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蝗軍"逼近中國,網民調侃說:沙漠蝗再多也不夠咱吃

據權威媒體報道,近日來,沙漠蝗在東非及西亞罕見暴發。

2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當前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日前,多國宣佈進入應對緊急狀態。

據悉,目前已有10多個國家遭受沙漠蝗危害,蝗群現已渡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謂僅一步之遙。

4000億

成群的蝗蟲

那麼,蝗災到底有多可怕呢?沙漠蝗是一種什麼樣的害蟲呢?它們會不會飛進中國,對中國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威脅呢?

中國遭過蝗災嗎

自古以來,蝗蟲就是農業生產中常見的敵害,其在農業生產上造成的災害,甚至超過了水、旱等自然災害。

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述:"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也。"

4000億

清朝《捕蝗要訣》

我國古代由於蝗災而造成"草木牛馬毛皆盡""民流亡""民飢死,縣數千百人""餓殍枕道"等慘狀,更是屢見於史、不絕於書。

我國最早的蝗災記錄,學界一般都認為是《春秋》所載:"桓公五年,螽。""螽"是蝗類的總稱。

但就文字記載來講,《春秋》記錄的這次蝗災還算不得最早。

早在產生於西周幽王時代的《詩經·小雅·大田》中,已有關於以"秉畀炎火"之法"去其螟塍"的記載,"螟"是螟蟲,而"塍"就是蝗蟲。

4000億

殷墟出土的玉蝗蟲(摹本)

其實,在此之前還有更為古老的蝗災記錄,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蝗災的卜辭,說明我國早在商代武丁時期就已開始注意到蝗蟲,到了康丁時期已經有了記錄蝗災的甲骨文記載。

在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幾乎完全靠天吃飯,雖然一些基礎建設和水利設施的興修可以減輕水旱災害,但對於蝗災來說,幾乎無計可施,只能依靠人工捕捉。

蝗蟲雖然可以捉得到,但是這種蟲子的移動速度非常快,吃完莊稼後很快就飛走,去到下一個地方繼續吃,根本不給你任何"捕盡殺絕"的機會。

4000億

古代的蝗災

因而,一旦蝗蟲遮天蓋地如烏雲壓境而來,很快便是赤田千里,哀鴻遍野,莊稼只留下了根莖之軀,其狀慘不忍睹。若災情嚴重,往往民不聊生,陷入"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悲慘境地。

歷史上,中國是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範圍和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談及蝗災,往往令人色變。所謂"飛蝗蔽天,田禾盡損""民不聊生,餓殍滿地"是古代史書中最常見的描繪蝗災的語句

相關資料統計,我國自公元前707年至1950年止的2600多年中,有過確實記載的蝗災約為842次,平均每2~3年有一次地區性蝗災發生,每隔5~7年就有大型蝗災猖獗。

4000億

清代《捕蝗要訣》

唐代(618~907年)289年中,有蝗災的年份42個,約佔總年份的14.5%。據《新唐書▪五行志》載:貞觀元年,蝗災爆發,"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日,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饑饉枕道。"

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唐代蝗災平均8.5年一次,兩宋時期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由此可見蝗災發生的頻率有越來越快的趨勢。比較而言,唐代的蝗災還不算嚴重。

1942年,河南、山西、山東、河北等省份都相繼發生不同程度的枯旱,並伴有蝗災、瘟疫等百年不遇的嚴重災害,其中山西災情持續三年之久。

4000億

乞討的災民

2000年5~6 月,我國發生了近3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蝗災,受災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安徽、陝西、新疆、天津等11個省市自治區,受災總面積達500多萬公頃。其中近200萬公頃莊稼被毀,300多萬公頃草場破壞得所剩無幾。

蝗災有多可怕

蝗蟲,又叫蚱蜢、螞蚱,這種小蟲子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只要有草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這些小東西,外表顏色單一,性格遲鈍羞怯,常常停留在草叢中一動不動,一有動靜,就會慌慌張張四下逃竄,看上去並沒什麼可怕的。

4000億

蝗蟲

的確如此,如果是單獨行動、分散而居的蝗蟲,並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然而,一旦它們瘋狂地追求合夥,集結成"大軍團"蝗群,數量往往會高達幾十億、幾百億,甚至數千億只。

據資料顯示,1平方公里的蝗群,約有4000~8000萬隻蝗蟲,一天就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極大地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

每當蝗災發生,巨大的蝗群呼嘯飛過,遮天蔽日,所經之處,無論禾苗、雜草、樹葉,全被吃得乾乾淨淨。蝗群掠過,曠野一片,滿目瘡痍,其狀無比"慘烈"。

4000億

遮天蔽日的蝗群

更可怕的是,它繁殖的速度很快,並能進行數千公里的長途遷徙,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對它們來說毫不在話下。蝗群可以輕而易舉地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洲飛到另一個洲,因此人們把蝗蟲稱為世界性害蟲。

1958年索馬里一次蝗災,蝗群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約有400億隻蝗蟲。一天就掠奪了8萬噸的食物,相當於40萬人一年的口糧。

1988年,北非有230萬公頃農作物落入蝗蟲肚中,給非洲製造了更多的饑民。

2004年,西部非洲蝗災造成25億美元的巨大經濟損失,當地僅控制蝗災本身就投入了6000多萬美元。

2006年6月,澳大利亞遭遇了最嚴重的蝗災,蝗蟲吞吃了維多利亞省多達四分之一的農作物,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億澳元。

4000億

非洲蝗災

2019年1月,東非地區聚集了大量蝗蟲群,數量高達3600億隻。在肯尼亞,僅一個蝗蟲群就長60公里、寬40公里。

現在,這些極善長途遷徙的沙漠蝗群,以每天160公里的飛行速度,從阿拉伯半島的蘇丹和厄立特里亞飛越紅海,很快到達也門、沙特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給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據報道,肯尼亞已經有約105萬畝土地受到影響;印度555萬畝農田受害,損失超百億盧比;巴基斯坦暴發情況超過了1993年曆史上最嚴重的蝗災,今年預計僅小麥就可能損失10億美元。

據統計,這次近4000億隻蝗蟲的肆虐,將使得約190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風險。

4000億

沙漠蝗遷徙圖

為此,聯合國食及農業組織表示,如不迅速採取行動,我們將面臨一場迅速擴大的人道主義危機,東非、紅海地區和西亞國家可能面臨大規模蝗災。

沙漠蝗是個什麼東西

蝗蟲種類很多,全世界約有1萬種,我國有800多種。在昆蟲綱直翅目中成立了一個總科,其中分別為蚱總科(菱蝗)、蜢總科(短角蝗)及蝗總科。

蝗蟲、蚱蜢不少種類是農林牧業的重要害蟲,其中有的種類可猖獗發生,並形成蝗災,如沙漠蝗、飛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亞蝗、印度黃脊蝗、黃脊竹蝗。

這次肆虐東非和西亞地區的沙漠蝗,主要分佈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亞洲,在史前期就是北非、西亞和印度等熱帶荒漠地區的河谷與綠洲上的農業大害蟲。

4000億

沙漠蝗

有關沙漠蝗的記述,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印製的書籍中和古墓內的壁雕上。

沙漠蝗飛行能力強、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多達數千億只,每天可隨氣流飛行達160公里。

據文獻記載,沙漠蝗猖獗發生時,其擴散區可超過28萬公里,波及66個國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區,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和佔世界人口1/10的地區,其中發生危害的區域約佔50%~54%。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沙漠蝗蟲在非洲東部、紅海沿岸、中東以及西南亞等地區曾猖獗發生為害,並由紅海盆地擴展到非洲西南部。

從1978年起,至1997年,巴基斯坦連續8次遭受沙漠蝗的侵害,僅在2000年的1年裡,沙漠蝗就2次入侵巴基斯坦。

4000億

沙漠蝗進入印度、巴基斯坦

我國曆史上多次發生的飛蝗,與沙漠蝗有著相似的遷飛習性,不過兩者屬於不同的生物種。

近年來,我國雖然沒有沙漠蝗發生危害,但據著名昆蟲學家蔡邦華教授1956年記載:"沙漠蝗原為舊大陸包括非洲的有名的大害蟲,在我國雲南亦發生。"

1974年4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學忠在我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樟木地區採到散居型雌性沙漠蝗成蟲1頭,經鑑定為沙漠蝗,且為散居型雌性。

據資料顯示,40℃左右是沙漠蝗蝗蝻和成蟲遷移活動的條件,相對溼度需要達到60%~70%。因此,專家推測,沙漠蝗猖獗發生的最大擴散區為緬甸、尼泊爾和印度。春季發生區的蝗群遷飛方向為印度—尼泊爾—緬甸—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

4000億

沙漠蝗進入印度、巴基斯坦

考慮到我國邊境地區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蝗蟲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我國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邊境與尼泊爾和緬甸沙漠蝗發生區毗鄰,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我國,但危害的概率很小。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有絲毫的輕視麻痺,必須時時刻刻嚴陣以待,切實加大監測力度,密切跟蹤境外蝗蟲動態,嚴防遷入危害。

蝗蟲能吃嗎

在中國千千萬萬吃貨眼裡,目前肆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4000億隻沙漠蝗,還不夠他們幾天的食用量。

有網民調侃說:4000億隻蝗蟲分配到每個中國人,人均286只,合7斤左右,頂多兩天就可以解決掉。

那麼,蝗蟲真的能吃嗎?

4000億

用蝗蟲做成的食品

食蝗,古已有之。如三國時期《吳書》所載"袁術在壽春,百姓飢餓,以桑棍、蝗蟲為乾飯"。

又如明朝《農政全書》記載:"唐貞元年,夏蝗,民蒸蝗,曝、揚去翅而食之。"

4000億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特別是唐朝兩位皇帝帶頭吃蝗蟲的事蹟,流傳甚廣。

《貞觀政要》載:"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 一日,唐太宗進入園子看到禾苗上面有蝗蟲,捉了幾隻詛咒道:"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但當蝕我,無害百姓。"將要吞下去,侍臣怕他得病,都勸他,唐太宗又說,"何疾之避。"遂食之,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唐明皇李隆基當政時,又發生蝗災,而且災情相當嚴重。他採納了宰相姚崇的主張,力排眾議,發動全國軍民滅蝗治災,高舉"御駕滅蝗"的御旗,親臨災區。唐明皇將逮到的蝗蟲倒入油鍋氽煎,當人眾嘗蝗,又一再聲稱"好吃!好吃!"唐明皇此舉,破除了許多人認為的蝗災是天意和天蟲的迷信說法;而宰相姚崇鐵腕滅蝗,也為自己贏得了"救時之相"的美譽。

4000億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至唐以後,在蝗災發生時,中國北方農民常常捕蝗充飢,而在風調雨順年間,又將蝗蟲烹調後作為酒菜食用,稱為"旱蝦"。

烹調方法不僅有熱的、涼的、醬的、炒的、油炸的,還有鹽水煮熟曬乾,與禾混合煮粥,或和在蔬菜內製成佳餚。

我國廣東、福建南方一帶,稱蝗蟲為"飛龍"。他們將蝗蟲去翅、去頭及腸器,油炸後蘸上調料食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理念的轉變,蝗蟲逐漸進入餐桌,成為一道野味佳餚。

4000億

用蝗蟲做成的食品

據科學研究,蝗蟲為藥食兩用昆蟲,不但是美味佳餚,而且還是治病良藥,有暖胃助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

這次蝗災的罪魁禍首——沙漠蝗,是一種以綠色植物為主要食物的短角蝗,經過高溫烹飪處理後,是可以食用的。(張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