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的驪姬是怎樣改變歷史的?

yybukn


驪姬,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晉獻公妃子,晉君奚齊的生母。晉獻公在位時期做了許多荒唐事,其中一件最為荒唐,那就是要殺掉他的三個親生兒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而這件事就與他的妃子驪姬有關。

在晉獻公即位第五年(前672),他發兵攻打驪戎,獲得了驪王的兩個女兒——驪姬以及她的妹妹少姬。晉獻公把這姐妹倆納為自己的妾,後來驪姬給晉獻公生了個兒子,叫做奚齊,而她的妹妹給晉獻公生了個兒子叫做卓子。晉獻公對他的這兩個妃子以及她們所生的孩子非常寵溺,這樣一來晉獻公三位年長的公子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我們從驪姬姐妹倆的角度來看待,她們的國家被晉獻公所滅,她們的父王被晉獻公所殺,她們不可能真心實意喜愛晉獻公。而兩位弱女子如何報仇?她們有她們獨特的辦法,美色就是她們報仇的辦法。驪姬委婉順從晉獻公,打算讓她的兒子做太子再做晉國國君,當她的兒子奚齊做上晉國國君的時候就等於奪走了晉國。當然這個想法是天真的,就算她的兒子做了晉國國君,也不可能說晉國成了驪戎的一部分,但是驪姬與她的妹妹想不到這一層,驪姬現在只想除掉太子申生,讓她的兒子奚齊做上太子。

晉獻公在驪姬的慫恿下,為了最小的兩個兒子奚齊和卓子,特別是讓奚齊當上太子,於是將三個長子外派。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城。只留下奚齊與少姬的兒子卓子在身邊,居住在都城。

晉獻公十七年(前660),晉獻公派遣太子申生攻打東山的皋落氏。皋落氏驍勇善戰,晉獻公打算讓太子戰死,如果太子兵敗回來,就可以以兵敗之罪將其廢掉,而如果打了勝仗,也可以造謠誹謗說太子居功自傲將其廢掉。戰前晉獻公讓太子申生穿上左右不同色的偏衣,佩帶上金玦。太子申生成功討伐皋落氏歸來,頓時謠言四起,太子穿的兩種顏色的衣服是想分裂,手握金玦是想獨掌兵權。

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驪姬對太子申生說,晉獻公曾夢見他的母親齊姜,讓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來後把祭祀用的胙肉獻給晉獻公。太子申生於是到曲沃祭祀母親齊姜,並將胙肉帶回來給晉獻公吃。恰好當時晉獻公外出打獵,驪姬將胙肉放在宮中,並暗中派人在胙肉中下毒。晉獻公打獵回來,廚師將胙肉奉給晉獻公,晉獻公要吃胙肉。驪姬從旁邊阻止晉獻公說:“胙肉來自遠方,應試試它。”便把胙肉給狗吃,狗死了,給宮中宦官吃,宦官也死了。太子申生百口莫辯,逃奔到新城曲沃。晉獻公大怒,殺死太子申生的老師杜原款。

有人讓太子申生去申辯,太子申生說:“我父君年老,如果沒有驪姬,就會睡眠不安,飲食不甘,而驪姬有罪會使父王不高興,我也會憂鬱不樂。”還有人勸他逃到“國外”去,太子申生說:“我帶著殺父的惡名逃奔,誰會接納我?。”於是太子申生上吊自殺。

太子申生死後,驪姬誣陷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說他們都參與太子申生的陰謀。於是公子重耳逃亡到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到屈城。

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晉獻公將奚齊託付給荀息。荀息擔任國相,主持國政。同年九月,晉獻公去世,奚齊繼位。同年十月,將軍裡克殺死奚齊,荀息改立卓子

為國君。十一月,裡克再度殺死卓子,荀息自殺,後晉國大亂。這一混亂在公子重耳回國後終於被平定。一個驪姬,讓晉國內部自相殘殺,不免令人唏噓。

當初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於是用龜甲來占卜,占卜的結果不吉利;然後用蓍草占卜,結果吉利。晉獻公說:“按照蓍草占卜的結果辦。”占卜的人說:“蓍草之數短而龜象卻長,不如按照龜卜。而且它的繇辭說:‘專寵會使人心生不良,將要偷走您的所愛。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後還會有臭氣。’一定不能這麼做。”晉獻公不聽,把驪姬立為夫人。後來,果然發生驪姬之亂。


鄧海春


四大妖姬之一的驪姬以美貌、花言巧語迷惑晉獻公,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迫使原太子申生自盡、公子重耳逃離晉國,致使晉國陷入長達15年之久的動亂。

驪姬非常美貌,極有魅力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率大軍攻打驪戎,驪戎兵敗,獻上了美貌動人的驪姬姐妹。驪姬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人,厲害到什麼程度呢?

1、晉獻公根本離不開她

太子申生自殺前曾說,父親時刻離不開驪姬,如果沒有她,就會睡不著覺,吃不香飯。陪伴晉獻公近二十年後,還能如此受寵愛,足見驪姬的魅力之大。

2、晉獻公執意娶驪姬為夫人

晉獻公寵愛驪姬後,就想立她為夫人(大老婆),《左傳》是這樣說的: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従筮。”卜曰:“筮短龜長,不如従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臭。’必不可。”弗聽,立之。

按照古人的一貫做法,如此大事是需要占卜的。卦師用龜殼占卜的效果很不吉利,晉獻公不死心,就讓他用蓍草再次驗證,結果還算可以。估計是卦師攝於晉獻公的淫威被迫做出的無奈之舉,不過還算有良心,就對晉獻公說,龜殼占卜的結果最準確,晉獻公沒聽進去。

晉獻公執意要立驪姬為夫人,可見她的魅力無人匹敵。

3、重臣荀息力保驪姬母子

荀息是晉獻公最為倚重的大臣,晉獻公去世後,荀息力保驪姬母子。太子出事前,荀息曾預料到了悲劇,就勸申生離開晉國,以保美名。注意,荀息並沒有勸晉獻公保護申生,這是為什麼呢?除了荀息對晉獻公非常忠誠外,另一個原因恐怕也是他並不反對立奚齊。

奚齊當時年歲尚小,能讓荀息不反對,只能是他的母親驪姬了。

國君寵愛離不開、重臣不反對,驪姬的魅力是多麼的大啊。

驪姬兩面三刀,離間晉獻公父子

驪姬生孩子後,就不再滿足於後宮生活,開始有步驟的離間晉獻公父子。

第一步:賄賂晉獻公的兩個男寵

晉獻公的口味很獨特,不但喜歡驪姬這樣的絕色美女,對美男子也是寵愛有加,其中最得寵的兩個是梁五和東關嬖五,俗稱兩個五。驪姬想成大事,就要結好這兩個五,讓他們在晉獻公面前說好話。驪姬採用了兩個辦法:一是重金賄賂;二是美色誘惑(驪姬有情人,能長期得到晉獻公寵愛,光靠美色可不行,技術估計也很到位)。效果很不錯,以後兩幫人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把晉獻公迷得神魂顛倒。

第二步:勸說晉獻公讓太子、公子離開國都

兩個五在驪姬那裡得到了甜頭,就對晉獻公說:“曲沃、蒲地和二屈是晉國的重地,需要有強有力的領導才行。如果讓太子主管曲沃,讓重耳、夷吾主管蒲地和二屈,國家就會強盛,內外不敢作亂。”晉獻公想想也對,就把這三個兒子派出去了,只有驪姬姐妹的兒子陪伴在身邊。

第三步:逼申生自殺,迫公子夷吾、公子重耳逃亡

遙遠的距離不會產生更濃厚的親情,卻會產生隔閡。時間長了,晉獻公就想廢太子申生,立奚齊為太子,驪姬聽聞,大哭道:“百姓都知道申生作戰勇敢,是個優秀的接班人。如果因為我這個賤人,就廢了他,我就不活了。”驪姬的一番話,聽得晉獻公心花怒放。

過了一段時間,驪姬撒了個謊,騙申生到國都給母親祭祀。當時晉獻公出去打獵,按照慣例,申生留了塊祭肉給父親,自己就回曲沃了。晉獻公回來後,就準備吃肉,驪姬擋住了,說是時間長了,可能不好了。就拉了條狗來測試,果不其然,狗很快就口吐白沫,死了;找了個僕人測試,也死了。

驪姬的表演時間到了:驪姬跪在晉獻公膝下,聲淚俱下的說,上次你跟我說想廢太子,我還攔著,結果差點兒害死了你。看來申生狼子野心,是想借這個機會毒害你啊;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一向交往密切,說不定是事先商量好的。

秦獻公聽得大怒,太子申生接到這個消息後自殺,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嚇得逃往國外。

掃除了障礙,太子之位自然就落到奚齊身上了。

奚齊剛上位,就被殺;驪姬妹妹的兒子接位,不久都他們被殺了,晉國陷入動亂。

總結:驪姬依靠美色魅力、甜言蜜語取得了晉獻公的寵愛,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晉獻公去世後,奚齊被殺,晉國陷入了長達15年之久的動亂。通過這件事,我們能得到什麼經驗教訓呢?

1、要想辦成事,首先要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人;

2、娶老婆要慎重,善良品德好是第一標準;

3、重大事件要聽取多方意見,謹慎行事。


小楊品史


中國古代的“四大妖姬”指春秋時期晉獻公的驪姬、與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她們的共同特點是美若天仙而工於心計,利用君王的寵愛而禍國殃民。



至高無上的帝王為了她們不理朝政,弄得眾叛親離,成為了孤家寡人,丟了江山社稷終至身敗名裂,所以紅顏即禍水是有一定道理的!


驪姬(?-公元前651年?)真實名字不詳,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晉獻公妃子,晉國君王奚齊的生母。

她姿色豔美、嫵媚動人,公元前672年,當時能征慣戰的晉獻公率軍打敗驪戎,驪戎於危機之機展開了求和的策略,把青春正好、如花似玉的驪姬和她的妹妹少姬敬虔誠地獻給了晉獻公。


驪姬歸晉,深得獻公的寵愛,很快獲立夫人名號,肚子也爭氣,生下兒子奚齊,婀娜多姿的少姬也錦上添花,生了兒子卓子。

驪姬以美色獲獻公專寵,她城俯很深且陰險狡詐,獻媚取憐與隨機應變的能力超群,逐漸獲得獻公信任,搏得了參與朝政機會;但驪姬得壟望蜀,又長袖善舞,使計離間計,挑撥晉獻公與其子申生、重耳、夷吾的關係,逼迫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國外,並順理成章地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齊為太子,這就是歷史上的“驪姬之亂”。以此影響了歷史進程!



公元前651年,病危的晉獻公囑託大夫荀息主持朝政,要求他保護驪姬之子奚齊並輔助奚齊繼承王位。晉獻公殯天后,荀息謹遵遺旨擁立奚齊登上九五至尊的皇位,立驪姬為太后;而在喪禮過程中,裡克殺死奚齊,荀息只能改立卓子為君王,不久,裡克又殺害卓子!


縱觀以上史實,驪姬是通過美色與心計取得晉獻公的寵愛與信任,獲得干涉朝政的權力,挑撥離間晉獻公的父子關係來影響和改變歷史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01

根據《左傳》與《國語》的相關記載,驪姬謀劃廢黜太子申生,代之以奚齊,是從奚齊出世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66年開始的

這一年的《左傳》寫道:

驪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使言於公(中略)。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左傳》說,為了讓兒子奚齊正位太子,驪姬賄賂了晉獻公身邊的兩位親信大夫梁五與東關五,由他們出面向晉獻公提出建議,派遣太子申生出鎮宗邑曲沃,公子重耳與夷吾分駐邊邑蒲城與屈城。

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國語》補充道,驪姬的盤算是要將太子申生遠遠地支開,以方便自己在晉獻公面前進讒言,離間獻公與申生的父子關係。

《國語》的這一論斷很可能是由10年後驪姬藉故誣陷申生向晉獻公投毒,意圖弒君的後事倒推回去得出的,未必符合事發當時的實際狀況。倘若我們從宗法制的角度去解讀三公子的分封,它傳遞出來的政治信息很可能是這樣的:

按照宗法制度的規定,國君的嫡長子有權繼承大統,他應該以太子的身份住在國都侍奉君父,同時等待著宮車晏駕、登基嗣位的那一天。而他的兄弟們,那些不具有繼承權力的公子們則會獲得封邑,成為國君領導下的世襲大夫。

申生既是太子,自然不應有封邑。獲封曲沃意味著申生已經被視作獻公的別子而非嗣子——他失去了晉國君位的繼承權。

因此《史記》在申生就封曲沃之後寫道:

晉國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史記·晉世家》

02

太子申生可能遭到廢黜的政治訊號一經傳出,大臣們並未當著晉獻公的面堅決反對——畢竟申生只是獻公的庶子,而奚齊是嫡妻驪姬所出,廢庶立嫡,於理為合——但許多人仍在私下裡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擔憂,他們擔心的是,晉國會因為這一次的廢立儲君生戰生亂。

要知道,在晉獻公上臺之前,晉國剛剛結束分裂,完成統一,沒有人願意噩夢重溫。後來發動政變,誅殺驪姬與奚齊的中大夫裡克也持有類似的態度。

在政變當時,裡克對自己的盟友丕鄭說了這樣一番話:

夫孺子豈獲罪於民?將以驪姬之惑蠱君而誣國人,讒群公子而奪之利,使君迷亂,信而亡之,殺無罪以為諸侯笑,使百姓莫不有藏惡於其心中,恐其如壅大川,潰而不可救御也。是故將殺奚齊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憂,於諸侯且為援,庶幾曰諸侯義而撫之,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

——《國語·晉語二》

奚齊以嫡長子的身份取代申生成為嗣君,裡克對此無話可說。但是,驪姬採取極端手段瘋狂迫害太子申生和兩位公子重耳、夷吾,引發晉國政壇的大動盪,這讓裡克及許多晉國官員對她印象惡劣

要不是這樣,晉獻公的近衛親軍也不至於在七輿大夫的領導下集體倒戈,支持裡克政變。剛剛繼承君位就遭遇殺身之禍的奚齊其實是受了母親的連累而罹難的。

裡克的話給了我們另外一番想象的空間:假如驪姬在奪嫡的過程中適可而止,不要把事情做得那麼絕,奚齊是否就能順利地接掌最高權力呢?

如果有這種可能,那麼在當初申生已經遠避曲沃,奚齊事實上成為嗣君的情況下,驪姬又為什麼要喪心病狂地對申生、重耳和夷吾三兄弟痛下毒手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如果公元前666年的那一次分封只是單純為了解決太子名位的歸屬問題,那晉獻公只須將單獨申生封到曲沃就可以了。

但事實上他沒有,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也同時就封,就封地點是晉國的邊境重鎮蒲城與屈城。這說明此次分封在更換繼承人之外,還潛藏著晉獻公其他的政治考量。

這個考量是什麼呢?

03

有這樣一個事實可能是許多人在閱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所忽略的,那就是驪姬嫁給晉獻公以後的這些年,也恰恰是晉國有史以來對外擴張最迅速的時期

晉獻公終其一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有二勝”(《韓非子·難二》),不但將整個山西南部納入了晉國的版圖,勢力範圍還翻越中條山,侵入河南。

領土擴張如此之迅速,該如何鞏固對新佔領區的統治呢?晉國後來的爭霸對手楚國的解決方案是,於邊境的戰略要地和重要交通在線設縣,在楚王的直接領導下建立面積廣闊的縣邑和戰鬥力強悍的縣師,以此作為楚國的藩屏。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套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在春秋時代是最先進和高效的。

但設縣是楚國的首創,因為楚國本來就是遊離於西周主流政治文化之外的南蠻諸侯,沒有歷史淵源與傳統觀念的束縛,因而能獨創新生。

與它相比,晉國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晉國始祖唐叔乃是周成王的親弟弟。想當年,成王將這個少弟封到山西,一方面是要依靠自己的血親在北方執行武裝拓殖,另一方面也要藉此抵擋少數民族對中原腹地的入侵。既然晉國是西周王朝開疆拓土的急先鋒,那它的領土擴張方式自然也會受到西周的強烈影響。

對晉國來說,西周封建是一個現成的“樣板房”,仿效成王和周公的遺法,循“親親上恩”的原則將晉國的公族子弟們分封到新佔領區去做封君,讓他們成為拱衛晉國的藩籬,這才是正途。

但是走這條路,晉獻公卻面臨一個現實的困難:晉國的公族在獻公上臺後被誅殺殆盡,眼下獻公乏人可用。

對自己的同宗骨肉大開殺戒,晉獻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獻公的父親晉武公以前,晉國曾有過一段長達67年的分裂歷史:晉穆侯的嫡長子一系以晉侯的身份控制著國都翼城,他的少子一系則以大夫的身份割據於曲沃。曲沃系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和晉武公三輩人的努力,直到公元前677年才最終吞併大宗,重新統一了晉國。

鑑於這樣一段同宗相殘的血腥歷史,晉獻公對曾祖曲沃桓叔和祖父曲沃莊伯遺下的旁系親屬深懷疑慮。

於是在公元前669年接受了大夫士蒍的建議,以鐵血手段清洗桓、莊之族。除少數人僥倖逃亡虢國之外,晉國的同姓公族在這次大清洗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李孟存、李尚師二位先生在《晉國史》一書中寫道:

從當時的諸國形勢看,異姓之族在諸侯列國中雖有弒君之能,但卻不能自以為君。相反,那些能夠篡位自立為國君者無一例外全是公族的叔侄昆弟們。

所以,晉獻公為了消除公族逼君的憂患,深刻地認識到任用異姓比任用同姓公族更有利於維護自己的統治。他也深深懂得,只有重用異族姓氏的勢力來剪除其親近的公族力量,才能保住自己的君位。

——《晉國史》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看,晉獻公確曾大力提拔過異姓軍功貴族。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御師親征,一舉伐滅霍、魏、耿三個小國。戰後,獻公將新佔領的耿與魏分別賜予在戰鬥中立功的趙夙和畢萬,任命他們為晉國的異姓大夫。

從地圖上看,這兩個封邑均在國都絳邑的西部,沿黃河東岸上下分佈。耿地監臨少梁渡,魏地控扼蒲津渡,晉獻公這樣佈局的目的可能是要利用趙、魏兩個封君防範秦國的東進。

提拔異姓軍功貴族是晉獻公推進領土擴張的一手棋,但他可不只有這一手棋。

公元前666年分封三公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就是晉獻公的另一手棋。

梁五與東關五兩位大夫向晉獻公建議分封三公子的時候說:

“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廣莫,於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晉侯說之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命申生居於曲沃,震懾晉國內部潛在的反對力量,讓重耳、夷吾兩兄弟坐鎮邊疆,支撐晉國開疆拓土的擴張形勢,這個建議準確地命中了晉獻公對外擴張政策的最大焦慮——建立封君,乏人可用。

所以,驪姬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將三公子逐出國都,並不完全是因為晉獻公嬖愛於她,更重要的是,獻公要藉此重構晉國的同姓公族力量,讓他們與異姓大夫相互制衡,共同服務於晉國的擴張戰略。

很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司馬遷在《晉世家》中徑直將分封三公子說成是晉獻公本人的主張,而不是驪姬的提議。


04

公元前666年,驪姬賄賂了晉獻公身邊的兩位親信大夫梁五與東關五,由他們出面向晉獻公提出建議,派遣太子申生出鎮宗邑曲沃,公子重耳與夷吾分駐邊邑蒲城與屈城,只留下驪姬之子奚齊與晉獻公相伴。但即便三位公子已經被逐出都城,驪姬對他們的迫害卻並未停止,她首先的打擊對象便是——申生。

在三位公子當中,重耳與夷吾的地位大致等同於分封到耿的趙夙和分封到魏的畢萬,區別僅在於兩位公子是晉君的同姓大夫。但申生的身份與這些同姓或異姓的封君們都不一樣,他可不是普通的封君,而是晉國的執政卿!

《史記》載:

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

太子申生將下軍。

——《史記·晉世家》

按照春秋時代的政治慣例,享有執政權的大夫——也就是卿才能統帥國家的軍隊。在晉獻公之前,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整編全國軍隊為三個師,分別由齊桓公本人與齊國上卿國子、高子領導,連下卿管仲都無權掌兵。

在晉獻公之後,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三軍將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晉國的執政六卿。

所以聽到了晉獻公作二軍,命申生為下軍主帥的消息之後,晉國大夫士蒍說:

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安得立?

——《史記·晉世家》

士蒍的話恐怕只說對了一半。申生被命以執政卿的身份統帥下軍,從宗法制度上看他是失去了繼承君位的資格。

但我們不要忘記,此時留守國都準備嗣位的公子奚齊才是一個5歲的孩子,而他的兄長申生不但控制著國都絳邑之外晉國最大的城市曲沃,而且掌握著晉國一半的軍事力量。

別說此時晉獻公還沒有正式廢黜申生的太子名分,將它授予奚齊,就算給了奚齊,申生照樣還是除了獻公之外晉國政壇無與匹敵的二號人物。

想當初,齊桓公若沒有高子、國子為內主,他能登上齊國的君位嗎?既然高、國二卿都能左右齊君的廢立,申生難道就不能嗎?再說,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和晉武公的牌位可還供奉在申生的封邑曲沃呢。

想當初,正是他們以小宗的身份吞併大宗,才有了晉獻公如今的執政局面。獻公若有不諱,就算奚齊以大宗的身份繼承了君位,誰能擔保申生不會讓曲沃吞晉的歷史重演呢?

對於申生可能的尾大不掉,晉獻公不是沒有擔憂,甚至他也採取了一定的防範措施。

獻公既任命申生統帥下軍,卻又違反當世各國的建軍通例,規定下軍必須隸屬於國君領導的上軍,不得擁有獨立的建制體系。

在申生出徵的時候,獻公還特意貶損他的服飾儀仗。戎衣以純色為貴,獻公就給申生穿上雜色的偏衣;兵符以玉製為上,獻公就授申生以金玦。獻公一廂情願地期待著通過這一系列的漸進式安排,申生會平靜地接受被廢黜的命運,安心地輔佐他,將來也能成為新君奚齊的左膀右臂。


05

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年清洗桓、莊之族的謀主士蒍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政治結構的脆弱性:

“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史記·晉世家》

在士蒍看來,不但執政卿申生,甚至大夫重耳和夷吾也同樣會對少主奚齊構成致命的威脅。一旦晉獻公撒手人寰,三位公子誰都能做興兵“靖難”的燕王朱棣!

這樣的威脅士蒍看出來了,時刻關注著奚齊的驪姬也看出來了。申生每打一次勝仗,他的威望就會再上一個臺階,驪姬對他的畏忌也就更添一層。

到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向驪姬明確了自己的態度,將正式廢黜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驪姬的第一反應是害怕:

獻公私謂驪姬曰:“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驪姬泣曰:“太子之立,諸侯皆已知之。而數將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賤妾之故,廢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殺也!”

——《史記·晉世家》

晉獻公將正式頒佈廢立太子的旨意,意味著驪姬母子與申生攤牌的時刻越來越近了。為了剪除申生的威脅,公元前656年,驪姬必須先下手為強。於是乎她炮製了太子投毒案,汙衊申生妄圖殺害晉獻公,並稱兩位公子重耳、夷吾都是協從。

《國語》說,驪姬強入申生於罪的陰謀事先得到了晉獻公的首肯,我認為這個記載失實的可能極大。

因為驪姬的行動事實上破壞了晉獻公此前這麼多年為重構同姓公族、建立晉國權力新格局所做的一切努力。

申生自裁,重耳、夷吾出逃,晉獻公失望至極,他驅逐了其餘的兒子們,並在宗廟立誓,從今往後,晉國不得收留同姓公子。

《國語》說:

始為令,國無公族焉

——《國語·晉語二》

當年清洗桓、莊之族,已經極大削弱了晉國的同姓公族,導致晉獻公不得不引入異姓大夫的勢力來支撐晉國的發展。現在申生受難,群公子被逐,晉國同姓公族被連根剷除,從今往後,晉君只得專倚異姓諸卿為政,這便埋下了六卿專權、三家分晉的禍根。

當初晉獻公立驪姬為夫人的時候,大夫卜偃曾經預言:

吾觀君夫人也,若為亂,其猶隸農也。雖獲沃田而勤易之,將不克饗,為人而已。

——《國語·晉語一》

枉費心機助兒子奪嫡的驪姬就像那辛苦耕耘的農夫一樣,別看她一把心血一把汗,到頭來收割成果的可能另有其人。

卜偃的預言如今應驗了。驪姬雖然成功地逼死了申生,逼走了重耳、夷吾,但歹毒的手段為她蓄怨太多。

終於,在晉獻公晏駕之後,驪姬與奚齊也死在了中大夫裡克發動的政變之中。現在國君的位置又空了出來,逃亡在外的重耳與夷吾,即將就國君之位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


晉公子


可從三個方面分析晉獻公的驪姬是如何影響歷史的:

1、獻公寵幸,欲立其子(奚齊)

在娶驪姬之前,晉獻公已有三子一女,是申生、重耳、夷吾和穆姬。獻公領兵攻下驪戎後獲得驪姬,又得一子名奚齊。驪姬深得獻公寵愛被冊封為夫人,而且她一心要立奚齊為太子。驪姬賄賂晉獻公的男寵梁五和東關嬖五,讓他們進獻讒言,獻公中計,於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城。只留下奚齊與少姬的兒子卓子在身邊,獻公開始慢慢疏遠這三個兒子。(影響晉獻公曆史上名聲掃地)

2、陷害申生,逼走重耳和夷吾

驪姬以讒言和詭計矇蔽晉獻公,竟是逼得太子自盡而亡。太子自盡後,得知另外兩位皇子和太子交好的驪姬,心懷不安,又把殺手伸向了另外兩位皇子。有人對太子申生說,放毒藥的是驪姬,讓太子申生在晉獻公面前申辯。申生說,獻公如果沒有驪姬,會睡不好吃不好。現在晉獻公年老,驪姬有罪會使晉獻公不高興,這樣他也會憂鬱不樂。有人勸太子申生出逃。申生卻說,揹負殺父的惡名逃奔,誰會接納他,不如選擇自殺。太子申生死後,驪姬誣陷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說他們都參預太子申生的陰謀。於是公子重耳逃亡到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到屈城。(影響太子申生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孝子)

3、政變被殺,成就一代霸主

獻公駕崩,年僅十一歲的奚齊成了少平國君,拜荀息為上卿。裡克、邳鄭等人強烈反對,借獻公喪事趁機殺掉了奚齊。驪姬又立其妹之子卓子為君,並暗中密謀除掉裡克、邳鄭二人。裡克等人將計就計,以“為太子伸冤,迎立重耳為君”為口號,將卓子摔死,劈斃荀息,鞭笞驪姬並殺了她。重耳憑藉秦穆公的支持,終於當上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野史也是史


驪姬其實是驪戎國的人,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屬於戎狄範疇,所以驪姬應該有著比中原女子不一樣的姿色。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征討戎狄,大勝驪戎,驪戎王為求和,將驪姬、少姬兩姐妹獻給晉獻公。

這兩枚糖衣炮彈真的就把雄才大略的晉獻公給打倒了,兩姐妹深受晉獻公寵愛,驪姬為晉獻公生公子奚齊,少姬則生下公子卓子。

驪姬並不滿足後宮的權勢,漸漸的她開始參與朝政,晉國的大政慢慢都有了驪姬的參與。

慾壑難填的驪姬並不滿足,開始打起了晉國繼承人的主意,而擋在自己兒子奚齊前面的還有幾個晉獻公的兒子:

申生、重耳、夷吾。

於是驪姬使出了渾身解數,挑唆獻公和這三個兒子的關係,最終結果是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出走,終於將自己的兒子奚齊扶上晉國太子之位。

這就是著名的驪姬之亂。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危,囑託荀息輔佐奚齊繼位,獻公死,驪姬為太后。

就在獻公的喪禮上,卿大夫裡克,為前太子申生的堅實擁護者,不願看到晉國落入驪姬之手趁機殺死奚齊,荀息又立卓子,也被裡克殺死。

再看晉獻公兩個出逃的兒子。

先說夷吾,逃亡到了梁國,國君喜愛他,把女兒嫁給了夷吾,不久誕下龍鳳胎。

裡克殺死驪姬和少姬的兩個兒子後,邀請流亡的夷吾回國繼位。

夷吾借秦兵入晉國,殺死裡克,成為了晉惠公。

晉惠公死,兒子圉繼位,為晉懷公。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帶兵回晉國,殺死侄子晉懷公,便是晉文公。

晉文公在位期間,通過選賢才、興農商,重軍事等方針,讓晉國實力大增,在與諸國的攻伐中也屢次戰勝,受到周天子賞賜。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重耳大敗楚軍,召集齊國、宋國等踐土會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

由此看來,驪姬確實改變了歷史的軌跡,如果申生順利成了晉國國君,也許就沒有重耳什麼事情了,也許晉國中規中矩的發展,要想成就霸業恐怕也要另當別論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晉獻公:春秋開始後晉國第一個隆重登場的人物,他不僅擴大了晉國國土面積“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他超前的愛好也跟隨他走進了歷史。


驪姬:晉獻公晚年最寵愛的小妾“貌比息媯,妖同妲己”後來成為晉國的夫人。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大子繼承王位,他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雖然後來如願了卻使自己和兒子都丟了性命。更重要的是至此晉國經過了長達19年的動盪,所以說驪姬改變了歷史。


故事的開始需要從晉獻公的幾個兒子說起。晉獻公之前最寵愛的小妾是齊姜(輩分是晉獻公的庶母,被晉獻公“烝”了😓😓😓春秋的男女關係是有點亂)。



齊姜生下一個兒子(申生)被立為大子。晉獻公還有兩個比較威望的兒子一個叫重耳,一個叫夷吾都是西戎女子所生。驪姬,驪戎國的公主,為晉獻公生了公子奚齊,而她妹妹則生公子卓子。

晉獻公死後就是這幾個人在輪流做晉國的老大。

驪姬的異域風情讓晉獻公無法自拔,但還無法解決所有競爭者讓兒子奚齊成為大子;所以驪姬收買了晉獻公的另外兩個男寵(梁五和東關五,史稱二五;晉獻公果然是偉人男女通吃😓😓😓)

驪姬和二五里外配合天天給晉獻公吹枕邊風。先是把晉獻公所有的兒子都派的外面去住守,離間晉獻公和他兒子們的感情。後來一步一步的逼死了大子申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分別逃離了晉國開始了流亡的生涯,這樣晉國就沒有人可以和他兒子搶王位了。所以晉獻公死後公子奚齊成為晉國老大,沒過多久就被大夫趕下臺,接著是公子卓子,公子夷吾先後成為晉國名義上的老大,但是晉國依然動盪,直到19年後重耳回國才結束。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第二個稱霸諸侯的人。所以說因為驪姬的一系列行動,晉國經過了長時間的動盪,說她改變了歷史也是有根據的。


蟻史為諫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驪姬,與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妖姬。她們的共同特點是美若天仙,深得君王的寵愛。一國之君為了她們無心朝政,甚至為她們做出危害江山社稷的事。因此更加印證了“紅顏禍水”之說。

四大妖姬的驪姬是一位傳奇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驪姬是如何改寫晉國的歷史的。

一、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君主之位,驪姬設毒計使得晉獻公父子反目,太子申生被迫自殺,朝綱不穩。

驪姬讓自己兒子取代太子之位的想法由來已久。

公元前672年,晉國的晉獻公攻打一個叫做“驪戎”的小部落,驪戎的首領自知實力懸殊,就果斷投降。而且,他還向晉獻公進獻了兩位美女,共中一個就是驪姬。

驪姬嫁給晉獻公以後,生下了兒子奚齊,驪姬的權力慾望也越來越強烈,她通過向晉獻公吹枕頭風,當上了晉國夫人。

但是驪姬並不滿足。她還想讓兒子成為太子,將來當上國君。但是晉國已經有了太子,是前任夫人所生的申生。而且申生為人忠孝,曾為晉國立下過汗馬功勞。驪姬要想讓晉獻公廢除太子,推自己的兒子上位,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驪姬調虎離山,把太子申生及公子重耳、夷吾都調離都城,開始製造“太子被廢”的輿論。

驪姬向晉獻公進讒言,讓太子申生以及另兩位公子重耳與夷吾,去到偏遠荒涼的地方駐守。申生和兩個兄弟離開以後,驪姬就到處散佈謠言,說是太子要被廢了,要不怎麼會去那麼荒涼的地方。果然輿論四起。

驪姬接下來就想方設法讓他的兒子主持宗廟祭祀大典,製造奚齊要當太子的輿論。

驪姬利用“借刀殺人”、投毒然後“嫁禍於人”等毒計,害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流亡。

首先,驪姬想了一個“借刀殺人”的毒計。驪姬向晉獻公建議,讓太子帶兵去討伐一個“不老實”的部落。

其實她是想讓申生戰死沙場。沒想到的是,申生不僅沒有戰死,而且還大獲全勝。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戰役還為申生的個人形象加了不少分。

這可把驪姬氣了個半死。於是,她又生一計。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外出狩獵,驪姬趁此機會派人告訴申生,說晉獻公前一晚夢見了申生的母親,希望他祭奠一下。於是,忠厚老實的申生就舉行了簡單的祭奠儀式,並在儀式結束以後,把祭肉和祭酒送到了王宮,請父親食用。

驪姬在晉獻公回來之前,就在肉裡下了毒。等到晉獻公準備享用的時候,驪姬便裝模作樣說,為保萬無一失,還是先試一試裡面有沒有毒。

用狗試,用太監試,都被毒死了。驪姬更加添油加醋說申生是想“弒君篡位”。

晉獻公非常生氣,下決心要殺了申生。

有臣子把此事告訴了申生,申生於是逃跑了。

他沒有選擇去給父親解釋。因為愚孝的太子擔心揭發了驪姬之後,父親寢食難安,因此寧願自己揹負所有罪名。有人勸他逃到其他國家,但是申生認為既然自己揹負弒父的罪名,天下已經沒有容身之地,最後選擇了自殺。

驪姬還不想放過另兩位公子。於是她對晉獻公說,重耳與夷吾也是申生的同謀。晉獻公再一次相信了驪姬,派人去追殺他們。無奈,重耳與夷吾各自走上了逃亡的生涯。

二、驪姬如願以償,但她與兒子也沒有善終,晉國卻面臨政變及15年的國家動亂。

奚齊繼位一個月後被殺,朝中不穩。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生病了。他把奚齊託付給心腹大臣荀息,並封荀息為宰相,讓他主持國政。

當年9月,獻公駕崩。另外有大臣裡克、邳鄭想把逃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接回來,他們是想利用三位公子的黨徒作亂。10月,裡克殺了奚齊和驪姬,同時擁另一位公子卓子(晉獻公與驪姬妹妹的兒子)為君王。驪姬費盡心機,她的兒子當了一個多月的君王,就跟她一起共赴黃泉。11月,裡克又殺了卓子。

裡克後來去迎公子重耳歸晉即位。重耳說,當初是揹著父親離家出走,現在父親死了,自己沒有為父親送終,卻要回到晉國,覺得怕百姓恥笑。

晉惠公夷吾登基,因言而無信,導致國內外矛盾突出。

裡克又去梁國迎公子夷吾,夷吾恐怕有詐。於是梁國派人帶著重禮跟隨夷吾去求秦國。夷吾許諾,如果自己回到晉以後,能夠順利登基,願意把晉國的河西之地劃給秦國。

夷吾又給晉國的裡克寫了一封信,意思是,如果登基,把汾陽給你作封地。於是秦國和齊國一起護送夷吾回到了晉國,成了晉惠公。

但是這個晉惠公不守承諾,他當上君王以後,一沒有把河西之地劃給秦國,二沒有給裡克汾陽,還把裡克賜死,並牽連殺了不少人。這就使得晉國的人們很不信服他。

後來晉國遇到了饑荒,秦國借糧給晉。第二年,秦國也遇到了饑荒,晉不但不借糧給秦,還趁機攻打秦國。這些,使得晉惠公名聲很不好。

太子圉逃回晉國成為晉懷公,引起秦國不滿,圉被殺害。

後來,晉惠公死了,在秦當人質的太子圉私自從秦國逃跑回晉國即位,他就是晉懷公。

因為這件事,秦國大為惱火,於是發兵送重耳回到晉國,並派人告訴了晉國的內應,殺死了晉懷公。

重耳在秦國支持下回晉繼位,結束動亂歷史。

公元前636年,在外逃亡19年,已經42歲的重耳,在秦國的護送下回到了晉國。終於登上了君主的位子,他就是晉文公。這時才徹底結束了驪姬帶來的晉國之亂。

他勵精圖治,發展生產,體恤人民疾苦,國力也逐漸昌盛起來。晉文公重耳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如果驪姬不害死太子申生,晉國本可以國泰民安,和平發展。

可是由於驪姬為了一已私利,設毒計害死太子,不但紅顏亂政,也讓晉國在之後經歷了15年的殺伐動亂,國力倒退。她的兒子如願以償當上君王以後,她和兒子也很快被殺死,也算惡有惡報。

只可惜孝順的申生英年早逝,而且有好多人因為動亂丟了性命。

驪姬也因此留下了千載罵名。她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妖姬之一,也是實至名歸!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驪姬改寫歷史,雖然說的有點誇張,但如果不是驪姬作亂的原因,晉國按正常的運行模式,應是太子申生即位,也不會有後來的重耳上位,這個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驪姬是晉獻公的愛姬,晉獻公是曲沃代翼後晉國的第二代君主,也就是曲沃武公(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五年,伐驪戎,得驪姬姊妹倆,獻公甚是寵愛這姐妹倆。

驪姬生子奚齊,驪姬妹後來生子悼子。

獻公有子八人,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人皆有賢行,獻公得驪姬後就疏遠這三個兒子。太子申生母親齊姜是齊桓公的女兒,早死,申生還有個同母的妹妹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重耳的母親是翟之狐氏女。夷吾的母親是重耳母親的親妹妹。

驪姬生奚齊後,獻公就有意廢太子,立奚齊。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獻公十六年,作二軍,獻公帶上軍,太子申生帶下軍,伐滅霍、滅魏、滅耿。班師回來,仍舊讓申生居曲沃。按規矩儲君是不該領兵作戰的。士蒍說:太子不得立了,讓他居先君的都城,而且以臣子裡最高的卿位封他,根本不是把你作儲君對待,不如學吳太伯,流亡別處去吧。申生不從。

獻公十七年,又使申生伐東山。裡克進諫:太子是奉宗祀的,按制不應領兵出征,如果主公你出征,太子要麼留守,要麼隨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獻公卻說:寡人有子,未知誰立。立克謝病,申生伐東山。

後獻公私下對驪姬說,想廢申生立奚齊,驪姬假哭說:太子已立,天下諸侯盡知。申生數次領兵征伐,軍功卓著,臣民附之。現在如果因為公喜歡賤妾而廢嫡立庶,妾必自殺。當著獻公的面盡說申生這好那好,背地裡卻使壞搞申生。

驪姬對申生說:主公夢見你母親齊姜了,你速去曲沃祭之,歸來把胙肉獻君。申生於是去曲沃祭母,回來獻胙於獻公,當時獻公出獵,申生置胙於宮中,驪姬使人放毒藥於胙中。第二天,獻公打獵歸來,宰人上胙獻公,獻公欲食,驪姬說:胙從遠來,宜試之。結果狗吃狗死,小臣吃小臣死。驪姬假哭說:君已是暮年之人,太子都不能等,要弒父代立。他之所以這樣都是因為有奚齊和我的原故,我們母子還不如到別國避禍,免得為太子所害。當初君說廢太子,妾還百般勸阻,看來是我錯了。

申生聽說後,奔新城,獻公怒。有人對申生說,這毒藥就是驪姬放的,太子為何不當明陳情?申生說,我的父親老了,離了驪姬吃不香,睡不甜,就是她做的我也不說,又有人勸申生逃往他國,申生說,我揹著這個惡名,誰肯接納?申生遂自殺。愚忠的申生成了驪姬的祭品。



又有人告驪姬:重耳、夷吾怨你殺了太子。驪姬又去誣告二公子也知胙肉有毒,獻公遂伐二子,重耳先奔翟,因重耳先奔翟,夷吾只有奔梁。

獻公二十六年,病,對荀息說:我想立奚齊,奈何他年少,諸大臣不服,恐禍亂起,你能幫我立他嗎?荀息說:能。獻公說:何以為驗?荀息說:假使公能起死回生,我見著你不會慚愧。於是獻公把奚齊交付他,使荀息為相,主國政。

九月獻公卒,裡克,邳鄭準備接回重耳,利用三位公子的黨徒作亂,對荀息說:三處怨恨都將爆發,你準備怎麼辦?荀息說:我不能辜負先君的重託。十月裡克殺奚齊於守喪之地,獻公還未下葬,荀息就準備死,有人說不如立悼子你輔佐他,荀息立悼子而葬獻公,十一月,立克弒悼子於朝,荀息自殺。荀息雖沒苟且偷生,留了個好聽的虛名但也沒保住先君屬意的兒子,你死了還不是愧對先君?沒有本事,信誓旦旦有什麼用?

獻公當時伐驪戎之時卜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得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裡克殺奚齊、悼子,派人去翟迎公子重耳歸晉即位,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更立他子。

裡克又派人去梁迎公子夷吾,夷吾準備回來,呂省、郤芮曰:國內有公子可以立卻求逃亡在外的公子,恐怕有詐,不如尋求強國的幫助,以強國之威而入。於是派郤芮帶重禮賄賂秦國,許諾,如果歸晉得立,願把晉國河西之地劃給秦國。又給裡克寫了一封信:如果得立,封你汾陽之邑。於是秦穆公發兵送夷吾於晉,齊桓公聞晉內亂,亦率諸侯如晉,齊派隰朋與秦軍一起護送夷吾入晉,立為晉君,是為晉惠公。

這個晉惠公即位後並不信守承諾,一沒有把河西之地劃給秦國,二沒有給裡克汾陽邑,並且賜裡剋死,誅七輿大夫,國人不附。晉國遇饑荒,秦穆公借糧給晉,第二年,秦遇饑荒,晉不但不借糧於秦,還攻打秦國。總之,晉惠公聲名不佳。

晉惠公卒,在秦為質的太子圉私自從秦國逃跑歸晉即位,是為晉懷公。

太子圉私自逃歸,秦穆公大為光火,乃發兵送重耳歸晉,並派人告欒、郤之黨為內應,殺懷公於高梁。


重耳立,是為晉文公。重耳四十二歲出亡,居外十九年,終登君位,徹底結束了驪姬帶來的晉國之亂,修政愛民,終成霸業。


尋桂子



春秋時期的驪姬是個陰險毒辣的人物。

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使其子奚齊繼承君位,嫁禍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自殺。又欲殺重耳。公子重耳出奔。 晉獻公去世後,大臣荀息立公子奚齊為晉國國君。不久,大臣裡克殺奚齊。奚齊的生母驪姬也被裡克所殺。

此後,公子卓子被立為晉國國君。大臣裡克又殺卓子。 不再贅述。

在晉獻公的眾多兒子中,最賢德,最有才者當屬太子申生。然後是公子重耳。

驪姬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被立沒太子。害死太子。迫使重耳流亡。

多行不義必自斃,最終驪姬母子被大臣裡克所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