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的東南部,是青海省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集中,文化資源最具多樣性、獨特性、唯一性的地區,黃南有神奇秀麗的自然景觀,更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藝術。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人類)

熱貢藝術是以同仁縣為核心區域的藏、土族民間藝人傳授製作、手工技能,並以唐卡、堆繡、雕塑等為表現形式,包含圖案、版畫、沙盤畫、建築裝飾等繪畫造型藝術門類。以藏傳佛教、神話故事、史詩、藏族歷史人物以及傳統知識為內容的造型藝術。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人類)

黃南藏戲將歌劇、啞劇等表演手段揉合在一起,用多種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和展開劇情。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

熱貢六月會流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一項極富特色、參與範圍廣、原始風味濃郁,融宗教、祭祀、娛神、娛人、舞蹈為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

“於菟”系古漢語,是古人對老虎的稱謂。據考證,土族“於菟”是古代楚風祭祀舞的繼承和發展,是古代楚文化的遺存,是研究古代民族歷史文化彌足珍貴的“活化石”。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

和日石刻從清代嘉慶年間始,傳承至今,是一種雕塑藝術,以石板刻像和石板刻經居多,製作工藝複雜,工序較多。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

同仁刻板印刷技藝是青海安多藏族農耕社會生產和實踐中產生的一種藏族農民傳統手工技藝,大量的印刷作品以藏文經書、藏文歷史、典籍、佛教人物圖像、壇城設計圖案等內容。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保安社火包括音樂、舞蹈、曲藝、雜耍等,是一項綜合文藝演出,其中有社火官、秧歌、彩龍、獅子、旱船、高蹺、賣膏藥、太平鼓、腰鼓、武角、八大光棍、小歌舞等二十多個傳統表演節目。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流傳在熱貢地區的“獲康”祭祀活動是漢、藏、土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原始而神秘,保留了豐富古老的傳統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民族學價值。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佛教音樂,追根溯源,其實就是一種佛教讚歌,最初由印度傳入中國。隆務寺佛教音樂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同仁嘛呢調具有僧俗結合、念唱結合的獨特表現形式,具有民俗學、宗教學、藝術學等多種學科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熱貢年俗是熱貢地區古老而傳統的民俗活動,它全面、完整、生動的體現著當地深厚的傳統文化,極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苯教法舞具有意義直接、簡樸的特徵,舞蹈動作質樸、粗獷,舞者隨音樂伴奏翩翩起舞,所有為群眾祈福的心情真實地體現在每一個舞蹈動作中。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熱貢羌姆是流傳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地區藏傳寺院中的宗教舞蹈(法舞),藏傳佛教各教派把跳神舞叫羌姆。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熱貢馬術起源於1732年,是同仁縣牙浪鄉塞隆哇地區流傳延續至今的一種民間賽馬活動。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是尖扎地區在舉行群眾性射箭活動時,雙方箭手們在緊張激烈的箭技比賽後,為達到和睦相處、友誼長存之目的而舉行的一種宴會。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南宗尼姑寺誦經樂是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藏族宗教音樂的文化形成與演化的過程。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蒙古包製作科學簡便,而最能體現蒙古族人民聰明智慧的技藝體現在天窗的製作上。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

澤庫藏式點心是藏族食品之精華,色澤鮮黃,味道香甜,口感極佳,營養價值高,藏式點心滋潤腸胃,含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頗高。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技藝類)

“昂拉果饃切”與其他地區燒製小麵餅不同,昂拉村民可以調出上千斤麵粉,在燒紅打碎攤平的土灰中燒製出直徑數米的特大圓形麵餅,被譽為“昂拉果饃切”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技藝類)

尖扎的射箭活動中,俗話說:“尖扎的箭,卓倉的弓”,說明尖扎境內保留著相對成熟的造箭技術。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由黃南藏族人民口頭創作、口頭傳承而生成的民間文學是“熱貢藝術之鄉”的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隆務街傳統清真“老八盤”,即同仁縣隆務鎮隆務街地方特色風味宴席,是獨特傳統的宴席菜餚,它以特有的菜品和韻味,獨樹一幟,享有盛譽。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貢皮革技藝是藏族傳統手藝的載體,在其工藝和功能上充分體現了互學互鑑的文明融合進程,蘊含著藏民族精益求進的生活智慧。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大年初三開始,每年舉行的澤庫龍藏村的神舞拉開序幕,依次有序舉行神遊嘗酒和神舞等各種遊戲。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域勝境 神韻黃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