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書協主席李宴清:要有一顆創造心

李宴清

中國書協理事、遼寧省書協副主席、大連市書協主席

【李宴清新作】

大連市書協主席李宴清:要有一顆創造心

草書李白詩《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中堂

規格136cm×68cm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在長期行草書的創作實踐中,我的體會是,要在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的前提下,注重做到“三散”:一是心散,要有一顆平常心,想得遠,放得下。當書法成為一種專業、職業,面臨各種壓力,拿起毛筆的那顆心就容易被攪動,難免會缺少理性的思考和信念的堅守,而創作的心態是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其含金量會隨著書者的心情產生變化,只有不為時風所動,不受名利所驅,放鬆心態,漸進禪境,才能文思泉湧,筆下有神,“書無意於佳乃佳”。再是形散,就是結體要有變化,在點畫中見性情,讓人感覺到不曾感覺過的微妙區別,“同自然之妙有”。每個書家的結字是不同的,縱有千變萬化,歸根結底離不開美,離不開奇和險。如果只按一種模式,缺少變化,就進入了一個固有的套路,千人一面而失去藝術的靈性,難以達到“遺貌取神”的境界。三是筆散,就是執筆要松。五指鬆下來,以能提得起筆運轉為要,心與筆合,融為一體,筆隨意走,運筆就能隨心所欲,氣象自然就躍然紙上了。輕虛才能靈活,拘謹、緊張狀態下就受約束,難以出來有生命力的線條。

綜上所述,筆下的“散”來源於心的靜,心的靜才能出大的美。心散不下來,形就受拘束,手也放不開,以至於創作的激流就奔湧不出來。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有一顆創造心,敢於想別人不敢想,善於做別人不能做,通過反覆咀嚼消化,化為自己的東西。說到底,“散”是為了更大的凝聚,更強烈的爆發,從而使創作進入到無拘無束的自由王國。做到了“心散手散筆散”,才會“無我無筆無跡”,才能得神得趣得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