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經常看到父母說: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哭鼻子,退縮不前;讓他嘗試新事物,還總是唯唯諾諾,拒絕嘗試。這到底咋回事?

為什麼遇到困難,有的孩子能迎難而上,有的孩子卻退縮不前?

為什麼取得成績,有的孩子能再接再厲,有的孩子卻驕傲自滿?

為什麼遭到失敗,有的孩子卻能跟獲勝者學習,有的孩子卻嫉妒戰勝自己的人?

這種積極向上、不驕不躁、注重學習能力的孩子,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呢?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這一連串的疑問,都指向了一點,叫成長型思維。

研究表明,造成孩子之間差異的性格品質,成長型思維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它是由世界上最頂尖的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提出的,並獲得了教育界的諾貝爾獎“一丹獎”,被認為對人類教育和進步有巨大價值。

成長型思維有多厲害?

一項大數據研究發現:最貧窮家庭的孩子,當他擁有成長型思維時,成績竟然和最富但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相差無幾。

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能消弭最富和最貧窮家庭的背景差異。

因此,當下爸媽在為孩子拼各種學區房、教育資源的同時,不如停下來想一想,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是否開啟了?這才是激發孩子成長的最大內驅力,否則,擁有再好的物質條件,沒有成長型思維,也會被其他孩子輕易超越。

那到底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我們又該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呢?

今天我們更深一步,看看怎麼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

1、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成長型思維,是指相信通過學習和努力,每個人都是有成長潛力的。

與之對應的是固定型思維,相信才智與能力都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

這兩種思維方式,會在五個緯度表現出明顯的差別,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甚至會決定孩子一生的成長路徑。

第1個緯度,面對人生的挑戰。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迴避挑戰,也不願意嘗試自己之前沒做過的事情。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關注點在學習上,遇到有難度的問題,會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迎接挑戰,最終搞定它。

第2個緯度,面對人生的障礙。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通常是放棄。比如說,認為自己沒有數學天賦,不擅長數字,所以索性不學了。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遇到障礙和挫折時,他會想:可能是我的努力還不夠,如果加倍努力、找到方法,肯定是能克服的,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第3個維度,如何看待努力。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為,沒有天賦的人才需要努力。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聰明的人不刷題,也能學好,根本不需要那麼努力練習。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非常相信努力的力量。他認為付出努力才能成功,沒有什麼人是天生什麼都擅長的。

第4個維度,如何看待批評。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覺得所有的批評都是對“我”的否定,別人就是看我不順眼,覺得我不夠好,這會讓他忽略很多有用的建議和意見。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把批評當作反饋,積極地吸收意見做調整。

比如學員說我這門課講得過於冗長,容易犯困,我會積極地想,是不是教學手段太過單一,讓學員失去了專注力,下次穿插更多的活動會不會好一些?

把批評當作反饋來看,每一次都會有進步。

第5個維度,如何看待他人的成功。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為,所有同伴都是競爭對手,他成功了我就沒法成功,把別人的成功看成威脅。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把別人的成功看作是可借鑑和學習的。他為什麼成功?我能不能跟他請教一下方法?哪些可以借鑑?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從這個五個緯度來看,成長型思維是一種開放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在這樣的人眼中:困難、挫折都是成長的機會,別人眼中的成功沒有意義,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才有意義......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只要在過程中有收穫,最終會取得成功。

當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方式,就會認可學習本身的價值,更主動去掌握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能,快樂地學習。他們的內驅力會被激發,展現出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這樣的孩子是真正的終身成長型的孩子,未來也很難被困難打倒。

2、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很重要一點是,家長要先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如果家長本身是固定型思維的人,就很難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 他會生活中每個細節中向孩子傳遞出消極的信息,孩子根本不可能有長出成長型思維的機會。

舉個例子,孩子做錯題,已經不是一兩次了。如果家長對孩子說:這題怎麼又錯了?上次都講過了怎麼還不會?就不能上點心嗎?

這幾句話不僅僅是責備,還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錯題是可恥的,不應該的,你要為此感到內疚,你該想盡辦法避免錯誤。

但孩子做錯題,可能是有原因的。

也許是基礎薄弱、能力還沒達到,有時候錯誤是沒法規避的。這時候家長再禁止孩子犯錯誤,他會覺得我沒法學習了,可能我就不是學習的料,非常沮喪。

如果家長有成長型思維,他會意識到:犯錯誤不是壞事,能幫助孩子找到知識漏洞,及時把小洞補上,避免以後更大的錯誤。

同時也有機會讓孩子反思,怎麼改進才能做好,看到錯誤的積極意義。

所以家長可以跟孩子說:這個地方你錯了幾次,是不是有些部分沒掌握好,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嗎?我們一起解決。

如果家長有了成長型思維,就有了很好的教育基礎。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下一步,就是要關注如何才能讓孩子明白這一點。

家長可以從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讓孩子相信,努力和學習是一種力量。

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講大腦發育:我們的大腦還沒定型,你在成長中遇到的挑戰,都會幫助它變得越來越厲害。

當孩子面對困難感到挫敗時,提醒他:知道嗎?你的大腦現在正在成長哦。

另一方面,家長跟孩子溝通時,要用積極的信號。

比如說孩子把玻璃杯打碎了,如果家長只聚焦在批評上,孩子什麼都學不到。

家長這個時候就可以問孩子:玻璃杯是怎麼打碎的?孩子可能會說我手上同時拿了太多的杯子。

家長還可以繼續問:那下次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呢?孩子就會知道,我可以一次拿一個杯子,這樣就不會打碎了。

這就讓孩子在積極的溝通中學會了很多道理。

3、這些扼殺成長型思維的行為,不要做

生活中哪些行為會扼殺孩子成長型思維?家長最好不要做。

一是,家長強化孩子“聰明”的特徵。

比如孩子英語每次都考滿分,如果家長跟孩子說:你太棒了,太有語言天賦了,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因為聰明和天賦才取得好成績。

再深一層解讀就是:如果下次沒考滿分,是不是說明我不夠聰明,沒有天賦?所以被誇聰明的孩子基本上很難再付出努力。

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孩子,老師和家長都說他特聰明,就是不好好學。

其實越這樣說,孩子越不可能好好學,因為他唯一剩下的優點就是聰明瞭,他很擔心,如果我好好學了還考不好,連“聰明”的金字招牌都要失去了。

所以,不斷強化孩子“聰明”的特質,其實就是堵住了孩子想要努力這條路,他不敢去努力了。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不要誇“聰明”,誇“努力”。

如果孩子考滿分,家長可以說,你的好成績跟你在英語上不斷努力是相關的,你堅持每天學英語、做閱讀還是有效果的,要繼續加油!

這會讓孩子形成另一種歸因模式:好成績來自努力。下次如果想考好,還要繼續努力,一旦哪次沒考好,說明努力還不夠,並不是我學不好它。

二是,不要在孩子面對未知的挑戰之前,幫他下判斷。

比如家長我經常聽家長說,足球這個項目不是你擅長的,咱就別嘗試了。這對孩子是一種不信任。

我們關鍵是讓孩子明白,如果這是你的目標,應該如何實現目標?家長可以提醒你這個項目有挑戰性,你要是真喜歡,就要付出努力,並且為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

比如孩子想提高踢球水平,那計劃是什麼?每天練習一小時,一週練習幾天呢?這個是需要家長支持孩子共同制定的。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三是,家長不要過於看重結果和成績,好像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取得外在的認可。

相對於問孩子,英語考了多少分?家長可以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

比如這次英語比賽,你收穫了什麼?哪怕是英語比賽沒有取得名次、失敗了,仍然可以關注到通過這次歷練,學到了什麼。

總結一下,家長如果老是討論聰明不聰明,過於關注結果,就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束縛了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固定型思維方式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還能補救嘛?該如何補救呢?

用成長型思維來看,任何時候都可以進步的,所以一定是可以補救的。

每個人都會犯錯,如果家長能意識到以前的行為給孩子傳遞出“固定型思維”,這已經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家長了。

覺察的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

家長還可以藉此機會教育孩子:爸爸媽媽也會犯錯,但只要我們意識到並改正就可以,這就是一個來自生活的絕佳案例。

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最後,還要跟大家說,兩種思維不是非黑即白的,每個人身上都是混合存在的。

就像沒有人是絕對內向或絕對外向,只是有所偏向而已。我們提供後天的環境,就是讓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讓他傾向於用成長型的思維方式生活。

還有家長疑問,這算不算“強扭”孩子的性格特點呢?其實不是。

這種培養或改變,不是說把原來西瓜的種子,改造成土豆了。只是讓西瓜有更好的成長而已。

教育的本質是,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你希望的樣子,而賦予他自我成長的能力,讓他擁有成長型思維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