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閨蜜最近跟我抱怨,說她家孩子最近天天玩手機,她說了好多次孩子依然不聽,氣到不行,她就打了孩子。原以為孩子會痛改前非,沒想到過了不久孩子又開始了,只不過以前是當著她的面玩,而現在是趁她不注意,私底下偷偷玩。

其實閨蜜家孩子的情況並非個例,絕大多數孩子在被懲罰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其他問題,比如畏懼、自卑、迴避、焦慮、無能等,而閨蜜的孩子很明顯採取了迴避的措施,懲罰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只是從“線上”換到了“線下”,而問題還是依然存在。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被懲罰後的孩子有可能會改變玩手機的策略

心理學上有很多研究顯示,懲罰並不能消滅某種反應或使某種反應徹底消失,懲罰只能是減少或者延緩某種行為的發生。

為什麼懲罰並沒有改變孩子的行為呢?其實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中,也曾解釋了為什麼懲罰並沒有改變孩子們行為。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人在行為和態度出現不一致時,會出現個體的失調情況,針對懲罰的問題簡單點講,其實就是人在做錯事時其實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問題的,他可能會表現出緊張、焦慮等其他失調的狀態,但是當父母因為犯錯打罵了孩子,相當於外力平衡了這種失調的感覺,也就是孩子本來可能還對自己的行為有內疚感,但是父母的懲罰反而平衡了孩子內心的內疚和不安,事後類似的問題也依然還會存在。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被懲罰後孩子的問題依然存在

但是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也有些孩子在父母懲罰後會徹底改掉這個問題,甚至也會在成年後感激父母的教育。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心理學也有研究證明有些孩子會因為受到懲罰反而放大自己行為的負罪感,進而轉換為一種內部驅動力。

安安說,以前她小時候父母也打她,但是她會認可父母的行為,覺得父母是為自己好,在父母的教育下也改掉了很多壞毛病。可是現在到了自己的孩子,她卻發現越打孩子越糟糕,甚至問題越來越多,不知道該怎麼辦。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卻收到了不一樣的效果!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同樣的是懲罰卻有不同的效果

其實這個問題是比較複雜的,跟家庭關係、親子關係、相處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5個方面:

1、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

每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雖然同樣會懲罰,有些父母只是懲罰,忽略了懲罰最本質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改善,當懲罰對孩子無效時也不會去思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而有些父母明白懲罰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做的更好、更自律和優異,他們的懲罰更適度,也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節奏,同時這類父母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會引導孩子明白為什麼捱了罵或者捱了打,可能是讓孩子自己冷靜思考究竟為什麼不對,應該怎麼做,也可能是父母幫助覆盤等多種形式,但是一般孩子都會明白為什麼會被懲罰,進而去改進,同時因為絕大多數這種類型的父母都對懲罰更有把控,絕大多數孩子反而會在成年後感激父母的管教。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直接影響孩子行為

2、孩子的先天特質不同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先天的特質,這些先天的特質也會影響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一般來講,孩子們按照先天特質類型可以簡單的分為樂天型、激進型、憂鬱型、冷靜型,

對待不同特質類型的孩子父母也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樂天型的孩子,優勢在於樂觀、重視人事交往,希望被肯定,缺點在於行動力不足,這類型的孩子父母首先應該和孩子建立健康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樂天性格的發展,其次幫助孩子做計劃、鍛鍊孩子的耐力也很重要。激進型的孩子符合紅色孩子的特性,好動、激進、目標感強,有領導特質,但是這種類型的孩子如果遇到控制慾強的父母,反而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影響孩子自主性的發揮。憂鬱型的孩子善於想象,內心細膩,對待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不應該施加過多外在壓力,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圈,多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冷靜型的孩子行為謹慎,善於思考,這種類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父母的正向鼓勵和支持,幫助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的先天特質會被後天性格所淡化,同時這些不同的特質也會出現重疊,父母應該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每個孩子的先天特質不同

3、夫妻的相處之道不同

夫妻的相處之道也是影響孩子性格和行為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什麼同為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不行,其實跟父母的相處之道也有關係。

父母經常觀點相矛盾、彼此拆臺、習慣性互懟的家庭與父母觀點一致,對待孩子教育問題相對統一的家庭相比,後者的教育顯然更有效。

父母的觀點相矛盾或者總是彼此拆臺,孩子會不自主的傾向於對自己有利的一方,而並非正確的一方,一方面會影響父母中一方的威信,另一方面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媽媽讓孩子寫完作業修改錯題、溫習課程,爸爸卻說每天一直學習孩子都學傻了,應該釋適當看看電視緩解一下,如果孩子還處於自控力不佳的年紀,就很容易受到父親意見的影響,不自主的傾向於父親的意見。這個時候一般父母會因為這種事爭執,這就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如果平時母親管孩子更多,勢必就會降低母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覺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如果類似的事件經常在家庭上演,孩子也會很容易因此而失去對父母單方或者雙方的信任。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夫妻相處方式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4、孩子早期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

孩子早期受到的教育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尤其是孩子在6歲前會出現很多個第一次,每個第一次出現時父母的應對方式也會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最初的為人處事的方式。

當然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長期方法類似、沒有改變,也會導致孩子熟悉父母的教育套路或者在父母既定教育模式下產生定勢思維,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罵就罵吧,反正罵完了也就沒事了的心態,也有些孩子會覺得反正不管我做什麼都是錯,父母都要懲罰我,還有一些孩子甚至因為父母的懲罰覺得自己可能本來就是一個問題兒童。這都與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相關。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早期孩子受到的教育影響後期的行為

5、家庭環境不同

每個孩子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也會對孩子的性格和懲罰的效果有直接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很多爺爺奶奶喜歡慣孫子,爸爸媽媽平時教育孩子感覺孩子很聽話,可是一去爺爺奶奶那裡或者外公外婆那裡就立馬不聽話起來,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覺得有了靠山,而父母也會因為爺爺奶奶阻攔不便於懲罰孩子。

除此以外,也有很多家庭存在爺爺奶奶帶孫子,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平時可能爺爺奶奶帶孫子更多,孩子可能會出現和爺爺奶奶關係更好的情況,父母的懲罰也會疏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這種在留守兒童身上更加明顯,因為早年和父母關係冷淡,如果父母還使用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反而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當然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都不同,而不同的家庭環境,每個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都會或多或少對孩子產生影響。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家庭環境會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孩子的原因之一,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待問題的方式。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家庭環境不同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同

懲罰無效父母應該及時反思,而並非繼續加大責罰力度

李翔的爸爸說,我家兒子一直打都沒有用,還用溫和的語言去教導他,恐怕他是要上天吧!林林媽媽也覺得每天一直罵他都不好好寫作業,要是和顏悅色怕是更加不能奏效了。

李翔的爸爸和林林媽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覺得孩子不聽話就一定要打罵,打罵不管用就應該更嚴厲或者加大強度,孩子總會聽話的,殊不知這樣的負面效應遠遠超過懲罰的本意。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規律叫做超限效應,放在懲罰孩子這件事情上,就是父母的懲罰和教育也需要適可而止,如果懲罰頻率過高或者懲罰強度太大,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範圍,就會引起心理不耐煩和反抗行為,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論我怎麼樣,都會捱罵或者捱打的心理狀態。孩子會越加放任自己的行為,或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容易出現逆反等心理問題。

當父母發現懲罰對孩子效果不佳,甚至沒有起到良性作用時,一定要及時反思,尋找更適合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問題,避免問題激化引起更多問題。到時候不僅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還有可能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懲罰無效時,父母應該尋找更優策略

什麼樣的懲罰才更有效呢?

父母首先要明白懲罰的意義是什麼?是讓孩子記住一個教訓?是讓孩子改變壞的習慣?還是讓孩子遠離某種危害?重要的是改變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或者態度,讓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而並非強迫孩子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

懲罰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是父母別無他法時一種不得已的方法,而不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明確了懲罰的意義,父母想要讓懲罰更高效,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

1、接納孩子的缺點,無條件的愛孩子

很多父母可能很納悶,我懲罰孩子就是因為看不慣孩子那些缺點,為什麼還要接納呢?其實接納是為了更好的改變,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先去理解孩子,再給孩子相對正確的建議讓孩子去選擇。

比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一般原因有很多:自律性差、作業看不懂、枯燥無味、重複性作業太多等。父母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尋找不喜歡寫作業的原因,然後針對問題幫助孩子提出幾點有效的改善型建議,讓孩子去選擇和改善。

另外,父母要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平日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培養和孩子之間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這是父母高效教育的基礎。如果孩子潛意識中覺得父母並不愛他,有沒有他都無所謂,那孩子又怎麼可能聽從於父母的建議。孩子之所以會改變絕大多數情況是覺得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甚至有些孩子去為了父母而改變,但是如果孩子在父母這裡都感受不到溫暖,又怎麼可能會覺得父母懲罰自己是為了自己呢?這種懲罰只會激化矛盾,讓親子關係陷入更多危機。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給孩子的更多的愛有利於管教策略的實施

2、有懲罰就一定要有覆盤

父母要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情非得已關鍵時候用了懲罰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改善問題,那父母一定要充分意識到懲罰的意義。懲罰不在於讓孩子受到精神或者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所在。

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個誤區,孩子犯了錯父母懲罰孩子,但是懲罰過後父母卻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沒有幫助孩子去覆盤行為,孩子不知道我為什麼錯了,或者有些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是該如何改正,該怎麼做孩子依然一頭霧水。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少見,甚至有些父母會在打罵孩子後又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愧疚感,嚴重的甚至會又反過來幫助孩子找理由,這種行為其實非常不可取,不僅懲罰沒有效果,也會降低父母的威信,影響孩子不良行為的改善效果。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幫助孩子覆盤行為比懲罰更重要

怎麼才能科學有效的改掉孩子們的不良行為或習慣呢?

1、擅用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理,就是用孩子真正感覺到快樂的行為去刺激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

比如孩子寫作業很墨跡,卻特別喜歡和朋友出去玩,那就告訴孩子只有認真寫完作業才可以出去玩,但是父母要把普雷馬克原理與獎勵政策區分開。如果通過獎勵的方式去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或者行為,孩子會更傾向於為了獎勵,而有目的性的去做一件事。

而父母在生活中擅用普雷馬克原理,多去發現孩子真正喜歡的事,感到快樂的事,通過孩子真正喜歡的事去刺激或帶動不喜歡的事,慢慢的去幫助孩子克服一些不良習慣。

2、適當使用後果教育法

在德國,很多家庭會使用後果教育法來幫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行為或者習慣。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這件事的後果。

比如,天氣非常寒冷,但是孩子卻不願意添衣服,在一定範圍內,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這件事的後果,反而比父母每天追著喊著讓孩子添衣服效果要好很多。

孩子在學校拿了別人的東西,父母也可以適度的使用後果教育法,讓孩子主動去歸還物品,為自己的行為表示歉意,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也會很好的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習慣,與懲罰比起來,這不僅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負面的效應會小很多,而且孩子不容易再犯。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要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巧用破除習慣三方法

華盛頓的心理學教授埃德溫·雷·格斯里在《學習心理學》中曾提出破除習慣的三種方法,這也可以適當的使用在教育孩子中,埃德溫·雷·格斯里認為孩子會習慣於在某一個固定的情景中去做同樣的動作,父母要擅於觀察孩子,去尋找破除孩子壞習慣的線索,當這些線索出現時,父母就可以根據線索給予不同的刺激,就會破除孩子這種習慣。

埃德溫·雷·格斯里提出了破除習慣的三種方法:閾限法,疲勞法,不相容反應法。

針對孩子的壞習慣,簡單介紹一下這三種方法,閾值法的意思就是逐漸的改變閾值來讓孩子適應某種習慣。比如孩子可能不喜歡運動,與其逼孩子一次性去接受運動這件事,不如先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感興趣的體操,之後再陪孩子做一些低能量消耗的運動,比如散步、逛公園等,再去根據孩子的態度陪孩子去學習打羽毛球、籃球或其他孩子比較感興趣的運動來幫助孩子逐漸去適應。漸漸的孩子也會慢慢接受這件事。

疲勞法就是反覆的去做同一件事,直到他無法再繼續為止。比如孩子喜歡看電視,那就讓他一直看電視,一直看同一個節目,中途不許做其他的事,孩子就會開始迴避這種行為。

不相容反應法是指孩子可能不願意去做一件事,但是如果同時有一個他很喜歡的人或者事,他可能會願意去嘗試。比如孩子可能不喜歡刷牙,但是媽媽給他買了一個他非常喜歡的牙刷或者漱口杯,那孩子可能會非常樂意嘗試,也會願意去刷牙。這其實也是外力的刺激破除了孩子的原有習慣幫助孩子改善了問題。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場景,父母要多去發現,多去嘗試。

為什麼同樣是懲罰?別人家有效,而你家越管越糟,真相別太晚知道

新的牙刷會幫助孩子破解不愛刷牙的壞習慣

總結起來,每個孩子都不同,也不可能有一種方法會完完全全能夠改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父母要擅於觀察孩子,瞭解孩子,在愛的基礎上去發掘更多適合自己的孩子的方法。懲罰並非父母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都是幫助孩子更健康快樂的成長。把懲罰當成是一種萬不得已的後備選項,而不是教育孩子的“常勝將軍”,多去尋找教育孩子的更優策略,你會發現辦法也會比問題多!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喜歡可以點贊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也會有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