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这是一篇关于老年,最靠谱,最科学,最好的文章。


这是一篇关于老年,最靠谱,最科学,最好的文章。

96岁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夫人用断食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晚年心得值得所有人看看!

陈司寇老师,民国时毕业于北京国立大学(现北京大学)。后执教北京101中学,老伴是北大教授赵宝煦。

图为95岁的陈司寇老师

2015年,记者采访陈老师时,她95岁。她积累不少可保证晚年身心健康的经验和心得。

今天知青社区将这份宝贵的心得送给大家。

时间真快啊,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七十岁了。一般来说,人在七十岁以后是很难过的。

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

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地待在家这个狭小空间里。

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忧郁症。

老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

在我们院里(蓝旗营,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怀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

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要这样过吗?

我今年94岁了,老公(赵宝煦教授)两年前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得很好。

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还要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啊,而且他们的家与我这儿离得太远了。

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

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我没有任何遗憾。

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

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

我从55岁退休到今年94岁,已快40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样做到的呢?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遗传、锻炼和养生和生活习惯。

人到70岁以后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

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

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

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

后来我自己看书,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地好了。

冷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

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

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

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

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

无论是再好的医生、

再负责任的保姆、

或是再孝敬的子女,

都不能去靠。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

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

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96岁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夫人用断食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晚年心得值得所有人看看!

陈司寇老师,民国时毕业于北京国立大学(现北京大学)。后执教北京101中学,老伴是北大教授赵宝煦。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图为95岁的陈司寇老师

2015年,记者采访陈老师时,她95岁。她积累不少可保证晚年身心健康的经验和心得。


今天知青社区将这份宝贵的心得送给大家。

下文是陈老师自述

时间真快啊,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七十岁了。一般来说,人在七十岁以后是很难过的。


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


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地待在家这个狭小空间里。


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忧郁症。


老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在我们院里(蓝旗营,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怀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


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要这样过吗?


我今年94岁了,老公(赵宝煦教授)两年前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得很好。


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还要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啊,而且他们的家与我这儿离得太远了。


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


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我没有任何遗憾。


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


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

老年人要有两个目标


第一目标:尽量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我从55岁退休到今年94岁,已快40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样做到的呢?


1、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生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遗传、锻炼和养生和生活习惯。


人到70岁以后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


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


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


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


后来我自己看书,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地好了。


冷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


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


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


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


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


无论是再好的医生、


再负责任的保姆、


或是再孝敬的子女,


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


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


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你的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我一个人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赏的地方就摘录下来,或者剪下来,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好几大本了,经常翻看,乐在其中。

我还爱看电视剧,看到难过处就跟着放声哭,高兴处就放声笑。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有时还想不通编剧为什么这么处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编剧,我就怎么处理。我现在还在研读《易经》,心得也记下了一本。

你看,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新知识要学,哪里有时间去寂寞呢?

此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家里不要太寂静。要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你说话,向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三个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儿子离我挺远,我不希望他每周都来,就对我女儿说,你跟你哥哥说一下,不用每周都来,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了。

他后来就两个礼拜回来一次。我平时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

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这样遇到疾病就能顶得住。

第二目标:“走的快一点”

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但死生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

我认为,要想“走的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

我来告诉你我的体会:

1、不怕死

其实无论多大年龄都会怕死,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谁不怕啊?

可是怕又有什么用,这是自然规律,只能坦然面对呀。

从70岁时我就想,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还有许多偶然因素。黄泉路上无长幼,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

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

我不喜欢跟街坊邻里的老太太们聊家长里短的事。我觉得不如看电视,能得到很多新鲜知识。

我爱看足球、网球、台球。我是丁俊晖的粉丝。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新闻我也很关注。这样我心情很舒畅,对疾病就能顶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检查发现我左肾上有个肿瘤,可能是癌症,医生和家属都主张要做手术切除。

我不同意。我说我已经92岁了,我将来走不一定是因为这个肿瘤。即便是这个原因,动了手术后又会出现其他病。那何必呢?

我就思量,癌症喜欢什么?它喜欢酸性的东西,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鱼大肉,饿死它!

多吃蔬菜水果,还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兰花等。两年来没有任何感觉。

现在我干脆就不去检查了,也不管它变大了还是小了,爱怎样怎样。

已经两年了我一直与癌症“和平共处”。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现在既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精神负担,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很有质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

当然如果将来真是癌症发作的话,后期会很疼,我就留一笔钱打止痛针。

我对女儿说,将来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没有知觉了还打它干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精神上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

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女说还是找个保姆陪住吧。否则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

我说犯了病又怎样,无非是拉到医院抢救呗。抢救过来又怎样,还不是不死不活地拖着?

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犯了病还抢救它干嘛?

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顺其自然,这是福气呀,你说是不是?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来不怕死,就活得轻松,生活质量就高。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天一天活过来的。

事实证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现在已经94岁了,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哈哈,多活了22年,我觉得自己赚到的已经太多了!

2、不爱钱

许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锱铢必较,把钱抠的紧紧的。他们真是没想明白呀。

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们来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儿女过六十岁生日,我每人送上一万元。

我想,自己也就这几十万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儿女们继承,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感激我。

不如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弄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现在很多老人想问题只从自己出发,想来想去总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

或是领导对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对不住自己,或是儿女对自己照顾不周,特别是儿媳妇又如何亏欠了自己。

内心总是不愉快。这又何必呢。

要想得开,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换位思维。

你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你。儿女都有儿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着你?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时,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顾了多少?

我从不要求儿女来陪我。我一个人生活的很有规律,说真的,他们来了我还有点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所以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报,只要奉献,我养大了儿孙,是我的奉献。但我不图儿孙的回报。


我一直以助人为乐,若能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快乐。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我就感到快乐。


一位老师经济上有困难,我给了她点钱,她向我表示感谢。我说,你甭谢,我这样做自己高兴。


与人的感情要真挚,但不要太缠绵。


我们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长期一直放不下,总是悲悲切切的。


爱情深厚可以理解,但总不能整日泪水洗面,多愁善感,去当林黛玉呀。


儿女也一样,我爱他们,当然舍不得分离。但是既然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愿意他们将来被悲伤所累,所以现在就不去和他们太缠绵,不要他们一天到晚总往我这里跑。


至于孙子辈儿,哈哈,不用我说,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这是人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嘛。


总之只有放下自我,


才能战胜死亡,


充分享受生期。


至于身后之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


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听陈老师一席谈,如醍醐灌顶。她那冷静与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彻悟后的诙谐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时不时地与陈老师一起开怀大笑。


联想到文革中,我们都亲眼见过陈老师所曾经遭遇过的非人待遇和残酷暴行,多少人因此而积怨积弱积病。


而陈老师却成功地战胜了那些摧残,重建了自己的强健身心,享有了健康长寿的晚年。这样睿智坚强的老人实在不多见。


临别时我说:“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您。”


“不用来了,打个电话就行啦!”


陈老师干脆地说,那口气像是对自己的子女那样随便。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生命的见证

以下为记者记录叙述:


2017年4月底,陈老师已经满了96岁。


这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


加上中间一次跌伤和小中风,身体脏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9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们都竭力动员她去医院住院。可是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就诊,她没有吃药,也没有注射和打点滴,只是坚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练习,希望还能下地步行。


女儿也为她问遍了家庭的医生朋友,他们都很坦诚地说:“这么大年纪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令所有退休人无眠!


子女为她请了保姆,24小时轮流守护她。而这正是陈老师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


她嘱咐女儿:一不要通知学校,二不要通知亲友,三不要让人来探望。


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


她请女儿“帮助”她,女儿难以答应,何况我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安乐死。于是她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10月17日,陈老师开始断食。当女儿把精心烹饪的饭食端到她面前时,她推说吃不下,并掩住口不准别人强行喂食。


看着她坚定的眼光,女儿只好含着眼泪把食物端开。由于肾癌开始引起腰部疼痛,她睡觉时总是用双手抵住腰部,并没有打止疼针。


18日,陈老师继续断食,只饮水。


19日,女儿冲了芝麻糊端到已经饿了三天的妈妈面前。陈老师居然一口气吃完了。但是当女儿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时,她又坚决拒绝了。


20日,陈老师已经既不吃饭,又不能饮水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写下自己的要求,如请人帮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陈老师继续水米不进。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帮助下起床解手。下午5时13分,陈老师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听到陈老师的女儿讲述她最后的日子,不禁感到震惊。以断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我立即联想起她的话“要不怕死”,“要争取走得快一点”。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既不拖累别人,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


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


陈老师完全的展现了生命的力量。


脑海里那张亲切的笑脸仿佛在说:


“哈哈,我已经赚到太多了,


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可敬!赶紧把推荐到微信圈里吧,让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

来源: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新浪博客,作者曹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