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周邊城市4——山西運城市垣曲縣

垣曲縣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端,東北與陽城、沁水兩縣毗連;北和翼城、絳縣接壤;西與聞喜交界;西南連接夏縣;東鄰河南省的濟源市;南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洛陽市的新安縣隔河相望,全縣國土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距省會太原350公里、運城100公里、鄭州230公里、西安340公里,距運城關公機場四十分鐘路程。

濟源周邊城市4——山西運城市垣曲縣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縣因“周圍皆山,中垣如曲”,故名。據《垣曲縣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黃土高原地形,意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縣當黃河九曲之一,因稱垣曲

濟源周邊城市4——山西運城市垣曲縣

歷史沿革

商、周為“亙方”,屬侯國。

春秋為赤狄東山皋落氏地,屬晉國。

戰國屬魏,曰王垣。秦置垣縣,隸河東郡,西漢因之,東漢、三國、西晉均屬河東郡。

北魏皇興四年(470年),改為白水縣,屬邵上郡。孝昌年間(525—527年)撤邵上郡,於陽壺建邵郡,白水縣分設為白水、青廉二縣。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改邵郡為邵州,改白水縣為亳城縣,與青廉縣同屬邵州。北周另置蒲原縣。

隋大業初,廢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為垣縣,屬絳郡。義寧元年(617年),在今古城鎮置邵原郡,垣縣分設為垣縣、青廉、亳城三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屬邵州。武德五年(622年),省亳城入垣縣。貞觀元年(627年),撤青廉入垣縣。龍朔二年(662年),改屬洛州。乾封二年(667年),還屬絳州。天授二年(691年),又屬洛州。長安二年(702年),還屬絳州。貞元三年(787年),改屬陝州。元和三年(808年),復屬絳州。五代稱垣縣,屬絳州。

北宋初年間,改名垣曲縣,仍屬絳州。金興定四年(1220年),屬翼州。元復屬絳州。至元三年(1266年),撤垣曲併入絳縣。至元十六年(1279年)復置。

明隸平陽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屬解州。

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絳州。

民國3年(1914年),屬河東道,後廢道直屬於省。

民國26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屬運城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

1972年屬運城地區。

2000年底,運城地區撤地設市,垣曲縣屬運城市。

濟源周邊城市4——山西運城市垣曲縣


濟源周邊城市4——山西運城市垣曲縣


垣曲生態優美,境內山巒起伏,水豐林茂,森林覆蓋率52%,擁有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條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亳清河國家水利風景區、古城國家溼地公園和黃河·歷山國家4A級風景區,是國家級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楹聯文化縣和中國梅花石之鄉。垣曲資源豐富,迄今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6種,位列山西之冠。銅礦儲量3億噸,居全國第三。銅、鐵、鎂、陶瓷產業發展方興未艾,風、光、水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優勢明顯,中電投風電、光伏發電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潛力巨大。垣曲區位獨特,地處晉豫交界,聞垣高速縱貫全境,已經開工建設的垣澠高速接連中原,正在加速推進的陽運高速公路,是山西挺進中原的重要通道。垣曲農業特色明顯,山地丘陵多,海拔落差大;年均降雨量621mm,無霜期長達230天,晝夜溫差大。有主導產業核桃經濟林30萬畝,還大力發展畜牧、養蜂、菸葉、辣椒、食用菌、苗木等特色產業;有山裡紅果業、康源蜂業、沐風香菇醬、菖蒲酒業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0餘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