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奔四了,很多企業不要35歲以後的員工,那以後做什麼?

電腦民工


到2020年,1980年出生的都已經40週歲,曾經被稱作“垮掉的一代”目前也在各個行業作為中流砥柱,為社會做貢獻。然而,年齡到了35歲以上通常會被打上標籤“性價比低”“精力體力不行”“家庭事多,無法加班”“思維固化”等等。招聘時會有“年紀不高於35週歲”,那35歲以上的員工做什麼呢?

1 調整心態,在當前崗位上升職

35歲限制僅是基層崗位,對中高層職位不會把年紀限制在35歲,畢竟這樣的崗位需要更有經驗的人去處理事情。35歲仍然在基層崗位,往往容易理解為能力差沒有培養潛力。所以,需要儘快動起來,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的去看待每一件事情,要努力增強學習力和執行力,把多年的經歷變成實力,努力升職。

2 把經歷變成可收入的一部分,比如小微創業、自由職業者

結合多年的社會經歷,結合當前的家庭積累,深入想一下當前市場的需求,做一份副業,給自己一條退路;

當前各類自媒體平臺火熱,通過拍攝、寫字輸出優秀作品,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影響力,也可以帶來收入,一舉兩得;

實在沒有資源和一技之長,那就擠出時間來做一些辛苦活,比如夜市擺攤,網約司機,餐飲服務等等。

3 最後

當然有些崗位還是越老越吃香的,比如醫生、律師、老師等。35歲以後只要努力還是有很多路可以選擇。駱駝可以在沙漠里長時間不喝水,是因為身體內已經存儲大量的水。要居安思危,面對困難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本來就有方案”。所以未到35歲的您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多積累,來應對以後的風雨;超過35歲的您,在風雨如晦的日子裡調整心態,以積極態度,穩步向前。


80後聊精英教育


我也是一名80後,說說我的經歷吧,希望對你有啟發!

從大學畢業以後就一直在政府部門工作,工作了十三年,我是2018年十月份辭職,自主創業,但是當時很多人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希望得到一份穩定,我顯然是那個另類!

但確實真的很穩定嗎?我記得曾經有一個報導,說高速公路收費取消,收費員痛哭流涕地說我除了會收費,我什麼也不會幹,我要去哪裡?人們所認為的穩定往往是溫水煮青蛙,你所認為的穩定正在毀掉你,慢慢的讓你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變得無能為力。所謂的穩定,更多的是心理安慰,大多數人認為的穩定,其實只是因為這個崗位看上去穩定而已。殊不知崗位再穩定,也不代表個人的穩定

我擔心的是過度的穩定,會讓自己變成一個無能為力的人,因此學了很多的課程,努力的讓自己的思維得到升級,讓自己不斷嘗試新的事物,讓自己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也變得更加的具有獨特性和競爭力。

通過學習讓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同學積累了很多的資源也開始嘗試著去做一些項目去創業,我覺得創業雖然會面臨種種的困難,但是會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極大的得到提升,也許當你對家人提出你要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去反對。不看好你,甚至給你製造很多的障礙。可能你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創業,但是隻要你內心堅定努力,尋求改變和突破,不怕跌倒,不怕失敗,一定會成功!

我的建議是從小事,小的項目和生意開始,資金成本越低越好。

其實人生很多時候是從堅信自己開始,不隨波逐流,不怕困難,敢於嘗試,最終你會發現,你可能不會再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的回答,您覺得有沒有啟發呢。



鈕詩桐


我86年,一場疫情將本來就行搖搖欲墜的公司徹底擊垮,目前失業中。投了一些簡歷石沉大海,現在找工作確實很難,自己原來所做的行業基本是夕陽行業,大家都是勉強支撐著,很難再招管理人員。其他的行業自己也不是太懂,看了一些公司招聘要求,好多都要年齡要求。連銷售總監都要求35以下,在原來的行業裡待了這麼多年,出來突然發現自己很難,還記得有人說私企上班族才是風險最大的人,現在深有體會。我有2個同時去從事保險行業了,之前不明白,現在知道了,保險時間自由,自己有時間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一旦在一個尷尬的年紀失業很難,逼著我們去創業,去從新開始。如果自己前期有一些積累會好點,如果前期沒有積累,真是太難了,一方面面臨家庭壓力,一方面就業又很難,更別提去創業了。現在看看我們所謂的工作其實脆弱的不入一個賣煎餅的,甚至是工地搬磚的,至少他們沒有年齡限制,之前不缺工作。現在也努力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同時也在嘗試一些原來認為自己做不了的東西。80後我們一起加油,我們是最難的一代,我們更不能讓社會淘汰我們!



華仔談銷售


身為一位80後,我曾經也和你有一樣的感受,所以當下的情況,我覺得:“未雨綢繆”。

就拿我來說吧,我當下快奔四了,10年前我當初企業擔當人事經理的時候,因為企業遇到危機後,大批量裁員,當初我就想過,沒有一份職業擁有所謂的穩定,於是我開始系統的學習心理和生涯規劃的知識,同時雙休去各大機構兼職 ,同時開設講座和沙龍,積累案例,將近積累了幾千起案例,三年前我裸辭了人事總監的崗位,開啟創業,搭團隊,成立了生涯顧問公司,因為有前期的沉澱,所以也穩步發展,我想分享我的收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會拒絕35歲以後的員工,但是相對來說,35以後還是處於基層崗位的員工沒有核心技能的員工,就業的難度會比較大,但是有幾類情況,會避免類似的尷尬:

1. 專業性的人才 :

有的企業會對某些專業性的人才忽略年齡的槓桿,相反會覺得年齡越大越吃香,打個比方:律師,醫生,講師,研發技術人員等,類似的崗位是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案例越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越強。

2.管理型的人才:

還有一類,是管理型人才,一般來說,曾經是企業裡擔任過高管,出來後成為公司的職業經理人 ,給予管理的支持,享受年薪。

3.額外一技之長的人才 :

還有一類是屬於輕創業的個體,打個比方,他們擁有脫離公司的額外技能,打個比方,繪畫,寫作 ,視頻剪輯等,你的技術非常精 ,可以超越行業內80%的人員。

所以,35歲以上有危機感,提前沉澱你的能力,用你的核心技能去應對新的發展階段。

作者簡介:趙默,前500強公司十年HRD,資深職業瓶頸導師,BCC職業規劃教練,企業瓶頸賦能教練,NLP執行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文字和聲音的力量幫助職場人士突破自我設限,找回自我,尋找職業新可能

職業瓶頸導師趙默


我也是一個80後,現在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做了十多年的銷售,17年開始自己創業,創業失敗,現在想重新進入職場。

網上投了很多簡歷,但是甚少接到面試邀約 ,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內心有種撥涼感。也許在老闆的角度,奔四的人競爭力不如九零後,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身體各方面也在走下坡路。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還是有優勢和價值的,一是我經歷過失敗,我更懂得珍惜;二是我自己創業,更懂得換位思考;三是我做過一線銷售,做過銷售管理,我既能做業績又能兼顧管理。可到目前為止卻沒有哪家企業認可我的優勢,所以說我認為的優勢,在他們眼裡往往是劣勢。

以我自身經歷更深刻理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年輕一代在步入社會時就要制定規劃,你是想走職場路線還是創業路線,腳踏實地。人到中年想要去改變,付出的代價非常大。


楓林家居


當我29歲的時候,我很焦慮我馬上三十歲了。那時想換工作也是很焦慮的,九零後的工作狀態跟我們是不同的,活躍有想法,敢說也敢幹。可是也有冒進的時候,時間上的閱歷無法超越,也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成熟穩重的前輩的。


職場Miss魏


不是很多企業不要35歲以上的員工,是基本上所有的單位都不要35歲以上的員工,包括考公務員事業編,都要求35歲以下,至於為什麼,這個是招聘行業不成文的規定。除了一些對技術要求高的崗位、或者低端的重複勞動崗位,比如機械設計師、醫生、燒飯清潔阿姨等,這些崗位反而偏向年紀大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絕大多數招聘的崗位都是一線銷售客服等,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勞動時間,這隻有年輕人吃的消身體,35歲以上基本有家庭,不太可能像年輕人那樣拼命工作,其次35歲以上絕大多數已經結婚了,需要養一家老小,所以不太能接受低工資高提成的工作,因為沒有保障,所以很難接受這種銷售類的工作,但是公司一般對外招聘的基本上都是這種銷售工作,你可以去招聘網站上看,一大半都是招銷售有關的崗位,因為這類崗位流動性大需求量大。

那麼大多數35歲以上的人做什麼呢?本人正好處於這個年齡段,我根據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的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當然在上班了,一部分再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這類單位不會主動去開除任何人,所以他們不存在35以後去找工作的情況。一部分在民企工作了5.6年然後出來單幹的,比如以前在代理記賬公司工作,出來自己開代理記賬公司,以前在外貿公司工作,自己出來開外貿公司。還有一部分自己做點小生意的,比如開網店、賣海鮮,開小店。一部分在公司走上領導崗位。當然更多在賣保險,賣車賣房送外賣送快遞的。四五線小鄉鎮你去看送快遞的多數都是四五十歲中年人。

35歲以後還在一線從事低端勞動工作,或者還在不停的嘗試碰壁的,這個人的人生基本上不會有起色,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也會有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巔峰,不過這個還是少數的。韻因為你要在某個行業賺到錢,顯然你要有很長時間的積累,包括技術經驗、管理經驗、人脈,這些經驗的積累最快的途徑,就是去同行業的公司學習,但是35歲之後不太會有機會去其他公司學習,給你積累經驗然後出來單幹,因為人家不要那麼大年紀的銷售。

35歲以後你的人生境界應該要有個提高了,不能和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在低層次的就業崗位徘徊,所以剛剛大學畢業不要去享受安逸的工作,年輕就應該出去闖一闖,不是說能做出多大的成就,不要在35歲以後才去吃虧才去碰壁,人生每個階段都要有每個階段的事,35歲以後就應該享受,你在35歲之前在人生路上碰過的壁給自己帶來的人生經驗,10年工作下來,技術、人脈、管理經驗的積累帶給你的能力的提升、職位的提升、賺錢能力的提高,不要到了35歲才發現自己除了遊戲段位提高,其它什麼都沒有提高,這個毫無意義。等到35歲以後發現自己連個銷售的工作,人家都不要你了,那時候再慌張想要去積累,就沒那麼多時間了,機會也不會有了。



軍武科普


我個人剛好是35,而且也剛好處於找工作階段。我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

工作找是能找到,關鍵就是離你的期望值有多遠。你如果希望一個月工資上萬,除非你是身懷絕技或是經驗足夠驚豔,那沒問題。但如果你是個普通的80後,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那麼估計也就是能找個勉強度日的工作。

要是你有一定的資本,可以試著做個小本生意,投資小點的,畢竟大部分人都不是什麼腰纏萬貫可以隨便開的公司的。

總之,彆氣餒,每個人都會到35歲,我們的前輩不都這樣過來了。相信我們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或事業。



玉葉金花


35歲以後怎麼辦?職場上的“35歲現象”和焦慮很普遍,怎麼認識和應對呢?

1.第一類人:不要著急,要有耐心,堅定方向,堅持努力。

不同職業的職業生涯曲線是不同的,有的銷售員、程序員都是年輕的時候精力旺盛多賺錢,有的技術專家則是越老越吃香。

一般來講,一個人大概要工作30多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有的人在35歲左右的時候,剛剛步入正軌,去搶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到了35歲以後,生存和發展的資本靠的就是經驗、人際關係、人脈、口碑等積累,這個時候再想要勝出就不那麼容易了,單靠一點點努力和認真還不夠,要有很強的堅忍精神,要懂得靠團隊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長遠的眼光……

 大部分人會變成熟手,可能會陷入不斷的重複,有很多人會覺得厭倦,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搞懂了一切,從而懶得去尋求進步了;稍有成績的人可能會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牛得要命,覺得自己在業界的口碑好得很。

這個時候,還是需要一點耐心,還是要拿出前兩幾年的幹勁來,穩紮穩打,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屬於你的那一刻。

天下沒有輕鬆的成功,成功,要付代價;如果遇到逆境,那是上帝幫你淘汰競爭者的地方。讓競爭者看著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賽。勝利屬於那些有耐心的人。

2.第二類人:未來是我們選擇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未來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很多人會說我命苦啊,沒得選擇。其實每天你都可以選擇是否為客戶服務更周到一些,是否對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是否把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問題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選擇在是否在痛苦中繼續堅持,是否拋棄掉自己的那些負面的想法,是否原諒一個人的錯誤,是否相信我在這裡寫下的這些話,是否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生活每天都在給你選擇的機會,每天都在給你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你可以選擇賴在地上撒潑打滾,也可以選擇咬牙站起來。你永遠都有選擇。有些選擇不是立杆見影的,需要累積,比如農民可以選擇自己常常去澆地,也可以選擇讓老天去澆地,誠然你今天澆水下去苗不見得今天馬上就長出來,但常常澆水,大部分苗終究會長出來的,如果你不澆,收成一定很糟糕。

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決定在你的每個小小的選擇之間。

 要緊的是,選擇了以後,怎麼把事情做好!

  除了這些,你還可以選擇時間和環境,比如,你可以選擇把這輩子最大的困難放在最有體力最有精力的時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歲再說,只是到了40多歲,那正是一輩子最脆弱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個時候碰上了職業危機,實在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在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吃點苦,好讓自己脆弱的時候活得從容一些。你可以選擇在溫室裡成長,也可以選擇到野外磨礪,你可以選擇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也可以選擇40度的酷熱下,去見你的客戶,只是,這一切最終會累積起來,引導你到你應得的未來。

3.所有的人:以後的路怎麼辦?職業生涯怎麼規劃?

陸奇曾經給過我們建議,20歲需要做讓你可以走得很快的事情,快速學、快速失敗。30歲你要讓自己可以走得遠,建立一個核心支撐體系能讓你走得很遠。這個體系包括你的身體、你厚實的家庭基礎和幾個志同道合你可以信任的朋友。

一個人到了35歲,到了打造產品的黃金時段,他/她已經犯過不少錯,他/她最需要做一個好產品讓他/她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本質提升。

40歲後,理想情況是找到一個可以讓你淋漓盡致去發揮的舞臺,一個人的才華和一個公司的才華只有在真正被釋放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如果這個舞臺是你自己的最好。

35歲到45歲左右,就應該在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處理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管理理念,此時,具備了思考、解決問題乃至管理的體系,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萬能公式”,任何問題,經過這個公式,都可以輸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以及信息條件下的最優決策。

40多歲以後,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創業,實踐自己一系列想法,不枉在世上轟轟烈烈一回。

繼續努力!靜靜等待,等待屬於你的那一刻。“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非常準時。”

關注【管理實踐課堂】 每天進步一點點,職場提升一大步。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點贊、評論、轉發就是最好的支持。

我是高級工程師,我是中大MBA,我是企業管理者,我有一點實踐和總結,交流分享,一切正好。

#職場最想說的事# #職場微頭條# #職場達人說# #職場法則#



管理實踐課堂


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奔40的職場人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走不同的發展路線:

1、管理路線。35-45歲既是職場人的黃金階段,也是一個尷尬的年齡,如果到40歲還做不到中層及以上的管理崗位,仍然從事基礎崗位工作和剛畢業的孩子處於同級職位競爭,只能說明個人在過去的職場生涯中處於混日子狀態,或個人能力有問題,這個需要自身去思考及作出改變:為什麼這麼多年我沒能晉升?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學歷,能力還是人際關係?

管理路線比較適合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國企,大型企業等比較穩定的組織,升遷路線都會比較明確,如果跳槽也是以高一級職位及平級跳動居多。

2、專業路線。有很多職場人快40歲,雖然職位不是很高,但專業能力過硬,例如學校任課老師,雖然未從事管理工作,但有相關專業技能,不管在學校任教,還是跳槽到輔導班教學,都可以擁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及一些技術工種,反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吃香,例如景德鎮的陶藝工人等。專業技能是職場人的護身符,是吃飯的碗,能力越突出越有不可替代性。

3、創業路線。宗慶後42歲創業,任正非44歲創辦華為,年齡並不是阻礙你成功的最大問題,而是你是否擁有戰勝挫折的強大內心。創業的能力對個人而言是要求最高的,不僅需要了解市場,還需要人際溝通,管理能力等。這個比較適合從大中型公司歷練過的人,有合適的項目及成熟的團隊出來自主創業,成功幾率才是最高的。

綜上,職業規劃一定是以客觀及全面評估自己為前提,才能更好的進行定位,走適合自身的職業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