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愛,永不靠岸——跨越半世紀的生命對話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由邁克·內威爾執導,賈維爾·巴登、喬凡娜·梅索茲歐諾、本傑明·布拉特主演,於2007年上映的愛情影片。影片改編自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發表於1985年的同名小說。

劇情梗概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阿里薩是當地的一個電報職員,也是一個多產的詩人。和所有詩人一樣,多愁善感也是阿里薩最顯著的性格標籤。

當偶然看到美麗的姑娘費爾米娜時,阿里薩發現自己邂逅了這一生所愛。於是,他開始用書信向費爾米娜表達心中的摯愛。費爾米娜逐漸被阿里薩的文字所打動。就在兩人要墜入愛河時,費爾米娜的父親知道了他們的關係並大為震怒,他發誓要讓他們永遠分開。


陳濤:愛,永不靠岸——跨越半世紀的生命對話

許多年過去了,費爾米娜已成為醫生烏爾比諾的妻子。當一場突如其來的霍亂襲擊當地的時候,烏爾比諾成為了抵抗瘟疫的中堅力量,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藥品。為躲避霍亂,烏爾比諾將費爾米娜送到法國居住,幾年後又將她接了回來。這時的費爾米娜已經變成了擁有榮華富貴的貴婦人,那場半路夭折的初戀早已被她拋在了腦後。

而後,費爾米娜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好:父親畏罪潛逃,她已不再是富家小姐,婆婆經常刁難她,丈夫也逐漸令他失望。費爾米娜不顧丈夫反對,堅決搬回了當年同阿里薩相識的小樓——院子裡的長椅還在,長椅上還留有阿里薩刻下的費爾米娜的名字。費爾米娜反覆地問自己:倘若當初她勇敢地同阿里薩在一起,會不會更加幸福?

後來,烏爾比諾出資舉辦了一場詩歌大賽,費爾米娜作為嘉賓出席。阿里薩寫了一首情意濃濃的長詩,他希望自己最終能獲獎,讓費爾米娜能讀到這首詩,然而天不遂人願,他最終未能獲獎。心灰意冷的阿里薩又開始不斷遊走於各種女人之間,將她們作為治療其愛情病痛的“藥”。

一轉眼,19世紀結束了,阿里薩繼承叔叔的船運公司成為了大人物。然而阿里薩卻始終無法忘記費爾米娜髮絲上的氣味,但他卻不敢再走近她的生活,只能遠遠看著她。直到費爾米娜的丈夫烏爾比諾不幸墜足身亡,葬禮過後,阿里薩和費爾米娜告白,卻遭拒絕。阿里薩沒有退縮,他堅持給費爾米娜寫信,一封接著一封,費爾米娜終於答應同他在一起,費爾米娜絲毫不在意眾人的反對,同阿里薩踏上了旅程。


陳濤:愛,永不靠岸——跨越半世紀的生命對話

影片結尾,年老的阿里薩和費爾米娜擁抱著躺在一艘內河航船上,船頭豎起了代表霍亂的黃旗,宣告著他們再也不上岸。當船長問他們愛了有多久,阿里薩說:“53年7個月11天以來的日日夜夜,一生一世。”

愛情就像一場霍亂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經典小說的創作起源,源自馬爾克斯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新聞:一對來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溫蜜月旅行的老人,被載他們出遊的船伕用槳打死了,為的是搶走他們身上帶的錢。他們是一對秘密情人,四十年來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穩定的婚姻,而且子孫滿堂。這個故事與作家父母年輕時候的愛情故事雜糅在一起,為這一虛構性的作品奠定了時間跨度與張力結構。

和《百年孤獨》一樣,《霍亂時期的愛情》在內容上同樣有著極大包容力,世間各種愛情的形式幾乎都被收容進來:年輕或衰老、專一或出軌、精神或肉體等,讓人歎為觀止。也正因如此,這部複雜而深邃的作品,被評論家認為“寫盡了愛情的一切”。

這部作品所呈現的愛情是不尋常的, 可以被闡釋成像“霍亂”一樣,極具傳染性且無法治癒。作品中的主人公阿里薩被愛情折磨, 身體上反映出的症狀跟霍亂沒有什麼區別:他腹瀉、口吐綠水,失去辨別方向的能力,甚至常常突然昏厥:“情況又一次充分證明了, 愛情症狀和霍亂的症狀是相同的……但是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追求卻完全相反: 從自身的煎熬受苦中去感受歡樂。”

“霍亂”不只象徵愛情

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既不起源於這個世界, 也不歸屬於這個世界。從頭至尾,這樣的愛情就是這個世界的異己力量,如同霍亂對人類有機體的侵襲。

但“霍亂”在這部作品中又不簡單等同於愛情。馬爾克斯書寫“霍亂”,是為了書寫大時代精神,表現拉美的現實和歷史, 表現拉美百年來所經歷的災難。

“霍亂”便是馬爾克斯試圖表現大時代精神的象徵。作品中有許多描寫霍亂的細節, 比如阿里薩的情敵烏爾比諾醫生從巴黎留學回家鄉後, “當他踏上故鄉的土地, 從海上聞到市場的臭氣以及看到汙水溝裡的老鼠和在街上的水坑裡打滾的一絲不掛的孩子們時,不僅明白了為什麼會發生那場不幸, 而且確信不幸還將隨時再次發生。”

骯髒和破舊代表著拉美文化中“落後”的一面, 而留學過巴黎、受到現代理性和科學精神洗禮的烏爾比諾醫生, 則準備用最新的西方醫學技術對其進行治理和改造———預防和治療“霍亂”的過程其實也折射著拉美民族接受現代化的過程。

如果“霍亂”是拉美民族性疾病的隱喻, 那麼對於馬爾克斯來說, 西方的現代理性工具顯然並不是治癒這一疾病的靈丹妙藥, 相反它帶來了等同於霍亂的戰爭、跨國公司對本土資源的巧取豪奪等更加可怕的人為製造的“瘟疫”。

當阿里薩等待了半個多世紀, 終於在垂垂衰老時與戀人費爾米娜結合,這對走入暮年的戀人乘坐著加勒比內河航運公司的船, 開始了他們甜蜜的愛情之旅, 但阿里薩驚奇地發現船的兩岸已經面目全非: 對森林的毀壞、對動物的濫殺、 對生態的踐踏……這些都是拉美現代化進程帶來的惡果,在馬爾克斯看來,全球化和資本主義商品化就是一場無情的“霍亂”, 既是傳染性的, 又是毀滅性的。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霍亂”有多重隱喻, 它不僅是大時代精神的表現, 是哥倫比亞三大災難———戰爭、疾病、人為破壞的綜合象徵, 同時也是愛情浪漫精神的象徵, 甚至是本土的拉美文化的象徵。


陳濤:愛,永不靠岸——跨越半世紀的生命對話

故事的最後,阿里薩和費爾米娜以愛情來結束他們的生命形式。面對死亡, 生命的雜質蕩然無存, 愛變得更加濃醇;面對死亡, 世俗的觀念不再能侷限那純淨、永恆的愛情——實現愛情也就是對生命的執著。

老年的阿里薩與費爾米娜的愛是純淨的, 並不是因為他們遠離了性的誘惑, 而是由於他們越過了道德和世俗的偏見而直接與生命對話。

永恆的愛逆轉末日孤獨

“世界上再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了。”如果不讀到最後一頁,怕是難以理解這句話。在《百年孤獨》的結尾,馬爾克斯直接用一場神秘莫測的颶風,將倍受詛咒的布恩迪亞家族所在的馬孔多小鎮從地圖上抹去,而《霍亂時期的愛情》則不妨視為作者二十年後對於孤獨的再次書寫。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費爾米娜與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這樣毫無激情的愛情才可能相對長久,但仍然無法抵禦死亡。於是,作者為阿里薩和費爾米娜安排了另一種結局——在海上永不靠岸的愛情——自此獲得了永恆的意義。

《百年孤獨》中的世界末日終於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得到逆轉,看到了希望,或許只有復興自我,才可以在歷史和文化的廢墟上建立起嶄新的現實。



《戰疫情:央廣文藝雲課堂》第二十二期

主講人:陳濤


陳濤:愛,永不靠岸——跨越半世紀的生命對話

陳濤,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城市電影和新媒體藝術。著有《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2020)、《城市與現代性:重繪早期歐美電影》(2019)、《電影導論》(2017)、《底層再現: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城市遊民》(2015),譯有《時尚研究理論讀本》(2020)、《讀懂繪畫:從喬託到沃霍爾》(2020)、《再見,西方文化》(2008)等作品。


探尋藝術之美,擴展文化新知,

增加理性思考,感悟生命力量。


《戰疫情:央廣文藝雲課堂》

總監製:趙薇 魏勝利 尹亦誠

總策劃:莫曉芳

策劃統籌:王菲 張昊

片花錄製:張潔 小釗

片花製作:張昊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