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中考複習一定要看看

三 峽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至於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3、則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屬引悽異(屬:連接) 6、不見曦月(曦:陽光或日光)



二、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不認為快。

2、迴清倒影 *迴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絕巘多生怪柏 *極高的山峰上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6、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三、課文內容理解

1、本文寫春冬之景,用素、綠、清、影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悽、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

2、文末以漁歌作結有什麼作用? *進一步突出三峽秋天的悽異。

4、本文的中心是:描寫三峽的雄偉山勢和四季景色。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表達了祖國山水風光的熱愛,寄予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6、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陋室銘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談笑有鴻儒 鴻:大

2、無案牘這勞形 形:形體、身體 案牘: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調弄,這裡指彈。

5、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靈驗,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詞,此,這

7、往來無白丁 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8、閱金經 金經:佛經

9、無絲竹之亂耳 絲竹:這裡指奏樂的聲音,

10、有仙則名 名: 有名(出名、聞名)

11、無絲竹之亂耳 亂:干擾(擾亂、使……亂)

二、理解性默寫

1、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用比喻讚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三、課文內容理解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表現了作者希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環境的清幽雅緻。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寫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舉諸葛廬、子云亭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

一、重點詞語解釋

1、 可愛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義詞是眾,反義詞是鮮(獨)。

2、香遠益清 益: 副詞,更。

3、亭亭淨植 植:樹立。  

4、陶後鮮有聞 鮮:少。

5、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滌。妖:妖媚。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而:卻 褻:親近而不莊重。 

7、宜乎眾矣 宜:應當

8、晉陶淵明獨愛菊 獨:只,僅

二、朗讀節奏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三、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3、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4、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5、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7、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於)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於汙泥卻不受汙染,在清水中洗淨後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淨地直立在那裡。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牡丹的人,當然是很多了。

五、課文內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 的世風的鄙棄。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徵什麼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徵: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徵: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徵: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汙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小石潭記

一、重點詞語解釋

1、清洌:清涼

2、可百許興:大約有一百來條。可,約。許,表示對數量的估計。

3、佁然不動:呆呆的一動不動。佁然,愣住的樣子。

4、俶爾遠逝:忽然。

5、斗折蛇行:鬥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6、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 7、邃:深

8、寂寥:寂靜寥落。

9、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水中高地 嶼:小島 嵁:不平的岩石

10、明滅可見 明滅:或現或隱 11、以其境過清 清:悽清,冷清清

二、重點語句翻譯

1、皆若空遊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憑藉也沒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4、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5、其岸勢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

6、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覆蓋著,纏繞著,搖動著,連綴著,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7、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三、課文內容理解

1、本文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作者抑鬱憂傷之情。

2、作者描寫潭的總體感受是什麼?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記承天寺夜遊

一、重點詞語解釋

1、念無與為樂者 念:考慮,想到 2、懷民未寢 寢:睡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是 閒人:清閒的人

4、相與步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戶 戶:窗戶

7、欣然起行 欣然:高興的樣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脫、 脫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裡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

二、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3、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張懷民也沒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屋外。

四、課文內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出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一、詞類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勞其筋骨, 勞:,使 ……勞累

3、餓其體膚, 餓:使 ……受飢餓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貧困之苦 5、行拂亂其所為 亂:使 ……顛倒錯亂

二、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任:責任,擔子

2、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逆,不順

3、而後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4、徵於色 徵:徵驗

5、而後喻 喻:明白,瞭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裡面,指國內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8、國恆亡 恆:常

9、生於憂患 生:生存發展。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句義: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餓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如果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時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堅強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6、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四、課文內容理解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曹 劌 論 戰

一、古今異義詞

1、小大之獄 獄:古義:官司、案件 今義:監獄

2、犧牲玉帛 犧牲:古義: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今義:為正義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

3、齊師伐我 伐:古義:討伐,攻打 今義:砍伐

4、又何間焉 間: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隔開,不連接,空間,時間

5、肉食者鄙 鄙:古義: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義:虛誇,以少報多 今義:增加

7、雖不能察 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8、再而衰 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複,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義:信實、誠實 今義:書信

10、忠之屬也 忠: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

11、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作動詞,賜福

12、一鼓作氣 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軍)

三、重點詞語解釋

1、既克,公問其故(克:戰勝)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參與

3、可以一戰 可以:可憑藉 4、肉食者鄙 鄙:淺陋,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將馳之 馳:(驅車)追趕

7、弗敢專也 專:獨自享有, 8、小信未孚 孚: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點語句翻譯

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大國是很難估測的,擔心他們會設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慎重處理。

5、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6、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7、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掌權的人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參與呢?

8、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會聽從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了,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

10、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土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減弱,到第三次擊鼓時勇氣已 經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夠深謀遠慮。

12、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已經戰勝了,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

1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帛一類的東西,我不敢虛報數目,必定做到誠實可信。

14、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這是)盡了本職一類(事情),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三、課文內容理解

1、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魯莊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2、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答:(1)政治方面:認為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2)軍事方面: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

3、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寫莊公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醉 翁 亭 記

一、重點詞語解釋

1、環滁:環繞著滁洲城。 2、林霏開:樹林裡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3、負者:揹著東西的人。 4、臨於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冽,清。 6、山餚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雜然而前陳者。 雜然,錯落的樣子。 陳,陳列、擺開。

8、觥籌光錯:觥,酒杯。籌,酒籌。 9、陰翳:指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10、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11、醉翁之意 意:情趣。

12、深秀者:秀麗。 13、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

14、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15、傴僂提攜:老人和小孩子。 16、雲歸而巖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17、輒:就 18、弈:下棋

二、理解性默寫

1、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2、概括本文的主旨。 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3、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4、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5、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為後人傳誦最多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 文中作者描繪琅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7、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重點語句翻譯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迴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於心並寄託於酒。

5、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6、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譯: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7、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蒼老的容顏,雪白的頭髮,醉醺醺地坐在人們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8、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呀!

9、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遊人們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呀。

10、翻譯描寫四時之景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

1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五、課文內容理解

1、“醉能同其樂”這句話把“醉”與“樂”聯繫起來,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把“醉”與“樂”聯繫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與民同樂。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4、“太守醉”中的“醉”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喝酒醉了”,另一層意思是陶醉於山水之中了,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魚 我 所 欲 也

一、重點詞語解釋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闢也 患:禍患,災難 4、一簞食, 簞: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踐踏

7、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加:好處 8、所惡有甚於死者 惡:厭惡。

9、賢者能勿喪耳 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不丟掉,不遺失。喪:遺失

10、萬鍾: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鍾:古代的一種量器。

11、得兼:能夠同時得到。 13、故不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爾而與之 呼爾:沒禮貌的吆喝。

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窮乏:貧窮。“得”通“德”感激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4、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樣的行為不也應該停止了嗎?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麼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

8、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別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四、課文內容理解

1、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有力地證明了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一中心論點。

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3、人的本心是什麼?捨生取義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 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義)對舉 向與今比較等

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麼?

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

送東陽馬生序

一、重點詞語解釋

1、每假借於藏書之家(借 )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跑)

3、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援、提出 ) 4、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候)

5、餘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 6、致書:買書。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懈怠,。“之”指“筆錄”這件事。

8、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

9、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

10、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

11、執經叩問:求教。叩,問。

12、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13、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14、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

15、(禮愈)至:周到。 16、(不敢出一言以)復:這裡指辯解。

17、負篋曳屣:揹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18、窮冬:嚴冬。

19、皸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破裂。 20、(至)舍:學舍,書舍。

21、僵勁:僵硬。 22、(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23、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24、寓逆旅:住在旅店裡。

25、(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

26、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27、(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28、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29、縕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縕,舊絮。敝,破。

30、略無慕豔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豔,羨慕。

31、(無凍)餒之(患矣):餒,飢餓。。

32、假諸人(而後見也):假之於人,向人借書。諸,之於。

33、非天質之卑:天資,人的智力。卑,低下。 38、流輩:同輩的人。

34、撰長書以為贄。贄,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禮物。

35、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36謁,拜見

4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43、(父母歲有)裘葛之遺: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遺,贈送。

二、重點語句翻譯

1、 俯身傾耳以請 *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但他並沒有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家裡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

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課文內容理解

1、文章從幾個方面表現了作者的求學之苦和用心之專?

*幼年得書之難,借書抄錄,讀書的艱難;成年從師的艱難;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表現作者求學之勤苦;求師艱難,畢恭畢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決心。

2、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係?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3、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麼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為什麼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5、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

我的感悟: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並戰勝困難。

6、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麼?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師生關係應該是民主平等關係,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出 師 表

一、文章內容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一、古今異義詞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質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 感激: 感動振奮。今意指激動感謝。

3、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痛恨:痛心遺憾。今指十分憎恨。

4、誠宜開張聖聽 開張:擴大。今指商店開始營業。

二、詞類活用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時,時期 (時候,時刻)。

2、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這裡指動詞,意思是發揚擴大。

3、猥自枉屈 猥 這裡指:降低身份

4、此皆良實 良實:這裡指善良、誠實的人。

5、庶竭駑鈍 駑(劣馬)鈍(刀鋒不鋒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三、重點詞語解釋

1、遂許先帝以驅馳 (奔走效勞) 2、當獎帥三軍(激勵)

3、臣本布衣:平民 。 4、躬耕於南陽 躬:親自。

5、後值傾覆 值:遇,遇到。(恰逢,適逢,碰到) 傾覆:兵敗。 6、以光先帝遺德 光:發揚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發揚擴大。 8、引喻失義 義:適當,恰當。

9、宮中府中 宮中:皇宮中。 府中:朝廷中。 10、陟(獎)罰(懲罰) 臧(善)否(惡)。

11、論其刑賞 刑:罰。 1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遺:給予。

14、夙夜憂嘆 夙夜:早晚。 14、庶竭駑鈍 駑鈍: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兇 攘除:排除、剷除。 16、以彰其咎 彰:表明。

17、則責攸之、依、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18、以諮諏善道 諮諏:詢問

19、察納雅言 雅言:正言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治。

四、朗讀節奏

1、躬耕/於南陽 2、先帝/創業末半/而中道崩殂。

五、理解性默寫

1、寫出文中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詞相呼應的語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2、作者認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什麼?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師表》中寫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關的文字默寫出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臨崩寄臣怪大事”

4、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5、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7、《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8、《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0、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12、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13、在中國男子足球隊衝擊世界盃屢遭失敗的情況下,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這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4、《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現作者無意於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6、作者受命以後,為什麼“夙夜憂嘆”?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九、重點語句翻譯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

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真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們益州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形勢萬分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

4、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

*宮裡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異。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

6、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動,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謹慎小心,所以在先帝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10、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希望陛下把討伐*賊、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給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啊!

12、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大概是(因為)追念先帝的特別厚待,想報答給陛下啊。

七、課文內容理解

1、你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怎樣的賢臣?

*諸葛亮是一位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的賢臣

2、文中“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為魏、蜀、吳三國。

3、這兩段文字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它們分別可以概括為:三顧茅廬,臨危委重任和臨崩寄大事。

4、結合《出師表》全文,說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在出師之前竭力規勸劉禪任用賢能。

*答案要點:①為了解除後顧之憂 ②為了漢室之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