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呂劇為何流行不開?

山水89948


做為一名呂劇愛好者,同時又是呂劇發源地的廣饒人,呂劇的起源,傳承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電腦上一搜都很全,只想談談目前呂劇的發展狀況。

首先呂劇做為一個地方小劇種,由於其表現題材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表現內容大多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大家熟知的《王小趕腳》、《借年》、巜喝面葉》、《小姑賢》等,演員陣容單一,二三個人就能勝任,一般一個家庭吹拉彈唱就全夠了,不太適合展示一些陣容強大,場面恢宏的場景,雖然也有如《王定保借當》、《李二嫂改嫁》、《逼婚記》等劇目。

據傳呂劇最早的表演形式,就是一個毛驢兩個演員,主要劇目《王小趕腳》,被戲稱為驢劇,相當不雅!又因大多劇目為兩人演出,二口呂也,遂稱呂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呂劇雖被出外發展的山東人帶到了外地,但其地域性很強的唱腔、唸白、生活場景限制了它的發展。

另外由於政府、文化、媒體等部門在推廣宣傳方面的不太重視,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在山東的電視節目上很難看到呂劇,何況外地。如果把《我是大明星》,做成《我愛家鄉戲》,出幾個朱之文之類的明星,利用其明星效應,由其傳唱幾段有代表性的呂劇唱段,將會有更多的,外地的,男女老少的朋友認識呂劇,喜歡呂劇!

再一個就是加大對青少年呂劇愛好者的培養,做到後繼有人。目前東營市雖然也有呂劇大獎賽,不少小選手也表現不俗,但總體影響不大。爭取象黃梅戲一樣在央視舉辦大獎賽,括大影響!

排名前三的經濟強省,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反之文化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相輔相成!


它山之石91030131


山東呂劇為何流行不開?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呂劇也有一定的市場,有不少人喜歡它。隨著時代步伐的邁進,呂劇漸漸談出人們的視野。多年前一位熱戀呂劇的老人,喜歡呂劇調,還想學呂劇伴奏,買了兩把墜琴,可不會定弦,我按4度定弦法給他定了弦,練了好長時間也只能拉上一小段。在遼寧某地區原來有個呂劇團。改革開放後,劇團黃了,十多年前,原劇團中一位伴奏的琴師找到我,他問我呂劇為什麼就不行了,我讓他拉了《李二嫂改嫁》《小姑賢》《借年》等曲目。聽後我告訴他,呂劇主旋律中,一者是哭腔和悲傷調佔比較重,二者是呂劇內容僅限於民間故事,沒有大場面的文武戲!三者是主旋律單純,幾乎就一個韻味,它不像黃梅戲和豫劇那樣風味寬泛,曲調激昂優美。因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它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再說,在曲目和主旋律方面始終沒有推陳出新!這祥下去,這個劇種能不消沉嗎?他聽後也承認我說的有些道理。


張永科38


山東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劇種,在山東大部,江蘇、安徽、東北三省部分地區流行。


呂劇起源於山東黃河以北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由墜琴、揚琴、三絃、琵琶四大件樂器伴奏。呂劇鼎盛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濱州市魯藝鎮被文化部評為“中國呂劇之鄉”。


呂劇發源地之爭:

1,博興說,約在1880年左右,孫中新和劉巒峰等老人合夥,對《後孃打孩子》、《審青揚》等編成曲子,並扮演故事人物進行”唱小戲”,並用四根弦伴奏,後又增加揚琴、墜琴。

2,廣饒說,1900年樂安縣北部,時殿亡和崔心悅、潭明倫等人,從京劇、五言戲中得到啟發,將琴書中《王小趕腳》改編,化妝演出,被群眾稱為“驢戲”。伴奏樂器為墜琴、揚琴。曲調為”鳳陽歌”,發展成為“四平”、“二板”等板式形式。2008年牛莊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呂劇)之鄉稱號。



3,膠東說,約1894年。膠東琴書藝人翁老明在今蓬萊,將《三打四勸》中的《蘇保送妹》舉行了”化妝跑圓場”演出,群名稱為“蹦蹦戲”。在濟南被定名為呂劇之後,蹦蹦戲更名為“呂劇”。


其實呂劇歷史悠久,流傳的地區也較為廣闊。只是由於現代人喜歡快節奏的電影、電視,及網絡文化。在全國各地優秀的地方劇種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也由於只有中、老年人喜歡看這些地方戲劇,而年青人一般很少有人問津,是造成地方戲劇流行不開的主要原因,許多地方戲劇都面臨關門的尷尬。

我們這兒的婺劇,如果是鄉、村級劇團演出時,常常會遇到觀眾人數少於演員人數的場面。縣級以上的婺劇團,由集體出資,觀眾免費觀看,這樣看的人才能多多滿滿。


老蛇正宗


作為離家50餘載的魯北人,我從來就不贊成將呂劇列為山東省劇種的首冠。不論其歷史淵源,最突出的問題是呂劇喝腔太柔欠高亢,單調不寬泛,跌蕩起伏變化較少,由此造成劇目多僅限於"文“戲,表現"武”戲的劇目很少,更難體現山東人豪爽大氣的氣質特點。呂劇遠不及山東梆子唱腔豐富多變,更不及山東梆子的豪邁高亢,灑脫神至,流暢如泉,也更難充分能展示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薀與地域社會人文的基本特點。

正是由於呂劇的先天不足,難以暢行受歡迎,難以發揚光大,更難以與豫劇、黃梅戲、漢劇、川劇、越劇、晉劇、秦腔、粵劇、滬劇等地方劇種比肩,甚至都不如我不太喜歡的評劇受大眾歡迎。

本人建議,山東人應將山東梆子列為省劇首冠。

一孔之見,不妥望諒。




文海墨韻


別說呂劇了,沒有老佛爺,京劇也流行不開。

慈禧為進宮時叫蘭兒,葉赫那拉氏,16歲進宮,伺候咸豐皇帝。

她之前在家裡學了點私塾,但那些根本不足以應付宮裡的複雜環境。

先皇駕崩後,她通過熱河政變垂簾聽政,登上權力高峰,那年她才26歲。

同治登基、兩宮垂簾。

可是,慈溪那點墨水,根本不足以成為她宮廷爭鬥的主要的權謀來源,慈禧是把京劇當成教科書看。

比如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爾虞我詐,瞞天過海,借刀殺人,圍魏救趙,這些招兒很多都是跟京劇學的。

京劇都是名家大師寫的劇本,觀眾可以從裡頭汲取一些中國古人權謀智慧,也可以藉著唱戲宣傳朝廷主流價值觀。

所以題主明白了嗎?任何一種娛樂活動的普及,都需要上層建築大力推廣、扶持。

離開上層建築推廣,廣東、香港地區那麼富裕,粵劇不也沒流行開嗎?


曉說觀天下


呂劇,是山東地方戲曲的代表。主要流行於山東,以及蘇北,皖北等地。呂劇的主要特點是:

一,唱腔柔和,適合山東方言和部分中原官話方言區。

二,呂劇的伴奏,以墜琴,高胡,揚琴三大件為主,這三種樂器離開呂劇,也深受上述地區人民的喜愛。

三,呂劇由於唱腔的溫婉,上術地區的人喜歡的是呂劇的旋律,因此,與其他劇種相比,呂劇以唱為主,唸白較少,《井臺會》就是例子。

四,呂劇只有文戲,沒有武戲。因為以唱為主,適合敘述,所以,與京劇相比,都是文戲,極少出現京劇裡面的武打場面。

隨著文化的多元化,喜歡,痴迷呂劇的人越來越少了,任何藝術形式都有繁榮和低迷,正常,因為社會在進步,全民的文化素養在逐步提高,喜不喜歡,是每個人的自由。你說呢?


大叔級職稱


呂劇是山東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山東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無可否認!我是龍口市人,據我瞭解,除了當地呂劇團堅持常年下鄉演出外,民間自發的呂劇演唱活動團體扁布城鄉,包括招遠市,蓬萊市,萊州市等周邊兄弟縣市。我認為,齊魯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可能沒有地方戲曲文化,呂劇,不可惑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連本省地的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都少有呂劇的窗口。抓呂劇的傳承與發展,是齊魯大地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客觀需求。


龍口市北山


其實呂劇唱腔優美,旋律動聽,用的語音也沒大問題,一般都能聽懂,首先她是地方戲,有她特定流行區域;現在是文化多元化科技進步時代,和其它劇種一樣,要發展生存下去,確實有很多困難,這個需要文化主管部門和戲迷一道,共同努力才行!如果順其自然,無人關注傳承,前途不敢妄言……


雷厲風行151574948


這個問題是個社會大問題,是提倡不

提倡問題。在缺少娛樂媒體時,60年代,我們膠東一般2oo戶就能組成呂劇班,適應當前國家方針政策,我們排,都被外村聘請,去外村演出群眾叫好!年輕社員自報名根據條件決定演員,曬選後,全利用晚上和農閒去排練,不計報酬,全自願。導演小學6年級,曲譜拿過來就唱,過去沒有現在音樂課,至於伴奏師,不識譜,一唱就給你定出音域,拉的悅耳還不掉板。傳承功底,現在年輕誰受罪?不用功底的街舞,架子鼓,吉她,抻嗓子喊。一一一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承載,挽救……


倪富昌


我們齊國臨淄的民間呂劇團不少,文化部門常組織他們到各社區和農村下鄉演出,這樣既豐富了百姓文化生活,呂劇又得到了發揚傳承。我想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山東衛視能配合推出類似《梨園春》那樣的強檔節目,別天天光想著治不孕不育廣告掙錢,呂劇一定能發揚廣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