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人“雲拍攝”講述百姓抗疫故事

“許多年後,當我面對餘生的最後一日,我一定會想起創作《餘生一日》的那個遙遠的一天。”2月9日晚,導演秦曉宇效仿《百年孤獨》的開篇,記錄下殺青感受。

今年4月,紀錄片《餘生一日》有望在優酷上線播出。5000人參與,幾十個微信群溝通合作,掃描疫情影響下的人間百態,這一“全民紀錄計劃”是與時間賽跑的大膽創意。創意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上海“一網通辦”備案審批政策,也見證著特殊時期影視企業的轉型思考。

是主角也是攝影師

“我們希望在自己擅長的紀錄片領域為抗疫做點什麼。”紀錄電影製片人,大象紀錄、大象點映創始人蔡慶增道出創作初衷。在閉門不出的日子裡,想要拍攝一部全景式紀錄片幾乎是天方夜譚,但他們想到,也許可以邀請被疫情影響生活的每一個個體,合力完成這部紀錄片。

這是一部由百姓講述故事的影視作品。製作團隊發出邀約,邀請大眾在2020年2月9日這一天,拍攝他們與家人、戀人、同事的生活片段,最後有5000多人報名參與,團隊建立起微信協作群,邀請他們和導演溝通想法。“在這部電影中,每個人都是主角,也是攝影師,以寬廣而入微的拍攝,實現掃描中國的全景式紀錄。”蔡慶增說。

這些紀錄片段按時間順序編輯素材。素材中,一對父子在2月9日當天合作創作一首歌曲,兒子邊彈鋼琴邊演唱,父親幫他拍視頻,歌名就叫《餘生一日》。“別把每次眼淚流成悲傷/別把每次期待熬成絕望/只有自己能發光/世界才會被照亮……”這幾句歌詞,似乎道出片名“餘生一日”所包含的三個層次含義:它是“我們”人生中普通的一天,是疫情中的一天,也是渴望重生的一天。

一次全民創作的探索

疫情發生後,影院停業、劇組停工,上海易騰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兩大品牌“大象點映”和“大象紀錄”都受到影響。好在上海出臺政策,《全力支持服務本市文化企業疫情防控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對疫情防控期間,電影劇本、出版物、文化演出等行政審批事項實行“一網通辦”或網絡報送審批。《餘生一日》的順利拍攝,離不開備案時“一網通辦”的便捷。“線上填報那天是週日,在電影局申報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以最快速度完成線上申報,紙質材料週一中午快遞送出,第二天一早局裡便收到材料,並在當天反饋審批意見。”蔡慶增說。

危中尋機,《餘生一日》的全民創作方式是一次有益探索。蔡慶增認為,隨著5G時代到來以及硬件技術不斷升級,每個人的手機都可以成為拍攝設備;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調動更多人參與創作,可能成為未來重要的影視創作方向之一。不過,他坦言,這種全民紀錄方式大大增加了創作難度。“因為素材極其碎片化,要按照什麼樣的方式和結構把素材組織在一起,成為一部邏輯清晰且有可看性的電影,非常具有挑戰性。”

最近,已有一些記錄疫情故事的紀錄片上線,比如上海電視臺人文頻道推出的系列微紀錄片《城市的溫度》記錄了特殊時刻的上海;紀實短片《凌晨四點的武漢》把鏡頭對準武漢,製作中使用了快手用戶手機拍攝的上傳內容。秦曉宇認為,《餘生一日》的特殊性在於,大家不僅在記錄,也在創作2月9日那天的拍攝內容,更重要的是,這種記錄聚焦在一個私人空間裡,人們更容易真情流露。

據透露,目前,《餘生一日》的素材整理和場記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和創作團隊進行電影粗剪,“時間非常緊張,但我們希望影片能在4月初和大家見面。”

解放日報 記者 鍾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