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史上最虐心童年神作,成全了純真、善良、勇敢的阿廖沙

《童年》:史上最虐心童年神作,成全了純真、善良、勇敢的阿廖沙


《童年》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

阿廖沙非常喜歡外祖母,因為外祖母不但善良仁愛、而且不管生活怎麼艱苦,始終熱愛生活,她能歌善舞,會講各種民間故事。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和外祖母一般慈愛善良,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便是與外祖母完全不一樣的人。


外祖父自私、貪婪,喜歡用鞭子打人。因為童年的阿廖沙是個好奇少年,因此也惹下了不少禍事,有一次,幾乎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覺,為此生了一場大病。外祖父的冷酷無情讓他在這個家裡覺得孤單又沒有安全感。

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儘快爭奪家產,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鬥毆,家裡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可憐的阿廖沙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懷揣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生活。阿廖沙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他,離開了這個家。

在這個汙濁的環境裡,除了外祖母,還有一個人給了阿廖沙一點點歡樂和溫暖,他每次都會為年幼的阿廖沙挺身而出,他就是樂觀、純樸的小茨岡

小茨岡是一名棄嬰,小時候被外祖母收養,長大後成為了外祖父的僱工。他機智靈敏,而且有一手染布的好技術。不過他的技藝精湛卻招來兩個舅舅的嫉妒,有一次,他們讓小茨岡把沉重的十字架背到墳地,結果他脊背讓十字架壓斷,慘死在了十字架之下。


如果說善良的小茨岡曾給阿廖沙的童年帶來了友誼與歡樂,那麼他的死再次讓年幼的阿廖沙陷入了痛苦與孤獨之中。但知識分子

好事情”的到來,讓他的童年又重新變得美好。他是阿廖沙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位“好事情”是外祖父家的房客。他致力於投身科學,沉迷於各種實驗當中,除了阿廖沙,鮮少與人接觸,他還教導阿廖沙要讀書寫字,觀察生活。

可以說,外祖母、小茨岡、“好事情”這些人極大地慰藉了童年時期的阿廖沙,但悲劇的生活並沒有因此沒有停止上演。

阿廖沙的母親再婚了,並很快生下來一個寶寶。但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新丈夫的打。母親對阿廖沙也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生活了一段時間,感受不到任何溫暖,又回到了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產,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為了餬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去河邊偷木板賣錢。這也招致了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此時阿廖沙的母親也在新生兒病逝後便撒手人寰,阿廖沙成為了孤兒。他埋葬了母親後,自身難保的外祖父跟小阿廖沙攤牌了,他說“喂,列克謝,你不是獎章,不能總掛在我的脖子上,這不是你待的地方,去吧,你到人間去掙錢餬口吧!” 就在十歲的那一年,阿廖沙獨自踏上了艱辛的謀生之路。


《童年》:史上最虐心童年神作,成全了純真、善良、勇敢的阿廖沙

高爾基曾經這樣說自己的這本《童年》:“我不是在講我自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


小說不惜以“自曝家醜”的方式,反映了整個舊俄時代的社會縮影,分析了民族性格中種種亟須改進的不足,彷彿每個階段都圍繞著一個“慘”字展開,但儘管如此,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不是滿紙的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而是堅強不屈、與人為善的優秀品質。正是苦難,成全了純真、善良、勇敢的阿廖沙。從黑暗的現實裡尋覓希望,向著光亮堅強生長。這,才是生活的本質,更是指引人生走向光明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