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文·段宏剛

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是我們當前的國家夢想,圍繞這個宏大夢想,許多專家在重要會議上,不斷出謀劃策,體現出社會精英的應有擔當。

政協委員潘慶林在2009年某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他原話這樣說: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

為了讓自己的意見更有說服力,潘慶林還給出了三大理由,每個理由聽起來都是合情合理。

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繁體字·隸書·廬

第一,歷史上,我國一直在使用繁體字,漢字被簡化是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推廣簡化漢字跟國情有關,因為當時全國文盲較多,推廣簡化漢字是為了普及漢字的辨識度,減少文盲數量,但這種做法讓許多漢字喪失了表意功能,變成了純粹的記錄符號。當前,全民素質大大提高,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保留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功能。

第二,當前科技迅猛發展,電腦輸入法已經十分完善,許多人幾乎不再手寫漢字,每個繁體字可以由電腦敲出來,有效杜絕了繁體字難寫的劣勢。若恢復繁體字,並不會增加人工成本。

第三,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不如寶島,寶島把繁體字的使用一直堅持到現在,維護了傳統文化的莊嚴性和純粹性,如果我們恢復繁體字的使用,非常利於兩岸文化層面的統一。

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大篆

這個建議出來後,在社會各界引起的反響很大,許多人參與到討論中,因為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所以,一直被擱置。

除過賈慶林之外,建議恢復繁體字的代表還有著名導演馮小剛和張國立。

馮小剛給出這樣的理由:“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完全喪失了文字的本意。

不論是潘慶林還是馮小剛,他們的說法都有道理。

如果把漢字恢復為繁體字,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若從漢字的演化過程去分析,就容易找到好處和弊端。

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張猛龍碑

眾所周知,漢字的演化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數千年,是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楷書等字體一步步走來,這個過程是化繁為簡的過程,是漢字不斷瘦身的過程。而繁體字則是從小篆演變為隸書後產生的一種書寫模式。

繁體字是自帶記錄屬性的文字,承載了漢字演變的記錄,古人用“六書”創造漢字時,不是無中生有,一個字該用什麼部首和筆畫,都是有據可依,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創造出來的,因此,繁體字保留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精華部分,看到一個繁體字,很容易看明白它的源頭,猜出它的大致含義,這些優勢簡體字無法比擬。

面對繁體字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嚴峻,如果不去加以保護,很有可能導致繁體字會自然消亡,到時,我們想探究漢字的演化歷史就很難,也會失去對漢字的敬畏感。

對書法創作來說,由於繁體字筆畫較多,同樣是利大於弊。

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金文

書法藝術在本質上就是呈現漢字造型美的藝術,需要書法家處心積慮去營造字體的結構美、和諧美、造型美,如果一個漢字的筆畫太少,是不利於排列字體的間架結構,以及整體的章法佈局,即使寫出來,字體也會因為缺乏協調性而變得不夠美觀。繁體字因為筆畫多,在書寫時可以做出較多變化,完善字體的協調性,利於書法家寫出形神兼備的好字,所以,歷朝歷代的書法家都對繁體字愛不釋手。

恢復繁體字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

現代社會是化繁為簡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容易接受簡潔易懂的東西,並且已經形成了習慣,如果恢復繁體字使用,突然讓人們去接受複雜繁瑣的東西,顯然是違背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肯定會讓現代人難以適應,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漢服

還有一個弊端,如果讓小學生從小接受繁體字的學習,肯定不利於提升小學生的識字率,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畢竟有限,面對複雜繁瑣的繁體字,不容易領會,會助長小學生的厭學心理。

恢復穿漢服同樣是利弊參半。

2010年,教育部某位領導曾建議將漢服作為高校畢業生的學位服,全國不少高校當即採納了這個建議,在畢業典禮上,學校領導給高材生頒發學位證書時,學生們一身漢服著裝,笑納自己的學位證書,這一幕看起來確實很莊嚴,很有儀式感,讓旁觀者肅然起敬。

在一些重要活動裡,如,清明節當天華人祭拜炎帝、黃帝時,傳統婚禮儀式裡,成人禮中,如果穿上漢服,效果肯定會比穿上普通著裝要好得多。

專家曾提議寫繁體字、穿漢服,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漢服

如果追求漢服全面日常化,讓全民穿上漢服,那樣非常不可取,甚至還會形成一種奇葩景觀。根本原因是漢服固然好看,但寬袍大袖,做各種活動時非常不利索,會礙手礙腳,更會阻礙當前生活的便捷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漢服才退出歷史舞臺,變成了老古董。

究竟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我覺得,應該採取自主意願,喜歡它們的人完全可以自己去使用,沒有必要把恢復它們上升到復興傳統文化的高度,難道一個人會寫幾個繁體字,會穿幾款漢服就變得有文化了?顯然不是。

繁體字和漢服只是傳統文化裡很小的一部分,正確看到它們的作用和意義,才有助於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