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為何能在東北搞出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Camilld


張作霖的兵工廠建設始於上世紀20年代,張作霖父子在統治東北期間,先後創辦了大量的軍工企業,包括航空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等一系列的企業。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東三省的兵工廠企業已經初具規模,擁有各種機械設備一萬餘臺,工人2.5千餘人。

總而言之,東北的兵工廠涵蓋廣泛、規模很大、種類齊全、設備先進、技術過關。

在當時的中國上,奉系兵工廠的武器製造能力是首屈一指,無人能比的。

當時中國那麼多軍閥,為什麼張作霖一枝獨秀,能擁有那麼先進的兵工廠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人的全力支持。

很多人都對張作霖歌功頌德,說他的民族英雄,深明大義,因為維護國家利益跟日本人弄掰了,才讓日本人炸死,其實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張作霖心狠手辣,張作霖“手黑”是軍閥中沒有人能比的。

其次張作霖出身土匪,沒有底線,在中國已經廢除皇帝的情況下,張作霖全力支持溥儀復辟,不惜給溥儀下跪。

張作霖還親手處死了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

總之,張作霖是個有奶就是孃的傢伙,什麼國家利益,什麼民族大義在他眼裡都是一文不值,只要能滿足他的野心,親爹也敢殺。

張作霖統治東三省期間,與日本帝國主義相勾結,以鎮壓人民反日鬥爭,換得日本對他的支持,積極充當日本侵略“滿蒙”的工具,使日本侵略野心逐漸得以實現。

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武裝佔領東北三省,長達十四年之久,這是和張作霖勾結日本,引狼入室分不開的。

日本早在豐臣秀吉時期就有侵略中國的野心,東北是日本侵略繞不過的跳板,如果張作霖不死心塌地投靠日本人,日本根本不容許張作霖在東北的存在。

日俄戰爭結束是,日本在東北並沒有獲得多大好處,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日本在滿洲的權利,是因講和條約由俄國讓給的,除了遼東半島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之外,什麼都沒有”。

可是讓伊藤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僅僅20年後,日本在張作霖這位“民族英雄”的幫助下,日本將鐵路在東北修建成網,四通八達。

而隨著路網的推進,日本侵略者在手黑大帥的配合下將勢力滲透到東北全境的各個角落。

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完成了對東北的全面滲透和基本控制,要不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也不會那麼順利佔領東北。

有人說張作霖建造那麼多兵工廠,是因為東北有錢,張大帥治理有方,張作霖是個土匪,除了殺人玩女人,什麼都不會,搞經濟更是一竅不痛。

東北經濟在上世紀2、30年代確實很繁榮,但不是大帥搞繁榮的,而是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搞繁榮的。

據史料記載,日本對東北的商品輸出,1913年為29,775,000 元,到1918年增至69,452,000元,增加了一倍多;投資設廠方面,1903-1913 年日本在中國新設工廠共 154 家,而在 1914-1928 年新設工廠達 322 家。

工廠涵蓋的範圍從冶煉、機械、火藥、窯業、油脂,到麵粉、捲菸、造紙、制皂、制酒等無所不包,大量資源被掠奪,大量東北人的錢裝到了日本人腰包。

日本人給張作霖辦兵工廠的錢,真的微不足道,跟日本在東北掠奪的財富比起來,就是九牛一毛。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張作霖賣國最有魄力,袁世凱、段祺瑞敢賣的,他賣了;袁世凱和軍閥們不敢賣的,他也賣了;袁世凱等人賣不了的,他也的確賣了。

張作霖入關進京和張作霖搞定郭松齡都是日本人支持下實現的,第二次直奉戰爭沒有日本人的支持,張作霖根本就不會取勝。

而張作霖也對日本主子感恩戴德,投桃報李,張作霖送給日本的大禮包就是“滿蒙五路協議”、“東三省治安維持協議”、“中日經濟合作協議”。

張作霖被暗殺是日本在他從北京被趕出去,沒有了政治影響力和利用價值才決定幹掉他,日本打算赤膊上陣控制東北的方針指導下才發生的。

所以說,如果沒有日本全力支持,依靠東北的經濟條件,根本就不能興辦那麼大規模的軍工製造企業。

日本人也不是傻子,第一日本支持張作霖是張作霖出賣東北利益做條件交換的;第二,張作霖被日本控制,張作霖軍隊戰鬥力強大也就是日本的強大,再多的武器裝備還不是為了實現日本的戰略目標。

總之,張作霖能建造那麼多兵工廠,並不是因為他多有本事,也不是因為東北的和平環境;(東北是沒有跟內地一樣陷入戰亂,但那是日本侵略者對東北控制的好,並不是張作霖多有本事。)而是因為張作霖沒有底線,賣國徹底。

瞭解到這些,我們就不會再渺茫:為什麼民國那麼多軍閥,唯獨張作霖能建造那麼多兵工廠。

題外話:支持張作霖的粉絲會說,張作霖不幸生在東北,為了生存,為了實現自己當皇帝的政治抱負不得不出賣國家利益,跟日本人周旋,大帥在夾縫裡生存,多難;心疼死他老人家了。

但是仔細一想,張作霖是個大笨蛋。

真正會賣國的人,絕對不會只賣給一個國家,此謂不能把所有的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

換句話說張作霖要賣國,應該賣得有藝術一些,讓英美俄都來東北撈好處,讓列強在東北形成相互制衡的均勢,讓他們都來巴結他張作霖,這樣日本也不敢發動戰爭強佔東北,更不敢把張大帥這個“民族英雄”一腳踹開送上西天,各位說是不是呢?


小約翰


好張作霖是北洋軍閥時期的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他出身草根卻坐到了張大帥的位置,他沒有學問卻滿懷志向。他在中國的危難時期保住了中國的統一和穩定,建造了一箇中國甚至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看似平平無奇的張作霖為何能做出這番偉業呢,跟著漫談君一起來探秘吧。

張作霖出身於遼寧省的一個貧苦的家庭,他參加過甲午戰爭也投身過綠林,在東三省土匪橫行的時候,張作霖靠自保的武裝組織發家。他領導下的“大團”有組織力,威懾性強,盡職盡責,在百姓中評價很高。就這樣,張作霖的隊伍越來越大,他在東三省也聲名鵲起。



張作霖是一個具有愛國意識的人,他痛恨趁火打劫割走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蘇聯,他也警惕著對東三省有覬覦之心的日本。他在一次參加日本酒會的時候,日本人想要侮辱一下這個不識字的大帥,張作霖提筆便寫了一個“虎”字,而且還題名“張作霖手黑”。

手下人提醒應該是手墨而非手黑,日本人也在下面捂著嘴偷偷笑,張作霖目不斜視的大聲說道:“我怎麼會不知道墨字怎麼寫,但是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我這叫寸土不讓!”在場的中國人紛紛喝彩,獨留日本人目瞪口呆。

張作霖在強勢的日本人面前也從不低頭,日本人在他的眼下殺人,他便絲毫不顧及的殺死惹事的日本人。他為了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不顧自己的安危把日本人耍的團團轉。



在張作霖的身上,漫談君看到了當時的中國尊嚴。 張作霖之所以能在東三省做出那麼大的成就,和他身上的品質也是息息相關。在張作霖這兒只有規矩沒有情面,理才是天王老子。

張作霖的小舅子在張作霖的身邊當警衛,自己的姐夫是大帥,小舅子也難免心高氣傲一些,他把路燈當靶子練習,打碎了路上的很多燈泡。幾個燈泡,原本是小事情,但張作霖得知以後勃然大怒,居然要把自己的小舅子槍斃掉。

小舅子的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這個小事上我們就能看出張作霖治下的態度,也就能窺見為什麼看似平平無奇的他可以成為東北王。


張作霖生在亂世,只有硬實力才能立住腳,雖然張作霖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但是他深諳技術武器大炮飛機對於他對於東北甚至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於是他砸重金修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瀋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有“東方克虜伯”之稱。

瀋陽兵工廠當時軍火產量最高,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工廠。瀋陽兵工廠職工最多的時候高達36000人,絕對是中國和世界規模超前的軍工企業。兵工廠還設有無煙藥、制槍、制炮、炮彈等各種製造廠,並有熱電廠、鍊鋼廠、機器廠等各類附屬廠礦企業。



兵工廠內的各種機械設備、機床、精密儀器一應俱全,其中有些精密設備甚至連技術先進的日本人都眼紅。 瀋陽兵工廠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奉天迫擊炮廠,奉天迫擊炮廠是專門用來生產不同口徑的迫擊炮的,最初是一直在仿製英國斯托克斯式迫擊炮,但工廠裡的技術人員並沒有滿足現狀止步於此,而是在英國迫擊炮的基礎上再創新高,進行了多次的改良。

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迫擊炮升級出從82毫米到150毫米等各個款式,還開發出了威力更強的“瞬發炮彈”,適用於各類大小火炮。升級以後的迫擊炮遠超過原版迫擊炮的戰鬥力,由此也可見創新的魅力。

張作霖是一個有瞻前意識的人,他在軍營裡的日子也讓他清楚的知道排兵佈局的重要性。他將東北軍裝備了29個步兵旅、8個騎兵旅、3個炮兵旅,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此時東北軍的總兵力已高達約為46萬人,更為重要的是,東北軍還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支陸、海、空軍裝備齊全的軍隊。



同時還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裝甲部隊,花重金進口了來自法德美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等。 瀋陽兵工廠是張作霖斥五億多巨資建造的,從小彈藥到大的迫擊炮應有盡有。

從兵工廠的管理和完善也可以看出張作霖的大帥風姿,雖然自己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但身為一個領導,他能夠做到支持就足夠了。

瀋陽兵工廠雖然先進雖然完備,但終究因為張學良的問題給日本人做了嫁衣,將數以萬計的炮彈飛機坦克等白白送給了日本人,也讓兵工廠的炮火對準了自己人。


歷史漫談君


在20年前的經典連續劇大宅門當中,有過這麼一個段落:

百草廳掌門白景琦作為北平藥行主席,剛剛在1925年年初奉命組織藥行籌措一筆軍餉提供給當地軍方,結果剛過了一個月軍需官又來了,開口就讓北平藥行出資50萬兩,白景琦疑惑的問年初不是剛派過嘛,而軍需官的答覆也相當乾脆:

“這打起仗來,誰還管他年初還是年後”?

白景琦也無奈的發牢騷:“就這幾個大帥成天打來打去,你讓我們藥行怎麼弄”?

而描述同一時代的另一部作品駱駝祥子,開頭就提到主人公祥子為了多賺幾個錢,一天夜裡明知道城外打仗,還是冒險出城拉車,結果被一支經過的、正在打仗的軍隊抓去當了壯丁,差點栽在外面。可以說在1931年918事變之前,東北以外的關內地區,就從來沒平淡過,真就如白景琦的話:成天打來打去!

小的軍閥戰爭不說了,就說歷史教科書上我們熟悉的大型戰爭:

宋教仁遇刺引發的二次革命(1913年)、護國戰爭(1915-1916年)、護法戰爭(1917-1918年)、直皖戰爭(1920年)、兩次直奉大戰(1922-1924年)、兩次北伐戰爭(1926-1928年)。可以說從清朝滅亡以後,內地的軍閥混戰就沒有消停,而在北伐戰爭後所進行的中原大戰(1930年),更是將軍閥混戰推向了最高潮,這場民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混戰,僅反蔣聯盟的兵力就高達80萬,雙方參戰規模高達百萬,戰役以雙方死傷30萬人而結束。


而這一時期東北在幹什麼?可以說除了雷聲大雨點小的1925年郭松齡反奉戰役,以及不大不小的土匪作亂外,整個東北幾乎就處於和平之中,這樣的客觀環境,雖然軍閥混戰中張作霖父子也沒少參與,但戰線幾乎都在關內,這種狀態也讓東北成為了最適合發展建設的區域。鋪設號稱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有了十足的穩定條件。

而張作霖建立的瀋陽兵工廠(奉天軍械廠)是什麼規模呢?

1921年開始動工改造,先後聘請丹麥、日本工程師進行建設指導,外籍員工最高時曾達到千人以上,而在1931年918之前,瀋陽兵工廠及其他配屬工廠大小設備機器8000餘部,員工最高時達到30000人。別說民國時期,即便現如今,能保持如此規模的企業但單一城市裡也並不多見。而兵工廠的理論產量也相當驚人。


年產量:6萬支步槍、1.8億發子彈、小口徑炮1000門、大口徑炮150門、炮彈20萬發。

新項目開發:可組裝汽車、坦克裝甲車甚至飛機。

僅918事變當晚日軍在兵工廠的繳獲,數量就相當令人痛心。

日軍侵佔東北後,在兵工廠內繳獲了大量武器成品,計有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輕重機槍2500挺、迫擊炮2300門、大炮250門、子彈300萬發、炮彈10萬發。

說張學良是第一敗家子,一點也不為過!


但在規模宏大的同時,有一個事實我們也得承認,瀋陽兵工廠雖然號稱亞洲最大,但成色不足,簡單地說,該兵工廠不缺乏產能,但卻缺乏技術,即便是生產也缺乏諸多的限制。首先該工廠雖然聘請諸多外籍工程師參與建設指導,甚至大量採購海外設備,但相關技術和裝備並非是國際一流水準,甚至還有是國外淘汰的技術和設備。而由於缺乏自主技術,瀋陽兵工廠更像是一個“國際組裝廠”。很多槍械和火炮的生產我們無法實現零起點製作,而是停留在購買散件再回國組裝,成本和檔次算不上一流。因此瀋陽軍工廠的軍火,很難獲得銷售路徑只能用於自身裝備。甚至918事變被日軍繳獲的武器裝備,大多也都提供給了偽滿洲國的偽軍而非鬼子自己裝備。

更重要的是,由於時代的限制和東北軍距離現代化軍隊尚有代差,在無法實現機械化的情況下,兵工廠所生產的150毫米以上的火炮等重武器,根本沒有足夠的機動設備用於轉移,因此這些重武器在兵工廠屬於雞肋產品,有生產組裝的能力,但缺乏生產價值。以至於號稱40萬的東北軍現役軍隊,也沒裝備多少這樣的武器。


遼寧資深球迷


張作霖主政東北時,在東北建設了東三省兵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多個軍工廠。其中東三省兵工廠更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鼎盛時每月可生產步槍4000支,機槍100多挺,各類子彈1500萬發,火炮10多門,大小炮彈15000發,炸藥100多噸。正是靠著旗下各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張作霖的奉軍才成為當時軍閥中火炮最多的一支部隊。

而張作霖能在軍閥混戰時期建設出這麼一個大型軍工廠,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張作霖有野心

1919年張作霖就開始籌建東三省兵工廠,到1922年初步建成。此後張作霖又在德國、日本購買了大批機械設備,對東三省兵工廠進行擴建。到1928年,擴建工作基本完成,此時的東三省兵工廠擁有槍廠、槍彈廠、炮廠、炮彈廠、鍊鋼廠、火藥廠等十幾個分廠,規模龐大,種類齊全。張作霖能花大量的資金和9年時間去建設兵工廠,和他的野心有很大的關係。

軍閥混戰時期,有些軍閥只知道搜刮地皮,吃喝玩樂。像湖北督軍王佔元就只知道斂財,結果剋扣部下軍餉太厲害,引發了兵變,最後不得不黯然下野。而張作霖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軍閥,他從一個師長慢慢爬到了東三省的最高統治者。

不過張作霖對此並不滿足,他一直有意入主中原,控制北洋政權。為此張作霖一直在積極加強自己的實力。而要加強實力就需要武器,當然各家軍閥獲得武器的方法並不一樣。有些人是靠買武器,有些人則想到了買之外還需要自己造,張作霖就屬於後者。所以他才會投入這麼大的代價去做這件事。

二、張作霖有其自身的有利條件

當然,和張作霖有一樣想法的人並不少。像吳佩孚得到鞏縣兵工廠以後,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對其擴建。還是閻錫山在山西也建設了一個規模頗大的太原兵工廠。而張作霖能做的比他們更好,是因為其自身的條件比較好。

張作霖佔據的東北地處一隅,這就避免了被捲入戰亂,也沒有更換領導人,所以可以保持比較穩定的發展。而一些原本規模不錯的兵工廠則因為戰火被削弱不少。像鞏縣兵工廠地處河南,而河南境內屢次發生軍閥混戰。因為統治者幾次易主,鞏縣兵工廠的發展無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一些軍閥在佔據鞏縣兵工廠以後,就開始拆除設備將其運回自己根據地,更加阻礙了兵工廠的建設。

此外張作霖和日本人關係密切,在建設兵工廠時日本給予了很大的助力。比如東三省兵工廠生產的大炮,很多就是仿造日本的。沒有日本的支持,張作霖的軍工業發展的不會如此之快。

因此綜合看,張作霖能把東三省兵工廠建設成當時國內最大的一個,和他自己有野心分不開,和其有利條件也有密切關係,缺一不可。


不沉的經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有錢。

兵工廠是非常燒錢的。

尤其想要大規模生產武器,必須購買的大量的加工機器和相關材料。

這玩意,絕對是一擲千金,普通軍閥承受不了。

但張作霖是當時中國最強的軍閥,控制東北三省多年,又佔據華北幾省,沒有一個軍閥能夠比他強。

所以,張作霖很有錢。

這裡不說建廠的驚人投入,僅僅請外國技師就花費巨大。

據統計,張作霖兵工廠僱傭的1516名技師中,大部分技術人才都來自英國、瑞典、丹麥、德國、俄國這些軍事工業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是很高的薪水。

張作霖從不節省這筆錢,因為他們掌握著生產技術。

整個工程是用錢堆出來的:瀋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先進、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軍火產量全國第一,兵工廠職工最多時達到了36000人。瀋陽兵工廠設有無煙藥、制槍、制炮、炮彈等各種製造廠,並有熱電廠、鍊鋼廠、機器廠等各類附屬廠礦企業,此外,兵工廠內的各種機械設備、精密儀器一應俱全,僅機床就達到了近萬臺,其中有些精密設備連日本人都眼紅。

一說,張作霖這10多年建設兵工廠,花費了高達2億多銀元的巨資,也算用盡權利了。

第二,環境好。

東北三省被張作霖經營的很好,境內沒有大規模的戰亂。

從1921年到1931年時間,除了郭松齡叛軍逼近瀋陽以外,瀋陽兵工廠沒有受到過威脅,而且東北的局勢穩定。

這樣一來,兵工廠才能長足的發展。

而以四川兵工廠為例,由於戰亂來說,每個軍閥敗退之前都會放火燒燬兵工廠,不留給敵人,最終就是一塌糊塗。

在1921年,瀋陽兵工廠僅能生產少量子彈,以及修理損壞步槍。

而到了1930年,兵工廠可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機關槍1000挺以上,一個月即可裝備一個整編師。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

這是穩定發展的好處。

第三,有列強的支持。

也許大家不知道,從1919年到1929年,列強為了停止中國內戰,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

在1925年之前,禁運還是很嚴格的,導致武器價格奇高:在1920年的青島,一顆步槍子彈賣到了1元,摺合海關白銀0.63兩;在1924年的上海,一支法制左輪手槍及百粒子彈能賣150元,是法國馬賽原價的十九倍半。

所以,張作霖發展兵工廠,如果不得到列強支持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認為,張作霖建立兵工廠是依靠日本人。其實,日本人並不願意張作霖變得很強大,這樣就難以控制,所以就軍工方面幫助有限。

張作霖以發展工業為名,繞過武器禁運,購買了大量的軍工設備。

同張作霖合作的國家很多,包括德國、法國、捷克等。

這些人以工業機器為名,將大量軍工機器運到東北,給予張作霖極大幫助:據齊錫生估計,1928年這個廠年生產能力約佔全國一半:步槍80000杆、機關槍70-80挺,而炮的生產能力王鐵漢估計有300尊——比關內的總和還要多,還是唯一一個能造出迫擊炮的工廠。


可惜,再好的兵工廠,也要人來運營。

九一八期間,小六子不戰而逃,將瀋陽兵工廠整個送給日寇:當時日本佔領瀋陽後就繳獲了10萬餘支步槍,手槍6萬餘支,倉庫裡成堆的炮彈和子彈有數百萬發,成堆的大炮連炮衣都沒有褪下。

日軍還繳獲各式機關槍2500餘挺,迫擊炮廠損失各式迫擊炮2300餘門,東北航空處損失的300架飛機比國民政府全部飛機的總和都多,張作霖購買的數十輛M-18以及美國版的FT-17坦克幾乎全被日軍繳獲或摧毀。這些損失的裝備之後成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利器!


薩沙


旁邊都是強敵,不建怎麼行?蘇聯和日本都是工業強國,老張必須建,所以說他有魄力也有遠見,兵工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東三省兵工廠始建於1919 年,是在原奉天軍械廠基礎上擴建而成,後來老張還弄了奉天迫擊炮廠,其始建於1922 年10 月,張作霖聘用英國人沙敦利用奉天佔地50 多畝的北大營陸軍第27 師修械司及醫院舊址,設置廠房,從事迫擊炮製造。

1926 年6 月,張作霖任命李宜春為廠長,沙敦為總工程師,共同掌管全廠的行政和技術工作。工廠下設工務科、總務科、材料科、會計科、兵器科五個科,炮廠、炮彈廠、裝藥廠、翻砂廠四個工廠和衛兵一隊。除以上機構,廠內還設有木工、油漆和醫務所。全廠職工達到1400 多人。在沙敦時期,每年經費預算約為78 萬元。1926 年,李宜春接任廠長後,常年經費達到130 萬元。新舊兩廠合併後,每年經費增至260 萬元。1928 年,張學良對軍隊進行縮編,迫擊炮廠的經費削至每年100 萬元。

從1922-1928 年該廠所用經費近千萬元。 奉天迫擊炮廠為製造迫擊炮、迫擊炮彈及其附屬品的軍工企業。其產品為:82 毫米迫擊炮、82 毫米迫擊炮彈、82 毫米迫擊炮馱鞍及附屬品,150 毫米迫擊炮、150 毫米迫擊炮彈、150 毫米迫擊炮車、150 毫米迫擊炮彈藥車。在沙敦的主持下,從1922 年開始製造迫擊炮,比上海和漢陽兵工廠早一至二年,造出的炮為英國斯托克斯式,後來國內其他廠的炮多屬82 毫米口徑,該廠出品的炮兼具82 毫米和150 毫米兩種口徑。此炮為滑膛炮,以炮尾底鈑及兩足支地,炮彈自炮口裝入,因擊針擊發底火而射出。構造簡單,重量較輕,運動方便,適於在各種地形上戰鬥。

其初速小,射角在45 度以上,彈道變曲,主要用於殲滅遮蔽物後的目標和摧毀野戰防禦工事。迫擊炮廠製造的82 迫擊炮經過三次改良,1922 年生產的稱為11 年式,1924 年生產的稱13 年式,1926 年生產的稱15 年式;經過改良的82 迫擊炮一個比一個性能好,操作靈敏,在第三次改良時,還製出可拆可裝的炮車和水陸兼用的馱鞍。150 迫擊炮也經過兩次改良,老式為11 年式,新式為16 年式;新式性能良好,不僅射程遠,威力大,每門炮還隨帶炮車1 輛,彈藥車1 輛,每輛彈藥車可載10 發炮彈,炮車和彈藥車使用方便,節省人力。炮彈及其他附屬品、備份件也都經過改良,更符合兵器原理,適合軍用。奉天迫擊炮廠初時產量不大,工廠規模擴大後產量增長,正常情況下,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 門,炮彈4 萬發。使奉軍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在戰爭中發揮巨大的威力。1929 年5月,張學良將奉天迫擊炮廠更名為遼寧迫擊炮廠。 工廠的規模逐漸擴大,廠房增多,設備也不斷增進和完善。擁有車床、刨床等各種金屬切削機械298 臺,鍛壓設備14 臺,翻砂用機械70 多臺,制暖氣爐片機械四部,風扇機九部,水泵五臺,空氣壓縮機三臺,各種檢驗設備300 餘種,地磅、天平等度量衡器50 餘種。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首先張作霖主觀意是否願想建設兵工廠,第二個問題則是,張作霖是否有能力建設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毋庸置疑,張作霖自身是有建設屬於自己兵工廠的野心的。不同於民國時期大多數“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視軍閥,1917年,驅逐段芝貴,獨掌奉天、黑龍江、吉林三省軍政事務,成為東三省統治者後,張作霖並不滿足,他野心勃勃的意圖逐鹿中原,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但是顯然,作為逐鹿中原的根本,軍隊的軍火,也就是武器彈藥成為張作霖最大的桎梏。此時的張作霖與多數其他軍閥一樣,麾下軍隊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軍火都來自於外購。

而外購軍火,一來價格昂貴,而且補充不及時,二來在戰時也有存在被對手切斷供應的危險,十分容易受制於人,這顯然是張作霖不能容忍的。因此,極具魄力的張作霖決定在奉天建立屬於自己的兵工廠。

1919年,在奉天軍械廠的基礎上,張作霖創辦了東北兵工廠。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兵工廠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巔峰時的東北兵工廠建有八個分廠、四個處和17個單位。

它擁有上萬臺各類機械,25000餘名工人,佔地3200餘畝,能夠製造幾乎當時中國陸軍裝備的所有種類槍支彈藥。正是依仗東北兵工廠,東北軍成為當時中國軍閥部隊中裝備最先進、設備最完善的軍閥部隊。

東北軍裝備的兵工廠製造的大炮

那麼,張作霖是怎麼從無到有,僅用10年的時間,就將東北兵工廠建設成當時中國最大兵工廠的呢?

第一,重視人才。兵工廠作為現代化工廠,掌握技術的人才才是第一位的。雖然沒怎麼讀過書,但張作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首先為兵工廠選擇了最優秀的領導人:他先後委任陶冶平、韓麟春、楊宇霆主持東北兵工廠工作,而這三個人則用事實表明,他們無愧於張作霖的信任。

而對於兵工廠最重要的技術人員,由於當時中國並沒有專門培養兵工人員的技校,東三省兵工廠專門設立了屬於自己的兵工學校,並分為初中、高中、專門三部,採用三三制,一邊進行專業教育,一邊進行工廠實習。

通過這種最為科學的方式,兵工學校為兵工廠培育了一大批專門技術人才。同時,兵工廠還設立了科學研究會,加強科研和技術攻關工作。比如槍筒鋼最先是由外國進口,但是經過兵工廠科技人員的研究攻關之後,最終攻克了槍筒鋼的技術,替代了價格昂貴的進口鋼,改由廠內自己提供。

同時,兵工廠也培養了一大批既掌握技術,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為難得的是,雖然兵工廠也聘請了一大批外籍科技人員,但兵工廠並沒有完全依賴他們,而是不停的培育屬於自己的人才。也因此,在外籍技師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兵工廠的技術卻不斷進步。

第二,捨得花錢。現在實業工廠,尤其是重工業的建設,幾乎就是在燒錢,兵工廠也不例外。中國大多數軍閥並沒有設立自己的兵工廠,除了技術門檻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既不捨得"燒"“,也燒”不起這個。

而張作霖卻並非如此,在發展兵工廠方面,張作霖不遺餘力的給予了兵工廠百分之百的支持。例如在楊宇霆擔任兵工廠督辦期間,無論是兵工廠想怎麼擴充,需要花多少錢,張作霖都一律支持。

因為兵工廠花錢太厲害,甚至曾將主持東北財務工作的王永江氣走。但張作霖依然不改其志,對於楊宇霆擴展兵工廠的行為繼續大力支持,從中也可看出張作霖的魄力和遠見。

第三,積極開拓材料來源,用國產代替進口。作為兵工廠,除了資金和技術,最受制約的就是原材料的來源了,同時,這也是最容易受到列強控制和要挾的方面。因此,東三省兵工廠竭盡全力的在國內選取可供替代的供應商。

例如兵工廠使用量極大的生鐵,原本來自日本控制的煤鐵公司供應,後來就用民辦的大冶鐵礦代替;兵工廠原來是用的燃料是由日本控制的千金寨煤礦提供,隨後則採用西安八大壕煤礦產品來代替。其如硝石、硫磺、銅等諸多原材料,都儘可能的選取國內產品,在這種努力之下,兵工廠不但大規模的降低了原材料價格,也使得東北兵工廠不再受制於人。

正是得益於張作霖會用人,敢用人,重視人才,捨得花錢,同時經營有方。最終,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就將東北兵工廠經營建設成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也使得東北軍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軍閥部隊。


用戶59694297977


軍閥混淆時期,的確只有張作霖,也就是奉系軍閥這麼一支擁有能夠自給自足的,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軍工廠,為何其他軍閥沒有造出來如此規模的軍工廠,其他軍閥卻不行?


首先原因自然便是因為張作霖地處東北,首先地勢上有優勢。

東北地區物產資源豐富,張作霖想要建造規模最大的軍工廠,自然少不了對資源的大肆利用,東北地區有這樣的優勢。

其次,奉系軍閥背後有日本的支持。

其實不僅僅是奉系軍閥,國內大多數軍閥背後都有列強的支持,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種支持其實也是列強從中國攝取利益的一種方法,當然,利益是相互的,列強利用軍閥控制中國,但軍閥也利用列強獲取成型的槍支彈藥,雙方互惠互利。

奉系軍閥有不一樣的地方嗎?當然有,奉系軍閥張作霖有足夠長遠的眼光,知道想要建立起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不被日本人挾持,必然少不了建造自己的軍工廠,只有有個核心技術才能真正的獨立。

在日本扶持奉系軍閥的基礎上,張作霖利用日本的支持大力發展軍工,很快,全國最大的軍工廠就發展起來了。


眼光在其中作用極為關鍵。

國內大大小小的軍閥,有過建造屬於自己的軍工廠的想法嗎?當然有過,但是建造軍工廠是上下嘴唇一碰就有的嗎?當然不可能。

想要建造屬於自己的軍工廠,必須要掌握足夠的核心技術,槍炮彈藥,一個都不能少,想要擁有一把槍不難,想要擁有彈藥不難,難的是可以製作出來一把槍,可以製作出來可以使用的彈藥。

大多數軍閥,使用的要麼是北洋時代建造出來的槍炮,或是從外國進口的槍炮,但奉系軍隊卻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這也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軍閥獲勝的直接原因。

張作霖在軍工,教育等領域花費了大筆的資金,為的就是實現自給自足,脫離列強的鉗制。

也幸好張作霖是在東北發家,離日本控制下的朝鮮較近,可以利用日本自保,再加上東北天生的物產豐富,這一切綜合起來給了東北發展軍工廠的條件。

張作霖除了建造軍工廠,還建造了中國第一艘字面意義上的航母,當然,這裡只不過是字面意義的第一艘,畢竟那艘航母只是一艘運兵船改造而成的。

若是張作霖沒有被刺殺,或許中國的形式又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魏青衣


這樣的軍國大事,當然不是偶然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北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

東北鐵礦眾多,煤礦也眾多,這是工業時代,是重要的資源。擁有這些資源,才有能力發展工業。而兵工也是工業的一個分類。

中國內地的礦產資源開發較晚,其他軍閥沒有得天獨厚的“地利”。要從其他地方買資源,錢、時間,都是問題,制約了他們的軍工發展。

直到今天,東北也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礎。只是又增加了石油資源的開發,是張作霖時代所沒有的。


棲鴻看紅樓


民國時期東北的工業產值一度佔到全國的80%多,當時的東北不僅擁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還擁有全國最大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

而東北能夠有這麼強大的工業能力,主要都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功勞。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受到禁關令的影響,東北地區的經濟非常落後。一直到了清朝晚期的時候,伴隨著闖關東浪潮的開始,東北地區的經濟才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由於清朝晚期洋務運動的重心在南方地區,清王朝滅亡的時候,東北的工業水平並不突出。

張作霖成為東北王之後,立刻開始著手建立東北的工業體系。民國時期的軍閥背後都有帝國主義國家支持,張作霖的主要支持者是日本。張作霖的外交手段非常高超,他從日本人手中買到了不少的機器,並且獲得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而日本人卻始終無法從張作霖手中佔到一點便宜。瀋陽兵工廠建立後,張作霖購進了大量先進生產機器,並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將瀋陽兵工廠一口氣建設成全國最大的兵工廠。

張作霖能夠將瀋陽兵工廠建設的如此強大,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張作霖有足夠的實力購買機器,張作霖是民國時期最富裕的軍閥之一,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豐富,糧食資源非常的充足,富裕的資源讓張作霖能夠獲得很大的一筆額外收入。民國時期曾經有媒體公佈了軍閥的財富榜單,張作霖的名字位列榜單的第一位。實際上奉軍裡面不僅張作霖有錢,張作霖手下的幾個老兄弟也都非常富裕,其餘的軍閥想要建設大的兵工廠,也沒有張作霖的財力物力。

第二個原因是東北的工業基礎雄厚,瀋陽兵工廠開辦的時候,張作霖已經在東北開辦了很多工廠,這些工廠包括一些小型的兵工廠。因為東北的工業基礎雄厚,瀋陽兵工廠不僅能夠獲得足夠的生產原料,還能夠獲得一定的技術支持。再加上張作霖花費重金購買先進的機器,聘請優秀的國外技術人員,瀋陽兵工廠的產量和質量很快就在全國凸現出來。

第三個原因是東北地區相對穩定,民國時期大部分地區都在打軍閥混戰,而東北地區一直都比較穩定。雖然張作霖也參加了幾場軍閥混戰,但是這幾次戰爭的戰場都不在東北。除了第一次郭松齡叛變之外,民國初年沒有一個軍閥打入山海關和張作霖大規模交戰。雖然曹錕、吳佩孚、段祺瑞也都控制過很多省份,但是他們的地盤一直都不穩定,經常頻繁的易手,這種情況下這些地區肯定發展不起來。

除了這三點原因之外,張作霖還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手下有一大批能幹的人才輔佐。雖然瀋陽兵工廠建設的非常先進,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東北,瀋陽兵工廠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生產的武器也都被日本人使用。抗日戰爭結束後,蘇聯從瀋陽兵工廠運走了兩千四百多部機器,瀋陽兵工廠從此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