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鑑定完畢——搞搞清楚我們為啥拖?


《拖延心理學》鑑定完畢——搞搞清楚我們為啥拖?


大家好啊,小編近幾天的雜事比較多。所以一直沒抽出時間做更新。小編自己生活中看的書籍種類其實還算比較雜的,各種類型都會看一些。但是一直覺得如果做一點書籍推薦和分享的話,就儘量可以推一些有實用性的、方便閱讀的書籍。讓大家花個幾分鐘時間閱讀一下我寫的推薦,起碼沒有覺得浪費時間。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書籍就是《拖延心理學》!小編也是疫情這段時間在家特地從書單裡翻出來的。為啥呢?因為小編實在受不了自己的拖延症了,無論是麻煩的事還是比較容易做的事都是習慣性的拖一下。為啥這點事小編還特地去翻一本書呢?原因有三:

一、疫情確實也比較無聊,翻翻書總比無聊發呆要強;

二、看看能不能正好解決我的拖延症,個人感覺拖延到一定程度非常的耽誤事還錯過很多東西;

三、作者以一書之力去討論這樣一件事,這件事肯定有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

小編看完書之後,果不其然。覺得作者給我好多之前的疑問和從未想過的事情全部一條方向。所以小編一直覺得閱讀其實是個好習慣,書籍能夠整理你之前所有的已經存在的思路和想法,讓這些更加明確和深刻!也可以給你一個你從未窺探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拖延心理學》鑑定完畢——搞搞清楚我們為啥拖?

《拖延心理學》是由兩位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共同所著。書中主要是從各個角度和因素,甚至實驗去證明拖延的起因和來源;大量篇幅給了一些解決拖延的作戰方法;也延伸拖延這一行為的背後心理原因。總體而言,小編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同樣給大家的建議:希望大家可以看一下原文,因為本書的內容非常多,小編沒辦法逐一分享,只能分享一些小編覺得有趣或實用的。

1、拖延怎麼定性呢?

這是小編覺得非常模糊的一個概念:因為通常情況人偷懶這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什麼程度或者什麼事情叫做有拖延症呢?我怎麼能夠知道我自己是不是在拖延呢?

作者這裡給了我們不同的概念:拖延和延後處理。因為我們通常沒有時間去做每一件事而且做事也是需要一定的放鬆和休息的,這種情況一般叫延後處理。雖然二者概念不一樣,有的人可能很喜歡緊張的生活,有的人就喜歡輕鬆的可能不好判斷。但是拖延和延後處理有一個很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看看這件事的延後有沒有讓你煩惱。無論你是什麼生活節奏的人,如果你拖延一件事沒有讓你感覺到煩惱,那就是延後處理叫做安排;如果一旦你想到這件事一以後就有不舒服的煩惱感,那麼這可能就是拖延症。

2.拖延者的背後心理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習慣了拖延的拖延者他的背後心理因素可能有很多,客觀的、主觀的、偶然的等等。作者在文中主要解釋了兩個分類:

一、恐懼失敗

大多數拖延者總是擔心被人評判或者自我評判,害怕自己不足被發現,害怕達不到要求。這是一種恐懼失敗的心理,拖延可以應付這種恐懼,可以作為一種心理策略。因為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的能力水平就是自我的價值,我的能力又是通過表現來展現的,如果我表現失敗我就很難認同自己了。所以潛意識上就通過拖延來安慰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其實大於自己的表現;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潛在能力是非常優秀的。通過拖延,事情我放在這裡我不做,我就不用知道我的能力限制在哪,我也不用去承受失敗。

其實對於這一類心理的話,個人覺得就是想得太多,把自己的目標可能設置的太高,完成起來肯定是比較困難;面對尷尬、困難、恐懼的事情;大多數人的第一想法和選擇肯定就一定是拖延。

二、維持自我感

其實這一種心理想法,我是從來沒想到的。但是通過作者的總結,我竟然覺得自己或者身邊很多人拖延做事的時候可能都是基於這種心理。因為很多時候人的價值感不單單是我的能力(我能做的怎麼樣)還來源於另外一種能力:獨立性,反對受控制,我不想怎麼樣。其實大家想想這一心理是完全存在的,比如我高中的時候明明自己都準備去複習了。但是一旦父母的命令過來我必須要去複習了,我的逆反心理立馬就有了,但是也不能做什麼其他的事,唯一的表現就是:你講的需要做的事,我都拖著。

其實這種心理狀態不好,有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候總是覺得別人不能左右我。如果覺得別人稍稍有點左右我了就會有挫敗感,就老覺得自己做了某種妥協,覺得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這樣的身份受到了動搖。這種心理的具體表現的方式其實就是在社交過程中,老是防備著別人,評估誰更強勢,隨時準備好反抗這樣強勢的權威,在事態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3.時間的概念

一般來講,拖延這樣的行為。唯一浪費的就是時間和機會。這這本書裡,作者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時間概念。就是: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而且這兩種時間不一樣。

客觀時間就是一般來說的鐘表時間,是不可更改的,可預知的,不管我們是不是有意的浪費或者忽略,他都是一直在流逝的;

主觀時間是因為我們對時間流逝有自己獨特的感覺,這種感覺我們無法量化、很難比較。就是我們對於鐘錶之外的時間的經驗,在古希臘的說法上就是沉浸時間:有時候感覺時間快、有時候感覺時間慢,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的。主觀時間最重要的一個變體就是“事件事件”,就是圍繞一件事的發生、發展而定位你的時間感,比如我一頓飯的時間後再看書,你的一頓飯時間和別人的一頓飯時間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的很多誤會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對時間的認知壓根就是有差別,因為我們的主觀時間不同步。人們對時間的感知是參照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座標來感知時間的。拖延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有點“輕視未來”。


《拖延心理學》鑑定完畢——搞搞清楚我們為啥拖?


今天呢,小編對於這本書的分享就到這裡,本來小編準備用一篇文章敘述完這些有趣的點,沒想到一篇的篇幅沒寫完。下篇我們繼續這本《拖延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