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司馬光是這樣評價唐太宗的:“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蘇軾說:“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諫近乎聖。”能得到這麼高評價的歷史上有幾人?

然而,唐太宗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溺愛的父親。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據《新唐書·太宗子》、《舊唐書·太宗諸子》及《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等史書記載,唐太宗共有14位兒子,21位女兒,可謂子女繁多,人丁興旺。這35名子女命運迥異,而長孫皇后所出的6個孩子,則得到了唐太宗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寵愛。

唐太宗的佳偶:千古第一賢后長孫氏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在中華歷史上享有的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

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成為皇后之後依然如此。經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表獨特見解。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一向愛重。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恩遇逾制。長孫皇后深以盈滿為誡,說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准下,長孫無忌得以閒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長孫皇后一方面欣賞"庇護"著魏徵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

長孫皇后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十年六月(636年),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36歲。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

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一與之齊,終身不改。"長孫皇后三十六歲盛年而逝,但人走茶不涼,唐太宗反而是越發愛屋及烏,對長孫皇后所生及養育的兒女都十分疼愛,甚至屢屢做出讓大臣們頭疼不已的過分舉動。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讓我們來看看唐太宗是怎麼寵愛長孫皇后所出的孩子們的:

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從李承乾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對他寄予多麼重的期望。

李承乾3歲時,唐太宗便讓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家慶擔任了他的侍讀,承乾5歲時,唐太宗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秦王府十八學士教導兒子儒學經典。唐太宗即位後沒多久,就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皇太子。從貞觀4年起,唐太宗便開始讓李承乾處理朝中庶務,以及在自己居喪或離京時擔負起監國的重任,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小小年紀卻幹得相當出色。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李世民對李承乾的疼愛與重視可謂是毫無原則:專門為他開設了崇文館,讓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嫡子全部去東宮侍奉;怕兒子沒錢,放開了府庫的權限,讓李承乾想怎麼花就怎麼花,還讓大臣直接以“君父”這個天子的專稱去稱呼自己的兒子。就算後來李承乾犯下了謀反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願殺了這個兒子。他老淚縱橫,想盡辦法保下了李承乾的一條性命,以至於最後出現了主謀安然無恙,從犯卻全部死翹翹的不可思議的景象。

李承乾雖然被廢,但唐太宗為了兒子將來的安危考慮,在立新太子時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貞觀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李泰本人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草書,對書畫鑑賞也相當在行。

唐太宗寵愛他到了什麼地步?

說起來簡直令人髮指。武德3年,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王與上柱國。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貞觀7年,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被魏徵諫止。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並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有一次有人為了誣告魏徵,告訴唐太宗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對李泰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以為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後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後對這隻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

就算後來李泰想要奪嫡的小心思讓父親知道了,可李世民的反應卻是隻降了兒子一級的爵位,四年不到還重新給升回來了。這樣的處罰也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相比之下東吳大帝孫權的兒子孫霸簡直就要哭暈在廁所裡了,為什麼大家都一樣,都是想奪個嫡,怎麼他的下場就是直接被父親賜死呢?

貞觀23年,唐太宗在九成宮含風殿駕崩。直到臨終前,唐太宗都不忘為李泰做打算,特地下詔要求這個兒子不必回京為自己奔喪,以防李泰回京後發生什麼不測。正所謂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唐太宗對李泰的這份父愛都在不停地燃燒。

唐高宗李治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貞觀5年李治即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幷州太原府封給了這個小兒子。在李治已經遙領幷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貞觀十六年,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連史官都忍不住在史書上寫下“特深寵異”這四個字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於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

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鍾愛與殊榮!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寢殿的一側,儘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製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十八年劉洎上書,唐太宗這才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沒過幾天,唐太宗又讓李治回到自己身邊。貞觀二十年,褚遂良再也看不下去了,上書皇帝,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半個月回東宮一次。

貞觀十九年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後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捨,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藉機鍛鍊一下,為什麼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朝夕相處,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瞭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後要立即回信。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捨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髒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後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於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穿爛了的袍子。

好不容易熬到從高句麗回來了,久別重逢,更是捨不得讓兒子離開自己一步,李世民去巡幸個靈州也非要帶著李治同行不可。大臣無奈之下,只得硬著頭皮勸說這位愛子狂魔,認為“私愛俯從公道”,陛下您不可以因為私愛而耽誤了皇太子學習的大好時機啊!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

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

《兩度帖》原文: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得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寵子狂魔李世民

不過李治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殷切其望。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後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在位三十四年間,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人口持續增長;大唐版圖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僅對西北和海東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亂,就算是對吐蕃的作戰有所失敗,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穩定了對吐蕃的態勢。至於唐高宗晚年武后把持朝政的問題,與後世影視小說所描寫唐高宗對武后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后一心討好唐高宗,時刻都在揣摩唐高宗的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