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cpu和手機cpu的差距有多大?

月下獨自歡樂


就目前的現狀,這個問題實際是比較x86架構CPU和ARM架構CPU的差距,因為它們都是通用CPU,理論上都可以用在電腦和手機上。

那麼這兩種架構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x86是複雜指令集架構(CISC),arm是精簡指令集架構(RISC)。精簡指令集架構的優勢是結構相對簡單,可以在芯片上集成更多的寄存器,更多的寄存器意味著減少了和內存的數據交換,畢竟相對寄存器來說,內存還是很慢的;而結構簡單就更容易實現低功耗,這就是為什麼arm主要用於移動設備。

但從性能上來說,顯然目前看x86架構相比還是有很明顯的性能優勢,為什麼會這樣?個人觀點,有兩個原因:

1)由於arm主要定位為移動設備,所以低功耗是其主要的設計指標,而低功耗就意味著cpu的主頻不能很高。君不見,筆記本上使用的低電壓版x86不也是比臺式機使用的cpu性能要低的麼。

2)雖然精簡指令集cpu集成了更多的寄存器,但由於指令簡單,所以必然有部分複雜運算要交由軟件完成,也就是可能在x86中一條指令,在arm中就需要一個子程序來完成,再綜合x86的主頻更高,就導致了兩者的性能差異。

當然Intel和AMD在x86架構中浸淫了這麼多年,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必然也會存在一些先發優勢。

精簡指令集(RISC)和複雜指令集(CISC)之爭已經持續了多年,但個人感覺RISC應該是大勢所趨。


宜時合不


毫不誇張的講:手機CPU在處理能力上,是遠遠比不上電腦CPU。

如果把電腦處理器比作一個壯漢,那麼手機處理器就是個七八歲的小娃娃。不存在貶低手機CPU的意思,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其中的緣由。

二者的架構不同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手機CPU和電腦CPU是不能比較的,因為二者的架構不同,就像問螞蟻和大象誰力氣大一樣。先說電腦,絕大多數電腦使用的cpu架構是inter的x86架構,這種架構更偏向於高強度的計算,比較適合電腦的工作場景;

智能機使用的則是arm公司推出的ARM架構,特點是在低功耗的情況下,還能保證較高的計算能力,所以被各式各樣的移動端廣泛應用。不過請注意:低功耗下的高性能是相較而言,再不考慮功耗的情況下,手機cpu的性能肯定能在提升一截,但這樣的後果就是發熱嚴重,硬件損耗加劇,畢竟誰也不想抱著一個燙手“板磚”在手裡玩吧。

集成度不同

嚴格來講,手機CPU應該叫做手機SOC(片上集成系統)。

和電腦CPU類似(注意是類似),手機SOC也是通過把像NPU,GPU,內存等一系列元件集成到硅板上。但是!除了SOC,還有電池,天線模塊等構件也需要擠到手機這麼一塊巴掌大的地方。這種結構註定了手機SOC不能做的太大,只要物理層面沒有取得重大突破,手機CPU的性能就會一直卡在某個瓶頸處(所以高通年年擠牙膏也是情有可原)。

電腦就不一樣了,只要用戶樂意,主機機箱想弄多大就弄多大,實在不行加個水冷,根本不用考慮散熱問題;電腦的主板除了芯片外,還可以插內存條,顯卡等等,光是一塊顯卡的體積都要比手機的塊頭大。

另外,很多廠家都喜歡在宣傳的時候說:“我們xx手機搭載了8個CPU”、“我們大有十個!”。聽上去非常牛掰。雖然說按照常理來講,核心數越多性能確實也越強。但不看頻率談性能就是耍流氓!手機cpu的核心是有高頻和低頻之分,也許前幾個的頻率是2.8Ghz,但後面的幾個核心工作時的頻率就只有1.6Ghz了。畢竟這個從用戶的角度是看不到的,誰也不知道廠家到底有沒有耍小心機。而且,目前大多數手機應用並沒有針對多核的場景做出優化,也就是說,有可能你手機裡只有一兩個核心累的要死要活,其他的幾位都在旁邊看戲……

電腦就不同,如果打開設備管理器查看電腦cpu,你會看到每一個核心都是高頻率的,同時電腦多線程任務要成熟許多,不是手機CPU能夠比較的。

所以,手機CPU想要超過電腦,單單從軟件層面上考慮是不行的,必須從硬件入手,這個難度同樣也很大。


(最後,看的這麼開心,麻煩點個關注吧,謝謝~)


愛思考的奧特曼


電腦CPU和手機CPU,說兩者差距十萬八千里毫不誇張。下面這張圖上,比指甲蓋還小的芯片,90%的人會說:這不就是手機CPU嗎?

錯了,這不是手機CPU,而是手機SOC芯片,CPU集成在SOC芯片裡面,我們從外面根本看不到。

手機SOC芯片有個專業說法叫片上集成系統,簡單說是在一塊硅片上,集成CPU、GPU、ISP、NPU、內存等核心。來麒麟980的一張內部透視照讓大家參觀參觀。圖中紅框處就是手機CPU,包括4個A76大核,兩邊各是兩個A55小核,夾在小核中間的是4MB三級共享緩存。

可以看出,無論驍龍也好,麒麟、獵戶座也罷,我們眼中的那片不及指甲蓋大的芯片,其功能和一部電腦沒什麼差別(見下圖)。

所以,高度集成化是手機CPU和電腦CPU的最大區別。

由於電腦機箱散熱空間充裕,所以電腦CPU的設計類似草原跑馬,沒啥拘束,而手機SOC芯片內部狹小,設計CPU類似於微雕,只能螺螄殼裡做道場。

由於工作環境的不同,導致兩種CPU設計取向的差異,於是產生另一個結果,手機CPU的晶體管數量遠少於電腦CPU,因而功耗也低於電腦CPU,自然而然,絕對性能也低於電腦CPU。

說到這裡,需要就性能展開一點。

大家的普遍看法是,英特爾的X86架構的CPU比手機採用的ARM的CPU耗電多了。從絕對功耗看,確實如此,手機CPU滿血跑的話,功耗可能在1瓦左右,i7要滿血跑的話,功耗相當於100瓦大燈泡。

但論效率的話,英特爾的CPU反而實力碾壓ARM的CPU。

國外有人對英特爾i7處理器和ARM的Cortex-A8處理器(廣泛應用於機頂盒、路由器、打印機、數字電視等設備)在能源效率上作過專門測試,結果發現,英特爾處理器是高耗能高性能,A8則是高耗能低性能。

換句話說,做同樣一件事,英特爾CPU消耗的能源比ARM的要少。

意外不意外?


魔鐵的世界


手機和電腦的CPU用的根本不是一類架構,我們家用電腦的CPU大都是使用的X86架構,這類架構較為複雜,非常適合密集高強度的運算,所以無論是辦公電腦還是各類服務器,數據中心大都是使用的X86架構處理器,目前只有英特爾和AMD生產這類CPU。

而手機由於體積小,對發熱和續航要求極高,所以手機處理器採用了更為高效的ARM架構CPU,這類CPU的特點是功耗極低,而且在低功耗下還能做到相對不錯的性能,非常適合手機等移動設備。

電腦CPU和手機CPU兩者多年來井水不犯河水,因為面對的市場完全不同,別看現在還有不少電腦CPU還是雙核、四核,由於設計複雜度不同、頻率和緩存不同,即使是拿目前最強的8核手機CPU也無法和電腦CPU相比,即使拋開架構不同的原因,手機CPU設計多個核心是為了保證降低功耗,因為裡面有大小核的分類設計,性能差距很大;而電腦CPU中每一個核心都是高性能核心,單核運行時可以大幅度提高睿頻頻率,多核一起工作時多任務性能則可以大幅增強。

單看主頻來說,主流電腦CPU在奔騰4時代就已經突破了3Ghz,目前都是動輒4Ghz以上的8核CPU,而目前最強的驍龍855頻率不過剛到3Ghz的門檻,性能最多也就是超過一些10年前的低端電腦CPU,畢竟手機還是把續航和發熱表現更重要,性能夠用即可,在半導體和電池技術突破之前,手機CPU的性能還會遠遠落後於電腦CPU,無論它有幾個核。


嘟嘟聊數碼


說起CPU,可能很多童鞋就要問了,現在的手機CPU都發展到8核心了,怎麼性能上比起電腦的四核CPU呢,其實這裡大家都犯了一個常規錯誤:就是將手機CPU和電腦的CPU直接劃上了等號,從而進行比較,這是沒有可比性的。


雖然電腦和手機的中央處理器都叫CPU,但是他們的核心差距就已經體現出了不同——架構設計。電腦上的處理器架構都是基於X86架構的,而手機上處理器的架構目前都是基於ARM架構的,兩者的本質上已經出現不同,其次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核心店就是——指令集。

電腦CPU上採用的指令集叫做CISC,全稱為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意為複雜指令系統,是非常龐大的指令系統,不僅內容豐富,同時對發出的指令含有針對性,執行效率非常高。而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為了降低手機處理器的功耗,提升手機的續航能力,採用的指令集是RISC,全稱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意為精簡指令系統,它的特點在於對常用的命令進行優化,賦予了處理器更簡潔的執行環境,對不常用的功能則通過指令組合來完成。

顯然,在架構和指令集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手機CPU和電腦CPU存在的巨大差異了,這也是為什麼說手機處理器和電腦處理器沒有可比性的原因。

除此之外,手機因為更加註重移動通訊功能,所以機身自然不能像PC那樣寬大,狹小的空間裡面要包含藍牙、WIFI、處理器、主板、揚聲器等等諸多電子元器件,因此對於處理器的功耗和散熱勢必就會有所限制,因此現在的手機處理器雖然即便為八核,但是仍然是4個大核+4個小核的處理器方式,比如高通驍龍855,就是由4個2.96GHZ的大核和四個1.6GHZ的小核組成的處理器,分別用於用戶在待機、遊戲、視頻等不同的場景中處理不同的事情。而PC上的處理器每一個核心的性能都是滿的,並且支持超線程和超頻,比如英特爾i9-9900K這款處理器,單核心主頻已經達到3.6GHZ,最高睿頻可達5.0GHZ。


科技金軒文


如今,主流手機CPU都是四核、八核,聯發科甚至開始研發十核了,而且主頻也越來越高。因此,不少人認為手機CPU已經能夠媲美電腦CPU了。其實過CPU性能不能只看核數和主頻,下面將從架構、工藝、主頻、核心等方面,為大家比較一下手機與電腦CPU的差別,看看差距到底有多大。

一、架構差異

架構只相當於一座建築的框架,是最基本也是極為重要的部分。電腦CPU的架構有X86、X64等,而手機CPU主流是ARM架構,從ARM7、ARM9發展到Cortex-A7、A8、A9、A12、A15。

PC機是馮、諾依曼結構體系的計算機,而ARM是哈佛結構的計算機,指令結構也不一樣,PC(指常見的X86CPU)用複雜指令系統(CISC),而ARM用精簡指令系統(RISC)。

由於定位的不同,手機CPU要功耗低、廉價。所以採用ARM架構的CPU,運算能力大大低於電腦CPU的運算能力,同等頻率CPU浮點運算能力相差在幾千到上萬倍。

二、工藝&主頻

另外順便談談工藝製程,手機CPU主流28nm,電腦主流22nm。雖然電腦略高,但是手機CPI的發展速度很快,正在朝著14nm邁進。

再來說說主頻,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直接關係。決定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的綜合指標,有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因素。

因為CPU的位數很重要,這也就是搭載了64位的CPU的手機比32位快的多的原因。手機CPU和電腦CPU架構由於不同,相同主頻下電腦CPU要比手機CPU的運算能力高几十到幾百倍。

三、核心的影響

手機多核其實應該叫多CPU,將多個CPU芯片封裝起來處理不同的事情,你甚至可以戲稱為“膠水核心”,也就是被強行粘在一起的意思。在待機或者空閒的時候,八核的手機也只能用到一到兩個核心。

而電腦則不同,PC的多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了多個運算核心,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可以處理同一件事情,是多個並行的個體封裝在了一起。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並行處理,雙核就是單車道變多車道。

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候,核心的增多並沒有手機CPU運算能力並沒有實際性的增強,可以想象性單車道擠在八輛車上的場景。這也就是為什麼Intel的atom手機處理器和蘋果的處理器只有雙核,卻要比大多同頻率四核處理器都強。

四、GPU核心

一般來說,手機GPU是與CPU封裝在一起的在同一快SoC上,相當intel的核芯顯卡。而電腦則不同,早期電腦的CPU通常都是助攻運算,視頻和圖形處理都交給顯卡,顯卡集成在北橋中。

後來有了獨立顯卡,而集顯慢慢的集成到了CPU中,而現在核心顯卡正在慢慢替代集顯了。值得一提的是,Intel最新的核芯顯卡功耗、性能都相當優秀,大有取代獨立顯卡的趨勢。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很納悶了。為什麼很多旗艦手機都可以支持4K播放,而電腦播放4K視頻卻很吃力?其實這是因為有的手機針對H264/H265視頻,專門做了特殊的算法優化和硬件上的調整。

所以這些手機播放4K視頻通常是硬解,不但不會卡,而且CPU佔用率極低。其實電腦也不弱,最新的CPU不但可以軟解4K,也可以硬解4K,連最低端的Atom Z3735F播放4K都毫無壓力。

造成這個假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傳統於PC市場的疲軟,電腦的更新速度遠不及換手機的速度,導致最新的硬件解碼技術無法在PC上展現,讓很多人誤以為電腦的視頻播放能力不如手機。

小結:

通過以上比較就可以知道,購買手機不能只看CPU、主頻、核心數,也要看架構、位數、GPU。雖然移動終端產品在不斷飛速增長,但想要要替代桌面電腦,還有很長的路要


王者榮耀主播加電商平


如果按照純算力看,同樣主頻下,手機的ARM稍弱,但差距不會高於20%。

如果按照單位功耗的算力(這才是處理器的金指標)看,手機ARM遠優於x86桌面系統,一倍甚至數倍。這也是手持設備的關鍵因素,intel是沒辦法的。

可以這樣講,如果把手機基於ARM的AP用於桌面系統,實際上是沒有問題的(以後,與手機同源的平板會不斷侵蝕桌面市場,尤其是低端和便攜),但反過來則絕對做不到。

俺看到很多回答的人是非專業人士,根本不理解CISC和RISC的含義,他們憑想象幼稚的以為“複雜”的一定好(甚至還覺得更高級),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這些人不知道當年一波基於RISC處理器和UNIX系統下的桌面(工作站)以相同甚至更低的主頻,把wintel打得滿地找牙(只是由於應用領域,性價比和生態,與普羅大眾無緣,像SUN,IBM,SGI,HP,MIPS,DEC...的系列產品)。無奈之下intel自己也搞起了RISC,即i960,但市場不認可,不成功。有意思的是,現在的所謂的x86,也早已不是過去的東西,它的主力架構IA64已經往RISC方向(主要參考HP的PA,即惠普“精密體系結構”)走的太遠,已經忘了“初心”。


用戶4952398078037


如今的智能手機總給我們一個錯覺,就是已經強大到可以替代電腦。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在手機上完成,手機上也有很多好玩的遊戲,但是最終為我們會發現,真正能稱之為生產工具或者專業遊戲機的,始終還是電腦本身。

因此手機CPU的性能是否超越了電腦CPU,這點我覺得答案已經不需要我們多說,肯定是還沒有的。只是有很多廠商在發佈會上強調自己手機CPU性能有多高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與電腦CPU的成績相比。然而目前實際上並沒有一個跨平臺的測試軟件可以公平地展現電腦CPU與手機CPU之間的性能差距。

以GeekBench 4測試軟件為例,蘋果A11 bionic處理器的多核成績是1萬分出頭,而Intel Core i3-7350K也是1.1萬分左右,難道蘋果A11就能媲美Core i3了嗎?其實並不是,因為蘋果A11跑的是iOS系統,而Core i3用的是Windows系統,按照Geekbench 4的設定,跨系統的分數是不能對比,因此在發佈會上直接拿Geekbench 4得分然後說手機CPU媲美電腦CPU的都是耍流氓。

如果非要對比的話,我們也只能找一些真正的跨平臺設備來對比,例如採用高通驍龍835 SoC打造的Windows 10 Pro筆記本電腦。有一款名為TP370QL的華碩筆記本電腦,其採用的就是高通8核處理器,主頻為2.21GHz,如無意外就是目前高通最強的驍龍835處理器,同時筆記本電腦的也是Windows 10 Pro系統,這下手機CPU和電腦CPU的對比就存在意義了,畢竟在軟件平臺上已經達到了一致。那麼結果是什麼呢?這款採用高通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在GeekBench 4單核跑分成績為單核成績889、多核成績為3170,這個成績是什麼水平呢?奔騰G4400的單、多核成績足以完虐之,更別提Core i3-7350K這種級別更高的產品了。

相比之下高通驍龍835手機在Android系統測試中隨隨便便就單核接近2000、多核6500以上,這就驗證了上面那句話,跨平臺、跨系統對比跑分的都是耍流氓。實際上目前情況來看,移動端的SoC性能還未到能媲美電腦CPU的地步,只是兩者本來面向的設備就有不同需求,自然產生了不一樣的設計,它們追求的是各自領域的極致性能,直接拿來對比本來就是不合理的。


超能網專注於優質內容創作,致力於有價值傳播,歡迎點擊關注。


超能網


我是不講專業術語的專業玩機族。

觀點:手機cpu性能差距極大,電腦cpu性能輕鬆碾壓手機。

貫徹我的風格,不分析什麼跑分,不分析任何數據,舉例一些簡單的栗子讓大家直觀的得到答案。


1,眾所周知,從cpu發展歷史上看,cpu性能與芯片發熱量是成正相關的,如果手機cpu性能能超越電腦cpu的話,電腦就不需要散熱器了,而目前電腦散熱器是必備的,沒有的話電腦分分鐘歇菜,這足以說明電腦cpu性能遠超手機。

2,pc端有手機模擬器,手機端沒有pc模擬器。雖然屏幕小,沒有鼠標鍵盤是沒有手機端pc模擬器的主要因素,但如果手機cpu性能已經強的可以和電腦cpu性能媲美,那麼一定會有模擬器,或者直接跑windows系統(曾經那些刷windows系統進手機只能看個桌面的不算)的情況產生,只要能出現,就一定會有人去做。


狂笑五個哈


電腦芯片的最高技術應用就是CPU

它要解決各式各樣的運算,不但是要硬件集成度越來越高,還要一套非常複雜的指令集,如果單純的做一個比較:電腦是可以運行手機虛擬機的,而反過來手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運行電腦虛擬機。



不過這恰巧就是手機CPU的優點:

1990年電腦和手機芯片的分水嶺來了,蘋果公司看到了移動市場的前景,尋找到了英國的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的移動芯片霸主ARM,這個公司揚長避短,很快就找到了一些競爭的秘訣,幾個畢業不久的學生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了一個最偉大的精簡指令集Risc。

雖然之後與蘋果合作的產品暫時失敗了,但是1993年諾基亞公司在6110手機上採用了它們的芯片,之後是一炮而紅,雖然紅了,但是一直很低調,低調的在移動電子產品領域裡成為一哥,幾乎所有的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的微處理器都和ARM有關。

如今投資的重點全部都集中在移動電子設備的領域,而電腦芯片的摩爾效應漸漸失去了原來的進度,離天花板越來越近。

隨著柔性屏幕與移動設備的普及,笨重的電腦開始盡露弊端,不久的將來微處理器才是新的霸主,而英特兒姑且叫它是原始微處理器一代吧,就像諾基亞沒有及時具有遠見一樣,最終被更高,更快,更強的下一代取代。



電腦運行全面,但是指令繁瑣,運行速度慢。

很笨重。

手機運行單一,但是指令簡潔,運行速度快。

很輕便。

上網,看視頻與即時通訊等簡單操作手機軟硬件更具有優勢,而超級運算,大型遊戲,作圖渲染手機完敗。


實際電腦手機芯片這倆玩意真沒啥可比性,就好比百米博爾特肯定秒殺劉翔,但是110米欄劉翔可以秒殺博爾特,電腦CPU是家用辦公的首推霸主,而手機CPU用途是休閒娛樂首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