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精英教育,封閉管理”、“生活老師25小時關注”、“還你一個獨立、自律的孩子”……看到這樣的宣傳,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很動心呢?讓孩子去住校,既有學校全權負責學習和生活,又解放了家長,可以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簡直是一舉兩得的操作!

可是,讓孩子住校,真的對他好嗎?

01 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讓孩子住校

朋友的兒子剛剛上初一,恰好這個時候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一直想要二胎的朋友自然十分高興,兒子也表示對弟弟妹妹的到來十分歡迎。

但是,考慮到實際狀況朋友就發了愁:一面是不能放鬆的工作,一面是需要早送晚接的兒子,還有肚子裡這個讓人感覺不適的小寶寶。而老公又經常出差很難照料家人,縱然是長出八雙手也處理不過來啊!

再三思考之下,朋友選擇讓兒子住校,而從來沒離開過家的兒子也表示對住校生活十分嚮往。學習方面有老師盯著不用家長操心,還能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王女士覺得這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了。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然而住校沒兩個月,朋友就覺得兒子發生了變化:以前經常纏著媽媽講東講西的孩子,每週末回來都喜歡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和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從來沒講過髒話的孩子,現在時不時會冒出一句髒話,也不知道是在哪個同學那學來的;還有就是孩子對網絡遊戲的興趣越來越濃了,一提起遊戲就興高采烈的……

感覺不對勁的朋友趕緊聯繫我,問我,這校到底還能不能住?

其實,對於住校這件事情,究竟好不好,誰也沒有定論。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住校也好,走讀也罷,完全是因人而異。

但是,於我而言,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我不會讓孩子住校。尤其是對於上初中的孩子而言,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在青春期這麼重要的關頭,還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視線可及的範圍內比較放心。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如今可以提供寄宿的學校越來越多,住校也確實滿足了很多忙碌家長的需要,但是看一看曾經住過校的網友們的議論,面對這件事情,家長們還是應該慎重決定。

網友“絡繹不絕”說:

“看看那麼多大學生吐槽寢室舍友你就知道,讓初中生高中生住校絕對沒有什麼好處。大學生都成人了還處理不好寢室關係,又何況處於“萬事皆可懟”的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呢“?

網友“叮叮噹噹”說:

“你學習人家說你虛偽,你不修邊幅人家說你窮,你主動打掃衛生人家說你潔癖……在這種環境下,要麼隨大流成為烏合之眾,要麼保持本心卻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住校生,太難了”!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02 選擇住校,會給孩子的成長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中學生們正處於敏感的青春期,又是學業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刻,家長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讓孩子住校,無法隨時掌握孩子的動向,很容易忽略出現在孩子周圍的各種不合理因素,無法在孩子仿徨時及時給與建議和支持。

其實,住校對於孩子們的負面影響,還不僅限於此。

社會經驗有限,孩子們無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就像是2004年的馬加爵案,雖然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案子了,但是它影響深遠令人警醒,僅僅因為幾句口角,一場撲克,馬加爵就狠心殺害了同寢室的4名同學,甚至其中還有一個人是他一直認為的好友。

每隔幾年,這樣同室操戈的劇情就又會重複上演:四川師範大學室友殺人案、南航宿舍殺人案、復旦大學飲水機投毒案……寢室,成了兇殺案的高發地。

然而這些還是具有一定判斷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的大學生,相比之下,中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更為稚嫩,卻會因為處於青春期而更加衝動。無法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中學生們,更容易讓自己陷入輿論的漩渦,成為校園霸凌案的主角——欺負同學的人,或者是被欺負的人。

選擇住校,等於長期把孩子放置於一個他控制不了的人際關係環境之中。無論自己的孩子處於哪個角色,相信家長們都會於心不忍的。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價值觀尚未成型,孩子們容易陷入互相攀比。

攀比心是一種天生的心理狀態,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會比較誰的玩具有趣,誰的小紅花更多,甚至誰的媽媽更漂亮,這是出於本能在進行比較,按理來說,有了比較之心才有了進步之心,比較本身到未必就不好。

但是,當中學生把比較之心只放在物質條件一點上時,對成長就百害而無一利了。因為再好的物質條件都是父母給的,這樣的攀比之心只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又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

曾經有一個學校為了杜絕學生的攀比之心,要求全員穿校服,本來以為大家都穿一樣的就沒問題了。誰想到老師隨機抽取了100個學生,發現過半的人都穿著價值不菲的進口運動鞋。還有一名學生說,自己的鞋是全球限量款,賣價竟然高達2000多塊,“全班同學都羨慕死了”。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在這種攀比情緒的蔓延之中,讓孩子住校,等於讓他天天被動關注“新品發佈會”,自然也會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

青春期性懵懂,住校會加速青春期異性之間的感情萌動

現代社會思想進步,早戀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很多家長也對早戀持一種默許的態度。但是,默許並不代表著放縱,畢竟中學生的主業是學習,如果家長不能時刻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再將孩子放在住校這種幾乎封閉的環境裡,朝夕相對再加上感情上無處依靠,是很容易讓孩子對異性滋生出好感的。

如果家長不及時對孩子之間的感情做出合理引導,一旦孩子遭遇情感上的疑惑、挫折、失敗,很有可能發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曾經有一名高二男生,因為戀人提出分手,他在痛苦之中選擇用尖銳的玻璃碎片扎破了自己的胸膛,造成了嚴重的心臟破裂,最終不治身亡。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發現孩子情緒上的不對勁,提前一步對孩子做出心理疏導,豐富他的課餘生活轉移他的注意力,也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這個家庭也不會陷入萬劫不復。

無法分辨是非,增加了誤交損友的概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即便是生活在象牙塔的孩子們也會接觸到良莠不齊的信息。一旦被那些不良信息誤導,讓住校的孩子在校園裡結交了“損友”,家長又沒有及時發現,則很容易會拉低孩子的道德底線。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對社會認知集體不足,是非判斷能力也很低,卻又有了同伴壯膽,後果簡直不敢設想。

據調查顯示,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升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同伴誤導和無人看管。

03家長應該怎樣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這個成長關鍵期呢?

不過,很多父母也表示,自己和青春期孩子溝通太困難,在家裡經常會爆發“世紀大戰”,所以送去住校,就算是“眼不見心不煩”。

可是,這樣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更何況,粉團般可愛的小嬰兒,你看著他呱呱墜地,陪著他咿呀學語,看著他揹著大大的書包去上學,一路操心地到了中學時代,卻為什麼要在他敏感的時候,完全交給學校呢?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做好子女的青春期陪伴,本來就是家長的義務和責任,不要以為孩子到了初中就應該具備了自律意識,很多成年人尚且不能做到自律,又何況是一個還沒接觸社會的孩子呢?

將看護孩子的責任全都推給學校和老師,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到家長錯過孩子這段成長期再說後悔,卻已經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進行溝通呢?

第一點,要保持雙向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在去年大熱的電影《無名之輩》裡,演員陳建斌飾演了一個不得志的協警,因為醉酒駕車將妻子送上了不歸路,妹妹也高位截癱,女兒因此怨恨他不肯和他多說一句話,家庭關係一塌糊塗。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陳建斌說,“雖然能夠理解電影中人物的狀態,可生活中的自己卻是非常重視和女兒的溝通的”。做父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如果自己不督促自己去了解孩子,那就真的變成了“不合格的產品無證上崗去教育下一代”。

從小保持雙向溝通,親子之間一旦養成了這個良好習慣,就不會對彼此發生誤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家長說孩子長大之後就再也不和他們聊天了,正是因為在孩子小時忽略了親子溝通,才造成了現在的無言以對。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思,正需要家長在時時刻刻保持關注的同時,又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成長空間。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第二點,給孩子合理的壓力,規範他的行為,督促他的學習

有很多家長認為應該讓孩子輕鬆快樂地成長,便不再對孩子的學習施加壓力。但是,合理地矯正才能讓小樹越長越直,適當的壓力才能督促孩子成長。

歌手劉歡在女兒長大之後才感嘆,後悔對女兒施行了“快樂教育”,在女兒不願意練琴的時候放鬆了對她的要求,白白浪費了孩子的音樂才華。劉歡女兒的樂感很好,音樂品味也不錯,如果劉歡當年嚴格一些要求孩子,也許就又能塑造出一個傑出的音樂人才。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制定規矩和框架的,他並不能在家長的精心呵護下度過一生,早晚要獨立面對風雨,所以,給與孩子一定的壓力,讓他提前逐步適應社會的規則,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行為。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三、家庭氛圍最重要,父母要讓家庭和諧溫馨

有人說,一個父親能對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愛他的母親。但是,很多父母只是重視孩子的成績,卻忘了維護自己的家庭。

對於孩子來說,異性父母是他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他今後所心儀的伴侶,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出於對父母的描摹。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親密的感情,都將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後與伴侶之間的關係。

一個成長在溫暖和諧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會更勇敢更有力量,因為他知道,家庭是他永遠可以退守的港灣。

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過區區十餘年,此後他就要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家庭的情況允許,儘量還是別讓孩子住校了。

有些問題出現就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選擇,我絕對不會讓孩子住校

就如同龍應臺在《目送》中說的那樣: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