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中)

4 王守仁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中)


王守仁(1472年10月—1529年1月),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甚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地,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明穆宗朱載垕評價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可見其歷史地位。

王守仁在政治歷史舞臺上並沒有太大的功績,這跟他大多時候在地方做官有一定的關係。以至於很多人並不是很瞭解他,但是提到他的學說精髓“知行合一”四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若能融會貫通,自可修身齊家,安邦定國。

王守仁是一個很絕的人,他總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見,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後卻都被證實是正確的。我不知道該如何介紹他,因為想寫東西實在太多,但若是真的寫下來,估計會變成枯燥的人物傳記。還是從《明朝那些事》中的一些故事,讓我們走進這位傳奇,瞭解這位傳奇。

王守仁的一生是不斷悟道的一生

幼時的王守仁不是一個標準的好學生,他不愛私塾,卻喜歡舞槍弄棍,讀兵書。

《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是王守仁十二歲時詩,這首詩看似是一首詼諧幼稚的打油詩,但是細讀起來奧妙無窮,這個十二歲的少年已經開始思考哲學的問題了,山和月到底哪一個大呢,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給出了一個自己的答案。

其父王華得知情況後,決定帶他去關外轉轉,開開眼界。王守仁也不客氣,看到了遼闊的草原和大漠,領略了縱馬奔騰的豪情快意,一顆躁動的種子就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縱橫疆場,為國征戰。可是他才十二歲啊,父親覺得兒子不知天高地厚,迅速的澆滅了他的夢想。

回來之後,王守仁不改“折騰”的本色,這次不是當將軍了,改當聖賢。於是又在做聖賢的道路上不斷追逐,為了探求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幹過連續七天盯著竹子的壯舉,著名的“守仁格竹”就是從這裡來的。直到生病才作罷,其實這些看似荒誕的背後,是他對“道”的孜孜追求。

所謂“道”是天下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瞭世間所有的一切。

父親在王守仁人生道路上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父親王華給了王守仁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在他在教室中待不住時,能夠帶他去邊關大漠開放眼界,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但真正感動我的是接下來的這件事,

追求人生大道的王守仁並不是一個只會空想和漫談的人,他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氣。年輕的六品官王守仁在六部九卿上書事件中,因為直言得罪了宦官劉瑾,不但被打了四十廷杖,還被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丞,基本算是葬送政治生命,但是劉瑾不光堵死了他的政治生命,還想要他的命。

王守仁卜過一卦此生只有歸隱山林了,在準備流亡之前,王守仁決定最後在告別一下身居南京吏部尚書父親,雖然沒有達到父親的期望,但是還是要做一個交代。王守仁見到年事已高的父親,第一次用愧疚的語氣向父親致歉,我意氣用事把功名丟了,對不起父親大人。可是他聽到的卻是一個意外的答案:不,這件事你做的很對,父親的開明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並給他指出了更加正確的道路,繼續去貴州龍場驛上任。最終在那裡王守仁獲得了苦苦追尋的道。

王守仁還是個軍事奇才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軍校科班出身,拿一本盜版的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屬於這一類型,他不但會打仗,還打出了花樣。

儘管他以思想著稱,看起來像是一個書生,但實際上他精通兵法,用兵詭異,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他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完成剿匪,平定朱宸濠叛亂,以至於後來當其他地方屢禁不止的土匪聽說王守仁來了的時候,攝於王守仁的名氣,直接就選擇投降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實力啊!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他是真正的聖賢,當之無愧!

5戚繼光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中)


戚繼光(1528年11月-1588年1月),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戚將軍一生戎馬,作為傑出的軍事統帥,他不但戰功卓著,而且著作等身。尤其難得的是,他不但是偉大的軍事家,而且是文采過人的將帥詩人。他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從戰略戰術理論到軍事技術裝備,都全面系統的總結了他英勇抗倭的卓越實踐。他的《止止堂集》貼近現實,內容豐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止止堂集》以詩為主,也有戚繼光“誓戒、祭告、奏凱、悼亡、紀行、贈答”等方面的文章。

止止堂是薊州總理署中戚繼光的三間書房,也兼辦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為艮,下卦為乾。艮為山,為止;乾為天,為健。其卦意是“健而止”,謂剛健而不妄行,可止則止。

戚繼光的歷史功績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作為民族英雄,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芳古流傳。

嘉靖二十三(1544),17歲戚繼光世襲祖先軍功,成為“少年將軍”。他正式趕赴山東,就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從此開啟自己四十多年的軍旅生涯。戚繼光喜歡寫詩,

《韜鈐深處》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這首詩是他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時所寫。當時戚繼光的生活十分平靜,但是,他不甘心這種碌碌無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業,為邊疆的安寧奉獻一生。於是在一本兵書的空白處,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18歲的年紀,一顆強大的心臟,已經砰砰作響。耐心等待吧,屬於你的時代,已經開始。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繼光參加武舉鄉試,一舉中第,成為了武舉人。“庚戍之變”後,朝廷為了加強邊境的防務,決定調集山東、山西等地部分軍隊輪流守邊界,之前出盡風頭的戚繼光自然難逃法眼,光榮中標。去到薊門,這是一個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繼光高興地去了。若非真心喜歡,怎會義無反顧。

馬上作

明代: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以詩明志,保家衛國,這將是他一生的選擇。

在這裡的三年他熟讀兵法,並與時俱進的進行了批判式的吸收,所謂因地制宜,取其精華,終得兵家之精妙。併為後來的南征北戰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繼光調浙江抗倭,他的理論將在這裡接受最嚴酷的考驗。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戚繼光確立“大創盡殲”的原則,在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地大敗倭寇,在臺州十三戰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嘉靖四十二年(1563),戚繼光抵達福建,於平海衛大敗倭寇。隨後率軍解仙遊之圍,滅山賊吳平於南澳,基本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隆慶元年(1567),戚繼光轉戰薊門,回到傳奇一生開始的地方,修築長城,禦敵北方,豎起大明萬里長城。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中)


萬曆十年(1582)朝廷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萬曆十三年(1585)再遭罷黜回鄉。

一個武將不能再上戰場,更何況是南征北戰的戚大將軍,多年的軍旅生涯,他的內心註定無法再回到平靜的生活。1588在家鄉病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可悲,可嘆,英雄沒有死在他喜歡的戰場上。

歷史不會忘記他,練兵東南,橫掃倭奴,驅逐胡虜,無人可擋,戰功顯赫,四十年中無人可望其項背,蓋世威名,四百年後聲震寰宇,萬民皆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