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65歲男性,0-IIc型,41mm,食管鱗狀細胞癌,pT1a (LPM)。
術前檢查
圖1 白光內鏡 (a b)白光(WLI)內鏡顯示食管中下段右壁有一個2/3周長的發紅凹陷病變,有角化。凹陷區無顆粒狀改變或結節。腫瘤浸潤深度預測為固有層黏膜(LPM)。
圖2 NBI-ME圖像 (a b)NBI觀察病變被確認為褐色區域。ME-NBI:在病變的位置可見B1型血管,預測腫瘤浸潤深度為上皮(EP)或固有層(LPM)。
圖3 碘染色圖像(a b)碘染色後,病灶邊界清楚,呈拒染區,呈粉紅色,邊界不規則。病變最寬部位的大小超過2/3周長。
術前診斷
病變為淺表凹陷型(0-IIc),大小40mm,食管中下右壁,2/3周長。預測腫瘤浸潤深度為LPM,外院活檢標本顯示鱗狀細胞癌。
圖4 ESD治療及隨訪過程(a、b、c、d)
首先,我們用NBI-碘染色法識別病灶的邊界,然後用圈套器針尖將病灶標記。
然後用0.4%透明質酸鈉溶液以及生理鹽水按1:1的比例混合於黏膜下層,行黏膜切割和黏膜下剝離。
此例患者術後黏膜缺損為4/5周。
為了預防ESD後的狹窄,將80μg曲安奈德+18ml生理鹽水注射到黏膜缺損內剩餘的黏膜下層。
3個月後隨訪,ESD後觀察到白色瘢痕與ESD術後黏膜缺損一致。沒有狹窄,所以內鏡能夠順利通過。
病理診斷
圖5 ESD術後病理 福爾馬林固定標本用水徹底沖洗,碘染色,病灶的大小為41mm×31mm。
低倍放大腫瘤最深處,形成腫瘤巢的鱗狀細胞癌向黏膜固有層生長。腫瘤巢未到達黏膜肌層。腫瘤浸潤深度為pT1a-LPM,浸潤性生長方式為INFa。無淋巴血管侵犯,切緣陰性。
病理最終診斷
0-IIc型早期食管癌,41mm × 31 mm,中分化鱗狀細胞癌,浸潤深度:pT1a-LPM, ly0, v0, HM0, VM0。
本例治癒性切除。
討論
根據食管癌治療指南,沒有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的小於3/4周長的EP或LPM鱗狀細胞癌是內鏡切除術(ER)的絕對指徵,超過3/4周長的EP或LPM的鱗狀細胞癌會伴隨狹窄[1-2],本例病變與標準一致,是ER的指徵。
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有無臨床轉移,可通過內鏡下切除(ER)病理評估來確定浸潤深度,存在或不存在殘餘腫瘤,淋巴血管侵犯。
對於這個病例,由於病理診斷為pT1a-LPM,水平和垂直邊緣陰性,無淋巴管、脈管浸潤,ER治癒性切除,1年內沒有復發。
食管狹窄狹窄的預防
日本食道癌治療指南強烈推薦採取一些預防食管狹窄狹窄的策略。有報道稱,經鼻內鏡下球囊擴張術(EBD)、經內鏡下注射曲安奈德(ETI)和口服潑尼松龍(潑尼松龍)治療ESD是有效的。由於在許多病例中沒有比較和檢查哪種方法更優越的報告,因此正在進行一項口服類固醇與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預防ESD後食管狹窄狹窄的III期研究(JCOG 1217)。
嚴重併發症包括EBD伴術中穿孔,ETI伴延遲性穿孔,口服潑尼松龍可能發生全身感染。所以,知情同意很重要。
根據食管癌術後黏膜缺損的面積來選擇ETI和/或口服潑尼松龍。
本病例2/3周病變的ESD後,黏膜缺損的周長為4/5。所以,認為ESD後狹窄的風險非常高,選擇潰瘍周圍的黏膜下層注射曲安奈德,可預防食管狹窄。
閱讀更多 醫脈通消化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