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上海,著名的世界一線城市,除了舉世聞名的萬國建築博覽群和迷人的外灘夜景,還有說不盡道不完的石庫門往事。可是,你知道上海人平日裡最喜歡的消遣是什麼嗎?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聽滬劇和評彈。滬劇又叫“申曲”,因為此種劇興於上海,所以被稱為滬劇。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曾受到蘇州灘簧及文明戲的影響,故而曲調優美並極富江南氣息。它的優秀劇目多以現代生活為題材。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滬劇原來叫花鼓戲,早先時候興起於農村的田頭,以山歌的形式流行於浙江一帶,興起於清朝,後來發展到專門的上海灘簧,本地人稱之為“本灘”。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因為角色少,伴奏也少,所以可以隨地演唱,也叫做“對子戲”。再往後,演變成了“同場戲”,角色人員增多,而且已經有了女演員,並配備了專門的伴奏人員,使整個班社有了十來個人的編制,於是便可以演出情節較為複雜的劇目了。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劇中就融入了大量的與生活有關的元素,在場景、故事、人物上都豐富增彩了不少,出場人物都身著西裝、旗袍登場入戲,故而被稱為“西裝旗袍戲”。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便是改編自好萊塢的電影《魂斷藍橋》,而他們所演出的《鐵漢嬌娃》,則改編於《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電影的影響下,滬劇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編導制度,表演上也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演唱藝術方面,則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並出現了各種流派。當時改編自電影《桃李劫》的《恨海難填》就是典型的成功例子。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因“西裝旗袍戲”所需的現代綜合舞臺藝術,在這樣的前提下,促使表演形式和道具的進一步完善和精進,比如採用新穎的佈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從而完成了從田頭小戲到都市大戲的昇華。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這對申曲時代向滬劇時代的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2006年5月20日,上海的本地劇種—滬劇,終於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上海滬劇院在2020年從原來的天平路新遷入上海汾陽路的白公館。汾陽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陽路,自東北向西南曲折延伸。該路闢築於1902年,原名“畢勳路”,以當時法國駐華公使之名命名,1943年10月改名為“汾陽路”,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之一。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如果你徜徉在汾陽路上,不經意間的抬頭,影影焯焯就會看到這棟神秘的建築。這座長得像鋼琴的白色小洋樓,早已規劃為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築,位於汾陽路150號。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主建築為磚石混合結構兩層半,即俗稱的假3層,不過,它的假層在底層。為了顯示氣派,設計者將地下室設計為半地下室。入口處樹蔭很密,隨著腳步的移動,逐漸可以完整地看到整棟建築。其外形為方形和橢圓形結合,底層為由8個臺階躍上的露天平臺,以中間突出的半圓為中軸線,兩翼對稱。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中間為寬敞的愛奧尼克柱式的大門廊,有室外扶梯可直接通向二層正中的大客廳。二層有大陽臺,由塔什干柱式支撐雨篷,雨篷女兒牆上置酒杯形裝飾物與柱形對應。東牆下建有一直蜿蜒到三樓的白色大理石螺旋形樓梯,樓梯設有花瓶狀護欄。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小白樓是一棟充滿傳奇的小洋樓,最早是萬國儲蓄會董事史比爾門的私宅,史比爾門本是一個荷蘭冒險家,闖蕩上海灘後加入法國籍,為謀取高位與法租界公董局勾結,將大量金錢填飽了自己的私囊後,便於1920年在法公董局總董官邸不遠處,購地建造了這座花園洋房,於1924年建成。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在1941年的時候,被漢奸偽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立法院長梁鴻志鳩佔鵲巢一段時間,抗戰勝利後,大漢奸梁鴻志成了階下囚,試圖用錢財自救的目的落空後,在1946年6月,白崇禧出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接手這棟房子後,這裡才成了所謂的“白公館”。他的後人、如今名氣不小的臺灣作家白先勇也曾在這裡居住過幾年。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其實,白氏父子在這兒居住的時間並不長,而在他們入住之前的數十年間,這幢洋樓早就發生過許多傳奇故事了。也許是因為白氏父子名聲太大,再者洋樓牆面灰白,所以人們習慣上就把這棟洋房稱為“白公館”了。


上海這座著名的小白樓,留存的不僅是傳奇,還有上海人百年的驕傲

上海滬劇院選擇在這裡“安家落戶”,這讓百年滬劇與百年曆史建築完美交融。生動而形象的將上海滬劇院與“白公館”建築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遷入後,一樓作為上海滬劇傳習館將實行預約制,免費向公眾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