城市。地当缅北铁路的终点,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约500米,有渡口可渡车辆。密支那周围多山,城西和城北有飞机场,公路四通八达,南可至八莫,北通孙布拉蚌,西有雷多公路抵印度的雷多,全市人口20万余人。距仰光919英里,距曼德勒487英里。密支那坐落在伊洛瓦底江边,伊洛瓦底江两条支脉东支恩梅开江和西支迈立开江的汇流处(称作 Myit-son )的下游。

克钦邦,缅北的自治邦,人口约188万,主要民族克钦族、傈僳族

密支那是缅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铁路线终点。由克钦族,掸族和缅族组成。在密支那附近出产的香米称作 khat cho ,被认为是缅甸最好的香米。密支那是翡翠的重要产地。密支那亦因其水果而出名,包括菠萝,西瓜,荔枝和牛奶果(star appl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民党入缅远征军部队和北战区司令部的麦瑞尔突击队(简称麦支队)对本多政材中将的日军三十三军一部分进行了长久的围困和激烈的战斗, 最终,密支那被史迪威将军领导的盟军攻克(被称为密支那大捷)。 密支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因为它连接缅甸其他地方的铁路和水路,还因为它在计划修建的利多公路(也译作雷多公路或列多公路,后改名为史迪威公路)路线上。该城市仅通过特殊允许才对外国人开放。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仰光-密支那铁路终点。公路通中国西藏地区。

克钦邦,缅北的自治邦,人口约188万,主要民族克钦族、傈僳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