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夕。我十八歲時,以為人到三十已經無憾;如果活到四五十歲,便會自動升為智慧中年;到了六十歲,可以御風而行。後來才發覺,七情六慾有時會追隨人的一生。

——亦舒

如果一部電影拍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本身,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的人生贏家式的逆襲,你會看嗎?我想這樣的電影在大多數人的心裡是排不上號的,包括我自己。直到前不久一個寒冷的冬夜,我看了一部叫《回憶》的法國家庭電影,才知道我對生活的認知過於淺顯。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電影《回憶》很冷門,豆瓣上的觀影人數不超過1000,卻有著8.1的高分。影片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85歲的奶奶被安置在養老院,似乎就要這樣孤獨至死;60歲的父親經歷著“退休危機",母親受夠了父親的死氣沉沉,婚姻岌岌可危;23歲的兒子羅曼不知道如何去追逐愛和夢想,一家三代都處在各自的迷茫之中,像極了我們每個普通的家庭。

伏爾泰說過: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麼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因此,在奶奶“離家出走”的帶領下,這家人為了脫離“不幸”,開始尋找自己的“神韻”。最終,羅曼放緩了自己焦急的期待,在幫助奶奶圓夢的過程中,遇到了真愛;父親在母親的巧妙設計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而奶奶在自己的夢想中無憾地離開。

影片平緩地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有矛盾、有別離,但處處洋溢著法式的優雅和溫情,讓人感覺非常舒服。但是,我覺得影片遠遠不止溫情那麼簡單,

更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每段經歷背後的“生活哲學”——如何在平淡又不順遂的生活中,活得更好。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下面,本文將從角色設定、主題昇華、重複場景的深意三個角度去解讀影片《回憶》,並探討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一、角色設定:真實地刻畫了普通人群,具有廣泛的普遍性,每個人都從中能找到自己。

影片沒有設定單一的主角,而是聚焦在最具有普遍性的一家三代人——兒子、父母、奶奶,並且通過他們各自的生活,以及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塑造出了非常貼近生活的角色,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是不同階段的自己。

①孤獨的奶奶:“被遺棄”比孤獨更可怕

影片的開頭是爺爺的葬禮,85歲的奶奶瑪德琳就這樣經歷了第一次“被遺棄”

,從此開始了獨居生活。經過歲月洗禮的瑪德琳是堅毅的,她並沒有因老伴的去世而倒下,她喜歡在家裡收拾照片。當孫子羅曼來探望她的時候,她會一張張地告訴羅曼,“這是你爺爺,這是我的姐妹,這是你爸爸。”瑪德琳就這樣,一遍一遍地回憶過去的美好,樂觀而從容地生活。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可是,有時候連平靜都是奢侈品,瑪德琳在家摔了一跤,幸好鄰居發現,將她送往醫院。兒子米歇爾和兩位哥哥覺得,一個將近100歲的老人沒有辦法照顧好自己,便商量好把母親安置在養老院,頤養天年。瑪德琳本是不願意的,但為了不讓兒子們操心,她還是同意了,老人家經歷了第二次“被遺棄”。

不過,此時最讓我感動一幕出現了:出發去養老院之前,瑪德琳穿上自己漂亮的衣服,化上了漂亮的妝容,凃上了明豔的口紅,盡顯優雅和大氣,充滿了儀式感。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儘管瑪德琳不喜歡毫無生氣的養老院,但她擅長苦中作樂,總能在無聊中挖掘生活的樂趣。可這也沒能長久,因為她的兒子們擅自賣掉了她的房子。當瑪德琳知道這件事的時候,經歷了第三次“被遺棄”,她內心的樂觀開始瓦解:她的家在何處?難道老年人就只能這樣孤獨到死嗎?

②經歷“退休焦慮”的父親,以及想擺脫現狀的母親

父親米歇爾在郵局兢兢業業直到退休,他以為自己終於告別了忙碌的工作,可以開始享受生活了,沒想到卻陷入了“退休焦慮”。

什麼是退休焦慮呢?這是指人退休後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抑鬱、悲哀等消極情緒,或會產生偏離常態的行為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

米歇爾退休後就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他會在平時“順路”跑到曾經工作的郵局看看,點餐的時候在烘肉卷和香腸之間糾結一個小時,需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他變得絮叨、脾氣差、死氣沉沉,而這一切他自己都沒有察覺。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妻子娜塔莉是一名教師,她與兒子羅曼談起了米歇爾的退休焦慮,並回憶起22歲的時候兩人相遇場景:

“那是我教書第一年,有天我下班,聽到有人在喊'小姐、小姐'。我轉過身去,是一個年輕人,我很驚訝,因為我並不認識他,所有的學生都在看著我們,他突然說道,‘你真的非常漂亮,我真希望從未見過你’,然後他就走掉了。”

當初的米歇爾是多有創意,現在的娜塔莉就有多失望,在她一番努力後,米歇爾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是,她決定要離開米歇爾。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如此一來,米歇爾不僅揹著“退休焦慮”,還在經歷著“婚姻危機”,再加上母親的離家出走,這個步入老年的男人似乎要被生活壓垮了。

③年輕的兒子:羞於啟齒夢想,迫切期待愛情

兒子羅曼是一個23歲剛畢業的學生,他的專業是文學,畢業後找了一份旅館守夜人的工作。面試的時候,旅館老闆問他,“你的小說呢?”羅曼矢口否認,並問老闆為何會如此篤定他寫小說?而老闆認為“守夜”“文學”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應該寫小說。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不過,羅曼還是沒有承認自己寫小說。其實他確實有個作家夢,老闆猜得也絲毫不差,可他就如同千千萬萬個年輕的我們,在初入社會的時候不敢說出自己的夢想,小心翼翼地將它守護在暗處,生怕被嘲笑、也生怕被打碎。

不過,與羞於說出夢想形成反差的是,年輕的羅曼非常期待愛情,他羨慕地看著來旅館的情侶,與室友討論喜歡什麼樣的女孩。終於,在一場葬禮上,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

年輕的人愛情都是寫上臉上的,從葬禮回來,室友馬上就從他的眼中看到了光亮,從他的臉上看到了抑制不住的笑。雖然礙於葬禮,羅曼與那位姑娘沒有取得聯繫,但這並不妨礙他陷入愛河;由於沒有對方的聯繫方式,他內心開始焦慮,生出一種遇見過愛情,卻又找不見的迷茫。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每個人在自己所處的階段都有各自的迷茫,即使生活賜予你平淡,也不會賜予你順風順水。一個個細節豐滿了人物的性格,一樁樁事件將角色推入了困境,影片真實地呈現普通人的茫然,羅曼、米歇爾、娜塔莉和瑪德琳或許就是現在的你、或者未來的你。

二、主題昇華:平平淡淡卻不會一帆風順,影片通過不同階段的生活經歷,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人們總是誤以為,等待老年人的就只有病痛和無聊,但在影片中,最先衝迷茫的人缺是奶奶瑪德琳。她從養老院離家出走,獨自回到了兒時的故鄉,踏上了尋找回憶之旅。並且,羅曼和米歇爾都在幫奶奶圓夢的過程中,意外地收穫了各自的生活哲學。最終羅曼找到了真愛,米歇爾重燃熱情,挽回了婚姻,影片通過這段經歷,揭示了普通人的三個生活哲學: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①孤獨不是老年人的宿命,最好的狀態是在慾望和恐懼面前不失平靜、沉著。

奶奶瑪德琳在知道自己的房子被賣掉的時候,被震驚了:原來她歸途只剩下墳墓。她已走向了耄耋之年,但依然有生存的慾望,也能感受到“被遺棄”的恐懼,這徹底激發了她的內心的遺憾。

“如果死神正在靠近你,你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有直面死亡的人才能回答。

瑪德琳也在一遍遍的回憶中,尋找到了答案:因為戰爭,瑪德琳不得不逃離家鄉,她只上到小學三年級就被迫離開了,這就是她心底最深的遺憾。因此,她獨自回到了家鄉,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在孫子羅曼的幫助下,瑪德琳還得以回到了當年的小學,與三年級的小朋友們共同上課,彌補了她最深的遺憾。瑪德琳就在這樣的幸福中溘然長逝。

正如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只有到了老年的最後時期,人們才能真正達到賀拉斯所說的“在慾望和恐懼面前不失平靜、沉著”的狀態。

②在重複的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遺忘了最初的意義,想要保持初心,經常回憶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娜麗塔向米歇爾提出離婚,並告訴他,她已經喜歡上了別人,那個人年輕、充滿活力。起初米歇爾並沒有太大的反應,等妻子離開的時候,他才終於激動起來:他去喝酒買醉,打電話給兒子痛哭,還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愛意,甚至還以為妻子的瑜伽老師就是那個年輕人,為此還去揍了別人一頓。

羅曼打電話向母親娜麗塔諮詢此事,娜麗塔在街上笑開了花,她說:“我得到回應了。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原來娜麗塔為了幫助丈夫,也為了兩人未來的生活,故意設計“激怒”米歇爾。

羅曼並沒有將母親善意的謊言透露給父親,而是鼓勵爸爸米歇爾向一個給過他忠告的人傾訴。一開始,米歇爾不好意思開口,踟躕徘徊了很久,他還是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世界,一股腦地將自己的困境說了出來,並表示自己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現在無法前行時,你就要找找以前的美好。”米歇爾收穫了他的生活哲學。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他幡然醒悟,如同40年前那樣,來到學校找到娜麗塔,“你真的非常漂亮,我真希望從未見過你。”說完,他就走了。娜麗塔喜出望外,甜蜜地跟上去挽住了米歇爾的手。

漫長的生活,讓我們忘記了事情本身的意義。其實,想要尋找出口,在回憶中尋找初心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也是片名《回憶》的意義所在。

③青年人總在追逐愛情,但過多的期待反而會造成困擾,年輕人首先要學會忍受獨孤。

羅曼在經過一見鍾情後,內心對愛情多了許多的迫不及待。在去尋找奶奶的路上,他忍不住開口詢問幫助他挑選巧克力的店員,“我要如何才能找到今生的摯愛呢?”

店員告訴他,

“如果你停止等待,她就會在24小時之內出現。”羅曼收穫了自己的生活哲學。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這與叔本華在《人生智慧》中評價青年人如出一轍,叔本華寫道:

人無法忍受孤獨,其實是在獨孤中無法忍受自己,所以才迫切地進行社會交往。

青年人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忍耐孤獨,因為幸福和安樂就是從孤獨中產生的。

羅曼放緩了自己的期待,一心一意地幫助奶奶進入學校圓夢,就這樣他遇見了奶奶所在的三年級的老師——路易斯,愛情就這樣水到聚成,不僅如此,羅曼還在路易斯面前,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作家夢。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哲學不會讓人變得富有,但能讓人自由。影片通過三代人衝出迷茫的歷經,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使影片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三、重複場景的深意:首尾呼應,暗喻生命的循環。

影片始於爺爺的葬禮,終於奶奶的葬禮,形成了首尾呼應。不僅如此,影片還在兩場葬禮上設置了相同的橋段:爺爺葬禮的時候,羅曼遲到了,因為他跑錯了墓地;奶奶葬禮的時候,羅曼的女朋友路易斯遲到了,也是因為跑錯了墓地。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影片採用的是線性敘事方式,卻安排了重複的場景和情節首尾呼應,其實暗喻著生命的循環,以及故事的輪迴:

葬禮以後還會有葬禮;

會有人再犯同樣的失誤;

總有人會忘記最初的意義;

也會有人重演40年前的橋段;

羅曼在步入老年後,可能會踏入父親的迷惑;

父親在老年的後期,也許會陷入奶奶的孤獨;

......

電影演完了,但生活還在繼續,如此循環往復。

不過,即使是同樣的葬禮,人卻完成了蛻變,得到了成長;即使同樣的跑錯墓地,卻沒有了埋怨,反而是相視一笑的默契。

生命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成長。

豆瓣8.1《回憶》:法式溫情的背後,揭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學

看完《回憶》,不僅感受到暖心與溫情,更重要的是影片照進現實,它提醒我們:無論處於人生的任何階段,無論困於何種迷茫,當現在無法前行時,就要找找以前的美好;生活漫漫,想要不忘初心,就要經常回憶。


讀書觀影,感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