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深度解讀!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如何低分上名校?

導讀:強基計劃將取代自主招生

“強基計劃”深度解讀!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如何低分上名校?

教育部正式發佈:《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示從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強基計劃”深度解讀!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如何低分上名校?

這意味著從今年起,傳統的“自主招生”,“三位一體”等我們熟悉的選拔模式將全面取消。由“強基計劃”取代並作為國內頂尖高校自主選拔的權利。申報“強基計劃”的門檻是:總分=高考分(85%)+校考分(15%)。這意味著能夠在校考拿到好成績的同學,有機會以低分上名校。

“強基計劃”深度解讀!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如何低分上名校?

以下是小鵬針對“強基計劃”文件為同學和家長作出的解讀:

1. “強基計劃”VS 自主招生,有何優勢?

一是選拔定位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而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二是招生專業不同。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專業範圍;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安排招生。這意味著:“強基計劃”主要是向大學基礎學科和專業放開,只招收對這些專業“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考生;

三是入圍校考的依據不同。自主招生的入圍依據主要是考生的申請材料;強基計劃的入圍依據是考生高考成績,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佈;

四是錄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採取降分錄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線;強基計劃將考生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五是培養模式不同。相關高校對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在培養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將實行小班化、導師制,並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暢通學生成長髮展通道,實現招生培養良性互動。

總的來說,對於成績優秀的同學,“強基計劃”取消了證書的硬性要求,降低了申請的門檻。

2. “強基計劃”只對哪些高校開放

目前“強基計劃”按照“一校一專業”的方式填報,只針對國內36所雙一流A類高校開放自主選拔的權利。也就是考生只能報考這36所高校中的高校,報考專業只能報考該校的“強基計劃”的一個專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古文字學、哲學、歷史學等)。

“強基計劃”高校名單: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3. 學生如何獲得“強基計劃”的資格

根據文件內容,可以得知,學生要獲得“強基計劃”的資格的途徑只有兩條:

(1)參加高考,高校綜合考核

“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在各省(區、市)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對於以高考成績入圍高校考核的,有關高校在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以考生高考成績從高到低確定參加高校考核名單。”

這意味著高校綜合考核時間在高考出分後,且高考成績權重不低於85%。

(2)破格入圍

這一條是針對競賽生,文件明確提出:“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佈。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後,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核——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以上信息表明,今年開始競賽生必重視高考,高考生必重視校考。

(3)“強基計劃”招生流程

“強基計劃”深度解讀!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如何低分上名校?

4. 強基計劃的目的

(1)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從文件第二條:試點定位,我們能從其中看出:

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而基礎學科的發展也將進一步促進電子、信息、材料、機械、能源、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發展,進而服務於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

因此,與之前的招生政策相比,“強基計劃”更加強調了設立目的“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2)明確選拔機制

我們可以看出,如想要在申請加入“強基計劃”,要麼綜合素質優秀,要麼基礎學科拔尖。

從自主招生聯盟、到綜合評價與自主招生並立,再到如今的“強基計劃”,政策調整的背後,選拔的標準實質並未改變,競賽、綜合兩條路仍然明確盲目鼓吹“不搞競賽沒出路”或者“全部迴歸裸分”,都是有失偏頗的。

“強基計劃”深度解讀!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如何低分上名校?

5. 考生該如何準備

選擇方向

分析完以上“強基計劃”的文件內容,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優秀高中學生的高考規劃,其實就是綜合、競賽兩條路徑;

所以,原打算參與自主招生的同學不必驚慌,目前仍有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等招生途徑可以參加,尤其是競賽生一定要特別關注強基計劃,強基計劃明確了對於競賽生或許有一定的破格條件。

綜合評價考核重點學科競賽

在 五大學科競賽,分別是,數學競賽,物理競賽,化學競賽,生物競賽以及信息學競賽中獲得獎項和成績;

綜合素養

這裡主要考察學生所報考專業方面學科特長、創新思維、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和溝通協作。須提供國家級及以上獎項或成績的相關證明材料。如:人文社科類、醫學類、語言類專業:在相關專業領域的競賽或活動中有突出表現,或能夠提供證明特長的相關材料的;

有志於報考文史哲的學生,在提高成績的同時,建議平日多閱讀國學、歷史經典書籍,培養思辨能力。同時選擇一兩個篇學科相關的課題,完成幾篇創新性研究報告。這些都是“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環節中“綜合素養”的體現。

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活動是考生綜合素養的證明。綜合素質評價需要學生提供報考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證明,將學生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經歷等作為綜合素質材料的重要內容。

做一些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完成社 會實踐報告,也是綜合能力和創新潛質的有力證明。 比如:之前中國政法大學要求考生在與法學專業等相關的學科有突出特長、取得突出成績、展示出 較大潛力且品學兼優的,可以向該校提出報名申請。因此,如果考生做了一些法學相關的調研性社會實踐,並提供相應的報告和證明材料,也可以用來申請。

總結

建議同學們最好抓住“強基計劃”的機會,

我們認為,關於綜合評價這塊,家長和考生應該準備要儘早。

一方面,因為綜合評定準備的週期比較長:高一暑假開始準備綜評,高二完成準備,高三抓高考,高考成績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強基計劃”的名額是省內競爭,而“強基計劃”招生的優先性更高於高考。其中校考更佔15%的分數。這也就一定導致同一地區的考生,報考“強基計劃”的學生可能會比沒報的同學,以更低的高考成績獲得高校錄取名額,而且每個高校在同一省份的招生名額是有限的。

所以,家長或考生是否能及時準備綜合評定,不僅僅考慮自身,還要考慮到競爭對手的選擇。不能輕易讓自己失去和別人同臺競爭的優勢。

最後,有志於國家重大戰略研究方向的同學,建議關注“強基計劃”,衝擊更高層次院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