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荀子聊完該怎麼當將軍後,曾當過將軍的臨武君為了表現自己也懂,連忙叫好,並提出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

王者之軍,應該建立怎樣的制度?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青銅鉦

荀子侃侃而談道:將軍以金(即鉦,一種敲擊樂器,一般在戰場上用於下達撤退命令)鼓號令三軍,至死不棄金鼓;御者駕車衝鋒,寧死不松韁繩;百官各司其職,至死不擅離職守;士大夫浴血奮戰,死於戰陣之中。

眾人協調一致,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要把服從命令看得比建功立業更重要。不讓進攻時進攻,和不讓後退時後退,那是同等的罪過。

不殺害老弱,不踐踏莊稼,直接逃跑不追,負隅頑抗不饒,主動投靠的不當俘虜對待。該殺的是禍害百姓的人而不是百姓,但如果有人試圖保護敵人,他就是我們的敵人,格殺勿論

周成王姬誦封主動歸順微子啟於宋,而頑抗的曹觸龍則被斬于軍中,就是這個道理。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荀子

荀子說到此處,聊的還都是戰爭中的一般原則,基本靠譜。但接下來的話,因為涉及被儒家立為標杆的西周王朝,就開始不著調了。

殷商歸順的百姓,在大周享受和老周人一樣的待遇,因此,近處的人無不歌功頌德,遠方的人亦不辭勞苦前來投靠,不管是多麼邊遠荒蠻的國家,周天子都會派出使者,讓百姓安居樂業,最終,四海之內如同一家,就沒有不服的,這才是為人師表的樣子。也是為什麼《詩經》裡寫到: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處筆者只想問一句,若果真如荀子所言,那史書上的“血流漂杵”和寧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二人又當作何解釋?

而且,生前愛拍馬屁的曹觸龍也許死有餘辜,但出賣國家和祖宗基業的微子啟就值得人們效仿嗎?

微子啟名子啟,是商紂王子受同父異母的哥哥

,因為庶出未能繼承爹的王位,弟弟子受做了大王后有些不靠譜,子啟勸了他三次,子受依然置若罔聞。

於是子啟給自己找了一套漂亮的說辭:父子血濃於水,君臣義理相連。父有過,兒子三次都勸不動,就應該跟在爹屁股後面嚎哭不止;君有過,為臣者三諫不改,君臣之義也就沒了,臣子當自行離去。

隨後便真的離開了弟弟,另立門戶。似乎全然忘了,這世上還有長兄如父的說法——又有幾個父親會放棄自己的兒子呢?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殷末三仁

當然,總的來說微子啟這麼做並沒有太大毛病。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後來與子啟並稱為“殷末三仁”的還有他的另外兩個親戚。

其一,是子受的叔父箕(音:基)子。

箕子見小侄子用上了象牙筷子,悲嘆道:“今天用象牙做筷子,明天惦記著用玉做杯子,奢侈之風一起,國家就完蛋了”。於是就說了侄子幾句,結果子受完全當耳旁風,做叔叔的也沒招。有人便建議道:“咱走吧,不跟他慪氣了。”

“為人臣子,諫而不聽便離他而去,這是張揚人主的惡行,譁眾取寵於百姓,事兒不是這麼幹的。”箕子拒絕跑路,從此披髮佯狂做了奴隸,隱居彈琴,聊以自慰,還整出一曲兒,名為《箕子操》。

後來殷商破亡,箕子遠遁東海,在朝鮮半島立國,世稱“箕子朝鮮”。

另一位更出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比干,也是子受的叔叔。

也許是被親戚嘮叨煩了,當比干也去勸侄子消停點時,子受不但不聽,還把叔叔給解剖了,美其名曰要研究一下七巧玲瓏心。暴虐,真的是太虐了。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微子啟

暴虐的子受最終身首異處,這其中到底有哥哥子啟的幾分“功勞”,眾說紛紜,此處不去細究。

周武王姬發挺進朝歌時,已經跑路多年的子啟不知從那兒冒了出來,手持殷商祭器,還發明了一套“牽羊禮”向姬發投誠,姬發一高興,便讓他官復原職,後來又在姬誦和周公手上成為一方諸侯,建立宋國,香火綿延近八百年。

人各有志,子啟好歹也算是替商湯王子履保留了一絲血脈,筆者不好指責他通敵叛國,但這所謂的“殷末三仁”中,子啟和他的叔叔們比起來成色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難怪慧眼如炬的毛主席會說:

微子最壞,是個漢奸。他派兩個人作代表到周朝請兵。武王頭一次到孟津觀兵回去了。然後又搞了兩年,他說可以打了,因為有內應了。紂王把比干殺了,把箕子關起來了,但是對微子沒有防備,只曉得他是個反對派,不曉得他裡通外國。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毛主席

聊完了“殷末三仁”,咱們來繼續聆聽荀子的“高論”:

王者之軍替上天執行懲戒,而不會挑起戰爭,不進攻固守的城池,不攻打頑抗的敵軍敵人如果上下一心,相親相愛,那真的是打心眼裡替他們高興。

不屠城,不偷襲,不留軍隊佔別人的地兒,到了約定的時間就讓士兵們回家,因此,那些治理混亂的地方,老百姓都想把自己的領導換了,讓仁者來帶領大家共創幸福生活。

荀子話音剛落,臨武君再次大聲叫好。

此處,我嚴重懷疑臨武君是荀子安排的托兒

前面還說頑抗者格殺勿論,後面就不攻打頑抗的敵軍了,荀子老先生是欺負咱們不識字還是逗我們玩呢?如此自相矛盾,臨武君還叫好,難道老先生講話的時候這哥們睡著了?

假如您看過我之前關於商湯王“鳴條之戰”和周武王“牧野之戰”的拙論,您就指定明白,荀子這一段純屬痴人說夢。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箕子

一個叫陳囂的人大概和筆者所見略同。

所以他問荀子道:“先生議兵,滿口仁義,既然仁者愛人,義者講理,那又何必派兵去打別人?打仗,不就是為了掠奪嗎?”

“這你就不懂了,所謂仁者愛人,愛人,所以痛恨恨那些害人的人;義者講理,講理,因此憎惡那些作亂的人。用兵,是為了除暴安良而不是掠奪。”

荀子一番話,大義凌然。後面還舉出堯伐驩(音:歡)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等六個例子,稱此四帝兩王以仁義行天下,兵不血刃,八方來朝,德被天下。


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啟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比干

陳囂聽完荀子的話是什麼反應,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如果是我,雖然內心對這位悲天憫人的儒家大師心存無限敬意,此處能給他的,依然只會是“呵呵”。

堯、舜、禹這三位在自己家門內玩“禪讓”的老祖宗咱就不說了;周文王姬昌好歹沒對領導動刀子,咱也勉強認他仁義;但子履姬發這倆人,以臣謀君,主動挑起戰爭、行賄、偷襲、搶掠、追殺,一樣沒少幹。同樣是這些事兒,怎麼擱別人是暴行,擱他倆就成了仁義呢?

退一萬步說,筆者就算捂上眼睛,昧著良心,承認二人造反是弔民伐罪、替天行道。那麼,罪人伏誅,天道得彰後,按著儒家的標準,難道不該還政給姒家(夏朝王室)和子家(殷商王室)嗎?

那子啟可是姬發親自認證的“仁人”,由他來執掌天下,名正言順,再合適不過了,怎麼還是自己登基改朝換代了呢?

所以說,搶就是搶,搶嬴了算你本事,誰也不敢不服,但老是尬聊仁義就沒意思了。

可見,商湯周武之仁值得懷疑,微子啟“殷末三仁”的聲名更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求知路上,還是不要人云亦云,多一些獨立思考才好。



漁樵故紙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