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井水源


劉邦這個人,很多人都知道他年輕的時候擔任過亭長,可是具體是什麼亭長,這個亭長又是什麼,很多人就一問三不知了,這裡面我們就要從司馬遷寫的史記當中找到蛛絲馬跡——高祖本紀中有明確記載: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所以我們也很清楚了,劉邦小時候就非常的大度,不喜歡進行農業生產,等他長大之後,被任用作吏員,之後被委任為泗水亭亭長,整個縣裡面其他的吏員就沒有不被他欺負和侮辱的。

那麼,劉邦為什麼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和侮辱縣裡面其他的吏員呢?他這一個區區的亭長,在當時權力到底有多大?如果放到今天,究竟放是多大的官職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的看一看。

因為戰國時期戰爭變得更加頻繁與激烈,所以在戰國時,各國都紛紛開始加強防禦措施,在與其他國交界處,可以說是嚴防死守——創造性的在交界處設亭這種軍事單位,放置這個軍事單位的長官就是亭長,亭長作為這麼一個基層軍事組織的最高長官,自然而然就起到防禦示警之責。

按照有關資料,戰國的時候,在鄰國交接處外邊的廣闊土地上每十里設一亭,這些亭依舊負責軍事防禦,就算天下太平,他們也還要承擔相應的抓捕盜賊等軍事義務。

戰國時期的軍事傳統,我們有理由相信,延續到了秦朝,因為在秦朝的官職上,劉邦這種亭長,下面還有兩個佐吏——求盜和亭父。顧名思義,就可以猜到,秦朝的亭長需要幹些什麼了,巡捕盜賊是他的基本職能,畢竟它本質上就是一種軍事單位,並且這種軍事單位的確很有效果,此後一直被沿用到了漢朝。

事實上,後來的漢朝繼承的都是秦朝的制度,在漢代《續漢書·百官志》說:“亭有亭長,以禁盜賊”,這就很明確了,劉邦擔任的這種官職職能範圍就是負責軍事防禦以及巡捕盜賊,這很類似於今天的派出所。

因為今天在派出所,我們可以發現,派出所也有巡捕盜賊的職能,同時,派出所所長民警的人數與亭長手下的人數大致相同,劉邦這個亭長手下,大約擁有十幾人,而今天的一個普通的派出所差不多也是這個人數。

但是我們又要意識到,這個官職還有其他的職能,眾所周知,後來劉邦造反的時候,輕而易舉的便拉起了上千人的隊伍,這明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巡捕盜賊職能就能做到的事,我們通過查閱司馬遷寫的史記當中的高祖本紀,可以輕易的看到這麼倆個事情,那就是劉邦喝完酒之後不付錢和劉邦後來的部下,大多是沛縣的商人(販夫屠狗)。

這倆件事情,很多人認為是劉邦耍無賴和出身微寒的證據,但背後其實反映了他這個亭長,完全可以控制當地或者某一處的市場,能夠起到一地的監督管理作用,也就是說,當時的劉邦的職能範圍還相當於今天的城管,換句話說,當時劉邦不但像一個派出所的所長還像一個城管局的局長。

所以說,有關劉邦這個泗水亭亭長,他的官職放到今天,至少也是一個派出所所長,又因為還有監管市場的職能,以及可以招攬大量市場上的人,我們猜測他這個泗水亭亭長很顯然跟城管也能扯上關係,總結來看,劉邦的泗水亭長放到今天至少就是一個派出所所長,最多就是今天的城管局局長。

所以也不要笑人家是一個無賴了,畢竟人家也是秦朝正經的公務員。


無筆


劉邦同志在起家鬧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個白丁,基本可以算個基層編外公務員。而要弄明白什麼是亭長,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個距離單位,也就是方圓五公里就設一個亭,亭長負責治安工作,也管點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來幹這個活,有點軍轉幹部的意思。


這個地理大小,大致也就類似於如今一個行政村或者居委會。也就是說劉邦的位置,大概就是個村長或者居委會主任的水平。由於他是編外幹部,所以居委會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長啦。


青言論史


大家都知道劉邦早年也是個公務員出身,曾經做過泗水亭的亭長,那麼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呢?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既有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這樣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寒門出身。不過劉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劉邦在逐鹿中原,統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討過飯當過和尚,論出身,朱元璋和劉邦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不過劉邦雖然是古代公務員出身,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蕭何(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好歹在沛縣衙門裡當了個功曹,品階還要高於劉邦。



亭長,原來是戰國時期一些國家在鄰接他國處設置的崗亭,以做監視防禦之用,每亭設一亭長。秦朝時期,亭制遍佈鄉村、城鎮,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釋:十里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長沒有鄉下城裡之分,設於城內、城門的亭長職責、品階都與鄉間亭長相同,在秦漢官制裡面,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吏。



亭長是個苦力活,劉邦在舉義之前,押著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驪山,還沒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一大半,劉邦估摸著走到驪山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停下來喝酒解悶,並順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們有多遠跑多遠,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幾個壯士感激他的重情重義,留下來與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著醉酒拔出佩劍把白蛇斬成兩半,後面的人聞有老婦哭啼,言孩兒為赤帝之子(指劉邦)所殺,婦人言閉化為輕煙而去,劉邦酒醒,大驚,始有爭奪天下之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祖斬白蛇起義”的故事。

由於亭長工作近乎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基本上民生的事兒都要管,不過秦、漢時期的亭長負責的事確實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驪山當苦力,這真是幹著最苦的活,賺著最少的工資,當著最小的官,受著最大的氣啊。



亭長在秦、漢是屬於最低層的官吏,諸葛亮就曾說過:漢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漢高祖劉邦 ,起身亭長 而終得天下。主公(指劉備)織蓆販屨 ,又有何 屈辱。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長制度在漢武帝之後逐漸廢除。


大國布衣


要知道亭長是個什麼官,就必須搞清楚什麼是亭。亭是秦漢時期的基層行政單位,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負責所在亭的全面工作,當然主要負責治安工作,另外也兼有處理民事。亭長多半由復員轉業軍人充任。

由此可見,劉邦這個泗水亭長,很可能連基層公務員都不是,大致相當於今天鄉(鎮)的某個行政村的村主任兼村支書。

至於有人說亭長相當於派出所長,這顯然是對史籍的理解不同。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是特別認同,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亭長相當於村主任兼村支書。

因為古代沒有鄉(鎮)這一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就是村。古代的村,是相當於今天的鄉(鎮)、行政村,還是自然村,都沒有定論。

所以,亭長這個職務究竟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亭長這個職務不是“官”,而是“吏”。


袁衛宇


劉邦做過沛縣泗水亭長,按照現在的編制來說,這個職務相當於鄉公所所長,但這個“所長”權力卻極大。


根據秦朝的郡縣制,郡下面是縣,縣下面是鄉,鄉下面是亭,亭下面就是村了。

從地理來規劃,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十鄉為一縣。作為亭長的劉邦就是這方圓十里地的管理者。

秦朝的管理制度帶著濃厚的商鞅變法的影子,直白點就是連坐制度一直延續著,把地方區域劃分這麼細有原因——便於管理,防止流民。

劉邦的泗水亭長的官職很低,幾乎處於最底層,但是他的權力卻在這十里範圍內很大,既然要便於管理,防止流民,那麼亭長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證自己的轄區內不能有人跑,不能有盜賊,不能發生重大的違法事件,處理百姓的基本糾紛等等。

亭長還有一個重大的工作,那就是收稅,不要以為收稅是縣衙的事情,一個縣那麼多百姓,秦朝時期的公務員數量並不多,收稅的工作完全交給縣衙來幹,那不現實,一般都是把收稅的任務落到各個亭長身上去,由亭長去收。

從以上來看,劉邦的工作既要保境安民,又要收稅納糧,那是妥妥的實權派,幾乎轄內所有的人都要巴結、討好他,工作雖然有實權,但是沒有能力卻也不行,畢竟抓賊、收稅需要人手,總不能讓劉邦一個人去幹。

一個好漢還有三個幫,劉邦在泗水亭任上要完成亭長工作,沒有幾個過硬的幫手,他一天都幹不下去,好在劉邦情商高,這也是他能夠最後當皇帝的最重要的因素。

劉邦結識了很多朋友,這些人都是後來一起打天下的核心團隊,有殺豬屠狗的樊噲,有吹簫說唱的周勃,有撒尿和泥玩的發小盧綰,甚至連沛縣縣衙的蕭何、夏侯嬰都是劉邦過硬的朋友,劉邦在泗水亭長任上結交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物,這對他後來打江山有極大的幫助。

雖然劉邦算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但從本質上來說,他與朱元璋都是從社會最底層一直幹到了皇帝位置上,他們都是赤貧的無產階級,都能夠開朝建國,那不是一般的能力強。所以,你處在什麼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沉墨I方之城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漢高祖劉邦曾是國家公務員,做過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微末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後來成為他屬下的蕭何當時在沛縣衙門裡當功曹,依官階要高於劉邦。


亭長:戰國時,兩國之間為防禦敵人侵犯,在邊境上設亭,每亭都置有亭長。到秦朝,每十里設亭,"亭制‘’也遍佈鄉村、城鎮,每亭都有亭長。

《漢書·百官公卿表》十里一亭,亭有亭長。

亭長到劉邦來當時,功能有所增加!要負責地方治安,兼管入駐、停留旅客,這個職務多以復員軍人來擔任。另外亭長在級別上不分地域,鄉下、城裡職級是一樣的,依秦漢官吏制度,亭長屬於最下級的政府官員。

亭長在特殊時期,還被政府分派特殊任務!

劉邦在鬧革命之前,押著一幫泗水郡的勞役去驪山,走到路上,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大半;劉季擔心到驪山之前,這些徒役都會逃之夭夭!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因心事重重喝酒解悶,並顯示了敢做敢為的英雄氣,毅然決然地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這個時候劉邦對大邦已不抱希望,他並不珍惜自己的亭長職務。

在他釋放的人裡面有十幾個壯士,他們感覺劉亭長是重情重義的男子漢,就留下來在深山野嶺中陪他前行。一行人路途中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酒勁揮劍把白蛇斬成兩截;後面的人忽聞一老婦哭訴聲傳來,她說她的孩兒被赤帝之子(暗指劉邦)所殺,這老媼說完化作輕煙不見了。劉亭長酒醒後大驚,思前慮後,開始萌發爭奪天下的願景。

說穿了,亭長工作類似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自己轄區範圍內的民生的事宜都要管!在秦末,亭長的工作內容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長途押徒役到驪山去勞動,顯然是苦差事,相信油水並不多。你知道,這有多大的責任啊!

所以,劉邦也不喜歡這份工作,整天與三朋四友東遊西逛、撩雞逗狗,還夜敲寡婦門、喝酒賒賬、不事稼穡、空手吃白食!可見,秦末,對亭長這一職務的政治覺悟與個人修養的要求並不高!

三國時的諸葛亮在舌長群儒時說:

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

這是用漢高祖劉邦出身寒微 來反襯劉備,大意是:你看劉邦起身於亭長 而終得天下,而我的主公劉備以前織蓆販屨的 ,這又有什麼可以讓他受屈辱的地方。

諸葛亮直接用織蓆販屨之徒把亭長比了下去!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是微不足道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自以為要江山永固,千秋萬代,卻沒曾想只傳到二世就劇終了,鐵桶一樣的江山差點被一個小小的陳勝屯長掀翻在地,這個屯長振臂一呼,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振聾發聵的吶喊。


屯長倒下了,亭長接過革命重擔繼續前進,終於在被打倒的秦帝國身上踩上一隻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

看來陳勝說的不錯,皇帝並沒有被誰承包,人人得而坐之。正像俗話說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俺家。也應了王熙鳳那句話,只要"捨得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

劉邦真的也是一個小人物,一名亭長,司馬遷說他的出身的時候是這樣描述的:"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因此,說劉邦生活在社會底層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他的反抗才有標誌性的意義,打破了周朝開始的世襲格局,為後人樹立起了一個成功的榜樣,讓後來的每一個皇帝不再那麼肆無忌憚,讓每一個草民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多了幾分自信,壯了一個賊膽。

大家想知道的是,劉邦擔任的亭長在秦朝的時候,到底是什麼職務?

一般都認為他是一個街道辦主任,或者是個村民委員會主任之類的行政角色。總之,算不上官,只是一個小吏,不是正規行政在編人員。

可是這種說法跟司馬遷大人的記載有些矛盾。


司馬遷的《史記》是在西漢誕生的,司馬遷所說的劉邦出生地是"沛豐邑中陽裡"。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沛縣歸泗水郡管轄,劉邦當皇帝以後,才將故鄉沛縣升格為沛郡豐縣。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到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才將沛縣改設為沛郡。

泗水亭長屬於吏,不屬於官,官和吏的根本區別在於,官是朝廷直接委任的,吏則是地方長官自己僱傭的。

劉邦出生在豐,祖籍在這裡,這是史學界公認的,泗水亭的位置沛縣東一百步,這裡還建有高祖廟。既然是泗水亭,那就是緊鄰著泗水。


翻看地圖我們知道,泗水亭和豐邑相隔有幾十裡遠,劉邦之所以到幾十裡外的泗水亭當亭長,因為劉邦是生在豐而長在沛縣。

亭這個機構設立於戰國,位置都是在各國邊疆,擔任防禦職責,由此看來劉邦只是泗水的第N任亭長。

而從司馬遷說劉邦"及壯,試為吏"擔任泗水亭長來看,古時三十為壯年,等於說劉邦任亭長時已經過而立之年。

楚國被秦滅時劉邦是三十三歲,如果三十歲就任了泗水亭長,應該這時候沛縣還屬楚國管轄。


漢代關於亭這個機構的記載是這樣的:"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職責是什麼呢?——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那麼秦朝的時候,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如何呢?——"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如果是秦漢時地方機構是縣統鄉,鄉統亭,亭統裡,而依據幾乎全來自於漢書的這段話。如果按照漢書的說法十亭一鄉,那麼鄉是六千六百二十二而亭應該是六萬多才對,而不是二萬多。

如果按照秦代是長度單位,一里相當於現在415米多,按上面縣級行政區域"方百里"來說,縣大概一百里左右,鄉大概十里左右,是正好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 "五吻合的。

按照秦制來看,一個縣有一萬左右,一里差不多一百戶左右,依據是《續漢書·百官志》。


亭最初設立初衷就是防禦盜賊,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知道亭不屬於地方行政機構,而應該是軍事機構。

依據如下,《續 漢書·百官志》說:"亭有亭長,以禁盜賊","亭長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

請看重點。一說明亭長和都尉有工作上的聯繫,可以理解為亭長對都尉負責,亭長是軍事機構可能性最大。其二,從亭長本身的工作來看,主要工作負責管轄地區的治安。

而亭長手下僅有的兩個下屬一個亭父一個求盜,亭父的職責是保管兵器和戶籍檔案及文書, 求盜配合抓捕。

結論出來了,亭這個機構不是行政機構,而是跟派出所類似,而劉邦的泗水亭長就相當於泗水派出所所長了。


亭的管轄範圍也許和一鄉之地大體相當。

這樣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沛縣的大佬呂公設宴的時候,"沛中豪桀吏"雲集,劉邦不僅到了,而且"素易諸吏"。

素易諸吏,就是一向瞧不起這些人,劉邦如果是縣官僱傭的跑腿的,不在編人員,或者是個村長、組長,能出現在縣裡大佬們出席的盛宴,而且不拿一分錢?


歷來現實


可謂出身卑微,當時作為亭長,連“制服"都沒有。《漢書.高帝紀》載:“泗上亭”,亭名,故地在今天門江蘇省沛縣以東。秦漢時期,十里地設一亭。有點類似今天的治安亭,小樓屋內配備基本的兵器用於緝捕鄉間的盜賊。


平時的日常工作就是負責亭內的治安管理,調解民眾小糾紛或者接待來往上傳下達公務而問路的官吏和具有合法身份的路人。





基於史料上提供的信息,劉邦的出身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輔警隊或治安聯防隊長之類的政府編外公務人員。


海馬論史析理


亭是戰國末期出現的基層行政機構,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所以,劉邦就是個派出所長,而且這個亭長並不能算官,頂多就是個吏。

一、什麼是亭及其作用

亭,古義同“停”。最早的時候是設置在交通要道上,供來往行人、官員等休息所用。到了秦漢時期,亭已經在基層普遍設置。值得注意的是,亭不是一種基層政權組織形式,也就是說和鄉、裡有著本質區別。

秦漢時期,亭是直接受縣領導的警察機構。亭主要有三項作用,第一是緝捕盜賊,維護轄區內的治安。第二是調解處理民間糾紛。第三,承擔著後世郵驛的相關職能,接待官方的一些人員。

秦漢時期,亭主要分為都亭和鄉亭,分別對應著城市和農村。每個亭都至少有三個主要的人物,亭長、亭父和求盜。因亭是受縣直接領導,所以亭長也是縣直接任命,他的職責就是主持亭的全面工作。

亭父和求盜就相當於亭長的副手,其中亭父分管後勤保障等雜七雜八的事,而求盜就相當今天負責刑偵、治安的派出所副所長,主要負責轄區治安。而且,所有亭部的工作人員都有專門制服,亭長是黑衣,亭卒是紅衣。

二、亭長權力大嗎?

亭既然是派出所,當然還配備必要的刀槍劍戟、弓弩等武器。由此看來,亭雖然微小,但是要人有人,要槍有槍,還可以盤問、抓人,實際權力著實不小。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比如飛將軍李廣有一段時間曾賦閒在家。有一次,李廣外出喝酒,回城晚了,在灞陵亭被攔下。那天,亭長喝了酒,把李廣一通臭罵。那時,李廣根本就不敢聲張。

但是,也是活該這個亭長倒黴。後來,李廣重新被啟用。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當時罵他的灞陵亭長抓來,然後將其斬首。

在王莽主政時期,更是發生了一件亭長殺高官的事。當時,大司空士夜間經過奉常亭。因為,古時都實行宵禁。於是,亭長就問大司空士有沒有通行證。沒料到,這個大司空士脾氣大得很,根本不把亭長放在眼裡,還舉起馬鞭打亭長。

說來也巧,這個亭長那天晚上也喝了酒。亭長雖然官小,但平日裡也威風慣了。既然你不拿豆包當乾糧,那也別怪我不客氣了。一股熱血湧上胸口,手起刀落,竟然把大司馬空士給殺了。

殺了人之後,亭長酒也醒了,知道闖了大禍,連夜就跑了。後來,這事被王莽知道。王莽說,這個亭長忠於職守,不要抓他了。

這二件事充分說明,不怕縣官,就怕現管。亭長雖然官小,但是現場處置的權力還是有的。

三、劉邦的亭長生涯

至於劉邦,在亭長生涯中也曾幹過一件大事,就是放跑了一幫原本要去服徭役的人。當時,劉邦作為亭長押送一批人去驪山服徭役。還沒走多少路,驪山的影子還沒看見,結果人倒逃掉不少。

走到豐西大澤中這個地方時,劉邦發現人也逃得差不多了,這樣到驪山,估計自己也小命不保。劉邦是個放得開的主,看到這情形,索性就停下,請剩下的人喝了一頓大酒。

喝完酒,劉邦嘴一抹,說大家散了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大部分人都跑走了,剩下有10多個人,估計也沒地方去,就留下來跟著劉邦。

於是,劉邦就帶著這批留下來的人醉醺醺地上路了。沒走多久,前面有人來報告,說有條大蛇擋住路了。劉邦一聽,什麼蛇不蛇的,上去,盤它。提著劍走上前,一劍就把蛇給咔嚓了。

咔嚓完之後,劉邦又走了一段路,結果酒勁上來,就躺在路邊睡起覺來。後面的人經過劉邦的殺蛇的地方時,看到一個老太婆抱著蛇的屍體放聲大哭。眾人問原因。老太婆說這條是蛇是她兒子,叫白帝子,沒想到剛才被赤帝子給殺了。說完,老太婆突然消失不見了。

大家一看,原來劉亭長不是普通人啊,便對劉邦開始敬畏起來。

至於劉邦,因為放跑役囚,亭長也當不成了,開始走上了造反之路。


鄣南煮史


劉邦如果在現代就是個:涉黑、涉惡的街道或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