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近日,“趴地育兒”被誇上熱搜了。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商場裡,趴在又哭又鬧,吵著要買成人的鞋子。而她的媽媽,不急也不惱,學著孩子的樣子,也趴在地上哭;神奇的是,小寶貝看見媽媽這樣子,也不鬧脾氣了。

這位媽媽不吼不叫,不打不罵,不講道理,不哄勸,輕輕鬆鬆地快速地安撫好小寶貝。


為什麼?

因為媽媽這波操作,是最直觀最直接的與孩子共情;通俗的講,彼時彼刻,媽媽“看見”了孩子。

孩子趴地哭鬧,僅僅是在“威脅”媽媽,要買鞋子嗎?

不是的;在孩子“趴地哭鬧”這一行為背後,是孩子被拒絕的挫敗感,以及媽媽沒有照顧我感受的傷心委屈。

小孩只有兩歲半,無法用言語表達,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能用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媽媽“看見”了,理解了,並做出跟孩子同樣的行為,表達對孩子心情的理解接納與陪伴。

孩子的內在的不舒服,因為媽媽的接納理解陪伴而得到紓解,心情一好,自然不會再哭鬧。


“看見”孩子,就是這麼奇妙。

試想一下,如果,媽媽,只看到,孩子行為的不合理——為了買自己還穿不了的成人的鞋子,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趴地哭鬧威脅媽媽,讓媽媽很沒面子,真的是太不懂事了!

媽媽會怎麼對待孩子呢?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是強忍怒火把孩子拖走?還是大聲呵斥甚至打罵,讓孩子恐懼安靜?

不管怎麼操作,都不及,上文這位媽媽“看見”孩子,與孩子同理同步的做法。

所以說,看見孩子,真的很重要。

那麼,究竟具體怎麼操作,才能“看見”我們的孩子呢?

其一:對接孩子的年齡

孩子,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生命。父母,不可用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道理,大家都懂,但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卻常常忘記。

比如:“這有什麼好玩”系列


我家小寶兩歲半,總喜歡玩些很幼稚的遊戲。比如,牽著一根繩子,說是遛狗;推著她的小椅子,說是推車;拿著兩根鐵棒交叉揮動,說是拉二胡……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但如果我們說:這有什麼好玩的!

小寶就會很不開心。

我們又不是小寶,好不好玩,只有她自己知道。

類似的還有“這有什麼好看的?”“這有什麼難?”“這有什麼怕?

”……

這些,都是“用父母之眼,度孩子之心” ,孩子沒有被“看見”。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言行舉止的時候,請一定記得對接孩子的年齡

具體做法就是:問問自己:“孩子今年幾歲?“

“當我在她(他)這個年紀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表現?會說這樣的話嗎?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嗎?”

當我們這麼去問自己的時候,就是在心裡對接孩子的年齡——從我們當下的年齡視角跳出來,比較快速的切換到孩子的視角,從而“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最近陪著小寶看《小豬佩奇》,發現豬爸爸,就是可以做到跟孩子的喜好感受無縫對接。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佩奇要爸爸修自行車,爸爸修好了。

佩奇卻說:我不想騎自行車了,我現在在跳想象當中的泥坑。

爸爸一聽,不但沒有說佩奇,還跟小佩奇一起跳想象中泥坑。這讓佩奇特別開心。

豬爸爸完全是一顆童心“看”佩奇,佩奇當然開心。孩子們這麼喜歡看佩奇,不是沒有理由的。

其二、轉換孩子的成長環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父母親,可以期望,不可強求。

有個爸爸,告訴我,他的16歲讀高一的兒子,跟他槓起來了。

為什麼?

因為,他兒子學習不夠努力,沒有考出他理想的成績。

他恨鐵不成鋼的說:想當年,我們傢什麼都沒有,缺吃的少喝的,爸爸媽媽不管我們,稍微不聽話,不是罵就是打,我全憑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把書讀好;他現在這麼好的條件,好吃的好喝的供著他,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

事實上,他的兒子成績在班上中等,學習態度也還不錯。

只是,沒有他要的那種發狠死命的讀書。

但他對兒子要求嚴,表現稍不如意,就會斥罵;直到今年,孩子16歲了,個子比他還高,終於忍不住,開始跟他對著幹。不但經常欠作業,還經常遊戲,甚至有厭學傾向。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作為媽媽,我能理解,爸爸的發心是為孩子好。

可是,爸爸因為自己當年發狠讀書,就要求孩子也這樣,對孩子來講是不公平的。本身父親與兒子兩人個性性格就截然不同,更何況,他們的成長環境完全不一樣啊。

這位爸爸,出身貧寒,父母嚴苛,本身智力不錯;讀書,是他當年,唯一一條,可改善自己生存環境的路。他學習的動力超強,當然會竭盡全力去讀書。

他兒子,從小生活富裕,父母也是百般呵護,學習的目標感不強,內在動力,自然不可能像爸爸一樣足,僅僅靠爸爸的“逼迫”壓力,怎麼可能達到爸爸想要的那種拼勁?

所以,我跟這位爸爸一起,幫助他在心裡轉換孩子的成長環境,看到他的執念,看見真實的兒子。

幸好,爸爸還是很有智慧,及時調整,放下“要求孩子發狠讀書,一定達到他理想的狀態”的執念,修復親子關係,重新看見真實的孩子;孩子也與爸爸和解,放下對抗,重新努力讀書。

環境造就人。我們不能只是 “想當年”。而是,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才有可能,看見真實的孩子。

其三、關注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看見”,不僅僅,是“看見”孩子的情緒與行為,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

兩三歲的孩子為什麼經常喜歡打人?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與父母對著幹?

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究竟要怎麼辦?

教育他們要講禮貌

?要尊敬父母?要學會自律自控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但這些道理,估計他們,耳朵都聽的起繭子了,為什麼,他們還要這麼做?

因為,讓人改變的不是道理,而是,動力。

而動力,來自哪裡?就是人的心理需求。

因此,如果只是看到孩子的行為偏差,而不去關注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

父母們要學著“看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根據心理需求,調整他們的心理動力,才有可能幫助孩子把行為矯正好。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正是要將自己,從與父母共生的狀態中分離出來,形成內在自我的核心;

十幾歲的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經基本發育成熟,心理還不成熟,想要獨立自主的生活;

這兩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特別想要彰顯自我,實現自我意志;都會有想

把別人推開的攻擊性;

另一個,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他們又沒有辦法獨立自主,不得不依靠別人;這會讓他們內在有很多的衝突,產生很多的挫敗感等各種不舒服的感受,就會不自主的向外宣洩。

但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太會說話,更沒有情緒容納能力,所以,常常會用推打等行為,表達向外的攻擊性,以及內在不舒服的情緒。

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青春年少,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候,一衝動,很與他人言語肢體上產生衝突。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簡而言之,他們的不合理行為,都來自於,表達自己拒絕與攻擊性,嘗試著為自己做主的內在需求。

當他們對父母說“不”,的時候,是對他們自己說“是”

這只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那麼,父母需要“看見”孩子,理解陪伴支持他們度過這些成長的關鍵期。

但,孩子的偏差行為呢?難道,就聽之任之嗎?

不是的。

“看見”孩子,只是,接納孩子的心理需求,接納孩子任何的情緒,但需要調整孩子的不合理行為。

比如:我家兩歲半的小寶,看到姐姐在電腦上網課,很是羨慕,非要搶過來。

姐姐實在忍不住,吼了她一句,她被嚇哭了。在哪裡撕心裂肺的哭,扔東西。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1、我把她抱在懷裡,輕輕地說:“噢,寶寶很難過,姐姐兇了你,是不是?”(

看見情緒

她立馬點頭:“是”;

2、“姐姐應該好好的跟寶寶說,對不對?”;她繼續點頭;(看見委屈

3、“姐姐現在在上課,很重要,不能被打擾;寶寶,是不是,也要等姐姐上完課,再看看電腦,跟姐姐玩? ”(引導正確行為,不說,不要怎麼做;而是,直接說,要怎麼做。

“是的”;她脆生生的說道。

過一小會兒,她就沒情緒了,自己下去玩了。

再比如:一個初一的十三歲的女孩子,不喜歡寬鬆的校褲,經常穿著緊身的牛仔褲就去上學了。但學校要求穿校褲,班主任就找孩子媽媽談話。

為此,媽媽跟孩子沒少爭執。

但這位媽媽,很有智慧。

她嘗試改變。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她首先,就是努力“看見”孩子,看見孩子青春期愛美,想要“與眾不同”的自主安排穿校褲(校服還是穿了)的心理需求。

1、她跟孩子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年輕過,像你那麼大的時候,流行健美褲,那種小褲腳,我也特別喜歡。”(同理孩子愛美的內心需求

然後,與孩子一起探討,怎麼辦?

2、女兒,現在學校有統一規定,大家都穿校服,一是寬鬆的衣服很舒適,適宜我們在校學習;另一個,也是減少大家對衣服的關注,減少大家對吃穿的攀比心,你能理解嗎?(解釋學校規定,減少被要求統一穿校褲的不適感)

女兒點點頭。

3、那現在,一是你個人愛好,另一個,是學校規定,咱們來看看,怎麼面對比較好呢?(賦權給孩子,滿足孩子的自主需求,合作商量,學習處理衝突事件)

母女商量了一會兒,想出兩個人都同意的方案:一是把校服褲子改小,就變成緊身褲了;而是,哪天學校搞活動,或者女兒特別想要穿自己喜歡的牛仔褲,就穿一次,但是,女兒自己去承擔後果:忍受同學的議論,接受老師的批評。(滿足女兒自主選擇的心理需求,但也讓自己學會:我選擇,我承擔後果)

這麼商量之後,母女兩再也沒有為這件事情起過沖突了。


“趴地育兒”上熱搜,“看見”孩子,具體怎麼操作才有效

父母,放下自我的框,走進孩子的心靈花園,去愛花朵般真實可愛的孩子。

孩子也能看見父母,看見父母的愛,與父母,與他人,與世界更和諧有愛的相處

“看見”孩子,就是這麼神奇的育兒神器。

你值得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