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我們必須身赴火線 才能真實報道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火線4》片頭

2月21日,深圳報業集團晶報傳媒公司出品的紀錄片《火線》全網播出,點燃了2020年傳媒江湖的一把火。

它以非凡的勇氣和創見,呈現了抗疫第一線的驚心動魄,也還原了迷霧中的亮色。全網超過兩億次的點擊量,《火線》寫下了傳統紙媒在生態轉型、傳播運營、全網引爆的經典範例。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火線》製片人/導演 晶報傳媒總經理 晶報常務副總編輯馮景:我們必須身赴火線 才能真實報道

火線上的人和事面對來自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肯定,《火線》的製片人/導演,晶報傳媒總經理、晶報常務副總編輯馮景代表《火線》策劃人/監製,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傳媒董事長、晶報總編輯胡洪俠接受了採訪:“點擊量不是我們刻意去追逐的,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們必須身赴火線,才能真實地報道那些戰鬥在火線的人,呈現火線上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在這裡要特別感謝深圳報業集團社長陳寅一直以來對我們內容生產上的嚴要求和高標準,否則也不會有這部作品問世。”

收假

春節一開始,全國各地都投入到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全民戰疫”中,晶報也不例外。

大年初一,總編輯胡洪俠就在工作群發令了:“黨委會成員即刻進入戰鬥,全體員工初四結束假期,全面投入戰疫報道工作!”

善戰是晶報人的傳統。在前線報道中,記者們不畏艱險,連續作戰,第一時間報道深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權威、全面、真實的情況,宣傳解讀有關政策舉措,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心關切,講述一線工作者抗疫的感人故事。

從文字到視頻,從快評到長圖,從公眾號到H5……晶報的抗疫報道不光內容出彩,產品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而紀錄片《火線》是這些報道中的代表之作。

晶報傳媒這部打動人心的原創紀錄片,呈現了深圳醫護人員不畏艱險、頑強拼博、與死神賽跑搶救生命的驚心動魄場景和奉獻犧牲的感人事蹟。在刊播短短几天內,《火線》全網點擊量過兩億,這一現象級的傳播效果表明,深圳醫護人員的無私付出和無畏精神,不僅得到深圳市民的認可,也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肯定和點贊。之後又相繼推出了《火線2:火線上的人》《火線3:看不見的火線》及《火線4:火線上的尖兵》,點擊播放量要麼很快破千萬,要麼迅速10萬+。

而鮮為人知的是,《火線》系列的誕生頗為曲折。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晶報總編輯胡洪俠和《火線》主創開會討論。 王寧 攝

波折

《火線》大獲成功。在一片讚揚聲中,馮景依然很冷靜,“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會經歷波折,《火線》也是如此。”

要講述深圳抗疫的動人故事,必須先從醫務工作者開始,那麼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則是當仁不讓的敘事起點,因為那裡是深圳抗疫的最前線,收治了全市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火線”。

聯繫釆訪並不順暢,在與各方聯繫、反覆溝通的一週多時間裡,馮景想到過放棄,但總編輯胡洪俠不斷出主意、打氣,才使事情有了轉機:市三院院長劉磊終於答應和晶報採拍團隊見面。

開拍前一天,問題又來了。考慮到安全問題,所有進駐市三院採訪拍攝的記者事前都要籤一份“生死狀”。聽到這個消息時,胡洪俠心中有些忐忑,畢竟每一個記者身後都是一個家,每一個人身上都帶著牽掛,病毒殘酷無情,疫情最危險的時候,對誰來說,這都不是一項容易的選擇。

這時,倒是採拍團隊的同事們送來了定心丸,他們紛紛表示:只要做好自我防護,嚴格按照醫院的規定動作來做,安全肯定是沒問題的。

2月4日下午,馮景帶領採拍團隊前往市三院,與劉磊院長及市三院團隊見面,溝通採拍事宜。馮景代表大家簽下了第一份“安全合同”。隨後,經過安全培訓和心理建設,小夥伴們各自就位,《火線》正式開拍。

成功

紮根市三院拍攝三天,零距離接觸醫護人員,全景再現了“抗疫前線”的驚心動魄和細水流長。

《火線》也許不那麼完美,但絕對有誠意。它沒有製造噱頭譁眾取寵,而是忠實記錄著勇氣的碰撞和人性的舒展。它讓平凡的人說出故事,讓有故事的人閃耀出偉大,讓偉大的人格引發全民共鳴。

一經播出,《火線》成了爆款。

不過馮景並沒有過多關注點擊量,“點擊量從來不是我們刻意去追逐的,打動人心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我們新聞人能一直戰鬥在最前線,無論是文字、視頻或者其他任何一種形態的產品,肯定是最有說服力和最有生命力的。”

馮景說,“生產一部好的作品並不易,必須經過反覆打磨,數次推倒重來。從黨委會到製作團隊,每個人在這期間的工作量都巨大,但沒有誰有怨言。”

在整個過程中,《火線》製作團隊展露出的職業精神、團隊意識,讓馮景心生感動:“從範劭華、王子健、金羽澤、成江的採拍團隊三籤“生死狀”,到趙茜慶工作室、晶報科考團的製作與包裝,從朱健的文案撰寫,到王博、羅秋芳的推廣運營,我為《火線》系列作品感到欣慰,我更為晶報這樣的團隊感到自豪!”

時代就像水車的輪子一樣旋轉著,新的故事還將續寫。

在馮景看來,《火線》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功作品,晶報的轉型之路仍將繼續:“去年晶報傳媒創立了晶報說、晶報科考團、勾特研究院等一系列的新業態工作室,2020年我們將朝著可視化戰略全面進軍,也一定會製作出更多像《火線》系列一樣優秀的可視化產品。”

主創人員談《火線》創作幕後:正如醫生一樣 深入火線是記者的職責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紙上寫來終覺淺

□《火線》主創、晶報趙茜慶視頻工作室負責人 趙茜慶

做視頻沒有“一氣呵成”的時候,這是我的心得。最常見的是“一波尚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總有些你想不到或是“想到了,但沒想到會是這樣”的事情發生。怎麼辦?左突右衝,耐煩耐躁,迎頭而上。

《火線》的製作也可謂一波三折。從前期的策劃討論、到冒險拍攝,直至最後的製作完成,哪個環節都不是“省油的燈”。壓力盤旋在心頭,未知引誘著我們,也生髮成巨大的動力,最終讓一切變得越來越可知、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耀眼。

紙上寫來終覺淺,拍成此事要躬行。長久與文字打交道,如何打通其與圖像之間的橋樑,是一門學問。唯有實踐,才能明白一些道理,學到一些東西。《火線》是一道真正的火線,也是戰場,我們真刀真槍地摸爬滾打,接受摧殘與錘鍊。在通往真金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

好事多磨,好事還得多熬。

那些死磕片子的日子,那些焦慮的難眠之夜,我彷彿聽見了腦袋上白髮拔節生長的聲音。在這片日益貧瘠的領域,洶湧的憂思讓它們開足了馬力破皮而出。它們悄無聲息地蔓延,以一種殘酷的方式不斷提醒我:又一天過去了,片子弄好了沒?

文字沒能將我的情意 表達千萬分之一

□《火線》主創、晶報文體創意中心主編 朱健

《火線》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有個網友這樣留言:“淚流滿面!為什麼我眼中噙滿淚水,因為我愛這裡的土地和人民。”

這樣的感受,我在看成江、金羽澤、王子鍵他們拍回來的樣品時,其實就有。

2月13日,處於假期的我在江西老家接到了我們的領導——晶報傳媒總經理、晶報常務副總編輯馮景的電話,她告訴我說,“晶報的同事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市三院拍了三天,初剪了一個樣片,素材很好很珍貴,現在需要的是能迸發情感、主題昇華的解說詞,你先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感覺。”

就這樣,我點開了樣片,跟著同事們的鏡頭,一步一步走進了抗疫“硝煙味”最濃的火線現場。我看到了市三院醫護人員被口罩壓得變形的臉;聽到了護士長孟令香說自己“好不容易回家後,爸媽也不說話,就在旁邊默默地看著我吃飯”;看到了患者隔著玻璃門向我們舉起大拇指;也看到了康復者出院後,堅定地朝著陽光走去……

這樣的鏡頭,這樣的語言,重重地擊中內心最柔軟的一部分——何以能蜷居於安寧,還不是這些“最可愛的人”在為我們守護人間;何以能享受天倫,還不是這些“最偉大的人”在替我們套現幸福。

最後,與其說我完成了為撰寫《火線》紀錄片解說詞的任務,還不如說是完成了自己的內心表達:對同事們的敬佩,對醫護人員的崇敬,以及對生命的敬畏。

《火線》上線,瞬間燃爆……

□《火線》宣傳/運營監製、晶報全媒體運營中心執行總監 羅秋芳

2月21日晚6點,晶報APP、晶報官微首發!

《火線》上線,宛如那道被點燃的炮仗引子,瞬間燃爆……

經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騰訊視頻、新浪微博推送,深圳發佈、騰訊新聞、搜狐、鳳凰網等多平臺轉發,《火線》上線3天,騰訊視頻單平臺播放量突破1億;上線10天,多平臺播放量超過2億,創下了晶報原創視頻播放量的最高紀錄。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晶報記者拿命拍回來的片子。冒著危險進入定點收治醫院病房,直擊抗疫一線最真實的戰場,與一線醫護人員面對面交心。抗疫、火線、真實、戰場——這部視頻從開拍之時,便具有了爆款的“潛質”。

“火線是晶報重磅策劃的抗疫紀實片,把我們所有能發佈的視頻平臺都列出來,運營要全力以赴做好推廣,這將是一部燃爆全網的片子!”1月29日,“火線組合”成立不久,分管運營中心工作的晶報編委王博便給運營中心小夥伴“打雞血”。

“老師,晶報正在拍攝一部原創抗疫紀實片,請多關注!”“老師,晶報記者進入戰疫病房直擊救治,求推薦!”作為“火線組合”中的“促銷員”——運營中心團隊為《火線》努力奔走,讓她在更多平臺上展現真實的力量。作為運營推廣的“指揮員”,王博自己也衝到了推廣的“前線”,滿懷信心向人民日報客戶端、騰訊視頻、微博等平臺力薦《火線》。

10萬+、100萬+、1000萬+、破億!目睹一個個平臺不斷飆升的播放量,運營小夥伴們的腎上腺素也一次次被激發。

而我,在加入運營團隊之前,是一個跑了13年醫療線的老記者,也曾因採訪H7N9病例和甲流進入過定點收治醫院病房。但這一次不一樣,狡猾的新冠病毒無孔不入,傳染性變得更加強大。當看到我的“戰友”——晶報記者身影出現在片中時,我落淚了,為他們的勇敢、求真精神而動容。

全網超2億次點擊,《火線》火了!我想,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像尖刀一樣“扎”向火線

□《火線4》主創晶報全媒體評論中心總監 彭健

2月11日,晶報的一篇評論突然火了,讓當班的小編興奮得半夜都睡不著覺。這篇題為《湖北衛健委書記被免!釋惑:為什麼是免職而不是撤職?》文章最終的閱讀數突破2300萬,光是讀者評論和留言就高達數萬條,很多人也因此記住了四個字——戰疫快評。

一個多月來,晶報持續推出“戰疫快評”一百餘篇,像尖刀一樣“扎”向火線,多篇文章閱讀量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受到廣泛的讚譽和好評。

2月27日,評論中心接到《火線》系列4——《火線上的尖兵》的拍攝製作任務。當時評論中心承擔著極為繁重的“戰疫快評”寫作任務和“晶報說”拍攝任務,在生產和經營戰線上雙線作戰。《火線上的尖兵》為專題片,製作難度高,製作週期長,生產這種類型的視頻也並非評論中心所長。但在這種情況下,評論中心第一時間承接了這一緊急任務,僅花了兩天半時間,就完成了從腳本到拍攝到製作的全部工作,高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火線上的尖兵》政治性強,製作要求高,由報社總編輯和兩位黨委委員直接策劃指揮,在腳本打磨階段就多次提出修改意見。在拍攝和過程中,因為資料畫面不足,以及技術等問題,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和困難。棚拍畫面因為經驗不足,反覆拍攝了多次,後期的畫面和特效,也經過了反覆、多次的修改。

但即便如此,團隊依然頂住了壓力,高效分工協作,連續熬了兩個通宵,最終僅用了兩天半時間便拿出了片子,而且受到報社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火線上的尖兵》刊播後,在部分平臺分發受阻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逾700萬的點擊量,受到廣泛好評。

我們其實不要英雄

□《火線》主創、晶報科考團工作室負責人 王子鍵

一線記者的本職工作就是通過忠實記錄,將別人看不到的,展現在受眾面前。

年前外出計劃泡湯後,宅在家裡看著新聞,想著同行都在前線,躁動一點一點滋生。還沒等宅出繭子,從年初一開始,我就出門進入了工作狀態,出入市三院等地,成為了新的生活常態。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拍攝、製作過程對我們的磨練和摧殘,難以用三言兩語述盡。有挑戰,當然也就意味著有機遇:通宵的拍攝和剪輯,伴隨著通宵的崩潰,但其中門道也就摸到了一點。

參與了兩三條專題片子的拍攝和製作,自我隔離點,確診病例小區,醫院發熱門診、疑似隔離病房、感染二科三科、手術室,疾控中心……該去的、能去的地方都去了,這期間也沒跟別人多說。直到任務完成後,才在社交媒體發了幾張照片,交代了下近況。

聽說我去了好些看似危險的地方,友人驚詫,紛紛囑咐我注意。我簡單回了句: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籤“生死狀”什麼的,聽起來挺恐怖,但實際上最危險的地方,最有安全感。這句話片子文案中用過一次,在這也可以再用一次。看看一線醫護人員,再對比你我普通人,也就沒什麼好害怕的了。

因為資源緊缺,在防護服穿一件少一件的大背景下,為了深入拍攝,我也“有幸”穿了一回。為了不辜負這套防護服,從穿上的那一刻開始,直到小心翼翼地脫下,我都盡力進行了拍攝。

穿上這“套裝”意味著幾個小時不吃不喝,廁所也不能上,全身裹得跟粽子似的,多少有點汗蒸的意味。和同事一起連續十幾個小時的記錄,跟到最後,人也是蒙的。成江事後笑我,說看監控我怎麼呆坐了半個小時,我只能跟他解釋:缺氧。

知道做出來的《火線》系列,有些人會看,還是覺得挺值得的。

感受過一線的氛圍,再回到平常生活中,最大的感覺,是不能將抗疫理解為戰役。我們其實不要英雄,不要犧牲,要各行各業一線人員健康活著,用科學、用知識、用真理、用真相來應對,一切總會過去的。

連續三天在醫院蹲守, 只為拍到更核心的畫面

□《火線》主創、晶報健康新聞部主任 範劭華

1月底,總編輯胡洪俠和常務副總編輯馮景召集我們開會,讓我們拍攝一個片子,講述抗疫最前線的故事。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奔著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病房——病人情況最嚴重、醫護人員最忙碌的地方去。這樣的地方是市民最關注的地方,但是這樣的地方,也意味著危險,被感染的風險高。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晶報記者範邵華(右)和金羽澤在市三院。

拍攝安排在2月初,當時疫情正處於緊要關頭。院方考慮到記者的安全,沒有同意我們拍攝病區的要求。為了爭取拍到最前線的獨家畫面,我們在開拍前一週,跟院方進行了反覆溝通,為此大家還跑了好幾趟,去醫院與院方面對面討論拍攝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學習如何做好防護等。

進入拍攝期,我們連續三天在醫院蹲守,只為了能拍到更接近最前線的畫面。記得拍攝第一天,我光在院區裡就走了一萬多步。我們的三位攝像都發揮了出色的突破能力。最終,我們在安全的位置拍到了核心的畫面。

那段時間,我天天泡在醫院,家人和朋友都很擔心。但是,就像總編輯胡洪俠在開動員會時所說:這樣重大的疫情,我們一輩子可能就遭遇這麼一次。難道就因為害怕不參加嗎?我們的答案當然是“不”。最重要的是,作為記者,能夠在這樣的火線,記錄、傾聽抗疫戰士們的故事,這是很有意義、值得一生銘記的事情。

不管遇到什麼樣危險的採訪, 我都會去

□《火線》主創、晶報攝影記者 成江

不管遇到什麼樣困難和危險的採訪,我都會去。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更是一種人生的經歷。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如何離那些一線的醫護人員更近,拍到最真實、震撼的畫面,成為此行拍攝最讓我焦慮的事情。我能理解院方善意的安排,但作為新聞記者,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遠遠地觀望,拍些可有可無的畫面。必須得突破,得有一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頭。

有人說,這很危險。當然是的,但是正如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職業擔當和責任一樣,衝上一線、深入火線,也同樣是記者的職業責任。

拍攝的過程中,我們最擔心的其實不是自己會出現什麼狀況,而是如何“突”進去。領導和院方不斷溝通,我們也在現場不斷“活動著”,尋找著機會。有幾次都想放棄了,但在常務副總編輯馮景的帶領下,整個火線團隊有一種不折不撓的信念,這種信念感染著我們每個人,也支撐了整個《火線》的製作過程。

進入核心區域之前,我們要“全副武裝”,隔離服、靴子、鞋套、護目鏡、口罩、帽子等穿戴不能有一點馬虎。對於經驗不足的我們來說,只能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逐一地穿戴。醫院要求醫護人員每4小時輪換一次,我在裡面覺得,這4小時簡直“度時如年”,多穿一秒防護服都是煎熬。看著他們穿梭其中,照顧病患,我真正體會到了醫護人員的不易。而出來之前,脫防護服也是一項“大工程”,起碼花了一個小時左右,所有步驟要求慢點再慢點,細心再細心,千萬不能出差錯。

那天第一次到市三院拍攝,我告訴老婆說,要出去一趟。她早習慣我這種堅決的眼神和說話的語氣。因為一有大事,我就會出去採訪,她比較理解我的工作。後來,我把《火線》的片子放給家裡人看,他們個個伸出了大拇指:沒想到,你們還能弄出這樣的片子出來!

那一刻,驕傲和自豪感十足爆表。儘管以往也有像這樣驚豔他們的時刻,但我知道,這一次意義絕對不同了。

一年半載應該不用再洗碗了。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 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火線》主創、晶報攝影記者 金羽澤

大年初五,從鍾南山院士宣佈病毒肯定人傳人起已過去一週餘。手機上每小時都有新的重磅消息彈出,有官方的,有同行的,當然自然少不了遠房表嬸聽她同學說的。此刻不安分的我也終於按捺不住想“見證”的心,踏上了回深的高鐵。當然,為了安撫母親,我藉口是報社命令,記者必須走上一線,而我則完全是被迫執行雲雲。

深度深圳⑫ | 兩億點擊量幕後!為拍到《火線》核心畫面蹲守市三院三天

2月初的深圳,正是疫情正盛之時。平時一副好漢做派的王子鍵把酒精裝進了褲兜,逢人就掏出來客氣道:嘿,來點?而出入醫院如回家般的範劭華則多了幾分束縛,刻意迴避著不必要的觸碰。每位一同進入市三院的“突擊隊”成員們都在用實際行動把“注意安全”四個大字寫在了臉上。

當拍攝開始後,每個人的狀態都似乎發生了變化,王子鍵與醫生聊到興起,也像是忘了身處醫院的感覺。範劭華也在小小的市三院內,刷出了上萬步的微信運動記錄。拍攝期間女友發來信息:你怕不怕啊?我心中想著安慰一番,告訴她我保護得很好,落筆卻只有五字:忙,沒時間想。

人心惶惶之下,去市三院拍攝採訪的這個行為自然得不到理解。周遭都在問,你為什麼要去?問的多了,每次解釋都要費一番功夫,只好祭出先賢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湊近一點當然不是為了更方便看熱鬧,而是為了讓《火線》能更好地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