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用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戰“疫”故事

2月18日,工信部發布《關於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支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服務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蹤、人員流動和社區管理,對疫情開展科學精準防控。

從日常消殺到社區排查,從人員監管到心理關懷,新技術捕捉防控工作中的痛點和難點,滲透到方方面面,不僅提升了城市“免疫力”,也釋放出科技蘊藏的巨大潛力和發展前景。

特殊“逆行者”

1月31日起,一款名為“小浣熊”的消毒清潔機器人出現在江蘇常州火車站、常州奔牛國際機場、成都伊藤洋華堂、重慶南岸區行政審批大廳等城市的人流聚集區,成為防控大軍中的特殊“逆行者”。

“小浣熊”就是上海深蘭科技的“明星”防疫產品,相較於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且不安全的人工消毒,機器人消毒讓人眼前一亮。

“‘小浣熊’消毒機器人將無人駕駛技術運用到消毒設備上,綜合了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等核心AI技術。”上海深蘭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說,“疫情之下,消毒是防控的必備環節。希望通過人工智能賦能,藉助人機協同,更好地提升作業效率,同時降低作業成本。”

用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戰“疫”故事

投放在常州奔牛國際機場的“小浣熊”消毒機器人。

記者注意到,消殺場所地形複雜、人流密度大,“小浣熊”卻能實現自我定位和導航。這位負責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依靠深蘭科技自主研發的激光SLAM、3D視覺技術,‘小浣熊’身上搭載了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深度相機等多種傳感器,通過傳感器上接收到的信息,實現感知融合,在計算平臺上快速做出決策和控制,進而讓機器學會如何像人一樣行走和工作。”

通過深度學習,“小浣熊”還能借助視覺的語義分析和運動軌跡預判它所遇到的障礙物是人還是靜止的物品,繼而做出停止等待或者避讓的舉動。“對障礙物及汙漬的分類識別,保證了消毒過程的全自動、高效率。”

這位負責人還向《中國報道》記者算了一筆賬:“滿電滿水的情況下,節水模式中的‘小浣熊’能持續工作45分鐘,大水量模式下持續工作20分鐘,滿電狀態則可以全負荷工作2.5到3小時,相當於3個以上消毒工人的工作效率。”

據介紹,憑藉全流程的上崗操作和無死角的消殺覆蓋,“小浣熊”消毒機器人還將投放在其他人流聚集場所,如酒店、商場、銀行、學校、寫字樓等。

“城市超腦”,智力助力

人工智能助力機器人走上消毒一線,而在大數據技術之下,城市的疫情管控也有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位於安徽省銅陵市的藍天菜市場裡最近多了一道“天眼”,市民如果不戴口罩出現在這裡,就會被一個叫做“未戴口罩預警”的系統經自動視頻分析後將事件信息和抓拍圖片通過短信推送給市場監管人員。

監管人員從原來的現場摸排到“坐享其成”,得益於銅陵市的“城市超腦”,“未戴口罩預警”系統就是“城市超腦”為此次疫情防控新上線的應用。

2018年11月,科大訊飛在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上發佈“城市超腦計劃”,此後,安徽省銅陵市成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針對城市管理者在市政管理、民生髮展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的需求,‘城市超腦’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科技賦能和降本增效,最終目標是強政惠民興業,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銅陵市“城市超腦”總負責人趙立學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說。

從去年11月份試運行上線至今,“城市超腦”在銅陵市已經有很多創新應用成效。趕上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些建設成果可謂是“科技彈藥”。

趙立學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和安徽省其他城市比,銅陵市的面積並不算大,按照傳統方法把每一項防控工作落實到位,卻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不見得安全。“結合銅陵市的防疫需求,‘城市超腦’取代老方法,在重點場所監管、社區摸排、疫情諮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些涉及民生的重點區域不得不盡早復工,比如農貿市場,這些區域實際上也是人流聚集區,從政府監管的角度來講,一直很有難度。”趙立學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未戴口罩預警”系統不需要實地摸排,釋放出來的人力則下沉到對異常情況的二次核實和處置。截至3月3日,此係統共發現91起未戴口罩事件。

據趙立學介紹,“城市超腦”匯聚了30多億城市大數據,以及170.56萬人口數據、43.27萬戶數據,將這些數據與疫情期間人工採集的居民數據進行碰撞比對,能夠為疫情防護一碼通、出入農貿市場實名登記工作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撐。

用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戰“疫”故事

“城市超腦”智能抓拍到5人在打羽毛球且未戴口罩。

不僅如此,相似的智慧場景還有公園、廣場等人員易聚集場所。“‘城市超腦’匯聚全市超過5000路的視頻監控,智能監測、預警超過5人的人流聚集現象,提醒給周邊巡邏人員。”

違規現象一目瞭然,而在監管從疫情嚴重地區返城的重點人員時,“城市超腦”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據瞭解,“城市超腦”上線了重點人員軌跡預警功能。通過與銅陵市的幾大社區合作,構建社區重點人員人臉庫,對需要隔離的返城人員進行人臉抓拍識別。“進而對未按要求進行隔離的人員及時預警,監控、分析活動軌跡,避免因私自外出而導致人傳人風險。”

“硬”科技的“軟”心腸

疫情拋出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讓特殊人群在特殊時期同樣感受到關愛,科技防疫需要兼顧“溫度”。

“有些老人,基本是一個人在家裡面。他們什麼時候出門的、什麼時候進門的,或者有的為什麼五六天都沒有出門,實際上這些都是需要社區工作者隨時關注的情況。”趙立學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傳統社區工作模式下,工作人員在獨居老人的看護上難以面面俱到,很難騰出足夠的精力兼顧走訪獨居老人,而這其中也往往隱藏著安全隱患。

為解決這個問題,“城市超腦”和銅陵市銅官區幸福社區合作,進行了獨居老人關懷場景建設。這一次,他們瞄準了“貓眼”。

用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戰“疫”故事

通過將人臉識別和電子貓眼相結合,社區工作者可以智能掌握獨居老人的異常行為。

“除了貓眼的常規作用外,我們在貓眼上增加了人臉和視頻圖像分析功能,給它賦予了一個新的任務,可以理解為社區工作者的另一雙眼睛。”趙立學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通過人臉識別和電子貓眼相結合的方式,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在全身心投入疫情防護工作的同時,智能掌握老人的異常行為,及時抽調人員進行走訪。

據瞭解,銅陵市銅官區幸福社區有2.1萬人口、居民9244戶,人口密度大,老年人口多。電子貓眼技術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給獨居老人增加了一道有“溫度”的安全保障。

為了安撫市民在疫情期間的焦慮、恐慌情緒,“城市超腦”還上線了擬人化智能客服“曉彤”,通過迅速構建的疫情知識庫,全天候不間斷回應市民關心的問題。“‘曉彤’就像一個隨時待命的講解員,市民可以向‘她’瞭解每日最新疫情、周邊小區確診病例數,還可以就心理問題進行諮詢,避免市民恐慌或前往醫院諮詢而導致的交叉感染。”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科技提升城市“免疫力”| 戰“疫”故事

圖片設計by宋垚學——“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徵集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