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大才子解縉被處死的原因在於,身陷儲位之爭,在朱棣的暗示下,錦衣衛灌醉解縉後,殘忍地將其埋在大雪中凍死。
01.解縉是一位有才華、耿直的人,這樣的人書生氣太重,在官場上通常不受人歡迎。在洪武年間被攆回家了。
古代的文人受治國平天下的薰陶,喜歡在皇帝面前賣弄治國之道,遇見李世民那樣的明主還好,遇見朱元璋父子這樣的人就倒黴了。解縉就是這個倒黴蛋。
解縉在洪武21年中進士,受到太祖朱元璋倚重,曾對解縉說:
“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明史·解縉傳》)解縉以為遇到了明主,犯了讀書人的毛病,先後《上萬言書》和《太平十策》,建議朱元璋要實行仁政,不要濫用刑罰。他還對朱元璋將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將來會重演漢朝七王之亂的悲劇。公平的講,解縉的這些建議很中肯,後來的靖難之役的發生也證明了他獨到的眼光。
當時朱元璋並沒有介意他尖銳的言辭,認為都是書生之見。但是後來的事引起了太祖的不滿。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一家70多人都被處死。解縉上書為李善長鳴冤,朱元璋認為他不識時務,書呆子氣太多,不打算繼續重用他了。
於是,朱元璋和解縉的父親解開聊天時說,大器晚成,你這個兒子還應該讀書、學習,10年之後再回來,再重用也不晚啊!解開理解了皇上的意思,和解縉談了此事,解縉很有眼力見的主動請辭,回老家讀書去了。
02.在建文帝時期,解縉的存在感並不多,只掛了一個從九品的翰林待詔的小官。
解縉回家讀書的第8年,太祖朱元璋駕崩,解縉從家鄉到南京向太祖一體告別,結果有人彈劾他母親去世後還沒下葬,離家遠行是不孝的行為。結果被貶到河州衛(今甘肅臨夏)做一個小吏。後來經過董倫的舉薦才被召回,任命為翰林待詔,這只是一個掌應對的從九品小官。從他的年譜可知,在建文帝時期解縉並沒有得到重用,幹一些雜活,如建文2年,在科舉考試的時候,他只是受卷官,負責試卷的收發,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監考老師。
因為沒有受到重用,解縉對建文帝的歸屬感並不強,所以在朱棣進入南京時他才會作出歸附朱棣的選擇。
對於解縉的這一舉動,有人認為他不忠君愛國,沒有節氣,應該向朱允炆誓死效忠才對。對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對於解縉的行為,我認為他恰恰深得先秦儒家的精髓,從孔子的行為看,他經常將政見不一的君主炒掉,孟子主張社稷重於君主。至於“忠臣不事二主”那是宋明理學的愚蠢之見,真正的讀書人忠於天下而不是忠於一家一姓之人。
03.成祖時捲入了一場皇儲之爭,被陷害致死。
明成祖因為解縉是第一個歸附的文臣,大加重用,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在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內閣參預機務自此而始。
永樂2年(1404),朱棣與大臣討論立誰為太子的問題。當時武將大多支持立下了赫赫戰功的朱高煦,文臣則傾向於長子朱高熾。明成祖朱棣徵求解縉意見時,解縉並沒有像有些奸猾之輩那樣,以這是皇帝的家事不敢妄言來推辭。其實古代皇儲的廢立從來不是家事這麼簡單,它關係著國家的興旺,歷史上廢長立幼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正直的臣子從來不會迴避這個問題。所以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來又強調“好聖孫!”來打動喜愛孫子朱瞻基的朱棣。
有一次,明成祖要群臣為《虎顧眾彪圖》提詩,解縉見畫中一隻大老虎在回頭看一群可愛的小老虎,便題詩曰: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朱棣知其題意,最終下定決心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2月,朱棣冊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徹底確立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
解縉引起朱棣的反感是因為他多次勸說朱棣,稱朱棣寵愛二兒子朱高煦這個做法不恰當,容易引起兄弟之間的爭端。好心引來的不是好報而是猜忌,他開始受到冷落。加之對解縉懷恨在心的朱高煦有機會就說他的壞話。永樂5年(1407)朱棣藉口解縉廷試閱卷不公將他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第二年改任交趾右參議,發配於當時新納入明朝版圖的越南北部地區任職。
永樂八年(1410),解縉回南京彙報工作,當時朱棣正在北伐蒙古韃靼部,解縉於是向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彙報後返還交趾。朱高煦向朱棣報告說,解縉借皇帝離京之際私見太子,無人臣之禮。朱棣大怒,下令將解縉逮捕下獄嚴刑拷問。
此時解縉在幹什麼呢?
“睹南安府旱情嚴重,上《請鑿贛江疏》,修贛粵運河。”(《解縉年譜》)他在南歸的途中在廣東看到南安府旱情嚴重,上《請鑿贛江疏》書,建議修贛粵運河,緩解當地的旱情。可見解縉的心中沒有私利只有百姓和國家。
第二年六月解縉被逮捕下獄。
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上報犯人名單,朱棣見後稱:“解縉還活著呢?”紀綱遂將解縉灌醉後,埋在積雪中凍死。時年四十七,其家族流放遼東。
04.結束語
解縉的悲劇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外因是朱高煦的陷害,內因是他本身的性格。率真、坦蕩本是明清文人中難得的一種操守和品格,但是如果遇見流氓皇帝,這種操守和品格通常會給自身帶來傷害,解縉就是如此。
閔不克
有的人命裡帶墨,黑起來要命。
明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給朱棣呈上一份準備赦免的囚徒名單。
朱棣從密密麻麻的名字裡,一眼瞥見一個人的名字,就問了一句:
“縉猶在耶?”
解縉還活著嗎?
僅憑文字記載,我們無法揣度朱棣口吐這幾個字時的語氣:是輕聲感慨,還是重語責問?
但紀綱沒有這個疑惑,他當時就在皇帝面前,對於朱棣的語氣乃至意圖的理解,毫無障礙。
紀綱回到監獄裡,用酒把解縉灌醉,隨後命人將他埋在積雪當中。
當天,北京城大雪。
解縉,卒。時年47歲。離重獲自由,僅隔著皇帝的匆匆一瞥。
命中劫數,終難消除,可悲可嘆!
▲解縉,被譽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一
如果以長度來衡量生命的價值,那麼,解縉不可能在歷史上留名。但以厚度來標識生命的意義,解縉短短的一生,就是厚厚一本大書。
他出生在江西吉安府一個世宦家庭。少年時,就被人稱為“才子”。後世將他與楊慎(點我)、徐渭(點我)合稱“明朝三大才子”,這三人除了才氣爆棚,命運也都顛沛流離,曲折離奇,恐嚇著你。
唐伯虎:我為啥沒入選“明朝三大才子”?
這哥仨:你還不夠慘!
在解縉死後很多年,他當年的同僚好友楊士奇為他寫墓誌銘,追憶往事,說他七歲就能賦詩,還寫得相當不賴,十歲日誦數千言,能終身不忘。
宋明時期,江西是科舉強省。
洪武二十年(1387),18歲的解縉參加鄉試,輕而易舉拿下全省頭名——解元。歷史上有名的解元不多,唐伯虎算一個,解解元也算一個。
第二年,解縉一鼓作氣,高中進士,是同榜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才氣逼人+運氣爆棚,人生的路太順當,年少疏狂,奠定了解縉的生命底色。
20歲不到就步入仕途,而且是隨侍皇帝左右。
老皇帝朱元璋一生殺伐無數,突然對青春的後備官僚力量頗多好感。一日把解縉召到身邊,談論時政,還鼓勵他說:
“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解縉也就不把自己當外人,當天寫成萬言書,上呈朱元璋。
這篇著名的《大庖西封事》,大到朝廷用刑太苛、用人不當、聚斂無度,小到朱元璋應該讀什麼書,不該讀什麼書,洋洋灑灑都寫到了。
後世史家大多認為,一個青年見習官員撿了皇帝一句話,就當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典型的官場幼稚病。後來解縉的命運沉浮,似乎在此時就寫好了結局。
不過,史學家商傳則認為,萬言書中所述的建議,很多都是朱元璋正在做,或者考慮做的事情,很難想象這篇萬言書不是出於朱元璋本人的意圖而成。
事實可能是,朱元璋選擇了一個初涉官場、不諳世故的青年官員,作為政策推動的一個切入口,針砭時弊的一個典型。
解縉當然被矇在鼓裡。他畢生的人格理想,就是做帝王師,因而熱情高漲,完全憑藉才氣推動文章的寫作,當天就交了差。
朱元璋很滿意,誇他有才。
人一旦受到正向激勵,就會大著膽子一直往前衝,全然忘記評估前路的安危。此後不久,解縉又呈上精雕細琢的《太平十策》。
解縉的疏狂之氣,是在此時才逐漸激發出來的。指點江山,運籌帷幄,彷彿就在自己的尺寸紙筆之間。他把帝國的治理和官場的應付,想得太簡單了。
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顯然沒有重溫本朝政界往事。十多年前,一個叫葉伯巨的官員,上了《萬言書》,提及“封藩太侈”,朱元璋大怒,說他居心不良,故意離間皇家親情。結果,葉伯巨被逮捕下獄,活活餓死。
解縉在《太平十策》裡,也提到明初分封諸王的隱患。從歷史上看,這是一個正確的預言;但從政治上看,這又是一個禁忌的話題。
這次算他命大。《太平十策》遇冷,帝王無情,朱元璋陡然不滿,但蘊於心,還未表現出來。
帝國官場也都把解縉看成一個狂妄的書生。
二
真正讓朱元璋對解縉失去耐心的是,老皇帝突然意識到,規規矩矩、模式化的官僚群體中,出現了一個愛管閒事、刺頭式的官員。
他仗義疏狂,以筆為劍,硬是把官場變成了江湖。
此人正是解縉。
解縉憑藉自己過硬的筆頭和一腔熱血,在朝廷中代人寫辯詞訴狀,儼然是一個俠客。
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案發,被殺。這個案子牽連達1.5萬人,是洪武朝的重大案。洪武二十三(1390),韓國公李善長被迫自殺。
解縉站出來,替虞部郎中王國用起草為李善長辯冤的奏疏。文章恣意汪洋,精彩絕倫,不愧為大明第一才子的手筆。據說連怒火中燒的朱元璋,都不自覺地重讀一遍。
“竊見太師李善長,與陛下同一心,出萬死,以得天下,為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皆被寵榮,人臣之分極矣,志願亦已足矣。天下之富貴無以復加矣。若謂其自圖不軌,尚未可知,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揆之事理,大謬不然矣……使善長佐胡惟庸,成事亦不過功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豈復有加於今日之富貴者乎?且善長豈不知天命之不可幸求,取天下於百戰而難危也矣!”
道理說得再明白不過,位極人臣的李善長,除非篡位自立,絕無可能輔佐胡惟庸謀亂的理由。
奏疏接著說,李善長已經死了,只希望陛下警戒於將來。現在天下人都說“功如李善長,尚且如此”,我怕四方人心因此瓦解啊。
這樣直白而直戳痛點的警告,簡直大膽。
解縉說,我也知道“言出而禍必隨之,然恥立於聖朝,而無諫諍之士”。表達了赴湯蹈火、死而無憾的決心。
儘管措辭猛烈,解縉並不忌諱別人知道自己代筆的事,所以朱元璋很快知道,這把“匕首”是解縉遞出去的。
緊接著,又發生瞭解縉撰文彈劾都御史袁泰的事。
袁泰依仗權勢,多行不法,大家心懷憤恨,但各有畏懼,敢怒不敢言。只有解縉嫉惡如仇,大義凜然,揮筆而就,把袁泰的罪與罰寫得入木三分,“天地不容,人神共怒”。
朱元璋顯然已對朝廷上出現的這名“俠士”非常不滿,他全然不理會解縉的奏疏,不僅寬宥了袁泰,而且指責解縉缺乏涵養。
不久,解縉的父親解開入京覲見朱元璋。朱元璋說,把你兒子帶回家,讓他繼續讀書,十年後,大器晚成,大用未晚也。
換句話說,皇帝用一種體面的方式,把耿直硬氣的解縉解僱了。
這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離解縉入仕不過三年多。
解縉後來反思他第一次入仕,從高點到低谷,都是因為自己不懂得屈膝,太狂太傲,導致誹謗汙衊不斷。
三
22歲,意氣風發、睥睨一切的年紀。一肚子學問的有為青年解縉,卻只能遵照最高指示,跟著父親返鄉回爐,接受再教育。
鄉居生活唯有詩書相伴,胸中鬱悶無處言說。
時間一晃就是七八年。解縉再次回到歷史的聚光燈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病逝。
聽聞消息,解縉立即趕往南京。他的悲傷,或許不在於朱元璋的去世,而在於朱元璋應許的十年後大用的諾言,如今一同被埋葬了。
解縉此次入朝的結果,十分不幸。
朝廷上,大家都記著朱元璋打發解縉返鄉的時限是十年。現在十年未到,解縉冠帶來朝,於是有人彈劾他違背遺詔,不僅如此,還對他的家庭情況摸得一清二楚,說他母親死了沒下葬,父親九十高齡,他竟然跑到京城來要官?
蟄居八年的解縉,噹噹噹當,甫一亮相,燈就全滅了,一下子被樹立為不忠不孝的雙面典型。
這心情,真是喪到家了。
建文帝對他的處分傳達下來了,將他貶到陝西臨洮的河州衛,充當普通吏員。這麼鬼遠的貶謫,幾乎跟充軍無異。
年近三十,解縉更感人生悲慼。他再次反思自己,覺得平生為自己的名聲所累,為自己的驕傲埋單,遂在詩中感嘆道:
早歲攀龍客天府,浪得聲名滿寰宇。
歸來自分閉門過,豈料更為名所苦。
八年之間,連栽兩次大跟頭,解縉對人生信條有所懷疑。
西北苦寒,鬱悶的他很快就病倒了。無奈之中,他終於低下了孤傲的頭顱,向禮部侍郎董倫寫信求助。
這封信言辭悽苦,足以感動朝野。特別是在信的開頭,解縉結合建文帝削藩的時事熱點,說他當年就數次上萬言書,提出分封諸王可能重演漢初七國之亂,但沒人聽,現在不幸真被言中了。
解縉提起這事兒,等於向朝廷表態,他不僅是新皇帝削藩政策的堅定支持者,而且早就發出過預警。
很多人說,才子往往命途多舛,是因為他們不諳世事,不懂官場潛規則,實際上並非如此。
不是他們不懂,是他們不屑罷了。只要他們願意折盡傲骨,洗卻傲氣,他們不會混得比人精差。
解縉的信,打動了董倫。董倫向建文帝推薦瞭解縉,解縉隨即被召回京城。
但解縉並不受重用,在建文朝幾年,始終是一個品級最低的小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身上還有太多的士氣與俠氣,儘管在家八年,儘管被貶邊區,儘管人到中年,仍未改造徹底。這導致他與當時整個官場的氛圍格格不入。
因此,終建文一朝,解縉鬱悶地失聲了,成為歷史中的靜默者。
四
直到朱棣奪了侄子的帝位,政治變革,解縉才避免了被歷史紅塵埋沒的命運。
靖難之變是明初政治最大的一輪洗牌。站隊,是帝國每個官員必須做出的抉擇,而站隊的結果往往關乎生死。
最典型的是株連十族都不懼的方孝孺。
朱棣要建文朝的文膽方孝孺,替他草擬《登極詔》,方孝孺誓死不從,殺身成仁,成為建文朝盡忠的典範。
相比之下,在建文朝頗受冷遇的解縉,則跟著一些翰林院官員,主動迎附新主。
很多人常以方、解的抉擇作對比,來觀照當時最著名的兩個才子的人品高低。一些史料甚至說,解縉在決定投奔朱棣的前一天晚上,還在友人家中慷慨陳詞,誓與舊主共存亡。
這些極有可能是為了印證解縉是一條可惡的變色龍而編排出來的故事,未必可信。
變局之中,解縉沒有選擇方孝孺的道路,顯然難逃中年油膩的苛責。但應該注意到,一生孤傲清高的解縉,為何突然變得油膩了呢?
這與他在建文朝長期坐冷板凳不無關係。
方孝孺死忠是有理由的,因為他本就是建文帝的近臣。而解縉卻明顯不甘心,如果讓他以死去蹭建文帝落難的熱點,估計他自己都會看不起自己——你算哪根蔥,也配死忠嗎?
在大明第一家族內部的權力轉移中,解縉毫無負罪感地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轉換。
他唯一需要掩飾的是,在洪武朝、建文朝極力鼓吹的“分封肇禍”的預言,到永樂朝已然變成政治不正確的言論。這時,他閉口不再提當初預言的先驗性。
朱棣嗜殺,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在其以追究奸黨之名大肆屠戮舊朝官員的時候,解縉卻一路升遷,走到了人生的巔峰。
若活在這個年代,估計人生得意的解縉,忍不住要唱一句“野百合也有春天”吧?
五
根據史學家商傳的考證,當時與解縉一起組團歡迎朱棣入主南京的官員們,地位大都在解縉之上,但都未能得到解縉一般神速的升遷。
其他官員基本只官升一級,只有解縉像是坐了直升機,一下子由從九品的翰林待詔,超升為正六品侍讀。
解縉到底對朱棣施了什麼魔法,以至於這名殺人不眨眼的新帝,非要為其官升八級才能表達他的寵愛?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商傳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解縉為朱棣草擬了《登極詔》。
對,就是方孝孺寧死不從的《登極詔》。
解縉的友人後來在追憶時,都說朱棣入嗣大位之初,所有朝廷的重大公告和重要講話,都出自解縉的手筆。
雖然沒直接提及《登極詔》(想來是因為方孝孺的抵抗事蹟,使得後繼者草擬《登極詔》成為一件不光彩的事),但這份奠定朱棣上位正當性的重要文獻,舉朝望去,恐怕唯有解縉有能力執筆駕馭了。
《登極詔》如此解釋朱棣取代朱允炆的位置:朱棣援引“祖訓”,起兵靖難清君側,欲效仿周公輔成王的故事,哪知道攻到南京,建文君已自焚而死。無奈之下,迫於眾議,推辭再三,只好勉強即位。
朱棣對這個解釋,相當滿意。此後整整五年,都把才氣逼人的解縉當成寶,寵上天。
解縉“陰差陽錯”地成為明朝第一個閣臣,是朱棣最受信任的近臣。
有一個事例可以證明解縉的受信任程度:繼位之初,朱棣找來解縉等人,讓他們檢閱建文朝時臣僚所上的上千件奏疏,並明確指示,除涉及帝國經濟數據有用的留下,其他有關靖難、削藩等事的一概焚燬。
其中,應該就有解縉當年所上的削藩建議書。朱棣此舉,表明了他對解縉的絕對信任,不算舊賬。
六
才子能獲得重用,終歸還是因為有才。
解縉在永樂朝的主要工作,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宣傳部長+文化部長。
一個是重修《太祖實錄》,這套建文朝修撰的官方文獻,涉及靖難之變的全部內容,需要重新刪削美化,你懂的。這其中,解縉的“生花妙筆”不能少。
另一個是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盛世修史編書,這事是解縉的長項,他也願意做。
從當時的歷史看,解縉避免不了成為皇權宣傳文治、粉飾太平的工具的文人宿命。
然而,他要是這麼老老實實地藏起性格的稜角,餘生平平穩穩做個油膩官員,等著光榮退休,也是一種現實的活法。
解縉偏不。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時常讓人不得不信。
一直以來,解縉是有帝王師情結的。
立儲,是王朝政治的頭等大事,歷史上有許多立不好儲君導致權力內鬥乃至顛覆的教訓。解縉作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不可能讓悲劇重演。因此,他主動介入並干預立儲之爭。
恰恰在這件事上,再次暴露了文人才子的傻白甜。
歷來儲位之爭是最敏感的政治議題,哪怕是皇帝再親近的大臣,都避之唯恐不及,紛紛以皇帝家事為由,避免牽涉其中。
解縉不可能不知道觸及這類政治議題的危險性,但他不能坐視皇帝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帝國生變,於是果斷撲了上去。
朱棣喜歡在靖難之變中征戰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歡身體肥胖、性格柔仁的長子朱高熾。解縉在多個場合向朱棣委婉進言,說服其早立長子為太子。
一次,朱棣私下問他對儲君之事怎麼看。解縉沒有迴避,也沒有玩文字遊戲,直接答:“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他看出朱棣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接著說:“好聖孫。”意思是,雖然您認為朱高熾一般般,但他有個好兒子,也就是您的長孫朱瞻基,將來讓朱高熾繼位,朱瞻基才能接棒當皇帝。
據說朱棣因此才定下儲君。
但多嘴多舌的解縉,顯然也因此得罪了儲位旁落的朱高煦。
朱高煦屢次在朱棣面前說解縉的壞話。或許是出於補償心理,朱棣明知是朱高煦的構陷之辭,還是逐漸疏遠瞭解縉。
解縉勸諫,要朱棣注意約束朱高煦。朱棣怒喝,說解縉是“離間骨肉”。最終,朱高煦造謠解縉將儲位之爭洩露到了外廷,朱棣遂將解縉貶謫到了廣西。
這是永樂五年(1407)春天的事。解縉的好日子,自此到頭。
七
厄運卻僅僅開了頭。
隨後,解縉又從廣西被貶到了更遠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到永樂八年(1410),解縉入京奏事,朱棣恰好帶兵北征,不在京師。解縉就謁見了太子朱高熾,然後返回交趾。
朱高煦得知此事,告解縉故意在皇帝外出的時候私自見太子。言外之意,太子和解縉或有不軌圖謀。
朱高煦這招夠陰狠,想一箭雙鵰。
結果,解縉因此莫須有之罪,在次年被逮捕入獄。
需要留意的是,在解縉遭遇貶謫、下獄的時候,朝中沒有人站出來替他說話。
一個原因可能是,永樂朝的嗜殺氛圍,嚇壞了官員們,他們都沒有解縉的膽氣,自然也不敢出來多管閒事。另一個原因則是,解縉平時放蕩不羈,喜歡臧否朝中同僚,無所顧忌,從而得罪了很多重臣,這些人不僅不會幫他說話,還在關鍵時刻對他落井下石。
在楊士奇筆下,解縉卻是一個人緣頗佳的俠義書生:
“平生重義輕利,遇人憂患疾苦,輒隱於心,盡意為之。篤於舊故及名賢世家後裔,而襟宇闊略,不屑細故,表裡洞達,絕無崖岸,雖野夫稚子,皆樂親之。”
或許解縉這種人的性格就是這樣,跟他交集不多的人會很喜歡他,但與他同朝為官的人,難免對他的才華與疏狂產生忌恨。
沒有任何一種性格,可以避免得罪任何人。解縉才不會為了落難時有一雙手伸出來,去強迫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他視李白為偶像,在為人、作詩等方面,處處從李白身上找到了精神的自我:
我非尋常流宕人,等閒不遇閒悲辛。
讀書學得萬人敵,直將富貴輕埃塵。
看,這樣一股糞土榮華富貴的氣魄,不失為李白附體。
可惜,解縉所處的時代,對士人個性的扼殺,要比李白身處的唐代猛烈得多。李白在唐代很容易找到朋友拼酒,解縉在明代卻知音難覓。
他在一片整肅的官僚中,那麼特異獨行,那麼鳳毛麟角。
李白式的名士風度,壓根兒就不是明初政治的產物。只能說,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凡鳥,但也為自由和天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從永樂九年(1411)六月起,解縉開始了長達三年半的獄中生活。直到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朱棣最後一次提起他的名字,全然不顧舊時恩寵,或許還滿含恨意。
最是無情帝王心。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心領神會,回到監獄裡,用酒把解縉灌醉,隨後命人將他埋在積雪當中。
當天,北京城大雪。
解縉,卒。時年47歲。離重獲自由,僅隔著皇帝的匆匆一瞥與隨口一問。
他原本是作為準備赦免的囚犯,被提名上去的。可堪造化弄人。
解縉或許已無數次在腦海中構想了自己的死亡,對於這樣一個“李白式”的結局,他一定覺得死得其所:
學士不須笑我儔,磊落與爾同千秋。——解縉《採石吊李太白》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2.商傳:《論解縉》,《明史研究》第1輯,黃山書社,1991年
3.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
4.陳冬根:《試論明初才子解縉的創作》,《文化學刊》,2013年第6期
最愛歷史
明朝有官方認證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間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奇怪的是到現在,幾百年過去了,我們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說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還有周文彬。
但是對於明朝政府官方認證的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和渭卻很少有人能一口氣說出來。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敢稱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縉 ,《永樂大典》的主編。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輔。
最後結局:得罪了永樂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裡凍死了。
博覽群書是個褒義詞。有這麼個牛人,他看了太多的書,以至於他獲得了“明朝博覽第一”的光榮稱號,他叫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績:官二代,他爹是楊廷和(大明首輔),後來得罪了嘉靖帝,被貶官,後來就博覽群書了,72歲的善終。
文武雙全:大明第一軍師徐渭。配合胡宗憲,戚繼光等人幹挺了倭寇。
最大特點:能文能武。寫字畫畫,出謀劃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樹。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學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樹。在朝堂上,聲望頗高。 今天不多說,只說說這個大明第一解縉。
解縉在明洪武年間是極受太祖朱元璋重視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編修了《永樂大典》。解縉也對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貪財,不擅權,還有才華。按理說這樣的恩寵是不應該被朱棣殺得了。
但
少校柳下惠
解縉死於才高不知進退。
一句“好聖孫”定鼎儲位,但參與爭儲是大忌,朱棣此時已經懷恨在心。
而解縉並不懂得適可而止,竟進言朱高煦禮儀規格不合祖制。當初朱棣靖難時許了朱高煦儲位,而今身居皇位卻不得不食言將朱高熾立為太子,本來就覺得對朱高煦愧疚而默許其越禮行為,卻被解縉一再為難能不發怒嗎?
但朱棣雖是暴君,卻並非沒有雅量,面對解縉一系列的昏招也只是謫貶而已,但後來解縉為求寬赦竟然趁朱棣“掃北”去私會太子,將自己和朱高熾都置於意圖謀反的境地,還好朱高熾不傻,閉門不見,否則險些被連累。
只能說解縉政治敏感性太差,死不足惜。
文青的自我修養
明朝學術家謝晉,其豪傑性格敢直言,寫文章議論無所顧忌,謝晉的死主要因他是修訂《太祖實錄》總裁。
朱棣登基,這位皇帝很注意鍍金宣傳,朱棣需要謝晉這樣學術權威的人才為他鍍金。所以把解縉遷為翰林侍讀學士。下詔二次重修《太祖實錄》,以大才子解縉為總裁。以兩個降臣李景隆和茹瑺為正、副監修官。
朱棣對《太祖實錄》重新修訂中,對不避朱棣忌諱的,如葉惠仲,族誅;對有意袒護朱棣篡改史實的,如胡廣、黃淮等人獎勵,僅一年不到的時間就重新修訂完《太祖實錄》。還好謝晉這次順利過關。
第二年謝晉因為朱棣想改立太子的問題,得罪了朱棣。多疑的朱棣心想:從立太子這個事情上看,謝晉還是豪傑敢直言的性格,因此對謝晉總裁的《太祖實錄》不放心起來。朱棣開始疏遠謝晉,並且藉助朱高煦進的讒言,朱棣下詔以"無人臣禮"罪把謝晉關進監獄。
謝晉關起來後,朱棣命第三次重新修訂《太祖實錄》,由姚廣孝主管監修,這次修訂朱棣命令必須刪除一切不利的史料,增添有利於自己的史料,此次修訂仔細認真的程度難以描述,耗時整整五年時間,才完成《太祖實錄》的修訂。
朱棣第三次修訂的《太祖實錄》,他不想讓豪傑敢直言的謝晉看到,礙於謝晉天下聞名的才華,朱棣沒有公開下詔賜死謝晉,而是暗示錦衣衛統帥紀綱私下對謝晉下了毒手。
刪繁就簡347
作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解縉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十七歲考中鄉試解元,十八歲就考中進士,據說朱元璋原本是要欽點解縉為狀元的,但因解縉文風頗為犀利,加上名字的緣故,最終被定為第七名。在洪武時期,解縉就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永樂年間更是官至內閣首輔,這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同時解縉又是《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典籍的編修官,這樣一位曾受兩代帝王重用又不貪不奸的大才子為什麼最終會被雪埋處死呢?
解縉過於剛直得罪了朱棣父子導致被殺
解縉雖然才華橫溢,重義輕利,但為人過於剛直,不夠圓滑,並不適合混跡官場。上文說了朱元璋賞識解縉的才華,這點不假,解縉任翰林學士期間備受朱元璋賞識,曾上書對政事提出建議,得到朱元璋的讚賞。不過朱元璋對解縉也不全是賞識,朱元璋也曾批評過解縉,原因正是因為解縉的作風過於剛直犀利,從政涵養不夠。為此朱元璋還對解縉的父親說解縉大器晚成,再歷練十年入仕也不晚,這其實也是朱元璋對解縉的一種保護,否則以解縉的作風,很容易受到臣僚的攻擊。
到了永樂時期,太宗朱棣起初也很賞識解縉,朱棣更是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不可一日少解縉”這樣的話,解縉更是被任命為內閣首輔。朱棣在立太子之事猶豫不決時,曾召見解縉以聽取解縉的看法,朱棣自己其實是想立次子朱高熙為太子,他召見首輔解縉來議事其實也是希望得到解縉的支持。但解縉並沒有逢迎朱棣的意圖,而是直接以禮法和過往教訓為由勸說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雖然朱棣最終在解縉的一句“好聖孫”的提醒下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他心裡對解縉是存有不滿的,因為如果解縉能支持他立次子朱高熙為太子,那麼朱棣立幼的勝算就大大提高了。經過這件事,不僅朱棣本人對解縉心有不滿,朱高熙更是對解縉懷恨在心,這也為解縉後來被殺埋下了伏筆。
解縉不僅直言勸說朱棣立長子為太子,而且在立儲事件後還“批評”過朱棣。朱棣立儲後對太子並不滿意,還是一意恩寵次子朱高熙,給予朱高熙超標的禮秩。
解縉因此上書說朱棣此舉是在開啟兒子間的爭端,朱棣大怒,指責解縉是在挑撥他父子間的關係,此後解縉逐漸被朱棣冷落,這也是解縉後來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縉後來被貶官、被誣陷、被朱棣以“無人臣禮”逮捕入獄等事件也都與解縉先前和朱棣、朱高熙之間的恩怨有關。就拿解縉因“無人臣禮”入獄這事來說,這個事發生在朱棣出征期間,當時解縉有事進京奏報,而朱棣出征未歸,解縉因此進見了太子朱高熾。這原本也是說的過去的事,但是朱高熙借題發揮,在朱棣面前大進讒言,說解縉無人臣禮,朱高熙恨解縉才這麼做,朱棣這時候也不喜歡解縉,所以就將他逮捕入獄。解縉入獄幾年後,朱棣看到錦衣衛帥紀綱奉上的囚籍裡解縉的名字時說了句:“縉猶在也?”紀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就被解縉灌醉雪埋處死。
歷史守望者
我是野談雜論,都別搶答!我來回答!
解縉能勝任永樂大典的主編,的確是一個大才子,明代三才子排名第一位就是解縉,不僅僅是因為他比其他兩位時代要早,更重要的是他的文采更能勝任這個稱呼。
那麼如題主所說,解縉不貪,不壞還有才華,為什麼會被處死呢?我以為原因如下:
一,解縉是一位文學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解縉曾為李善長喊冤,要知道李善長是朱元璋鐵了心要弄死的人,解縉居然敢為李善長喊冤,從這就能看出解縉的政治智商,解縉看不懂領導的政治方向,在硬派領導朱元璋的領導下,手下的人應該是領導指哪就往哪開炮,但朱元璋並沒有怪罪於他,而是把解縉留給繼位皇帝,因為朱元璋認為解縉是個人才。
解縉畫像(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解縉依然被委以重任,擔任了永樂大典的主編,但這個時候的解縉,已經不知不覺亂入了朝廷紛爭,具體來說就是朱高熾和朱高煦的皇位之爭,解縉顯然是支持朱高熾的,因此也被朱高煦所仇視。
解縉具體支持朱高熾到了什麼程度呢?解縉曾因為朱高煦的禮儀超過了太子朱高熾而上書朱棣,但朱棣為此卻不領情,並說解縉這是在離間父子。不僅如此,解縉還在朱棣北征的時候私下去朱高熾的府邸,要知道朱棣為人是很多疑的,為此解縉付出了代價,被下獄論罪。
二,性格使然
大家都知道,解縉是一個大才子,一個大文豪,但自古才子文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桀驁不馴,性格偏執,遇到事喜歡一條道走到黑,解縉也不例外,解縉的性格非常耿直,這種性格也導致了他在政治上的種種失誤,如果說這種性格正是朱元璋提拔他的原因,那麼這種性格亦是朱棣殺他的原因。
朱棣本身性格就多疑,再碰上解縉這麼個直性子,可想而知,解縉的結局如何。
朱棣畫像(圖片來源:網絡)
永樂十三年,此時的解縉已經在監獄裡待了五年了。這年冬天,朱棣在查看錦衣獄中名單的時候,突然想起解縉,並對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說了這麼一句話:縉猶在耶?正是這句話直接斷送了解縉的性命。
一般來說,這句話是一個疑問句,意思就是問解縉還在嗎?但到了朱棣口中和紀綱耳中,這句話就變味了:解縉怎麼還在世上?紀綱心領神會,在當天夜裡灌醉解縉,並把他埋在雪中,一代大才子就這樣被活活凍死了,年僅四十七歲,可悲可嘆!
綜上所述,解縉雖然不貪不壞還有才華,但卻因為自身性格原因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政治前途,要知道,在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好人是不一定長命的,壞人也不一定會遭報應。
本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聯必刪。
我是野談雜論,一個喜好歷史的鄉野村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關注我,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歷史知識。
野談雜論
解縉做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自小被稱為神童,傳說七歲就能寫文章,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不負眾望的解縉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之位,次年中進士,從此踏入明朝官場。他一生經歷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三朝,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才高且位高的解縉卻最後被錦衣衛用酒灌醉扔到雪地中凍死,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這和解縉本人的直言、不理會官場規則以及捲入皇儲之爭都有很大的關係。
20歲到到就能陪伴在明太祖朱元璋身邊,且獲得朱的寵愛,朱曾與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於是年少膽大的解縉就洋洋灑灑寫下了《大庖西封事》和《太平十策》。而這兩篇當中都對當時朝廷政策方案以及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進行了詳細明白的闡述,而這些都是當時官場老油子們知道卻不說也不敢說的事,就被解縉這麼洋洋灑灑的寫了出來。而後在丞相胡惟庸案件中,解縉為李善長辯冤奏疏,又撰文彈劾都御史袁泰,終於惹怒朱元璋,被打發回家。當時朱元璋對其父說了這麼一句話:“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此時距離解縉踏入官場才不到三年的時間。
在家裡呆了八年之久的解縉因朱元璋病逝進京弔唁,又因之前得罪的袁泰乘機進誨言,稱其“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於是建文帝又將他貶為河州(今甘肅蘭州附近)衛吏。
解縉在建文帝期間不受重用,可謂是做了好幾年冷板凳。到明成祖朱棣時,解縉卻迎來了人生的高峰期,一下子由從九品的翰林待詔升為正六品侍讀,連升了好幾級,在這整個明朝歷史中都是很罕見的。並讓解縉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歷史車輪滾滾而去,多少風流人物消逝於歲月的長河中,但朱棣和解縉卻因這部偉大的著作而被世人銘記,解縉也走上了人生的頂峰。福兮禍兮,做為朱棣的紅人,最後卻因為皇儲之事惹來大禍。當時明成祖遲遲未立太子,朱棣不喜長子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解縉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但這引來了朱高煦的深恨。在之後的歲月中,只要有機會朱高煦就在朱棣前面給解縉上眼藥,最終惹得朱棣大怒,下到獄中。幾年後,朱棣見到錦衣衛紀綱呈上的囚籍上,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揣測聖意,用酒將解縉灌醉扔到雪地中凍死,享年四十七歲。真的想說一句:成也朱棣,敗也朱棣。解縉死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也都被流放到遼東。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赦還所抄家,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
解縉一生視李白為偶像,在為人、作詩等方面都有詩仙李白狂傲的一面,但這是不適用於官場當中,人生起起伏伏,這性格卻為他埋下了禍端,正如明朝另一才子楊士奇對解縉的評價“平生重義輕利,遇人憂患疾苦,輒隱於心,盡意為之。篤於舊故及名賢世家後裔,而襟宇闊略,不屑細故,表裡洞達,絕無崖岸,雖野夫稚子,皆樂親之。”
雲端上的風兒
明朝洪武年間,江西吉水出了個神童才子,他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十四五歲就中瞭解元,長大後經過殿試又做了京官。解縉為官清廉,脾氣率直。
解縉的性格嫉惡如仇,且光明磊落。曾經得罪過錦衣衛頭目紀綱,被他壞恨在心。錦衣衛頭目紀綱為人險惡,愛告陰狀,朝中文武百官都怕他,只有解縉不買他的帳。又因解縉在立太子的事上得罪了朱高煦。永樂帝朱棣在兩個兒子朱高治和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難以定奪。解縉說了一句話,皇帝還有一位好皇孫朱瞻基,朱棣的天平就歪向了皇長子朱高熾。這事讓朱高煦狠死了解縉。
還有解縉入京謁見太子的事被朱高煦知道了,他向朱棣報告說“解縉私謁太子,亂君臣之禮。”而定罪入獄。
解縉入獄五年後,解縉在紀綱騙他喝的酒中摻入蒙汗藥,待解縉昏迷不醒時,把他拖到雪地裡,就這樣,一代天縱奇才在冰天雪地凍死了。死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愛好變成事業
解縉是明朝大才子,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作為朝廷重臣確實不貪不壞,那麼為什麼最後會被處死呢。這跟他剛直的性格有關,太過口無遮攔,政治覺悟太低,得罪朱高煦和很多大臣,也犯了朱棣的忌諱,最終在雪地中凍死。
才華橫溢,直言不諱
解縉,明初大才子,自幼聰穎,其詩詞書法造詣極深,之後考中進士,成為庶吉士,之後任翰林學士,由於才學過人,且敢於直諫,深受朱元璋的喜愛,但由於鋒芒畢露,得罪了很多人,朱元璋也覺得這位才子太過剛直,為了保護他,讓他先回家修身養性。
而朱棣繼位後,解縉憑藉自己的才學,奉命編撰永樂大典。之後更是入閣參與政事。然而解縉才華橫溢,但他的政治水平卻不大高明。他一心想成為一位直言不諱的名臣,這還不說,他還光明正大的參與立儲,而參與立儲自古以來都是個高風險的事情。
“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明史》
參與立儲,埋下隱患
在他對朱棣說了“好聖孫”後,一舉堅定了朱棣傳位給朱高熾的心,但他同時也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連他哥朱高熾都不放在眼裡,何況一個小小的解縉。
於是多次誣陷解縉,而解縉缺乏政治敏感性,渾然不知,還是多次向朱棣表示應該立長,讓朱棣也心生不忿,加上各路官員彈劾,而他政治鬥爭能力太弱,從而次次中招,官位也一降再降。
“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明通鑑》
處處受制,下獄慘死
永樂八年,朱棣北伐,解縉入京後只能向太子朱高熾彙報工作,這下可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上報朱棣舉報解縉私下見太子,這下慘了,解縉以“無人臣禮”被關入詔獄,從此職業生涯終結。
然而解縉的苦難還沒結束,在詔獄裡生無可戀的待了五年,朱棣突然想起了他,但不是下令放了解縉,卻是一句“縉猶在耶?”。皇帝都發話了,主管詔獄的紀剛馬上會意,把解縉灌醉之後埋入雪中,實行凍決。大明才子解縉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縉以不謹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禍。”—《明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