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時代,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儲蓄如蓄水,投資如洩洪,一個社會沒有足夠的洩洪渠道,商業銀行儲蓄越高,風險越大,這也是貨幣金融時代的危機所在

貨幣金融時代,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三個金融時代的演變。

一是財政金融時代。1979年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以財政金融為主的金融體制,這一時期,銀行與其說是金融企業,不如說是財政的一級機構,主要承擔財政出納的功能,這一時期可以被稱為財政金融時代。

二是貨幣金融時代。1980年中國財政金融體制開始實行“撥改貸”政策,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開始履行向企業發放商業貸款的功能,銀行開始靠賺取存貸息差獲利。中國商業銀行金融業開始發展,中國金融由此進入貨幣金融時代。

從世界範圍來看,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對存款人還本付息剛性和借貸人還款彈性的特點,決定了商業銀行體系存在著系統性風險。從中國的實情看,頻繁宏觀調控的政策環境並未使中國市場經濟中經濟過熱現象更少發生。經濟增長過熱背後隱藏的是在間接融資模式下銀行的系統性風險。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貨幣金融不可能單腿支撐社會融資的重任。

儲蓄如蓄水,投資如洩洪,一個社會沒有足夠的洩洪渠道,商業銀行儲蓄越高,風險越大,這也是貨幣金融時代的危機所在。混業經營的現代金融集團中存貸與投融資業務相結合,商業銀行業務將高端儲戶變成授權投資者,投資銀行業務則是吸納投資者資金製造上市公司產品並在資本市場掛牌。以商業銀行為主的貨幣金融和以投資銀行為主的資本金融兩種業態在現代金融中相輔相成,有效控制了單純依賴存貸款的間接融資模式的系統性風險。

從中國國情看,要實現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合理化,關鍵是實現社會融資模式的合理化,即從以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貨幣金融時代向以投行金融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金融時代演變。

三是資本金融時代。1991年前後,我國相繼組建了深滬兩家證券交易所,開始了以直接融資為表現形式的資本金融時代的進程。在大規模組建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銀機構的同時,商業銀行也開始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和部分投資銀行業務,這表明,中國金融業開始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型。

此後,以股票和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發展迅速,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滬深股市已有3047家上市公司掛牌,資本市場累計直接融資達7.2萬億元之多。

無論從證券金融機構,還是從上市公司規模和累計直接融資總額看,中國正在跨入資本金融時代。

貨幣金融時代,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