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客家話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概述


一般所說漢語指的是普通話,但嚴格意義上普通話是以漢語的一個方言制定的標準。漢語包括普通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


漢語及漢語方言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號表示漢語的發音。對應漢語音系學(現代音韻學)的漢語音節結構劃分,漢語及漢語方言拼音的形式構成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


客家話拼音方案是廣東省教育部門於1960年9月公佈的廣東拼音方案之一,以廣東省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的梅城口音為標準,以拉丁字母拼寫語音,以右上方標數字表示聲調。


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其中r、w不用來拼寫梅縣客家話。ê 是字母 e 的變體,用以代表 [ɛ]。




聲母


聲母,中國古代又稱紐、聲紐、音紐等,是韻母前的輔音,跟它構成一個完整音節。韻母響度大、能延長、有音節核心而且是音節中可押韻的部分。而聲母則通常響度低、不能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客家話拼音聲母總數為19個,(方括號([ ])內為國際音標)。不以輔音為首的音節,稱為零聲母。列表如下:

「客家話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 資 zi1、雌 ci1、思 si1 等字的韻母[ɿ]用i表示。




韻母


韻母是一個音節中除聲母外的部分。它必須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個元音構成的韻母稱為單元音韻母,由多個元音構成的稱為複元音韻母。複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韻頭

介音是漢語語音學的術語,指在漢語音節的構成中位於輔音和主要元音之間的過渡音,都是閉元音。介音又叫介母,與韻腹和韻尾並提時則也稱韻頭。


韻腹

當一個韻母只含有一個響音,該響音就是韻腹。當一個韻母含有兩個以上的響音,其中最低的元音是韻腹;此韻母裡比該韻腹高的元音如果處於韻腹的前面,就是韻頭;此韻母裡的輔音或者比韻腹高的元音如果處於韻腹的後面,就是韻尾。

如果幾個音節有共同的韻腹和韻尾,那麼這幾個音節就是嚴格的押韻。


韻尾

韻尾(syllable coda)是跟在做韻腹的元音後面的輔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輔音組成一個音節,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組成韻母。

漢語方言裡常見的韻尾有:-u -i -m、-n、-ŋ、-p、-t、-k、-ʔ等。


韻母表

客家話拼音韻母總數為74個,(方括號([ ])內為國際音標)。列表如下:

「客家話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 i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




聲調


聲調(英語:Tone)的完整意義是指音節在發音過程中的高低抑揚性(音調,或稱音高)及頓挫性(韻尾或閉塞音)。聲調是依附在音節上的超音段成分。聲調不同會導致相同輔音和元音的音節和詞語含義不同,此即所謂的變調時所造成之語意歧異性。古代漢語的聲調有四個調類,古人叫做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合起來叫做四聲。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方言的調類都是從古代的四聲演變來的。


普通話入聲的調類已經消失,粵語、潮州語、客家語側保留入聲的調類。

「客家話拼音」音節結構劃分、聲母、韻母、聲調

  • 聲調以調值標示在每個音節的拼音之後,調值需以上標標示。如:服 fug⁵⁵
  • 聲調以調號標示在每個音節的拼音之後,調號不需以上標標示。如:服 fug6
  • 聲調及調值請參照公眾號圖文【拼音相關概念】--五度標調法




延伸


【國際音標相關概念】

音素、元音、輔音、音標、音節、音位


【國際音標】

音節結構劃分,輔音、元音、發音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