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姑姑太平公主?

qzuser214257048


唐玄宗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曾經確實是站在統一戰線,二人曾合力對抗並搬倒了韋后集團,防止了第二個“武則天”的誕生。而李隆基繼位後,卻選擇向昔日地盟友開刀,這又是為何?

第一點原因,太平公主威脅太大

玄宗之所以和自己姑姑有所交集,主要是因為他需要姑姑幫助自己奪得政權。武則天掌權的行為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讓帝國產生了很多有統治野心的女權“主義者”,在武帝去世以後,國家權利雖然還給了李氏一族,但是繼位的中宗仍然是被皇后“玩弄”的對象,中宮之主韋后也憑藉著自己的手段開始大肆謀取權利。

面對這樣的情況,正值壯年的李隆基不甘心“家族產業”再次落到女人手中,所以他就想通過政變行動拿回權利。

不過那時的李隆基只不過是親王之子,手中握有的兵權非常有限,手下可用之人也就那麼幾個,如果單單憑藉自己手中的實力,想打敗皇后是有很大風險的。為了提高政變行動的成功率,玄宗就把自己的“投資目光”放到了姑姑身上,太平公主有著非常特殊的身份,而且她在朝中的影響力也非常強大,更重要的是二人有著共同的利益關係(此人也早走效仿母親做女皇帝的想法,看到韋后有領先自己的趨勢,心中自然不會情願)

所以當玄宗找到姑姑以後,兩個人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的目標:讓皇后退出舞臺。後來的事情發展也非常順利,政變成功皇后被殺,他和姑姑完成了既定目標。

可等到敵人消失了以後,二人努力的“方向”就出現了偏差,玄宗一心想接替父親登上皇位,而公主則想重新開創女皇時代,這種狀態下的姑姑無疑是玄宗的政治大敵,也是李氏一族的共同敵人,所以他繼位後最重要一件事就是解決這個不穩定因素。

第二點原因,來自父親的支持。

玄宗父親李旦在政變以後被推上皇位,他能當皇帝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各方勢力的折中妥協。

由於玄宗和姑姑都有自立的打算,可二人在“合作”過程中又是平等的關係,所以誰繼任大位都不那麼合適,在這種背景之下,李旦才作為一個“緩衝品”走上了舞臺。

李旦雖然是一個非常儒弱的人,但是他的腦子並沒有任何問題,夾在多方勢力正中間,他也早就想制定一個策略改變現狀,無論是按照親緣關係還是家族關係,他必然會偏向自己兒子這邊。所以在繼位一段時間以後,他就找來玄宗說要讓出皇位,玄宗的第一反應是父親在試探他,所以他也並沒有立刻接受。

不過父親接著告訴他自己的打算,李氏一族在近幾代已經飽受“摧殘”,女主當權的事情再也不能出現在朝堂之上,如今的太平公主已經表現出當權之心,只有父子聯手才可以打敗對方。

面對父親如此“懇切”的請求,玄宗最終決定稱帝登基。而姑姑在得知這個消息以後,馬上就組織了暗殺人員去刺殺玄宗,不過這時候的李氏一族已經具備了明顯的政治優勢,朝中大臣也紛紛表態“站隊”,其中有位官員就將刺殺一事告知玄宗父子,在二人的組織之下,太平公主一家被全部拿下,這場政治角逐也落下帷幕。

綜上所述,玄宗之所以對姑姑下手,根本原因還是二人的本質利益產生了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有人讓步的,除非一方勢力徹底被打垮。


白話歷史君


李隆基為什麼要殺太平公主,這個問題要從好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李隆基並不是嫡長子,擁有第一繼承權的,應該是李隆基的哥哥,後來的宋王李成器。李成器不願意和鋒芒畢露的三弟爭奪天下,才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可是姑姑太平公主,比較支持相對軟弱的李成器,並在親哥哥李旦那裡說了一些李隆基的壞話,這點,讓李隆基很不滿。

其次,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氏一族。在這場政變中,太平公主對年輕的李隆基,刮目相看,覺得他的能力很強,會成為自己的勁敵,所以之後一直針對他,同時,李隆基也對姑姑的老到,謀略,狠辣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雙方都把當時的盟友看作未來的對手,互相防範,所以,李隆基登基後,也不足為奇。

第三,睿宗李旦,對自己的妹妹非常信任,不僅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而且還把很多朝廷要事交給她處理。幾名宰相大多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實力很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剛剛登基的李隆基的皇權。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嚐到了先發制人的好處,面對權傾朝野,經驗老到的姑姑,他並沒有信心在朝堂爭鬥中,慢慢獲得最後的勝利,年輕的皇帝要的是快刀斬亂麻,於是,以有心算無心的李隆基最終取的了勝利,順利的誅滅了太平一黨,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腦洞大開的歷史


金玉其外的大唐。

1、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她的母親可不得了,堂堂的明月當空照的武則天。太平公主先是下嫁表哥薛紹,估計這個薛紹是個美男子,不然很難入他的法眼,表哥因為謀反餓死在河南監獄後,太平公主再嫁武攸暨,這個武攸暨是母親武則天的堂侄。客觀地說,太平公主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她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2、為何殺死姑姑?

在正常人的家庭裡,姑侄關係那絕對是非常親密的關係,姑姑一般都會拿著自己的侄子視同己出,但是在皇家,在利益面前,這種親情關係根本不值一提。李隆基是太平公主兄長李旦的兒子,太平公主和李旦都是武則天所親生,是親兄妹,她是李隆基的姑姑,是親姑姑,和母子關係只差一層,太平公主比李隆基大二十歲左右。太平公主跟她的母親一樣,也是個對權力有慾望和野心的女人。應該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曾經是一個戰線上的朋友,不過戰鬥勝利後,翻臉相殺也是必然的,他們兩個人唯一一次站在統一戰線上,是韋后亂政的時候。兩人都是李家的兒女,他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李唐王朝敗在一個女人的手中。不過韋后之亂被平定之後,太平公主跟李隆基也成了利益衝突,勢同水火的兩方。太平公主不想要讓唐睿宗立李隆基為太子,而李隆基也忌憚太平公主的勢力,害怕姑姑會危害他的利益,在當皇帝之前,兩個人的勢力都不足以消滅對方,終於,李隆基在登基之後,力量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李隆基終於瞅準了機會,殺掉了妄圖兵變謀反的姑姑太平公主。


智者說歷史


  

太平公主出身於李唐皇家,她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因為是最小的女兒,所以太平公主從小深受寵愛,恃寵而驕,且曾權傾一時,她還曾經廢立皇帝,併為唐玄宗李隆基的繼位鋪平了道路。


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為何第一件事就是殺死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那麼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還是姑姑的太平公主,唐玄宗為何要迫不及待的殺掉呢?

  

其實,這不難解釋,太平公主身為武則天的幼女,本就位高權重,有重要的政治影響力。

  

武則天當政後期,當時的宰相張柬之因為不滿武氏專權,發動了兵變,武則天不久便無奈退位還朝於李家,太平公主因為支持並參與了這次行動,因而被受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一時風光無限。

  

  

她的胞兄李顯繼位後,她被賜予不用像皇太子等人行禮的特權,並因為聰明機警一直為李顯皇后韋氏所忌憚。

  

在李顯被韋氏及其同黨謀害後,李唐朝堂一片混亂,這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共同發起了對韋后及其同黨的兵變,並擁立相王李旦為皇帝。


  

因為李旦生性膽小懦弱,而太平公主殺伐果斷,繼承了武則天的狠辣,所以李旦十分的害怕太平公主,對其絲毫不敢怠慢,且恭敬有加。


這一點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卻深深的看在眼裡,他那時就明白要想鞏固皇權,就必須收攏權力,而如果要收攏權力,就必須先除掉太平公主。


而太平公主也深刻的明白李隆基對自己的惡意,為了達到控制和監查李隆基的目的,太平公主在太子李隆基身邊佈置了許多心腹,以監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


所以李隆基那時並不敢輕取妄動,對太平公主也是表面順從,這時的太平公主的權勢可以說達到了歷朝歷代公主權力的頂峰。

  

忍無可忍,予以誅之。在李旦退位後,其子也就是李隆基繼位,史稱唐玄宗。


對於自己的侄子李隆基太平公主深知其英明果斷,但是她此時卻沒有任何收斂,反而依靠太上皇李旦的威勢繼續作威作福,甚至干涉朝政。


唐玄宗繼位之初,朝堂上的文臣武將大多與太平公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太平公主甚至想過與人合謀廢掉唐玄宗李隆基,還試過給李隆基下毒,李隆基如果不是對太平公主處處防備,恐怕早就被害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關係已經是水火不容。


唐玄宗李隆基自繼位後,一直隱忍不發,養精蓄銳,在時機成熟後,他以太平公主試圖叛亂為由,迅速誅滅太平公主的黨羽,並緝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因為過於恐懼,在家中自殺而亡。


路之意


當兩個強勢的人碰到一起,必定是要你死我活的,特別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在武則天的影響下,唐朝的幾位女人都有一顆不安定的心,有了武則天的榜樣,唐中宗李顯的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還合謀毒死了李顯,在和李隆基聯合除掉韋后和安樂公主後,太平公主到達權力巔峰,因為李隆基不象他的父親李旦和伯父李顯那麼軟弱,自然要和太平公主相碰,兩人也就勢同水火了。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武則天對李治的兒子們極力打壓,就算是自己所出也不客氣,可以說因為武則天的野心,李治的兒子們活的很苦,殺的殺,貶的貶,活著的人也整天提心吊膽的,總怕哪天死期到來,而對於太平公主,武則天卻非常寵愛,這也使得太平公主權力很大。

據說太平公主在幼年的時候遭到表哥賀蘭敏之的強姦,因為這件事也讓賀蘭敏之丟了榮華富貴和性命,本來賀蘭敏之這人就很荒堂,和自己的外祖母楊夫人也就是武則天的母親亂倫,又仗著得寵將已經定為太子妃的楊思儉的女兒強姦,武則天本來就很惱火,現在將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強姦,武則天就痛下殺手,將賀蘭敏之流放後又下令處死。

太平公主在第一段婚姻期間,倒也安分守己,沒有什麼不軌事件,所嫁的駙馬是城陽公主的兒子薛紹,兩人還生下了二子二女,不過婚後沒幾年,薛紹的哥哥薛顗參於唐宗室謀反,薛紹受到牽連,餓死於獄中。


過了兩年,武則天將太平公主許配給武修暨,為了讓太平公主嫁給武修暨,還特意把武修暨的妻子處死,太平公主在薛紹死後,可能是受到了刺激,在第二段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武則天寵愛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也很懂的做人,將自己的男寵張昌宗進獻給武則天。

在武則天時期,對於這位愛女,武則天也經常和她商議政事,這也使得太平公主“喜權勢”,不過太平公主也很畏懼武則天,並沒有恃寵而驕,行事還是很低調,只是躲在幕後,武則天雖然不允許女兒公開議政,但太平公主還是獲得了不小的權力。

在武週末年,因為皇嗣問題,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太平公主雖是武家兒媳婦,不過還是站在李家這邊,而太平公主昔日的情人張昌宗害死了太平公主另一個情人高戩,使得太平公主對二張也憤恨不已,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擁護著李顯發動了政變,誅殺二張脅迫武則天退位,太平公主也參與其中,因為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政治上也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李顯雖然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卻是生性懦弱,使得他的妻子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也想成為武則天第二,勾結武三思等人專政亂權,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而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成為了政敵,還曾經想利用李重俊事件害死太平公主,韋后和安樂公主雖然有成為武則天第二的想法,能力卻不知道差了多少,兩人還傻傻的將自己權力的保護神李顯毒死,眼見李唐又出現了危機,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密謀,兩人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后集團。

這場政變將韋后集團剷除,也將李旦擁上了皇位,立下了大功的兩個人都得到了好處,太平公主晉封萬戶,地位更加顯赫,李隆基被封為皇太子,李旦有什麼事情都要問宰相:“這件事和太平公主商量過了嗎?”“與三郎商量過了嗎?”


兩位哥哥的軟弱,讓太平公主得以干政,並且得到太平公主舉薦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人不可勝數,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為了達到長期的權勢地位,知道年輕的李隆基不好控制,就開始對李隆基下手,想要另立一個懦弱聽話的人當太子,以後好成為她的傀儡,太平公主先是散佈流言說李隆基是庶子不應當被立為太子,還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的勸宰相更易太子,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這些種種行為讓李隆基很是不安,自然對太平公主懷恨在心。

712年,有慧星出現,太平公主藉機說這是皇太子李隆基要奪權的徵兆,本想著以此陷害李隆基,讓李旦廢掉李隆基,沒想到唐睿宗李旦雖然軟弱,卻並不昏庸,看到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怕這樣下去大唐江山又要大亂,就借勢把帝位讓給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這樣還可以保護太平公主。


對於妹妹和兒子,李旦都不想傷害,本以為這樣可以緩和兩人之間的矛盾,沒想到反而加劇了兩人的矛盾,這是因為太平公主的勢力過於龐大,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出於太平公主的門下,文臣武將有一半以上依附於她,看到李隆基當了皇帝,太平公主並沒有收手,反而加速謀逆,還策劃對李隆基下毒。

面對太平公主的圖謀不軌,沉穩的李隆基在積蓄好力量後果斷出手,決定先發制人,713年,李隆基親率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等人帶兵,先殺了太平公主黨羽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控制了羽林軍,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將太平公主的黨羽誅殺殆盡,太平公主見大勢已去,逃到山寺,三天後返回,李旦為太平公主求情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最後賜死於家中,李隆基也得以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


歷史紅塵


唐玄宗幹掉親姑姑太平公主,實在是太平公主自找的。

本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盟友。那時候,太平公主的哥哥,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爺李顯當皇帝。

李顯也就是唐中宗。中宗有一個特別出色的皇后韋氏,還有一個同樣要求出色的女兒安樂公主。這二位,偶像都是武則天。人生追求也向武則天看齊。

唐中宗死後(據說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孃兒倆毒死的),韋后扶持了一個小寶寶繼位,自己隱在背後把持一切,儼然已經有了武則天當年的氣象。假以時日,估計她也會學習武則天干脆自己當皇帝。

但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不答應了。同樣不答應的,還有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的想法是,要當女皇,也是她當,輪不到韋后這個外人;李隆基的想法是,乾坤顛倒,剛剛正過來,不可再次顛倒。

雖然內心的分歧是不可彌合的,但此時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韋后和安樂公主。

因此,他們成了盟友。姑侄二人聯合,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把李隆基的爸爸、也就是武則天的有一個兒子李旦扶上了帝位,史稱唐睿宗。

唐睿宗上位後,近乎傀儡。也正常——因為他本來就是靠別人送上皇位的,他並不具備任何當皇帝的實力。

太平公主抓住了當下,隱於唐睿宗的背後,掌控一切;李隆基抓住了未來,做了皇太子,隱於是唐睿宗背後,等待時機。

唐睿宗感覺很難受,就說,我要做太上皇,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潛臺詞是,你們姑侄直接鬥吧,別讓我夾在中間難受。

這自然是難免的。因為李隆基不是個願意做傀儡的人。

其實,太平公主早就看出李隆基不是個小慫,不容易控制。她本想找個小慫過渡一下,以後可以當女皇,但李隆基讓她心裡打鼓。她曾經三番五次勸唐睿宗更換太子,可是唐睿宗不敢,也不願。

而對於太平公主的野心,李隆基也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李隆基上位後,和太平公主的鬥爭就難免了。

一仗下來,李隆基顯然技高一籌,太平公主便只能認輸了。認輸的代價是,死。

名叫太平,可這個公主的一生,人不如其名,一點都不太平。


趣談國史


高宗李治軟弱,媳婦武則天說了算。武則天不但搶了李治的權利,還搶了李家的皇位,建立了武周政權。

中宗李顯也是個窩囊廢,也是媳婦韋皇后說了算。韋皇后掌權也就罷了,她還嫌不過癮,也想像武則天那樣當女皇。於是和自己的女兒一起把丈夫李顯毒死了。

太宗死後的幾十年裡,李家的男人讓女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給李家丟盡了顏面。李隆基是個有點能力的人,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改變這種狀況,使李唐王朝回到男權社會。



但是,中宗時期李隆基只是親王李旦的兒子,沒有資本,政治實力太弱,靠自己根本無法實現政治理想,他需要藉助外力。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親生女兒,深得武則天真傳,也是一位女強人,並且有著很強的權利慾。中宗李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後,韋皇后想像武則天那樣當女皇。太平公主不幹,想除掉韋皇后自己掌握皇權。



於是李隆基機會來了,他和太平公主一拍即合,共同密謀發動政變,殺死韋皇后。

政變時,太平公主沒有直接參與,無法控制現場。結果政變成功,李隆基不但殺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也殺了太平公主的內線上官婉兒。殺上官婉兒,其實李隆基就是為了防止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強強聯手,把持朝政。

政變成功,李隆基的父親李旦被推上皇位,就是睿宗。李隆基因為擁立有功被立為太子。



李旦也是個軟蛋,權利基本掌握在太平公主手裡。但這時的李隆基因為是太子,又有能力,所以也掌握一定權力。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想要最高權利,於是就形成了對立。

後來,太平公主在與李隆基的鬥爭中出現失誤,致使李旦把皇位提前讓給了李隆基。李隆基上位後,要徹底改變女人說了算的局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幹掉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有得觀史


李隆基要幹掉姑姑太平公主,是為了穩住皇位。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一心想要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其野心勃勃,不過也確實有實力,曾一度掌控大權,李隆基在與太平公主的鬥爭中取得勝利,並且殺了太平公主。


武則天去世後,皇位傳給了李顯,李顯有位精明強幹的皇后與公主,皇后便是韋皇后,公主是安樂公主,這對母子也把武則天當成榜樣,同樣也希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於是在李顯死後,她們開始控制皇權。

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這時候有共同的敵人,因此結為同盟,她們為了扳倒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密切配合,最後他們二人成功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他們也彼此不再需要對方,兩人都覬覦皇位,所以成為了敵人。



起初他們中間還隔著唐睿宗,唐睿宗是他們二人合力送上皇位,目的是為了扳倒韋皇后與安樂公主。不過唐睿宗本身沒多大能耐,其實也就是個傀儡皇帝。唐睿宗也還算明智,夾在二人中間不好受,直接宣佈讓位當太上皇。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鬥,李隆基勝了,所以他當上了皇帝,太平公主被處死。


傳奇歷史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太平公主有政治野心,也有很強的政治能力,她的存在對李隆基是個非常大的威脅。



當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誅殺了轉圈的韋后一檔。

這主要是韋后一黨毒死了唐中宗,並且試圖扶持同黨溫王李重茂上位,架空李隆基他爸李旦。

如果這種態勢持續下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有很大危險,十有八九會被韋后一黨除掉。

在這種情況下,兩人聯手殺死韋后,清除了韋氏黨羽,將李重茂趕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

此時,表面上李隆基的勢力較大,他的父親是皇帝,自己則是太子。


然而唐睿宗的權力並不大。

太平公主有很強的政治手腕,又有不少政治關係,她很快拉攏政治盟友,準備對付李隆基。

她曾經強迫唐睿宗廢除李隆基,失敗後試圖採用暗殺手段。

其實,太平公主如果願意,他也可以政變。當時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經由太平公主任命,《資治通鑑》說:“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紀,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數人外,大多數都依附太平公主。


唐睿宗也是個聰明人。他雖然心中維護兒子,但表面上仍然維護太平公主的權勢,防止後者下毒手。

唐睿宗的目的是將權力交給兒子,但肯定太平公主的權勢,希望兩人保持政治均衡。

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內禪,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


然而,李隆基不像他爸那麼懦弱。

他認為太平公主野心太強,權勢又大,不好對付,乾脆來硬的。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宣稱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制人,先殺了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驚慌下逃走,但很快被捉住,只得在家中自殺,只有48歲。

太平公主自殺後“籍其家,財貨山積,珍奇寶物,侔於御府,馬牧羊牧、田園、質庫、數年征斂不盡。”


薩沙


李隆基是皇帝,太平公主是他的親姑姑,可是,他一檔上皇帝,卻迫不及待地剷除她,原因不外乎是她威脅到了他的皇權。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從小便很受寵,武則天對她有多寵呢?

當時,唐朝會用公主和吐蕃和親以達成和平相處的政治目的,所以,吐蕃一聽說唐朝皇帝的皇后有一個女兒,便派人來到長安請求和親,讓太平公主嫁到吐蕃。

武則天聽說吐蕃蠻夷竟然想去自己的寶貝女兒,心裡頓時不高興了,她之前在母親死後便讓太平公主充當道士,為母親祈福,此時最好的拒絕方式自然便是讓吐蕃人知道女兒是道士,所以她便為太平公主修了一座道觀。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駙馬薛紹受誣告被以謀反之罪處死後,武則天不忍心讓她當一個沒人疼沒人愛的小寡婦,所以又開始給她物色駙馬。

原本已經選定了武承嗣,偏偏武承嗣生了病,於是武則天又相中了武攸暨,為了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她直接殺了武攸暨的夫人。

可見,武則天對太平公主有多好,便對別人有多狠。

武則天對太平公主的寵愛,是太平公主日後能夠參與政事的一個原因,當然,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類我”,頗懂權謀之術。

不過,武則天遇事難決之時雖然會找太平公主商議,但是卻嚴令太平公主不得向外洩露她讓太平參與政事一事。

太平公主也知事情深淺,更知道自己的母親武則天的為人,因為武則天認為她“類我”,所以她也害怕武則天會認為自己會有擅權或是奪權的想法,從而招來禍端。為了讓武則天放心,太平公主過起了高調的貴婦生活,豪車美宅,怎麼奢侈怎麼過,她是在用“自汙”的方式消除武則天的疑心和戒心。

太平公主作為一個女人,能有這份見識和能力,卻是很不簡單。

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類我”,也確實看得很準,太平公主的權力慾確實是一點也不弱於武則天。

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權力,也為了擺脫武則天的桎梏,太平公主開始轉向支持李唐宗室,也即武則天的兒子、太平公主的哥哥李顯。

705年,張柬之趁著武則天臥病不起之際,率領五百禁軍將士擁李顯入紫薇城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武則天的面首張昌宗和張易之,隨後逼迫武則天遜位於李顯。

太平公主在這場政變中也予以了配合,也算有一點功勞,所以李顯即位之後便晉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和哥哥李旦一樣食邑五千戶,這事別說對於一個女人了,即便是對於男人而言也是一種無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李顯雖然再一次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可能是因為長期受到武則天壓制的原因,導致了他性格上的懦弱,致使韋后和安樂公主專權。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李顯當了五年的皇帝之後,竟然會死在韋后和安樂公主的手上。

李顯一死,韋后立15歲的李重茂為帝,繼續把持朝政,同時也加大了對太平公主和李旦的打壓力度,試圖將皇權攬於自己一人之手,或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之勢。

太平公主當然也不會束手待斃,她一看韋后出手對付自己和李旦,便迅速和李旦以及李旦的兒子李隆基達成了一致意見,聯手向韋后發難。

李隆基誅韋后之後,太平公主又和李隆基一起廢了李重茂,然後擁護李旦稱帝。

李旦當了皇帝之後,自然要好好封賞太平公主,這一次,她實封萬戶,萬戶侯是多少男人的夢想呀!她一個女人卻走在了無數男人的前面。

李旦也和李顯一樣,被武則天打壓慣了,懦弱的性格已經刻入了骨髓,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雖然沒像李顯一樣被自己的女人給架空,卻被妹妹太平公主給製得死死的。

太平公主的權勢有多大呢?只要是太平公主上奏的事,李顯肯定準奏,可謂是太平公主說什麼,沒有主見的李顯便會聽什麼信什麼。

即便是宰相和朝臣們商議通過的事,只要太平公主沒有點頭,這件事也沒戲。

太平公主的擅權讓李隆基看到了危機,如果再任由她這麼下去的話,恐怕還真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是,李隆基是不敢明著和她作對的,七個宰相,有五個是她的人,她的人又掌控著禁軍,李隆基一不留神便會沒命,由此可見太平公主權勢之盛。

李隆基不敢和太平公主作對,太平公主卻為了在李旦死後能夠繼續掌控權勢,便想廢了精明的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找一個懦弱的人當李旦的接班人。

實際上,李隆基曾向太平公主妥協過。

李旦因宋璟和姚崇二人上奏讓李旦將太平公主外放到東都洛陽,但是李旦不忍心,只讓她去了蒲州。此事被太平公主認為是李隆基在挑釁自己,於是李隆基嚇得趕緊向李旦說,爹呀,您快讓姑姑回京吧!

只不過,李隆基的妥協和補救措施並沒有得到太平公主的原諒,她最終還是決定聯合朝中文武發動兵變殺李隆基。

李隆基聽說太平公主要對自己下手,他能怎麼辦?要麼坐以待斃,要麼先下手為強!

李隆基能夠當上皇帝,能夠開創“開元盛世”,能夠“一日棄三王”,便說明他絕對是一個狠人,所以,他肯定會選擇先下手為強——他率先向太平公主下手,派人殺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斷了她的臂膀,讓她再無能力向自己發難。

太平公主一聽說李隆基對自己出手了,又聽說自己的人死了差不多了,趕緊一溜煙逃到了南山,三日不敢出。

只是,太平公主終究難逃一死,她不死,李隆基心中難安;她不死,李隆基心中怨氣難消。

所以,李隆基在這場“先天政變”中從李旦手裡拿到了皇權之後,便迫不及待地賜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