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爭片裡八路軍能用大拇指測距離,什麼原理?

微笑每一天h


喜歡看亮劍的朋友,一定會記得這麼一個場景。為了能夠成功打掉坂田聯隊的指揮所,李雲龍可是拿出了他比老婆還寶貝的最後的法寶,兩發迫擊炮炮彈,找來了炮手柱子,讓他端掉指揮所。

在電視劇中,柱子就是這樣,伸出一個大拇指,然後閉起一隻眼睛,進行測距。在第一發炮彈沒有命中之後,經過調整,柱子發射的第二發炮彈成功的端掉了坂田聯隊的指揮所,為八路軍取得戰鬥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柱子用實力向大家表明,有人朝你豎起大拇指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在表揚你,也有可能是在瞄準你。在這裡柱子使用的是跳眼測距法,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方法,八路軍之所以使用這種方法,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合格的瞄準工具,不得已而為之。

目視測距是炮兵偵察技能中的一項,說穿了,他就是估算,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才能有此成績。在電視劇中沒有交代,但是我猜這個柱子很有可是國軍炮兵出身,和魏和尚一樣半路出家才加入了八路軍,所以他才有比較過硬的炮兵專業技能。

從電視劇中我們能夠看到,他的第一炮其實已經打得差不多了,在當時中國這種國情之下,哪怕就是炮兵打的炮,也不算太多,首發命中實在太難了。但是柱子在第一炮實彈的結果上,進行了修正,所以第二炮就能夠準確命中,所以這個柱子還真是李雲龍的寶貝疙瘩。

這種測距方法其實用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原理,那就是三角函數。它的具體流程就是第一步水平端起,我們的右手臂右手握拳豎起我們的大拇哥,大臂與身體保持垂直。

第二步,睜開右眼,閉上左眼,通過腰部的旋轉,將自己的大拇指,將被測物體擋住,在這個時候,形成了右眼拇指和目標,三點一線的狀態。

第三步,保持原有狀態不動,睜開左眼,同時閉上右眼。在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很有趣的一幕,原本覺得被手指擋住的目標再次出現,出現在拇指的左側,在姆指和目標之間出現了一段橫向位移。

這段距離就是我們所要估測的重點。只要將這段距離估算出來,再乘以十,那麼我們就能夠得到被測物與我方的距離。

這種技能看似簡單,其實練起來還是很困難的,這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的,所以在這裡我們更加能夠認識到柱子對於李雲龍的重要性,一個優秀的炮手,對於李雲龍來說,絕對比一個老婆更重要。


歷史評說


抗戰神劇有很多生編亂造的東西,把戰爭片的名聲都搞壞了。比如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以及"我爺爺8歲的時候就被日本鬼子殘害"這些粗製濫造梗。

在神劇裡,抗戰軍民總是英明神武,小鬼子都是蠢萌蠢萌的,讓人心生憐惜,直呼“小日本是怎麼熬過這八年的”?

所以,人們一提抗戰神劇都連連搖頭,形成了固定認知,嚇得像躲避瘟疫一樣,這真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其實戰爭題材的影片原本還是很靠譜的,因為老一代編導大多經歷過戰爭年代,有的人還親自參加過戰鬥,對戰爭的描寫都非常客觀而真實,對真實性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不管是一支槍、一粒子彈或者是一雙鞋、一句臺詞都要反覆推敲,力求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再現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偉大,讓觀眾身臨其境,得到一場不那麼誇張的愛國主義教育。

真實的戰爭是殘酷的,沒有那麼浪漫;也是艱苦的,沒有那麼灑脫。

因為日本侵略軍隊無論是從學歷教育還是是否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是否接受過軍國主義洗腦,武器先進程度,身體健康程度,都要遠比同期的抗戰隊伍要強一些。

反觀我們的抗戰隊伍,有幾個上過學,有幾個受過正規訓練,有幾個不是吃了上頓沒有下端的窮苦人出身,有幾個不是面黃肌瘦,身體單薄,又有幾個手裡有現代化的武器呢?

但他們硬是靠不屈不撓的鬥志,靠自己的勇氣和膽略,靠自己的聰明和才智,靠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團結協力,共同打敗了身強力壯、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

在八年全面抗戰中,英勇無畏的八路軍戰士因地制宜,發明了很多土辦法來對付現代化的日本兵,把他們打得服服帖帖,打回了老家。

戰爭片裡出現的八路軍戰士用大拇指測距,就是他們在戰爭中自己發明的很厲害的一招。

在對日作戰中,敵人的裝備和精良,測距的時候有望遠鏡,羅盤和各種測距儀。

咱們都是土八路為主,少有正規軍的裝備。即使是在編的八路軍,國民政府也要排擠打擊,不給他們發軍餉、配裝備,但這樣絲毫難為不住我們的八路軍戰士。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咱們有土辦法。

他們沒有測距儀,沒有望遠鏡,但他們都有手指啊。

在戰場上,在跟敵人交火的時候,我們神勇的八路軍戰士會將大拇指放在眼前去比劃幾下,馬上就可以測量出自己跟目標之間的實際距離,然後下令向敵人發動攻擊。

對面的敵人一看一臉的懵逼,心說這是什麼高精尖武器,還是肉做的?正琢磨著呢,炮彈準確地在頭頂開花,立馬就見了閻王。

看到這種情形,很多觀眾都大惑不解,一根指頭就這麼厲害,真的可以測距,該不是又是忽悠人的吧。

其實這種測距的方式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並非是編導憑空想象出來的,這種方法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叫手指目測距離法。蒙古軍隊用過,明朝軍隊用過,努爾哈赤的八旗子弟用過,據說拿破崙也用過,抗英名將林則徐老英雄也用過,我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也用過。

在沒有瞄準器的半島戰場,有位神槍手,就靠著一根指頭測量距離,幹掉了186名聯合國軍士兵。當這位神槍手的事蹟在報紙上刊登的時候,聯合國軍司令部的一名軍官還為此專門琢磨了好久,但始終沒能找到其中的訣竅。

為此這名軍官幾十年寢食難安,直到冷戰結束後他訪問中國,點名要見這位神槍手,最後終於學會了目測法,連連稱讚中國人民厲害。

其實這套方法也沒有那麼神秘,它不單單是靠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它本身也是符合數學公式的。

AB:AD=BC:ED

AB=(BC*AD)/ED

這裡的ED是眼睛的距離 定值

AD是手臂長度 定值

BC是交換眼睛之間偏後的物體直線距離。

伸出你的右手手臂,跟著豎起的大拇指,把它準確地放在右眼正前方的位置偏上一點。

這時候你就可以慢慢地先閉上自己的左眼,全神貫注用自己的右眼沿拇指,眼中出現的第一個物體,你要牢牢盯住,從容地做出記錄。這時候再閉上你的右眼,右手大拇指切記不要亂動,這時候你可以閉上右眼,用你的左眼沿著大拇指的指向去記錄第二個點的某個物體。

下面就是根據自己剛才得出的數據去計算,估算兩個物體間的目測距離。

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軍隊的裝備已經突飛猛進,激光制導、紅外製導GPS制導等先進技術數不勝數,即使最簡單的單兵武器也有紅外瞄準儀,根本就用不上目測這個土辦法了。

在這裡只是向大家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目測法確實有科學道理,也確實在戰爭年代為我軍戰勝敵人立下過不朽功勳。


歷來現實


最早知道“跳眼法”手指測距,是在電視連續劇《亮劍》中 ,八路軍炮手王承柱、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政委趙剛都用過這種方法。

電視劇中只是輕描淡寫的比劃了一下,並沒有展示具體的方法,更不可能介紹其原理。所以,當時就寫了一篇文章,現將原文整理一下,推薦給大家。



方法:人正對目標,將手臂向前水平伸直,豎起大拇指,閉上左眼,右眼的視線貼著豎起的大拇指的左側對準目標左側(基準點)。頭和手保持不動,閉上右眼,左眼的視線貼著豎起的大拇指的左側,記住觀察到的實地某一點。目測目標左側(基準點)至該點的寬度,將目測的寬度乘以10,即為目測者到目標的大致距離。據說,這種方法是我軍炮兵戰士,在實戰中總結出的方法,有效解決了我軍炮兵觀測工具缺乏的問題。

原理:“跳眼法”手指測距,根據是光的直線傳播和三角形相似的知識。如下圖所示,



A、B分別表示人的左右眼,C、D分別表示目標的左側(基準點)和實地某一點,O為豎起的大拇指的位置。兩次觀察時分別從基準點和實地某一點射入人眼的光線分別是COA和DOB、兩眼的連線AB和基準點與實地某一點的連線CD,構成兩個三角形△OAB和△OCD。

很顯然,△OAB相似∽△OCD,則有OA/OC=AB/CD,所以OC=(OA/AB)·CD

因為人的手臂的長度OA大約是兩眼瞳孔的距離AB的10倍,即OA=10AB,所以,OC=10CD

因為在實際觀測中,OC>>OA,所以AC≈OC=10CD。


甜甜向上314159


我們經常看電視據或者電影是就會發現,當沒有先進的裝備測距時,就會採用土辦法,用拇指來測量距離,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

1、大拇指測距法"是根據直角三角函數來測量的假設距離我們N米有一目標物,測量我們到目標物的距離: 1、水平端起我們的右手臂,右手握拳並立起大拇指 2、用右眼(左眼閉)將大拇指的左邊與目標物重疊在一條直線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動,閉上右眼,再用左眼觀測大拇指左邊,會發現這個邊線離開目標物右邊一段距離; 4、估算這段距離(這個也可以測量),將這個距離×10,得數就是我們距離目標物的約略距離 。

2、這個原理是三角形相似原理。當然是不算精確的目測法,也叫跳眼法。一般人兩眼幢孔間距為6釐米,手臂長60釐米。相差10倍。具體操作時將右手手臂伸直,拇指豎起,閉上左眼,用拇指左偏瞄準目標,然閉右眼,睜左眼瞄拇指左偏,這時左眼瞄準線在目標的右側間就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的十倍就是我們到目標的距離。我們如果畫圖就很直觀,兩眼與拇指左側的瞄準線為一個三角形,拇指與遠處的兩個點也是一個三角形,且兩個三角形相似。按照兩個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為1比10,所以目測的兩個點的距離乘10,就是拇指左側到目標的距離。比方說兩個瞄準點相隔有2根電杆,100米,那麼你到目標的距離就為1000米。當然人的手臂有長有短,兩眼瞳孔距離也因人種不同而異,但基本上手臂長度是瞳孔距離的10倍。這種方法要經很多次練習,時間長了,每次手臂伸出時拇指與眼晴個的距離練成固定不變,這樣你就會成了一個有經驗的專家。

3、向前伸直手臂樹起拇指,閉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標形成直線,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記住左眼、拇指延長直線目標右側那一點,目測那一點與目標的距離並乘以10,即你到目標的大概距離。 豎起大拇指。手臂放平目光通過指尖是與水平線的夾角約120密位,看目標高度估算出視線經過目標頂部和目標底部的兩條實現的夾角為多少密位,用密位乘以目標高度(憑經驗)即為目標距離

4、這是迫擊炮手目測距離的跳眼法,用的是幾何裡的對頂角原理。人眼瞳間距約60mm,眼睛延單側手臂至拇指翹起的距離約600mm,剛好是瞳間距的10倍。用兩個眼睛輪換延拇指一側看遠處景物,然後估算出左右兩眼看到景物的大概距離,然後乘以十,就是我們與看到的景物大概距離。譬如用跳眼法看遠處的電線杆,大概看到了4根電線杆,電線杆一般為50一根的間距,4根電線杆的間距大約200米,電線杆到人的距離大約2000米。


暖心防護用品


戰爭題材作品是我國電視劇類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類,他們大多表現抗日戰爭或是解放戰爭時期戰士們在艱苦條件下英勇奮鬥,抗敵保國的偉大事蹟。但是在這些電視劇類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小的細節。就是在八路軍抗戰時候,中國軍隊的軍事裝備遠遠不敵日軍,他們擊殺日本士兵的時候,經常會將大拇指放在眼前測量距離,這樣真的能夠準確計算敵軍的距離嗎?原理又是什麼?

其實這種測距的方式並不是影視作品胡編亂造的,而是具有非常嚴謹的科學原理,它還有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名稱叫做跳眼測距法。在真實的戰爭當中,比如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的志願軍戰士就都用這樣的方式。

因為當時他們沒有瞄準器,就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用跳眼測距法對抗敵人。有的戰士們使用這種方法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即使沒有瞄準鏡他們也可以擊殺敵軍,而且比用瞄準器的敵人更準確,更快速。

在朝鮮戰爭的戰場上,曾經有一位狙擊之王,用這種最簡單的方法,一舉狙殺了200多名美軍,創下了當時戰爭的記錄。說出來可能沒人信,其實這種方法非常簡單,它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知識,那就是根據三角函數原理測量目標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因為一個人的大拇指長度,手臂長度以及兩眼之間的距離已經確定,我們只需要伸出手臂,將大拇指與目標人物放在同一條直線上,那麼臂長除以雙眼間的間距,就大約等於目標距離除以相對拇指位移的距離,這個結果大約等於10。

這樣介紹有些人可能還是不太明白,其實只要我們將這些具體的物象轉化為一條條直線,那麼這個方法就是非常簡單的三角形相似的原理。一個成年男子的眼睛間距與手臂長度基本上就是可以確定的,這兩者再加上人的拇指就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我們將人的左眼用字母a來表示,將人的右眼用字母b來表示,ab兩者之間的直線距離是可以確定的。

下一步就是將右臂伸出將右臂和右眼至於同一條直線上,而右臂的長度也是可以確定的。這時候將大拇指向上伸出,在大拇指的正前方找到目標參照物c,這時候b點和大拇指以及c點是處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時候我們需要將目光轉移到要擊殺的敵人身上。

大拇指跟隨右眼的目光從水平線上平行朝著擊殺目標點位移,直到大拇指完全將目標點覆蓋。這時候大拇指移動過的距離就是基準點c離計算目標距離的大約十分之一。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簡單的計算出c點和目標之間的距離,那麼c點與大拇指的距離和目標點距離大拇指的距離,就可以根據ab以及大拇指這個三角形相似原理輕易的計算出來。

雖然這樣的計算方法過於粗糙,第一次使用起來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經過多次試驗,士兵們就能夠明白真實距離與計算得出來的距離,存在的偏差大約是多少。經過多次的反覆,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士兵們就能很輕鬆的得出目標距他們到底有多遠,甚至有時候這種方法比瞄準器更加精準,而且更加快速。

特別有趣的是,在解放戰爭後期階段,解放軍戰士們的裝備雖然升級了,但是他們已經習慣了用這種簡單的方法測距,即使有了瞄準器,這個工具也就像一個裝飾品一樣,對解放軍戰士們來說毫無用處,就是通過這樣簡單的數學方法。中國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即使是艱苦的環境,他們也毫不放棄一次一次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改變了軍事裝備落後的現狀,將不利局面轉為有利局面,一次一次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貓眼觀史


這就是典型的跳眼法。

第一步:水平舉起右臂,大拇指豎直向上,大臂與身體垂直

第二步:閉上左眼,通過旋轉腰部,用大拇指瞄準(遮擋住)被測物體。此時,右眼,拇指,被測物在一條線上。

第三步: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看到被測物出現在拇指左側,有一段橫向距離。估測被測物的大小。根據被測物的大小,判斷被測物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橫向距離。

第四步:將這段橫向距離乘以10,得到的就是被測物離我方的距離。

這就有點類似初中數學所學的相似三角形原理。

至於說我們國家的部隊使用這種方法完全是因為窮啊。


量子聊軍武


1、這叫跳眼法,我軍常用的簡便測距法

2、這是基於三角函數計算的測距法

3、由於每個人的臂長、兩眼瞳孔間距各有不同,因此,這種測距法需要因人而異,進行嚴格訓練,經過普通訓練的一般人可以做到200米內正負誤差5米

4、經過嚴格訓練,誤差可以進一步降低。

5、早期我軍狙擊手、炮兵,在沒有測距儀情況下,都是依據跳眼法測距,戰果輝煌,可見嚴格訓練之下,跳眼法是一種實用的測距方法。

6、“跳眼法”。它的具體方法是:將手臂向前伸直,豎直拇指,閉左眼,使右眼視線沿拇指一側對準目標左側,頭和手保持不動,再閉右眼,使左眼視線通過拇指的同一側,並記住視線對準實地某一點,然後目測目標左側至該點的寬度,將此寬度乘以10,即為站立者至目標的距離。跳眼法的原理是人兩眼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





大皮影視


他們沒有測量儀沒有望遠鏡,但是他們有手指在鎮上上在跟敵人交火的時候,我們的使用八路軍戰士會將大拇指放在眼前,比劃幾下就能測出自己跟目標之間的距離,然後下令向敵人發起炮火,對面的敵人以為這是什麼高端簡單機器機器設置?其實這是肉做的,我們的戰士正在琢磨,我們與敵人之間的距離,其實這種測試並非憑空想象,這種方法是古代勞動人民自解

這種方式叫手指,目測距離法蒙古軍隊用過,明朝軍隊用過,據說拿破崙也用過我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也用過,在沒有瞄準鏡的戰爭笑我們暫時就靠著一根手指頭測量距離,幹掉了幹掉了對手和敵人那麼下面我們來說一下測量的具體數據和方法

1、大拇指測距法'是根據直角三角函數來測量的假設距離我們N米有一目標物,測量我們到目標物的距離: 1、水平端起我們的右手臂,右手握拳並立起大拇指 2、用右眼(左眼閉)將大拇指的左邊與目標物重疊在一條直線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動,閉上右眼,再用左眼觀測大拇指左邊,會發現這個邊線離開目標物右邊一段距離; 4、估算這段距離(這個也可以測量),將這個距離×10,得數就是我們距離目標物的約略距離 。


2、這個原理是三角形相似原理。當然是不算精確的目測法,也叫跳眼法。一般人兩眼幢孔間距為6釐米,手臂長60釐米。相差10倍。具體操作時將右手手臂伸直,拇指豎起,閉上左眼,用拇指左偏瞄準目標,然閉右眼,睜左眼瞄拇指左偏,這時左眼瞄準線在目標的右側間就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的十倍就是我們到目標的距離。我們如果畫圖就很直觀,兩眼與拇指左側的瞄準線為一個三角形,拇指與遠處的兩個點也是一個三角形,且兩個三角形相似。按照兩個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為1比10,所以目測的兩個點的距離乘10,就是拇指左側到目標的距離。比方說兩個瞄準點相隔有2根電杆,100米,那麼你到目標的距離就為1000米。當然人的手臂有長有短,兩眼瞳孔距離也因人種不同而異,但基本上手臂長度是瞳孔距離的10倍。這種方法要經很多次練習,時間長了,每次手臂伸出時拇指與眼晴個的距離練成固定不變,這樣你就會成了一個有經驗的專家。

3、向前伸直手臂樹起拇指,閉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標形成直線,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記住左眼、拇指延長直線目標右側那一點,目測那一點與目標的距離並乘以10,即你到目標的大概距離。 豎起大拇指。手臂放平目光通過指尖是與水平線的夾角約120密位,看目標高度估算出視線經過目標頂部和目標底部的兩條實現的夾角為多少密位,用密位乘以目標高度(憑經驗)即為目標距離

4、這是迫擊炮手目測距離的跳眼法,用的是幾何裡的對頂角原理。人眼瞳間距約60mm,眼睛延單側手臂至拇指翹起的距離約600mm,剛好是瞳間距的10倍。用兩個眼睛輪換延拇指一側看遠處景物,然後估算出左右兩眼看到景物的大概距離,然後乘以十,就是我們與看到的景物大概距離。譬如用跳眼法看遠處的電線杆,大概看到了4根電線杆,電線杆一般為50一根的間距,4根電線杆的間距大約200米,電線杆到人的距離大約2000米。






小西丫看電影


這個是部隊常用的測距方法,我當兵那會兒這個是基礎知識:

利用跳眼法根據三角函數原理目測距離,知道兩點就可以求出另一點。

兩眼之間的間距大約在0.1米(10公分)左右,當你知道前方目標的間隔(米)時,就可以利用挑眼法目測實際距離。

具體方法是,向前伸直左胳膊豎起大拇指先閉上右眼,睜開左眼,順大拇指右端對準前方(左眼、大拇指、參照物三點成一線)的參照物一端,如電杆等,然後閉上左眼,睜開右眼再看大拇指右端的移動變化,判斷出這兩點的距離是多少米,再乘以10,就是這個目標的距離。當然這種方法必須經過反覆的鍛鍊才能提高目測距離的準確性。


尋玉新疆


這種的測量方式大都數是使用在迫擊炮當中。不論在任何時期,我軍都能出現一批軍事技能過硬的戰士。比如紅軍時期的趙章成,平時打炮都是憑目測發射,當時的紅軍手中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門迫擊炮,炮彈更是 “如視珍寶”,可是此人卻能夠一發炮彈就能命中目標。可見其軍事技能是如何了得。

迫擊炮之類的裝備其射高是一定的,根據這些瞄準資源可以很快的換算出相應的射擊元素。排擊炮屬於曲射火力所以瞄準方式很特殊,左右方位好判斷,主要是距離上往往會難以判斷。一般是根據迫擊炮的曲射特性,判斷出目標的大概距離在射擊。每門迫擊炮出廠前都有刻度,每個刻度都代表了多少米都有設定,平時也需要經常的校準。先確定左右方位,之後再根據目標的探測距離,調整火炮角度,這就是迫擊炮大致的瞄準過程。大口徑迫擊炮可以改變彈藥發射藥來調整發射距離,這個計算就更加複雜。

一般情況下都要發射好幾枚炮彈,逐步調整才能命中目標。影視劇中用拇指測距的方法,這是最原始測距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跳眼測距法”。伸出右手拇指閉上左眼,用右眼觀察拇指左側與目標的左側重合。然後睜開左眼閉上右眼,此時看到目標與左手的距離,判斷一下大約有多少米,然後再乘以10就是你與目標的大約距離。比如說:左右眼跳開距離大約為10米,那麼目標與你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