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侵略者為吞併中國,派出情報人員以探險和學者的名義,拍攝大量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於1924年至1940年間出版成《亞細亞大觀》,總計1891張,這些照片的很多景觀和人文瞬間早已消失,對我們瞭解民國時期的中國,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為讓更多人回望祖輩生活過的華夏大地,《圖遊華夏網》特別製作《老照片中的華夏》系列圖記,本篇9張照片均來自陝西省西安地區。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0回第10張(1932年10月出版),位於西安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的鴻門遺址,楚漢爭霸時期的鴻門宴就發生在這裡,驪山雨水沖刷成溝,出口處的形狀似門而得名鴻門,史記中記載,劉邦先攻入咸陽,其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說劉邦有稱王之心,時項羽屯兵四十萬於新豐鴻門,劉邦兵十萬駐霸上,范增力勸項羽滅劉邦,遂在鴻門設宴,後劉邦赴宴且逃過一劫,自此成就大漢帝國。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1張(1932年11月出版),臨潼縣的城牆,臨潼歷史悠久,是周、秦、漢、唐時的京畿地區,城內東西各有臨河與潼河,北宋年間將原名昭應縣改為臨潼縣。城東南隅的山上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遺址,南門外則有華清宮遺址。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2張(1932年11月出版),臨潼的華清宮,建於唐初,是唐王朝的一座別宮,位於驪山下又稱驪宮,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尤其在華清宮的故事名傳千古,白居易的詩篇《長恨歌》中寫道: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圖中建築為清朝初期重修。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3張(1932年11月出版),位於臨潼灞水上的灞橋,春秋時期秦穆公始建橋,後歷代多有重建移建,連接著古代長安的重要通道,橋畔栽有柳樹,並設驛站,到唐時送別親朋好友,到此停留折柳相送,留下無數優美的詩篇,李白寫有:“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此橋又得名銷魂橋。圖中為清道光年間重修。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4張(1932年11月出版),長安縣(今西安市)的街道,位於城樓的東門附近,道路以石鋪就,兩側店鋪高大,一派古都莊重氣度,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座都城,周文王開始設都,歷經十三朝,特別是漢唐盛世均設都長安,明朝時改為西安府。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5張(1932年11月出版),西安碑林,唐玄宗很重視孝道,在位期間刻有石臺上的《孝經》,唐文宗在位期間為弘揚儒家文化,於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將儒家經書刻成《開城石經》114塊,供天下抄錄校準,這些石刻放置一地,集中保存,經過歷代增添,便成碑林至今。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6張(1932年11月出版),位於西安的陝西圖書館,成立於1909年,當時還兼管《附設藝術陳列館》和西安碑林,圓拱門旁掛有標牌《陝西圖書館閱報處》,門口還有《今日遊覽》的告示牌,黑色的標牌竟是《美華照相館》的商業招牌。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7張(1932年11月出版),長安城內的大雁塔,位於大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貞觀年間太子李治為報母恩而建,迎請玄奘法師在此修行,並創立大乘佛教法相宗(又稱唯識宗),而大雁塔為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用於保存從天竺取回的佛教經書,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建成。唐朝詩人岑參與高適等登塔,寫有:“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的詩句。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2年的西安,依稀漢唐的影子!


101回第8張(1932年11月出版),小雁塔,位於長安城薦福寺內,建於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與大雁塔遙遙相對,因形制相仿而稱為小雁塔,後世遇到地震部分損毀而多次修復,而主體仍是唐時建築,和大雁塔成為西安極為重要的唐文化建築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