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家有熊孩子,你幹活時他來搗亂;你剛收拾好的屋子,轉身就被他弄得亂七八糟;好不容易有個週末想睡到自然醒,偏偏他六點半就醒來。遇到如此種種,怎麼辦?答案可以從《瑪莎和熊》這部動畫片中尋找!

3D動畫《瑪莎和熊》是俄羅斯兒童最喜愛的國民動畫之一,被稱為"國寶級"的動畫片。這部動畫片中,大熊憨厚善良,瑪莎頑皮可愛,是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從初次相遇開始,瑪莎除了睡著的時間,其餘總是各種闖禍、搞笑,讓憨憨的大熊無法安靜下來,然而大熊仍然無微不至的照顧著頑皮的小瑪莎。

這部動畫片早在2009年就開始播出,每一集動畫只有七分鐘左右,一集的製作時間長達6到9個月,用漫長的製作週期確保了每一集的質量。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動畫片目前已經被製成30多種語言版本在100多個國家/地區播出,成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動畫片之一,每集都能在YouTube上獲得將近15億的點擊量,還曾以超過33億的單集播放量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瑪莎和熊》用歡快的節奏講述著小瑪莎和大熊的故事。這部動畫片之所以能夠在海外大獲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是"一部為數不多的能讓父母和孩子都愛看的動畫片",從中我們能看到幼齡兒童的身影,並從中得到啟發。

一、"調皮"不是孩子的本意,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正確看待孩子的淘氣行為是我們正視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故事一開場,在農場裡,動物們在農場裡悠閒地生活著,小羊在吃草,小豬在睡懶覺,小狗在喝水,一輛火車經過,大地都震動了起來,但動物們仍然淡定地做自己的事情。然而,聽到瑪莎"叮叮哐哐"坐著水桶從房子裡出來,他們一下子趕忙躲了起來,生怕瑪莎找到他們。

這一幕對已為人父、為人母的家長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了。幾乎每個帶過孩子的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太調皮,傷腦筋。家有熊孩子,疲於應對,惱火到極點時,恨不得消失在地球上。

洛克的〈教育漫話〉中有這樣一段話:鞭撻或呵斥是應該謹慎地避免的。它只是彌縫了目前,使傷口結上一層皮膜,對於痛楚的核心仍然沒有觸到。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孩子體能發展迅速,純真、活潑好動、幼稚是他們的天性,許多"調皮"的行為中,還蘊含著孩子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認識這個世界渴望。那些在大人眼中"破壞性"的行為中,隱藏著許多積極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動、好問是孩子們探索求知的表現。我們不能完全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斥責他們,不能認定"調皮"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

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是無可複製的,孩子們的成長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無法倒放,一旦錯過,就再也沒有了。明白這一點之後,家長能做的,是好好陪伴他們成長,並開展正確的引導。

二、用平靜的心緒對待孩子的合理訴求,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語言。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熊熊正在河邊釣魚,瑪莎對裝在盒子裡的蚯蚓好奇不已,對這種長長的、蠕動的小動物充滿了吸引力。正觀察之時,又一個不小心就把盒子打翻,這下好了,蚯蚓全跑了。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冬天,大了很厚的一層雪。瑪莎不斷問熊熊,雪地上的腳印是誰的。熊熊很耐心地解釋,哪個腳印是兔子的,哪個是狼的,哪個是熊的。然而,講很多遍,瑪莎依然不解。

動畫片中的許多情節像極了生活中的孩子與父母。

孩子們熱衷於"幫倒忙"。你想掃地,他屁顛屁顛地跑過來幫忙。他一把搶過你手中的掃把和撮箕,亂掃一通,結果要本來已經打掃乾淨的地方也到處散落著垃圾,一地雞毛,欲哭無淚。本來即將完成的一件家務事,瞬間就被熊孩子改變了。

輔導孩子寫作業,你用自認為最簡單明瞭的方式解釋給他聽。講了一遍又一遍,不斷引導,他就是無法理解。你的心中燃起熊熊烈火,為什麼簡單都聽不懂?為什麼講了這麼多遍還是錯了?為什麼......結果,你開始歇斯底里的怒吼,怒目金剛式地斥責他,他委屈地哭了。

明清時期的思想家黃宗羲的 《明儒學案·白沙學案·語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疑而後問,問而後知,知之真則信。故疑者,進道之萌芽也。

從疑到知再到疑,這是獲取知識的真實過程;疑問到發問到追問,清晰地勾勒出學習能力漸進提高的軌跡。

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大環境下,許多家長已在考場上身經百戰,做小學的加減乘除肯定是易如反掌。

但對孩子而言,數學對他們而言是全新的世界,要求他們一下子就能適應數學的思維,這種做法無異於讓入門級菜鳥去對戰終極大怪獸。許多人小學做加減不也得掰著手指頭計算嘛。

最近《奇葩說》的詹青雲引起了大眾的注意,甚至有人說,"養女當如詹青雲"。她是擔得起這句話的,遊歷過20多個國家,貸款100多萬留學,是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學士、政治學博士肄業,哈佛大學法學博士。這麼多光環背後,更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應該是她的成長曆程和家庭教育的方式。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她說,自己的成長靠的是一次次的轉學,從小學到高中,她經歷過6次轉學,高頻次的轉學讓她時常是班裡的落後分子。她被罵是"笨豬",還有人說她"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了"。當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受打擊的詹青雲去找媽媽訴苦時,媽媽總是積極樂觀地拍著胸脯告訴他"彆著急,媽媽能掐會算。媽媽算過了,你到了四年級,就會變成'好學生'了。"一直高一,她的成績才慢慢有了起色。這期間,詹青雲的成績並沒有媽媽"算過的"那麼好,父母一直沒有加更多的壓力給她,總是給她足夠信心,鼓勵著詹青雲相信自己。

詹青雲父母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與孩子平等對話,也沒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的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已經知道自己沒有做好,外界的不認可已足夠讓孩子難過,父母的批評和教訓無異於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

當父母理直氣壯責備孩子哪些方面沒有做好時,也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期望值定位是否準確。當我們在教孩子如何做人時,其實孩子也會用行動教我們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孩子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有時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要善於聽懂孩子的語言。

比如,你想喝水,年幼的孩子想幫你端過來。實際上是想說,他長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和表揚。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有個朋友告訴我,每天下班回到家,明明她的孩子前腳剛跨進門,她後腳就到家了。她的孩子還是會略帶委屈地抱抱她說:"媽媽,你怎麼才回來,我都等你很久了!"孩子的心中,媽媽佔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心理上安全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母親。孩子對時間流動的快慢或許並沒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孩子實際想表達的是對媽媽的依賴,即使一分鐘不見,都覺得時間很久。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他想要在力所能及的範疇內證明自身的成長,證明他已在這個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也許表達上與成人所理解的方式略有偏差,但是隻要做父母的用心解讀,就能發現隱藏在孩子語言和行為之後的秘密了。

三、精心引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承擔決定的勇氣。

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兩大教育理想:一是"有教無類",二是"因材施教",前者提倡教育公平,後者提倡個性化教育。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努力推進這兩大教育理念的的實現,但是到至今還沒有真正實現。作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參與人員,孔子的觀念對父母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努力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會以"為你好"為藉口,將個人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

孩子不應該成為個人未完成夢想的延續,也不應該是承載家庭希望的"容器",他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想法、興趣。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最近在豆瓣上有一個熱議的話題:"如果完全按照父母對你的人生規劃發展,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人生的不同階段,總是要作出選擇,可以說,我們的人生就是由無數個選擇彙集而成的結果。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做出了回答。按照父母意願,可能是考研、讀博,然後當大學老師;也可能是在高大上的單位上著班,過著一生衣食無憂的生活;亦或是當老師、考公務員,總之,中國父母眼中人生最好的那一條路就是最安穩的那一條。對參加話題的發言略作總結:順從了父母的安排,現世安穩,未免有點遺憾;按照自己選擇去走的路,縱是崎嶇曲折,也樂得瀟灑。

為何明知前路崎嶇,還是要選擇去走那一條路呢?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期許都不相同,你想要平淡如水的安穩生活,他內心卻對轟轟烈烈充滿期待;你想要在平坦的公路上安穩行駛,他卻想要開展極限挑戰,飆車飛馳,極速衝刺,體驗別樣的感受。

《小歡喜》中,喬英子生活在一個典型的離異單親家庭中,父親缺位,母親幾乎把所有精力放在女兒身上,帶給女兒無微不至的關愛,同時也有無處遁形的壓力。母親一句"我是為了你好",讓英子不得不接受母親的所有安排,即使她心中並非所願。

你家的熊孩子,不是不聽話,或許是你不夠了解他

英子無力承受準備跳海的那一天,母親問她:"媽媽不明白,你為什麼非要去南大呀?"

英子說:"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最後,英子被救下來了,她嚎啕大哭:"爸爸,我是不是病了呀?"

許多的選擇,其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強行把孩子變成父母心目中的樣子,或許反而會折斷孩子的翅膀,讓孩子一生都負重前行,無法再自由飛翔。

這並不代表著放任孩子,而是要在自身的人生經歷的基礎上,教孩子善良、承擔、自信,讓孩子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並對自己所作出的選擇有承擔的勇氣。當他有一天離開了象牙塔,走向社會,面臨風雨之時,他才能辨明自己的方向。耄耋之年,他將無悔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