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無論你是願意坐在豪車裡哭,還是坐在簡陋的馬車上笑,無論對方富是不是富有,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過是你們之間存在著最真摯的愛情,互相愛護對方那才是婚姻最好的樣子。在這裡我想說,願天下所有的女孩,越過千山萬險,終究遇到生命中那個對的人。有的時候,探討一部著作,它的題外話可能更加有意思。

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題外話一:私奔

在《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中,對小說的線索來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現代性戀愛——自由戀愛。除了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個小分支,就是莉迪亞與威克姆的私奔。他們都已經結婚了,那為什麼還會講述他們私奔呢?《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為傲慢,另一個為偏見。反過來說,小說它又不是哲學,它所注重的是刻畫與描繪,仔細來說,就是刻畫人物的性格、動作與命運。《傲慢與偏見》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似乎傲慢的達西一點也不傲慢,伊麗莎白同時也摒棄掉了自己的偏見,最終兩個人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假如道德的審判是公平的,同等的都是私奔,但是評判標準會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呢?1813年至1877年,64年的時間裡,小說中的人物沒有變化;作家同時也沒有任何變化;他們一直都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他們始終注重著人類的情感,更加關心的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手段——而一直在變化的是讀者。仔細來說,發生變化的,是讀者在現實生活中評判的標準,也可以說,是文明的形態。文明史表明,人們從不可以確定他們自己的生活,轉化到可以確定他們自己的生活;人們從能夠選擇他們自己的生活,轉化到有能力修正他們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是去選擇符合自己意願生活的標準,它一直都不是不變的,它會變得更加對我們人類自己有利。小說它在告訴我們——小說也存在在人類的文明史當中。人類的文明史——向著人類的內部驅動退讓的歷史

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作者、小說中的人物與讀者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對小說的讀者來說,他們很可能出現這樣的一種錯覺:作者創造出了小說中的人物,小說中的人物對小說的讀者有著深遠的影響。按理來說這個錯覺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活在文學中的。而“文明”才是他們一直所存在的地方。文明促進著文學的發展,而文學對文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作者,小說中的人物以及讀者,他們都存在一定阿能量,在文明的作用中,他們都是互能的。在《傲慢與偏見》中,莉迪亞、艾瑪與安娜,她們做了一樣的事情,分別在1813年、1857年以及1877年私奔,本質上看來,她們都是同一個人。但是,在不相同的文明形態下卻使相同的一個女人成為了了三個不一樣的女人。可能她們錯了,可能她們和人類都是相同的,都有著貪婪與缺點,但是,同詩人所說的是一樣的,她們都是“追求者”。文明,終究都會去選擇“追求者”,——這就是為什麼存在那麼大差距的原因。因此,表面上我們說的是私奔,本質卻又不是,我認為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作者是怎麼樣的自然作家就是什麼樣的;身為一個讀者,我想去說,作家是什麼樣子然讀者就是什麼樣的。所以說:文明是什麼樣的自然文學就是說明樣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自然文明就是什麼樣的。

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題外話二:家庭

《傲慢與偏見》所講述的就是一個家庭。丈夫是貝內特先生,妻子是貝內特太太,同時他們還有五個女兒。為什麼這麼普通、這麼平凡的事情會大面積地被寫入小說、同時成為小說講述的主體的呢?在18世紀的70年代,英國“藍襪子”這種作家出現了, “藍襪子”寫書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意義的。為了獲得較大的市場,他們經常會寫一些關於世俗家庭的,關於男女感情的一些文章。 “藍襪子”的文學價值雖然很小,

有了藍襪子的存在,家庭才普遍地成為小說講述的主體。《傲慢與偏見》同樣也使用的這樣的道路,但是世俗化的生活廣泛地被寫入小說,顛覆了小說的世界。

第一,世俗家庭生活注重的不是家庭,而是世俗。世俗又可以說是去神。也就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神的地位逐漸降低,最終讓位給了家庭、世俗。這是很令人興奮的的,——小說由此成為了一個自由的世界。“世俗家庭”涵蓋了每一個人,或者說,小說包含了每一個人。它為之後的小說研究人類的豐富性、複雜性與可能性供應了應有盡有的樣本。世俗家庭完全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小說的人物也沒有了死角,從而小說有沒有了死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就算沒有奧斯丁這個作家,在文學的歷史上也會出現其他的作家,我們誰都攔不住的。

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第二,小說廣泛地講述世俗家庭的生活,對人們的審美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談到私奔的時候,我說過,道德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變化的。如今我們所要說到的一些有關美學的常識:審美的判斷標準、審美的趣味他們也不是恆定的,也是不斷變化的。用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審美有它存在的一個地方。“審美“一直都是跟著文明形態變化而變化的一個東西,你把達芬奇的作品展示在梵高的面前,你把羅丹的著作放到古雅典去,那就會出現慘不忍睹的一幕。在某種意義上說,文明的發展也是像“審美”一樣是不斷髮展的。一個新的審美趣味的產生,往往是把挑戰以前的文明形態當作開始的,而新的審美判斷標準的形成,代表著文明形態變化的完成。我們只需要研究一下五四運動與三寸金蓮的關係,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私奔、家庭——《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小說講述的對象同樣也是審美所面對的對象,世俗家庭普遍地寫入小說中,它會帶來重要的影響,日常的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由此成為了人們審美的一個範圍。這是非常厲害的,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重要的大事,更是文明史的一場鉅變。如果沒有文藝復興這場運動,特別是沒有啟蒙運動,僅僅依靠文學與藝術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講到這裡我想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你觀察觀察古希臘那裡的人體雕塑,世俗人以及世俗人家庭的生活很早就成為了人們的審美對象了。但是那只是一個假象。那並不是人,而是神。在人們小的時候,古希臘人就是通過人的樣子去刻畫神的。不存在對神的由衷熱愛以及坦誠,特別是,不存在對神的持續耐心和謙卑,那些“人”沒有可能是那樣的。一些人說,古希臘的藝術是注重寫實的,而我們的東方注重“寫意”,以我的觀點來看,古希臘根本不是注重“寫意”,同樣也沒有“寫實”,反而是在“寫神”。——那麼為什麼不能叫做“寫實”呢?與“實”其實根本沒有關係。如今,我們能夠用3D的打印機毫無保留地複製一個人的身體,我想講的是,關於科學的問題我們應該區別討論,對藝術創造來說,這樣根本就不是“寫實”狗屁。總之,當生活中的普通人與普通人的世俗生活成為我們審美的對象的時候,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才可以算完成。家庭,這就是我要講述的題外話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