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一中國媽媽輔導孩子作業至崩潰跳河,大家對此有何感想?

老秀才109566801


我家有三個孩子 每天鬧的雞飛狗跳 要這樣我都跳的無數次了 做家長的輔導前先調整好自己心態 或者家裡有其他人 可以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勸阻下還是先暫停下較好 媽媽應該心裡默唸著 親生的 親生的 親生的 不過換位思考 現在小孩子學習壓力要比我們那時候還大 多為孩子考慮吧 成績好壞有一部分取決於天性 不是每個人努力就會有好成績 不要要求過於嚴格吧 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慕童小屋


我是一個三年級寶媽,那是深有體會啊!往年孩子學習我基本沒有操心過,孩子在班裡基本保持中上左右,(我已經很滿意了)不料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突然我在家裡擔任了輔導孩子學習的重任了,第一天上崗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祥和的媽媽。哈哈。事實證明祥和的媽媽只能表現在平時、在輔導學習這塊那是不會有祥和的媽媽。接下來的幾天真是雞飛狗跳來形容,孩子哭、我也哭、互相生氣對方。現在我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就把門反鎖起來根本不讓我進去,不知不覺之間我和兒子的關係已經在悄然的發生了變化。孩子已經不太願意和我交流了。作為媽媽來說真的好難過,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老公安慰我說:放手!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做主。我想想也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哪有時間關心我們的學習怎麼樣、只要每晚能在家裡看到沒有丟就不錯了。我們小時候很開心的。不是也能自覺的完成嗎,為什麼現在輪到我的孩子我卻不能給他們自由。終歸是我們深知現在的社會殘酷、就想讓我們的孩子在小時候就能多學習一點。以後能少受一些苦難。孩子,我們是愛你的,比愛自己還愛。我們一起加油成長![微笑][微笑]



劉小姐的日常生活Live


我的觀點可能與眾不同,孩子的學習不行,不代表這孩子就是智力不好。比如我一個同學,讀書時是天天被老師點名站在前面讀書的差生,後來初中畢業就輟學了,後來跟師父學家電維修,馬上展現了他的才華,手藝特別好,後來進廠幹了幾年,成績突出,再後來被廠裡派駐國外做項目工程,現在工資是我們大學畢業生的N多倍了。所以條條大路通北京,根據孩子的愛好因利勢導就行,也不必一棵樹上吊死,就算你跳河,他就能學好的嗎,所以我們不仿換一條思路。


隨城印象


過分的愛是對自己的極大傷害……我有深切體會,我讓我兒子鍛鍊身體,他不,給他教授我最受益的太極拳,氣功,六字訣他不!我讓他多喝水,甚至把水放倒他面前,他不,我讓他別老玩手機打遊戲,買了好多書給他,他不看,我讓他早點起床,他不……讓他要想過好必須有所追求……他無動於衷……我充滿了生氣和無奈!我覺得我已經受到了傷害……所以人各有志,人各有路……親人何必互相傷害呢


遠方更美


我之前在肯德基,一個媽媽在我隔壁桌輔導女兒數學作業,給氣得大哭……真的太不容易了……我都想掐死那個小姑娘,一直走神,加和減都搞不清楚……還一直走神不聽她媽講話……哎!日常恐育。

有時候就要承認自己的孩子智商不高啊,對他們發什麼脾氣😳,還把自己搭上

注意力缺陷是疾病呢,不能只怪孩子

而且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長學習,席慕容和瓊瑤數學都是零分選手,你能說她們是智障嗎?每個人特點不同,而且有些天生厭學也沒救的,怎麼教育都是沒有起色,所以家長只要盡力就好,不能走極端,這是愚蠢的行為


50歲大媽記錄生活


看家庭,如父母意見交流不到一塊,爺爺奶奶阻撓,那肯定會出逆子。我家小兒子,我和老公意見統一,老公教數學 ,我教語文,英語,我們且標一致,互補互商,小兒從不煩人,事事自律,自尊,我也就開心互粉,象在遊戲中玩樂,沒有不快!


天尊仙


我有兩個小孩!大的學習成績差,小的還沒上學,個人覺得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有的天生學習好,有的不管你怎樣去教,孩子有多用功,付出多少的精力,可成績就是上不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一味的在成績方面去糾結,對家長對孩子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反而會事得其反,家長很生氣,孩子壓力大。對孩子的成長百害無一利,如果換個方向,看一下孩子有什麼別的有益的愛好,著重的去培養,去鼓勵,那樣孩子會動力很大,興趣又大,家長也不會覺得努力白費,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讀書畢竟是好,但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

上面這個家長的行為,個人覺得非常不可取,太極端,她這樣走了,可帶給這個家庭,這個孩子,卻是永遠無法抹滅的痛!



金燃寶


首先說網傳的可信程度不大,就算是確有其事我也對該母親的做法表示不贊同。因為父母是孩子認同世界的第一啟蒙老師,他們的言行決定孩子今後走哪條路。你因為孩子功課這個微不足道的問題就做出跳河的舉動會對孩子的內心取向起到極大的負面影響,使孩子內心出現遇到問題就逃避甚至輕生的念頭。另外這件事影射出現代有些父母極其不成熟,沒有生活經驗,沒有社會意識,沒有教導知識的現象。可悲……



平衡世界善待眾生


既然是網傳,對它的真實性是有所質疑,。不管是真是假,這種現象確實說明了幾個問題:

一、在網絡學習中,家長在家確確實實沒有教學經驗,輔導孩子給家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為她們沒有方法,知識不繫統,不專業。恨鐵不成鋼,總想拿自己的心態和閱歷強加給孩子,認為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孩子應該會,但是他不會,家長就急躁了,沒有耐心了,甚至於出言不遜,大動干戈。

二、這也反襯出當老師從事教育,必須有一定的專業性,有豐富的知識,有良好的耐心,有百問不厭其煩的信心,還要有良好的心態,這也證實了當教師確確實實要經過嚴格的培訓,要具有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專業知識,不是說任何人都能當老師的。

三、這種現象也確確實實反映了一部分家長,在網絡學習中輔導孩子,沒有耐心,沒有方法,無從下手,急於求成,勝任不了輔導孩子這項工作,這應該是一大部分家長共有的心態。,據調查,很多家長問咋還不開學?什麼時間開學?孩子在家裡讓人受不了,踢雞弄猴,難管教,讓人承受不了。

四、這種現象還反映了,家長在輔導時,不能和孩子產生共鳴,不能有機配合。從側面反映家長真的想讓孩子儘快回到學校正常上課,學生長時間的在家,確實讓家長感到力不從心,心生煩惱。


Caoxiaojun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61歲的陳美齡在網上又火了。

這個曾在香港樂壇紅極一時,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退隱歌壇30年後,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過,這次是以媽媽的身份。

她把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最近,她接受了一個採訪:

視頻中侃侃而談的陳媽媽的教育理念引起無數人深思:“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陳美齡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點,都讓無數父母瞠目結舌,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種教育理念完全和我們背道而馳。要知道大多數中國父母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拼盡全力給孩子報最好的輔導班,送進最好的學校。

去年,有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紮了無數父母的心。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與之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還是吃著最貴的藥,安著最貴的支架,雞飛狗跳地陪娃寫作業,

亦或是,無縫銜接的輔導班:

這些無一不體現著中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有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可儘管如此,中國父母仍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這背後暴露出了一個殘酷真相:中國式父母焦慮。我們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跟不了好老師,比別人成績差……會輸,會落後。

而陳美齡之所以爆紅,就是因為她這一套嶄新的教育方式,驚醒了無數深處焦慮之中的中國父母,讓大家明白:不是孩子輸不起,問題的本質在於中國父母害怕輸。

就像馬東說的,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想讓孩子考上985,211;

我們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想讓孩子一定要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過上理想生活……

正是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這種中國式父母焦慮,很有可能廢掉我們的孩子。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有一個橋段:一個小姑娘考試考砸了,扛不住媽媽的批評,喝農藥自殺。雖然搶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個月的期限。

媽媽當時就崩潰了,悔不當初:我幹嗎要說她啊!沒考好就沒考吧……

是啊,一次考不好就不好吧,輸了一次成績,並不能代表輸了人生。為什麼要如此苛責呢?然而,現在再後悔都晚了。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有多少焦慮,孩子就會有多大的心理壓力。2017年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不幸身亡。

潘匡仁&蔡若蓮

這位出身書香世家,畢業於海外名校的孩子,因為在一場單車比賽中受傷,無法繼續參賽,不能為家族爭光,患了抑鬱症。

優秀教育者的後代,以自毀的方式表達“輸不起”的絕望,多麼令人唏噓,這難道不是對中國式焦慮最大的諷刺嗎?

而這並不是個例,北京大學曾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中國每5箇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哪怕考上大學後,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這裡的每一個數據都足以讓我們心驚膽戰。

它讓我們知道,中國式父母焦慮,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家長的用力過猛,可能廢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很喜歡白巖松說的一句話:不要教孩子如何贏,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的輸。

是啊,社會本就那麼多壓力,為什麼還要給孩子額外的負擔呢?其實,中國父母最大的贏,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輸。

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的兒子軒軒是一個好勝心極強的男孩子。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比賽吃西瓜,邊哭邊吃“我不想輸,誰來幫幫我呀”。

可是作為世界冠軍的爸爸卻說:你不能只想贏,也要學著輸,輸並不丟人。

於是,孩子知道了輸贏才是人生常態。這個常常把“爸爸,你一定要贏哈”掛在嘴邊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敗的時候試著安慰他:輸了沒關係,重新來。

焦慮是沒有用的,輸了一次成績,不代表輸了以後的人生。人生漫長,一次跌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來,你只有不怕輸,才能有機會贏。

父母永遠無法為孩子抵擋一生風雨,我們能做的,就是拋卻無用的中國式焦慮,引導他們正確面對人生。

不焦慮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從容應對人生之苦。

表弟當年上小學時成績不好,阿姨知道“逼”他學習不管用,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夏天的把他拉出去買西瓜。

近40度的高溫下,阿姨蹲在攤前和西瓜販拉起了家常,表弟催她快點,她也不聽,就這樣待了差不多一個小時。表弟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有的只挑不買,有的幾毛錢還討價還價,這1個小時裡,西瓜販賺的錢還沒自己一個玩具貴。

回去的路上,阿姨裝作不經意地問他:你以後是想坐辦公室,還是在外面賣東西?表弟說:我當然要坐辦公室,在外面又熱又累。可是阿姨回答:你現在的成績可能還坐不了辦公室。

表弟若有所思沒有說話,然而回到家,他竟然拿出曾經不屑一顧地卷子做了起來。

是啊,只有父母知道人生太苦是沒用的,要讓孩子自己明白: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會讓你很苦;你吃不了讀書的苦,以後也別想能走一條更容易的路。

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育。

然而,陳美齡在視頻中說:我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人格形成應該由家長承擔。

她一直以來都尊重孩子的選擇,告訴他們:如果迷茫的話,就聽從自己的心,哪怕選擇的是最難走的那條路。

當年,她大兒子考美國高中,不想考top1的學校,而想進排名第七的高中,因為學校會教授馬術。陳美齡跟兒子講: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這條路會很難,希望你不要辜負自己的努力。

於是大兒子非常用功,不僅把馬術練得很好,成績也一直排名第一。

無獨有偶,在紀錄片《成長單行道》裡,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母親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也請你做好吃苦的準備。

因為她們明白:孩子,不是一個“標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因人而異的“私人訂製”。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嗯哼一段話: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終究不可能成為你想象的樣子。

他只會成長為他眼中希望中的樣子。

父母該給他的不是一條規劃好的標配之路,而是教會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對未來的人生。

為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降降溫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優秀,是我們太著急了。

拋卻無用的中國式焦慮,讓孩子為自己而活,看清自己應該去向哪裡,活出餘生的新高度!

人生路漫長,也希望每一個孩子能直面挫折,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向波瀾壯闊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