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聊聊“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從董仲舒確立“獨尊儒術”的傳統以來,中國以後的發展歷史再某種意義上可以算作是一部關於學習的歷史。儒學在此之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也因為如此,此後的中國,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庶民小兒,不管他識不識字,都認準了一個理兒:“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實際上算是“學而優則仕”的延申,學習也因此成為了古代階級流通的一個渠道。


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聊聊“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學者眾,那教者也肯定不少,古人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也發展出了不少的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就是其中為人所熟知的一種。

通常意義上人們認為“因材施教”是從孔子那裡來的,這說法沒錯,但最直接的出處應是清人鄭觀應所著《盛世危言》卷十三“女教”篇:“別類分門,因材施教。”小編但在查閱過程中,在可知範圍內,出現相關詞語最早的文獻應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浩然齋刻三子通義本的《莊子通義》,此書為明學者朱得之所著,其文曰:“聖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者也……”其餘皆是清代文獻。


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聊聊“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中庸》有言:”“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意思就是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這算作是因材施教的思想的直接體現了。


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聊聊“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但一般意義上來說,這個成語與《論語》有關,其典故出自《論語·先進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蘊含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年齡等差異分別予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便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聊聊“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另外,在《論語·雍也篇》裡,也有類似的記述:“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張敬夫注曰:“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人,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於身之弊,亦終於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於高遠也。”


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來聊聊“因材施教”的出處與來源


總之,“因材施教”確確實實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之一,這一點是有佐證的,《論語·先進篇》寫道: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程頤在其中評論孔子的教學方法時也說道:“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所以,當個老師不容易,當個好老師更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