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鐵站設計像蝙蝠?科學還是迷信!我們來看一下

止疼藥副作用很大。有時候,醫生會開一些營養藥片,“冒充”止疼片,給患者服用。患者對此毫不知情,認為服的就是止疼藥,疼痛也會緩解。這種“假冒”的藥物,有一個名稱——安慰劑。安慰劑是有科學道理的。緊張、焦慮會加劇疼痛、加重病情,安慰劑能緩解不良情緒,甚至提高人體免疫力。患者對這種藥物越是相信,“療效”就越好。這也是很多騙錢“神醫”能把人治好的重要原因。不管中醫還是西醫,無論現代醫學還是傳統醫學,“安慰劑效應”都是一個客觀存在,而且值得利用。相信“安慰劑效應”,是科學;認為安慰劑能治癒疾病甚至“包治百病”,就成了迷信。科學和迷信,只是一牆之隔。稍有過頭,科學就成了迷信。一個不幸的現實是,越是疫情發生的時候,人們越容易失去科學與理性,“迷信”越有市場。疫情暴發之後,高鐵武漢站的圖片被人“惡搞”,稱其設計得像“蝙蝠”,“應驗”了疫情。且不說這種穿鑿附會是否符合設計者的原意(本意是“九頭鳥”變形),即便真以蝙蝠為設計圖案,又能說明什麼呢?

武漢高鐵站設計像蝙蝠?科學還是迷信!我們來看一下

迷信的思維方式,是把偶然強調為必然,只看一點、不及其餘;科學的思維方式,是看全局、看概率、看比例。從時間上來講,建築物要存在幾十年、上百年,它的設計即便是唯一的,但百年間發生的大事很多,某件大事無意中和它的設計巧合,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於是,它就會被人刻意利用,把“偶然”強調為必然,聲稱“幾十年前就有人作了神預測”。高鐵武漢站2006年動工,幸虧不是2003年之前,否則恐怕SARS也會被它“應驗”了。這種心態,和古代大臣在新皇帝登基之後,到處尋找兩隻頭的雞、三條腿的蛤蟆貢獻朝廷,說成“祥瑞”,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武漢高鐵站設計像蝙蝠?科學還是迷信!我們來看一下

傳統設計中的蝙蝠圖案隨處可見從空間上來說,一個城市,方圓幾千公里,大小建築不計其數,找出幾個能與疫情巧合的象徵物,太簡單了。放眼全國,你更會發現,蝙蝠因為諧音“福”,在中國古典傢俱、門廊中,幾乎隨處可見。如果牽強附會地解釋,難道它們都“應驗”了疫情?“火神山”“雷神山”這兩個熱詞,也被風水先生解釋成“以火雷鎮疫”。既然如此,把所有的醫院統統改名,全帶上“雷”“火”二字,豈不更好?新冠病毒不被“鎮”死,也會被“嚇死”。疫情容易帶來恐慌情緒,讓人感到緊張、不適;不良情緒會降低免疫力,讓人更容易患病、患病之後更難治癒——這是科學的態度。一旦被感染,相信醫生、相信科學,甚至崇拜醫護人員,堅信他們能治好自己,“適度崇拜”有助於治療——這也是科學的態度。但“病急亂投醫”,沒病也吃雙黃連,相信神醫包治百病,就成了迷信。醫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門科學,也包括心理醫學。科學地對待它、利用它,大有裨益;盲目崇拜,在世界衛生組織宣稱“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就號稱自己有“神藥”,是荒唐的。核心問題,一在於神醫怎麼吹,二在於為什麼會有人信。兩者互為因果,吹得越巧,信的人越多。事實上,多數“神醫”都很懂“科學”,尤其懂概率和心理學。比如新冠肺炎80%都是輕症,可以自愈;如果選擇的樣本全在這80%之內,那別說他,任何人都能把病人全部“治癒”。從“安慰劑效應”的科學,邁入把“安慰劑”當神藥的迷信,只需要“過頭”一步。疫情中,這樣的“過頭”,隨處可見,令人遺憾。

武漢高鐵站設計像蝙蝠?科學還是迷信!我們來看一下


很多人好奇高了高是幹什麼的,那我就說說吧。他是齊文化研究員,文史學者,出版有《好教育教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全12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喬布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共23本。(《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剛剛出版,趁機讀點書吧)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優秀女兒的好爸爸,並以此為終身職業。他致力於把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成功學結合,打造“家庭教育的成功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而不僅僅是學業有成。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