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关家梁


再到关家梁


再到关家梁

二姑家在关家梁,那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关家梁是马栅乡的一个小山村,有鄔姓关姓的十几户人家聚居在这里。从房舍周围到地头 、地塄边、坡上、沟底到处都生长着各种花果树。春天,杏树、桃树、李子树率先绽开了花朵,接着,海红、海棠、槟子、沙果(大果子)、枣、葡萄等也次第开花。放眼望去,一树树果花争芳斗艳,引来无数蜜蜂在树上树下飞来绕去,一边采蜜一边翅膀嗡嗡作响。五月入夏,杏子首先熟了。黄橙橙的,咬上一口,酸中带甜,开胃又生津,香得让人直流口水。这个时候,唱主角的还有大果子。红红的大果子,比鸡蛋还大,水分多,微甜。咬一口,脆脆的,嚼一嚼,口齿留香。海红、海棠、槟子、李子、桃子、葡萄和枣,进入秋天才逐渐成熟。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各种花果全部成熟,沁人心脾的果香弥漫在整个山村,为五谷丰登的秋天增添了新的喜悦。

人们说,关家梁地气好,这里的各种水果比其他地方的好。个大,味香,品质优良,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这些花果树二姑家都有,二姑夫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给果树地锄草施肥松土,还得给树修剪干枝,刮老皮。精心地务育着,树也长势旺,挂果也多。这些树成了人们的摇钱树。大集体时,人们担上水果偷偷地到附近的街镇地方马栅、榆树湾和河曲去卖,换取两个油盐醋酱钱。早年间,二姑夫有一挂牛车,他拉上干果常到外地售卖。最远到过包头、巴盟一带。或卖钱,或换粮食。路过杭盖地,还要捎带一些盐碱回来。就靠这最原始最落后的运输工具,以花果干为资本,二姑夫吃苦耐劳受尽了罪,搞点拉运贩卖,总还勉强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

再到关家梁

农业学大寨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上级来人,凶神恶煞般地铲青苗砍果树。硬把社员多种的几垅庄稼和多栽的几苗果树都全部处理掉了。这一作害,使林果业元气大伤。社员的摇钱树变成了活气树。

二姑和二姑夫都已于早年去世。前年,我专程去看望姑舅姐鄔文燕和姑舅哥鄔文应。姑舅姐住在马栅附近的长渠坪,身体很好,子女也孝顺,生活顺心。经姐指点,我们才找到上梁的路。只见梁上撂荒的地里长满了二三尺高的野草,这里那里七零八落有几棵老果树,枯枝败叶在秋风中瑟瑟抖动。近二十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吃水井早已干涸了。人们相继搬离了关家梁,再加上外出务工陪孩子上学等多种情况,如今这里已没有多少人住了。目睹眼前此情此景,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见到的情形,那时人们在地里一边劳动一边说笑,有的人还唱着山曲儿。傍晚,村里炊烟升起,人们从地里归来的叨啦声、嬉笑声和农家院内鸡鸣犬吠牛吼羊叫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小村特有的生动景象。

再到关家梁

这天,我在梁上没有遇到一个人。村里每家院内寂静无声,房子都已破败不堪。二姑的大院也是杂草丛生,房子东倒西歪,已是危房。“十个全覆盖”中,文应哥有幸住进了新房。我到家后,只有老俩口在家。文应哥8O多岁了,养病在炕,已认不得人了。子女七八个,都在忙自已的事,只有老伴照顾他。回想起来,当年的文应哥身強力壮,是梁上有名的好劳力,人又忠实厚道。前思后想,不由得让人感叹这人事,这世事变化多大啊!

再到关家梁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关家梁吗?荒芜的耕地长满了野草,不多的几棵花果树也已开始干枯。村里只有几个垂暮老人留守在自家的老房里。不见了鸡猪,不见了牛羊,显得一片空寂荒凉。

啊,回来吧,往日的乡村!我们不能忘了乡村,更不能丢了乡村,那是我们的根!我们期盼着乡村的振兴,期盼着美丽乡村的再现!


李景森,1946年4月降生在准旗榆树湾李家大院。大专学历,从教30多年略有心得,,2002年退休,喜读书好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