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思政課“痛點”提升教育滿意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教師給學生提供蘊含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知識產品和服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解決思政課教學存在的“痛點”入手,更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期望什麼,捕捉其關注點、興奮點,盡力消除他們在思政課學習中表現出的冷漠、輕視甚至牴觸等情緒,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舒適度、滿意度和獲得感,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

首先,深入教學實踐,發現當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高校思政課的影響力得到很大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獲得較大改善。有的思政課出現了“一座難求”“選課秒殺”的可喜現象,有的思政課教師成為受到眾多學生喜愛的“網紅”老師。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一些思政課還存在針對性不強、親和度不足、感染力不夠等問題,與實現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相比,與學生的需求和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認真分析和診斷課程存在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痛點”,也就是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不正常、不舒適的表現和感受。一是抬頭率不高。學生雖然能夠按時上課,保證出勤率,但認真聽課的人數比率較低,人到了心卻沒有到。他們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只顧埋頭幹自己的事,甚至出現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情況。二是認同度不夠。長期以來,由於一些思政課採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結果給學生造成機械呆板的不良印象。他們認為思政課就是說教和灌輸,缺乏知識含量和學術價值,進而產生一定的排斥感,從心理上不接受、不認可這門課程。三是獲得感不強。在有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從理論到理論的現象,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導致學生感到學而無用、收穫不大,自覺接受、消化、吸收的知識非常有限。這些“痛點”的存在,使思政課一段時間以來飽受詬病,難以得到學生的喜愛,以至於有人曾這樣形容: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裡最無趣、最難講的課程,學生不愛,教師無奈。這些“痛點”如果長期存在,勢必嚴重影響思政課教學質量,更不利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其次,由表及裡,認真分析思政課存在問題的原因。找到病根之後,根據致病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我們要消除思政課的“痛點”,就必須找到這些“痛點”產生的原因,從而做到因病施治。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方,學生是接受方。教師的講授內容、授課方式和教學態度都是保證課程品質的核心要素,直接決定著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在診斷思政課“痛點”的成因時,關鍵要從教師身上入手,找到問題所在。總體來看,目前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方面。一是課程內容不吸引人。有的教師滿足於照本宣科、一板一眼的說教,不根據時代變化和學生特點對講授內容進行調整和轉化,也沒有將深奧的理論聯繫鮮活的現實進行闡發,使教學過程流於機械化、刻板化,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授課形式單調落後。有的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後,存在“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不時尚”的問題,尤其不善於運用現代網絡和信息化手段豐富教學方式,不能適應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生的接受習慣。三是不注重平等交流。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注重平等交流,不講求話語藝術,習慣於用居高臨下的話語方式,板著臉“我說你聽”,這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逆反和行為牴觸。以上幾點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課應有的價值和重要作用,影響了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體驗和主觀感受,降低了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

最後,綜合施策,採取多種方式解決思政課存在的問題。當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思想認識、能力水平和環境氛圍的問題,因而必須多管齊下、辨證施治,堅持治標和治本相統一,打好教學改革的攻堅戰,達到提升思政課吸引力、滲透力、有效性的目的,使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重要課程。在思想認識方面,著力提升教師的政治站位。要通過教育引導,促使教師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看待思政課的重要作用,消除少數教師“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消極精神狀態,進一步增強做好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和使命感。在能力水平方面,著力增強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核心素質。要開展經常性的學習培訓、教學觀摩、實踐調研,促使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和思維訓練,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熟練運用新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思政課教學的行家裡手。在環境氛圍方面,著力提高思政課教師職業的“含金量”。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在課題資助、激勵評價、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等方面向思政課教師傾斜,提高其職業地位和職業認同,激發他們愛崗敬業、積極作為、無私奉獻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本文系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計劃項目“思政課‘一線二紅三實’立體教學模式研究”(17JDSZK119)、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計劃項目“基於改革開放記憶構建的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路徑研究”(MX18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