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五代柴窯瓷器你見過嗎?它有什麼特點?

泰山極頂


柴窯

柴窯是五代後周皇帝柴榮自創的陶瓷窯。因對礦物內部組織相互依存關係的深刻認識,製作出集千般風情於一身的千古絕品。它集陶瓷古老工藝之大成,用金屬銀和土混合作胎,胎內佈滿精巧的進排氣系統,而釉層像件衣服套在胎體外,中間是空的留有間隙。由裡而外的使陶瓷與自然融為一體。柴窯器,集千峰翠色於一身,達到了古代青釉髮色的最高境界。柴窯釉色歷經千載仍能歷久彌新的如此美麗,是因為礦物金屬與寶石的微粒始終保持著天然的活性。看上去,就如我們看天,看水,看樹木,時時新鮮地親切自然。柴窯的燒製成功,是陶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整個陶瓷叢林中的一顆參天大樹。

歷代宮廷帝王燒造的瓷器與當時社會燒造瓷器的主流風格有著很大的不同 ,它們走的是不同路線。雖然在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下相互影響,但不同理念和不同的條件,其內在質量和外部造型都顯示出不一樣的審美觀。一般來說, 宮廷瓷器的質量和工藝技術都遠超社會瓷器,並逐漸影響到社會上來。大凡人類歷史上的頂級藝術品,大都表象平平,而其內涵深奧無窮。柴窯是在自然環境中陶瓷存在的理想狀態。它不僅具有古陶瓷的透氣性,吸水性和堅質耐用性,同時具有透明性,發光性和變色性,以及它的光膜現象,吐銀現象和流光現象等等。它內部的吸氣,增壓和調節功能,實際上本身就是一臺古老的機器。是人工技術與自然相互結合的完美典範。對柴窯的研究無盡而深遠。人類歷史上陶和釉幾乎同時產生,中國第一隻釉陶產生於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到了商代又解決了陶器胎質不堅硬和滲漏問題,從此,陶瓷內在的工藝技術一直在不斷的探索與改進。因為硬度並不是材質的單純與密度的增加,而是對材質本身的認識程度。如何才能做出合乎自然有超越自然的陶瓷藝術精品,幾千年來古陶瓷藝術家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努力,在這漫長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每一步都是當時世界史上最為先進科學技術的證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知蘊藏著多少價值連城的重大信息。所謂“汝瓷”在北宋是根本不存在的,北宋宮廷仿柴窯一直秘密不斷,但一直不懂柴窯胎質內部要領,雖然光照角度不同也能變色,但其色變呆滯不鮮活。其胎釉厚度和造型與各大博物館所藏的汝瓷完全不同。汝瓷是在南宋後期至元代,特別是在元代所仿的(有的帶醬口)薄胎薄釉做的較好。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一隻大盤疑是北宋仿柴窯瓷盤。

柴窯

柴窯瓷器,中國古代瓷窯“柴窯”所燒製的瓷器。柴窯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954年)河南鄭州(一說 開封),為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柴窯至今未發現實物及窯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窯瓷,“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據此推斷,柴窯瓷應為天青釉瓷。

柴窯瓷器今日絕不易得,此器四大優點:

1.青如天:釉質翠青如天空之色,但亦有他色,如蝦青,豆青,豆綠等色。

2.薄如紙:指的是瓷釉,釉質甚薄,而非胎底

3.聲如磬:指輕敲,其聲渾厚,如擊磬石

4.明如鏡:胎質細膩如鏡面一般

古人不僅尚青,還尚重,《肆考》雲:“故有古取沉重之說”。所以,柴窯不可能是薄瓷。

柴窯瓷器特點

1、稀缺性:柴窯瓷燒製成本高、成品率低、現代所存在的柴窯數量少,因而具有稀缺性。一是政府明令禁燒柴窯,沒有松柴供應,如果沒有專門的資金保證和目的,誰也不敢輕易動火柴窯燒製風險大成本高;二是一窯下來,燒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當高;三是燒一次窯要有一整套經驗豐富班子集體協作,柴窯的火候與溫度完全依賴人工來控制,特別是把樁師傅,沒幾十年成功經驗是不行的,稍有疏忽就會出現“塌窯”意外,經濟損失動輒以數10萬元計算;四是窯爐內前端的溫度偏高,後端偏低中間溫度最為適中,因此同一爐燒出來的瓷器質量有很大差異,成品率低。

2、潤澤度:.柴窯燒窯使用松木燃料對陶瓷有滋潤作用 ,窯體燒爐過程中形成的窯內氣體氛圍非常適合瓷胎原料,能燒製出白裡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獨特風格。柴窯燒瓷傳統上一直採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燒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松脂對陶瓷有滋潤作用,其燒製原理是通過不斷添加柴火讓溫度慢慢上升,使窯中的器皿慢慢受熱,加上爐內的水汽與瓷器釉料的有機結合,使燒出來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潤。

柴窯瓷燒製過程:整理窯弄一一傳坯滿餘塘一一搭掛窯一一窖兜腳一一傳坯滿窯一一紮匣屑一一架表一一鋪爐底一一砌門(下樁一一上樁)一一點火(打冷火)一一燒窯(上半夜,下半夜、日窯)一一清火一一歇火一一清理現場(扒烏煤,拆爐門)一一冷卻一一拆爐柵一一開窯。

柴窯瓷器是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柴窯瓷器和柴燒瓷器不同。柴窯是五代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所創的窯。列為諸窯之冠。柴窯諸多傳說和記載都離不開


偶然回眸


柴窯,是古代文獻上記載的、以五代時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但至今沒有發現實物和窯址,因而它是"歷史文獻記載的御窯"。

關於柴窯的特徵,有文獻記載說周世宗柴榮曾御批按"雨過雲破天青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燒造瓷器。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柴窯最貴,世不一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明朝《宣德鼎彝譜》中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清蘭浦、鄭廷桂在《景德鎮陶錄》說柴窯瓷:“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等等。

關於柴窯的產地,因為至今都沒有發現實物和窯址,因而古陶瓷學界為此產生了很大紛爭。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觀點;

一是越窯說,即秘色瓷就是柴窯瓷。認為,據五代文獻記載,皇與王拜秘色瓷,尊秘色瓷為神,貢70餘次;宋皇詔書,明越器,名立榜首;宋至清十本古書,明確記載秘色瓷器就是柴窯。從實物上講,在中國陶瓷史上,公認秘色瓷是唐五代質量最好的青瓷器,是最主要的供御瓷器,並且從唐到宋,重色是主要的藝術追求,柴窯所謂的“色鮮碧、質形薄”特徵,就是秘色瓷的特徵,因而秘色瓷就是柴窯瓷,越窯即是柴窯。

二是鄭州說。認為,鄭州是中國陶瓷的起源和發展地,在中國陶器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唐五代又有鞏窯、臨汝等窯燒造高質量的青瓷;尤其是史料上有明確記載一一明代永樂年間官至刑部主事的王佐,在其修訂的《新增格古要論中明確提出"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

三是景德鎮說,民國以後出現此說。

四是耀州說。認為古代文獻曾指出柴窯"出北地",而耀州窯所在地曾有"北地郡"之稱,尤其是五代耀州窯燒造類似柴窯瓷器特徵的、高質量的青瓷器,因而耀州窯就是柴窯。

上述四種觀點中,景德鎮與鄭州說均得不到窯址材料的支持。而越窯說與耀州窯說是四說中具有高質量青瓷器作支持,但也均缺少令人信服的支撐柴窯說的完整材料。如"耀州說"所持文獻"北地郡"之依據也有漏洞:北址郡轄耀州的時間在三國北魏(公元220-265年),“北地郡”的稱謂僅用了45年。其餘一千多年都不屬北地郡管轄,史料記載北地郡廢於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該地名的更變時間於明代《格古要論》成書時間相隔近800年,曹昭不可能引用已廢止的稱謂。所以北地和北地郡是文字上有雷同部分,而意義上毫無關聯。且在五代晚期,耀州窯地區屬於與中原王朝敵對的北漢王朝,也不大可能在那裡設置一個官方的窯場。因而此說似亦有張冠李戴之嫌。

"四說“相比,越窯及其秘色瓷的產地、工藝特徵等基本問題已比較清晰,而且是唐五代時期最高質量的青瓷器,具備柴窯的基本特徵。因此,越窯及秘色瓷就是柴窯之說,是目前柴窯產地諸說中最具學術價值的一說。

附:慈溪窯上林湖司岙窯址出土的秘色瓷器(與扶風法門寺地宮藏秘色瓷完全一致)。




磁州大可


五代越窯淨瓶




鑑古藏珍


看件後周孔雀藍釉鏤柴窯瓷瓶



老玩家55


五代宮廷(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用戶5509595736


一看到這個問答題感覺到是第五代柴窯瓷器,好象在我國的五代時期就有高科技一樣,燒窯也有升級!問答題的題目應該是:我國五代時期真正的柴窯瓷器。下面這個不知是第幾代柴窯瓷器?如果是一年一代,那麼五代顯德二年內府敬造的應該是二代疑似柴窯瓷器!顯德二年是五代時期柴世宗柴榮的年號。柴窯瓷器特點是孔雀藍釉,開片是蠅翅紋。


一介須翁


五代柴窯出現於宋代之前,也可以說深深影響了五大名窯,尤其是汝窯瓷器。原來柴窯排在首位,後因珍惜難得,不見蹤跡,才用或哥或定或鈞替代補充,對於她的特徵基本上就是那十二名字概括。起碼清代和民國時期整器難尋,瓷片也珍貴,不好意思說的是老一輩子專家也不如現在的收藏家幸運,不僅知道什麼是柴窯瓷器,而且有幸中的大幸能擁有幾件來。





慎德堂主


聽說法門寺地宮有點😄好象是瑪瑙粙立的功



用戶6110198852250


大唐盛世曾經燒造出五色瓷。後來的柴窯是根據五色瓷殘卷燒製出來。柴窯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後世少見。但汝窯也是根據柴窯燒製的,“類柴”而已。我們可以根據存世最好的汝窯來推斷柴窯的樣子。你的藏品非常接近柴窯。好好保存。


宣利群905


這個現在應該沒有人會說他見到過,不過從有關柴世宗“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的說法來看,其色當以天青色為主,而又當有很多好瓷器“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