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該怎樣“捂”?

周琦


都說春天有時候比冬天還冷,叫做倒春寒,作為廈門人,我是深有體會,前兩天雨下起來的時候,風颳在臉上實在是感覺比1月份的冬天太冷了。那時候腦袋裡冒出4個字“春捂秋凍”,老人說的話還真的是很有道理。

有人說 春捂,很簡單啊,就是多穿點衣服嘛,可是你知道嗎?知道穿多了也會生病,全身黏糊糊的特別不舒服,那麼該如何判斷時機給寶寶增減衣服嗎?


春天冷暖交替,很容易著涼感冒,所以需要適當“捂著”。 小朋友們的新陳代謝旺盛,本身產熱量就高,而且本身就好動,活動量大,更是容易出汗。不分時宜地“過度春捂”, 反而會因為“捂”導致孩子生病,醫學上叫“捂熱綜合徵”。

孩子可能出現高熱、抽搐、腹瀉、吐奶等情況,寶寶大量出汗的話還可能溼疹、長痱子。

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及時適當增減衣物。

告訴你一個小訣竅:摸脖子,頸背部。摸一下寶寶的脖子後面,如果是溫熱的,那就是剛剛好;皮膚髮燙有溼潤感,那麼表示穿多了;皮膚髮涼,那麼表示要加衣了!

穿衣服要遵循洋蔥式多層穿衣法,就像是洋蔥一樣,把衣服一層層穿起或脫下。內層以材質柔軟、透氣排汗的純棉衣物為主,中層以毛衣、衛衣等保暖效果好的衣物為佳,外層套上防水防風的外套。 這樣多穿幾層稍薄的衣服,不僅保暖效果更好,寶媽根據場合與溫度,可以一層層加上或脫下。


兒科醫生雨滴


季節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因此,在″春捂秋凍"的“非常”時期,我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我個人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1、每天應注意天氣預報,關注天氣變化,尤其是冷空氣來臨時,最好提早做準備。


2、天氣冷時及時增衣,天氣暖和時也應適當再“春捂”兩天,讓身體適應一下,不要立刻減衣,以避免外感風寒。

3、天氣忽冷忽熱,身體的適應力難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而這幾天溫度下降得厲害,一定不要驟減衣物,在早春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溫方法,穿羽絨服、蓋棉被、烤暖氣等,預防寒邪入侵生病。

4、外出應多著衣,特別要注重頭部和足部的保暖,尤其是年輕的女性朋友,不要為了美麗而過早換上裙裝。氣溫低時,外出最好還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

5、天冷應避室外鍛鍊,可稍微做一些室內運動。等溫度回升,天氣稍好的時候再到室外鍛。尤其是在“倒春寒”的時候,不建議進行積極的鍛鍊抑或進行室外的高強度鍛鍊,特別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



G玫子


“春捂秋凍”的“凍”有兩個含義:一個是通過晚一點增加厚衣褲,促使身體自己搭建禦寒屏障,二是通過適度的寒冷刺激。增加抵抗力。絕對不是不穿秋褲的生生挨凍,那隻會破壞身體的免疫力。

之所以要“春捂秋凍”,是給身體一個逐漸感知自然變化的過程。到了秋天,天氣漸冷,身體要儘快樹立起禦寒的屏障,但剛過去的夏天,毛孔是開著的,到了秋天該閉上了,這個時候晚一點穿厚衣服,是為了讓身體能清晰感覺氣溫的變化,知道天氣冷了,及時樹立屏障,如果這個時候的衣服過厚,一方面是毛孔仍舊是開的,反而容易受涼,另一方面,身體也會產生錯覺而沒及時禦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秋天的衣服不要急於添加,需要逐漸的,特別是年輕人,身體好的,讓身體有個適度受涼的機會,而這種適度的受涼也是對免疫力的鍛鍊。

免疫力的提高有很多方式,通過服藥是最下策,最好的辦法是鍛鍊,其中就包括適當的寒冷刺激。很多身體不好,有慢性心肺疾病的人到了秋冬天容易感冒,而感冒往往引發他們的舊疾,甚至因此一病不起。為了避免感冒,很多人一點涼風不敢著,每天躲在屋子裡,但即便如此,稍有不慎仍舊難免大病一場。這種躲避寒冷的方式就太消極的了,積極的辦法是,逐漸增加寒冷的刺激,使身體在這個過程中,免疫力增加。

比如從夏天開始的涼水洗臉一直不要停,持續到秋天,對身體不好的人或者是孩子,最合適。還有就是晚上睡覺前換睡衣,特別是暖氣沒來的時候,房間裡會冷,很多人為此不換睡衣,直接鑽進被子裡。其實不必要,有個肺心病的老人就是每天睡覺前,將白天穿的棉毛衫脫下來,換上睡衣,這個換衣服的過程身體要受涼,這個受涼的程度對他足夠了,正好對他虛弱不堪的免疫力是禦寒鍛鍊,每天堅持下來,原來每年都要得的感冒居然沒再來,他也因此躲過了感冒引發的舊疾。

寒冷是對免疫力最好的鍛鍊,這是秋凍的理論基礎,但是不能過度,因為身體一旦過度受寒,也可以傷及免疫系統以及多個器官,這個度一定要把握。


電生理小王子


你好,我是寶媽七葉姐姐,喜歡分享健康生活,關於春捂秋凍,我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我們都能夠健康快樂的生活!

常聽老輩人說起這句話,春捂秋凍,小的時體會的少,大了就越來越體會這句話的內涵了!春季是一個乍暖還寒的季節,雖然說天氣轉暖,可是天氣不正常寒氣還很大,如果過早的穿的單薄,很容易讓寒氣侵入身體,而容易生病!而春天正因為季節變化無常,所以就有了這句春捂!!!

按我們自己老輩人的經驗來看,春捂就是不要過早脫棉衣,多穿些日子,多捂幾天,等天氣確實暖和了,在換單子,免得身體生病!比如今年的春天吧!我是承德人,前幾天大家都穿半袖了,可是清明節前後本應該下雨,可是居然下雪了,特別冷,很多人都是把放起來的棉衣又都拿出來穿上,真的是變化的讓人錯手不及!春天就是一個變化的天氣,所以要多穿幾天棉服才好!



看看我今天早上只能又把放起來的大棉襖拿出來穿上了!春捂嗎,還是捂幾天再說!


七葉姐姐健康沙棘


俗話說“春捂秋凍”,那麼春捂到底應該怎樣捂呢?是不是孩子穿的越多就是捂的越好了?還是不用春捂也行呢?春捂其實是非常有講究的,隨便一捂可能會把寶寶捂出病,要知道春捂的三大誤區和三大原則。


春天來了,孩子要注意正確“春捂”!三大誤區要遠離

誤區1:春捂就要捂的暖暖和和的,給孩子穿太厚……

很多寶寶現在穿的還和過冬似的,但是中午天一熱稍微活動一下,就會出一身汗,而且寶寶本身就都很愛跑動。而這樣汗液蒸發還會帶走自身的熱量,寶寶很容易著涼感冒啊!

【小貼士】:通過大人對溫度的感知給寶寶酌量減衣服,可以通過寶寶手心的溫度來判斷衣服的量是否合適。


誤區二:將寶寶“困”在家裡,風不吹日不曬雨不淋,簡直完美……

殊不知將寶寶“保護”的越好,寶寶越容易生病,長期呆在家裡的寶寶身體比較嬌嫩,抵抗力會差一些,當真的遇上流感季時,最先生病的就是長期呆在家裡的寶寶。

【小貼士】:在天氣還不錯的時候,帶寶寶去公園、遊樂園轉轉玩玩,曬曬太陽,可以提高寶寶的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


誤區三:春天萬物復甦,寶寶長個最佳時期,狂補補補……

孩子在春天是長得最快的時候,家長會覺得此時寶寶應該大補特補,這樣才能長的更快。但春天天乾物燥,寶寶不適宜吃很多高營養的物質,容易出現補過頭上火、積食症狀。

【小貼士】適當的春補能促進寶寶的生長髮育,寶寶飲食以清淡為主,適當補充蛋白質類、高鈣類食物,千萬不要將高營養物質作為日常飲食。


“春捂”的三大原則,家長要知道

1、這3個部位需要捂一捂

寶寶的背部、腳丫和肚子要進行“春捂”。背部匯聚了人體的陽氣,

背部也是散熱較多的地方,捂好背部能減少寶寶感冒。小孩的腳底脂肪較少,容易被寒氣入侵,也要捂好,儘量不要讓寶寶光腳丫走著。肚兜的存在印證了應該捂好寶寶肚肚的

道理,肚子一旦受涼,很容易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也必須要捂好。

2、春捂的臨界溫度(15℃瞭解一下)

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進行春捂,15℃是一個臨界溫度,要是溫度大於它,可以適當減少寶寶衣物,冬天的棉衣可以換成春天的單薄衣物;要是溫度小於它,就要進行“春捂”,棉衣還是不能捨棄。

3、判斷寶寶熱冷的方法(家長鬚知)

由於每個寶寶體質不同,除了通過天氣溫度判斷穿衣之外,還可以通過感受寶寶自身的溫度來進行增減衣物。大人可以用手摸一下寶寶的頸背部,如果出汗有點潮溼,就要減少衣物;要是有點涼涼的,就要添加衣物。


另附寶寶春季穿衣小妙招:

1、不選帶紐扣的衣服:

主要是考慮到寶寶喜歡一切新鮮的玩意,包括小紐扣,怕寶寶出現誤食釦子的情況。

2、馬甲代替棉服:

馬甲既能保溫,還不會讓寶寶穿的太熱。

3、衣物早晚多穿,中午稍減:

春季天氣溫差大,早晚較冷,中午比較暖和,可以在中午少穿一些衣物。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春捂的其他注意事項,可以收藏文章、關注我哦~


善卡優媽媽幫


經歷了寒冷的冬天,春天外物開始復甦,天氣也像過山車一樣陡然飆升,很多人都開始減衣物,但同時醫院裡發燒感冒的病人也增多了,這時我們需要牢記老祖宗保留下來的傳統-“春捂”。

為什麼要春捂,很多人會有疑惑,因為在冬天我們把身體裹得嚴嚴的,身體中產生的熱量與散熱調節,已經與冬季的氣溫形成了平衡狀態。加上冬季人們不喜歡運動,體內的血液循環相對緩慢,體溫調節功能會降低。初春氣候變化無常,這時若過早減少衣物,氣候出現變化,身體的適應力及抵抗力下降,就容易被風邪及各種細菌病毒入侵發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對於老人和孩子而言,他們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更應該“春捂”。

春捂的意思就是不要太急著減衣服,那如何評價是否合適,一般穿衣原則是保證手是暖和的,額頭和脖子儘量無汗。遇到氣溫變化仍然需要及時增衣物。

春捂的部位應當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則,因為人體下肢的血液循環比上肢差,儘量注重下體的保暖,同時還要遵循的原則包括“背暖,肚臍暖,足部暖”。

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我們也要考慮個體差異,對於一些畏寒怕冷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但對於熱性體質,春捂也不宜過度。比如有些人在冬天就穿的很少,那就需要按照她的情況“春捂”。

春捂也不是說像冬天一樣包裹的緊緊的,我們需要知道捂的重點,如需要保暖的有手腕,腰部,肚臍和小腿。


王霞般若


倒春寒時如何春捂確實很重要,但春捂時的一些小細節,也有著錦上添花的作用。

春捂需注意

1衣著方面

宜選擇寬鬆透氣的毛衣,既能有效保暖,又利於汗水、溼氣的排出,從而保持內衣和皮膚的乾爽。當穿太多流汗時,儘量把汗擦乾,等汗水消失時再脫衣服。

2生活起居方面

居室要進行通風換氣,平時要有充足的睡眠,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並且多喝水。

3運動方面

要適當的運動,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鬆的運動,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

雖然在倒春寒時,各種方法也做了,春捂也捂了,但有些人還是冷不防生病了,所以這四類人還是需要特別注意

體質較差者

因為忽冷忽熱的天氣,體質較差者極易併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急性心肌炎、急性腎炎等疾病,

建議:

應加強個人保健,尤其是溫差較大時要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

小孩

這個期間,小孩容易受涼感冒,氣溫突降,會讓抵抗力弱的兒童出現發燒、鼻塞、流涕等症狀。此外,忽冷忽熱的天氣還會誘發哮喘病發作及兒童扁桃體發炎。

建議:

要保證小孩的手腳暖和,以及護好小孩的“前心後背”,可以給小孩穿個馬甲。

老年人

這個期間,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患者病情易惡化。

建議:

心腦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宜過早地脫去冬衣,時時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氣溫低時,外出最好戴上帽子、手套、口罩。

女性

一些愛美的妹紙,過早的穿上短裙單鞋,使得裸露的腳趾、踝關節、膝關節受到冷空氣襲擊以後,易感到下肢酸脹、沉重、關節僵直、走路痠痛等,嚴重的還可致關節損傷、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婦科病等。

建議:

要做好雙腳和腿部保暖,常用熱水泡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

說了這麼多,

但捂不捂就看你們自己了。


創意風向標


“春捂”是說在春季氣溫轉暖之時,不要過早脫掉厚重的衣服,讓身體升溫散熱的調節與此時的環境溫度處於在相對平衡之中,使身體保持溫暖的狀態。當冬季轉入春季時,氣溫會漸漸的轉暖,但是,冬日的寒氣仍相當濃烈,氣溫變化大,如果此時不“捂”,減衣太快,很容易引發各類疾病。倘若“春捂”得法,可有效減少發病幾率。那麼,正確的“春捂”該怎樣去做?

春季何時該“捂”,要依據當地氣溫條件而定。通常認為:春季早晚氣溫低,要適當的“捂”;晝夜溫差大於8℃,要“捂”;氣溫低於15℃和冷空氣到來的前夕,必須“捂”。

“春捂”多在冬春轉換之時,此時氣溫變化大,加之人體的防衛能力處於“冬眠”初醒之際,適應能力不強,因此不能急於一下子減掉衣服,而需要根據氣溫逐漸的升高,一件一件的把衣服減掉,這樣才能達到“春捂”的目的,減少疾病的發生。

“春捂”要特別注意“下厚上薄”。初春季節,因寒致病的人非常多,原因就是人體的下部較上部血液循環差,容易被寒冷侵襲引發季節病,所以春季穿衣宜下厚上薄,著重把下半身“捂”好。



英子營養師


常說的春捂秋凍有利於健康!

春天要到了!說一下我理解中春捂!

所謂的捂,我理解的就是春天不宜輕易增減衣服!春天晝夜溫差很大,屋裡屋外溫差也很大!穿衣服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患感冒疾病!下面我簡要說下就穿衣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穿衣服下身比上身厚些。因為人的下肢離心臟較遠些,血液循環也不及上肢!尤其是,腿腳,更應該注意保暖!

二、春捂不代表不脫衣服!中午,氣溫很高,如果不適當的減點衣服,一出汗,就會容易感冒!減衣服以不出汗為感覺臨界點吧!

照顧小孩的也更應該注意孩子衣服的增減!早上溫度低,孩子一般穿衣服比較多!而小孩又愛活動,特別中午那陣兒,溫度高,活動的孩子很容易出汗!所以,溫度高時在孩子活動前,可以適當減掉點衣服,以免出汗!即便出汗了,也不要馬上脫衣服,以免受寒感冒!


鄉村農夫007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說因為春天是個多風的季節,氣溫不定忽高忽低,春捂就是在氣溫下降的時候要做好身體各個部位的保暖,一早一晚要適當多穿點衣服,不要讓背部,腰部,腿部受風受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