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出自她的口,成了傳統教育極大的諷刺

1862年,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成為同治皇帝。為了把一個六歲的頑童培養成君臨天下的皇帝,慈禧可是費盡心機,希望兒子能夠從小就接受培養未來皇帝的教育,將來做出一番大事業。於是,在兒子的培養上她特別花功夫,給自己的兒子在朝野上下找了四位著名的老師。這四位老師任何一位拿出來,都是可圈可點的朝野上下的巨儒,他們分別是李鴻藻、祁寯藻、翁心存、倭仁。

李鴻藻出自於世家名門,咸豐帝時代就被納為載淳的老師。祁寯藻是嘉慶朝的進士大學士,曾經做過道光和咸豐的老師,寫得一手好字。翁心存,是道光時期的進士大學士,長子翁同書是進士,安徽巡撫,兒子翁同龢是同治三年的狀元。翁同書雖然是隻中了進士,翁同書的兒子又中了狀元。一家三代人,四個科舉及第,兩個中狀元。大學士倭仁,也是進士,是理學大家,儒家思想的繼承人。

慈禧分門別類地找出各有千秋的四位巨儒,來做自己兒子的老師。為了能夠更好的讓同治學習,她派了嘉慶帝的第五個兒子綿愉,也就是同治的爺爺,來管理同治,同時還把綿愉的兩個兒子奕祥和奕詢,找來陪同治讀書。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出自她的口,成了傳統教育極大的諷刺

同治畫像

慈禧首先責成奕訢給她列了一個課程表,同治六歲時起每天就要學習拉弓,並且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等三種文字。開始的時候,同治先練臂力,拉弓之後改為步射,站在那裡射箭,步射完了之後改為放槍。入學後,同治需要練習騎馬。“每隔五日,即於下書房後,在宮中長弄學習騎馬,由御前大臣壓馬及教習”。同時,同治要每日臨朝,引見臣僚之後,開始時只讀半天書,八歲以後延長為全天。再者,在讀書之暇,同治應時時與老師討論問題,以求深入瞭解文中經義。另外,還得和老師討論國家大事。

慈禧緊鑼密鼓的給同治安排了嚴格的課程和作息,為了使老師保持尊嚴,把同治教育好,讓老師坐著講。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六歲的時候,第一堂課是祁寯藻給他講的《大學》的前兩節,這是《大學》裡最精髓的內容。古代的學習,一般分成兩個部分,小學教育和太學教育。《大學》所闡述的開篇詞,闡述的就是太學學習的意義和宗旨。這個內容,即使對於我們今天具備一定學習積累的成年人來說,都是比較難的,更何況是對著一個6歲的小孩講這些。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出自她的口,成了傳統教育極大的諷刺

翁同龢

這樣做就意味著,慈禧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考慮到一個小孩在心智發展過程中的承受能力,給孩子訂了一個好高騖遠的目標,拔苗助長。如果最開始的時候就扼殺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就永遠視學習為畏途。慈禧如此高標準的要求的同治,其實是扼殺了孩子本性當中最天真、最浪漫、最願意求學的那一面。

慈禧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卓越的帝王,出發點本無可厚非,但她忘記自己施壓的對象是一個孩子,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結果可想而知。

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五年正月初九,是日讀書微倦,略有戲。二月二十五日,卯正上至,是日多戲言,龢與諸公急切諫,讀當勤”。同治十歲的時候,正月初九這天,同治讀書的時候,精神狀況不好,有的時候嬉戲打鬧。農曆二月份早上六點,同治上課多有戲言,打打鬧鬧不安穩。於是老師們急了,急切地勸諫同治,學習應該勤奮。

關於同治嬉鬧倦怠的原因,我們看一下他的時間安排就知道了。6歲開始,同治每天早上得和慈禧一起出早朝,慈禧和慈安太后要不斷的招見很多大臣說事,雖然這些事和他都沒關係,可能聽了都感覺心煩,但是他得一直端莊的坐在前面等著。早朝結束慈禧可能就回後宮躺著去了,但是他得回去上課。對於一個幾歲的小孩子來說,這應該是一個生理上難以承擔的壓力。每天無休止的學習,毫無玩樂的時間,同時慈禧忙於後宮和朝政的事物多了,缺少了對於皇帝的關心,這些讓同治徹底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出自她的口,成了傳統教育極大的諷刺

垂簾聽政

翁同龢日記記載,16歲的時候,同治還讀折不成句。面對著同治的不成器,慈禧特別著急,她日日督促老師對同治嚴格要求,設法勸講,而且每次都是嚴厲申斥同治。所以同治在這樣的高壓下,他和母親之間的心理距離就非常大,叛逆心也越來越強。

看到同治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於是慈禧一聲長嘆,提筆寫下“可憐天下父母心”幾個大字,做成匾額,掛在堂前。現在看來,這種自以為是的感動,是缺少對兒童心理學認知的極大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