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後,蘇聯為何置之不理一路窮追猛打攻到日本本土?

譖璨TDiz6670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佈投降之後,歐戰已經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只有亞洲的日本還在苟延殘喘。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但日本卻還滿懷希望。其實日本也知道自己肯定打不過四大盟國。當時日本希望能夠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能夠“體面”地結束這場戰爭,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利益。日本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主要是因為當時蘇聯和日本之間並沒有相互宣戰。日本希望蘇聯能夠出面調停這場戰場,日本在維護自己最大利益的基礎上,結束這次戰爭。

1941年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和日本在二戰期間一直沒有相互宣戰。雖然此前,蘇聯已經宣佈該條約失效,但是蘇聯並沒有對日本宣戰。日本在戰爭後期,尋求中立國調停,尤其寄希望於蘇聯的調停。1945年8月8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會見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向其遞交《蘇聯對日本宣佈進入戰爭狀態宣言》。佐藤尚武接到宣戰書的時候,已經是8月8日深夜,蘇聯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日本最後的希望也最終破滅。

蘇聯遠東紅軍發起殲滅關東軍的時候,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另一顆原子彈,中國的抗日力量也發起反攻,日本在多重打擊之下選擇無條件投降。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時,日蘇之間尚且處於戰爭狀態。蘇聯紅軍一直打到了8月17日,日本關東軍幾乎已經喪失抵抗能力。8月18日,日本關東軍總司令下令投降。蘇聯紅軍在不到兩週的時間共殲滅關東67.7萬人,其中打死8.3萬人,俘虜59.4萬人。蘇聯消滅關東軍之後並沒有立即停止進軍,而且繼續打擊日本人。蘇聯紅軍攜戰勝之威,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繼續高歌猛進。蘇聯紅軍又接連佔領了庫頁島南部地區、千島群島地區,以及日俄爭議的北方四島。這些地區在二戰爆發以前已經屬於日本的領土,蘇聯等於把戰火燒到了日本本土。蘇聯在戰爭之初始終沒有對日本宣戰,為什麼戰爭已經結束蘇聯卻對日本窮追猛打呢?

二戰後期幾大盟國召開多次國際會議共同探討戰爭局勢以及戰後世界重建。雅爾塔會議是眾多會議中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的許多決議直接關係到戰後世界的重建問題與勢力範圍劃分問題。雅爾塔會議劃定了美蘇兩國的勢力範圍,以及戰後的一系列問題。由於當時蘇聯並沒有對日本宣戰,美國為了減少自身傷亡而極力推動蘇聯對日作戰。英美為了儘快推動蘇聯對日作戰,滿足了蘇聯的部分要求,其中就包括蘇聯收回了庫頁島南部及其附近島嶼,佔領千島群島等地區。蘇聯佔領這些地區有了法理依據,蘇聯可以根基自己的喜好佔領這些地方。只不過蘇聯的選擇是通過武力的手段佔領這些地方。

雖然當時日本天皇已經宣告投降,但是不少日軍並沒有立即放下武器,不少狂熱的戰爭狂人還希望奮力一搏,甚至有人至死不降。日本關東軍也沒有立即放下武器,一直在和蘇軍死戰到底。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投降以後,仍然有不少日本軍人躲在堡壘裡面繼續負隅頑抗。面對不投降的日本軍隊,蘇聯自然會予以堅決消滅。蘇聯紅軍在中國軍民和朝鮮人民革命軍的配合下,肅清了中國東北、朝鮮三八線以北的地區、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等地等日軍。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之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尾聲。當世界上可以搶奪的勝利果實已經不多。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把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專心致志打擊德國。蘇聯一直到了1945年8月8日才對日本宣戰,而此時美國已經和日本打了3年多,而且還在日本投放了原子彈。此時已經到了摘去勝利果實的時候,蘇聯如果不盡力採摘的話,美國將會獲取更多勝利果實。蘇聯從對日本宣戰,到日本投降只有七八天時間。這七八天時間蘇聯能夠獲取多少勝利果實,蘇聯還沒有來得及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日本便已經投降。所以蘇聯紅軍才會繼續打擊日本,一直打到日本本土。正式由於蘇聯繼續攻擊到日本本土,所以才獲取了更多的勝利果實。

日本非常瞭解蘇聯的手段,也知道蘇聯對待戰爭俘虜的態度。蘇聯在進攻德國的時候,曾經出現過德國軍隊拼死抵抗,越過蘇聯的戰線向英美盟軍投降。雖然雅爾塔會議中把千島群島等地劃給了蘇聯,也有可能出現日本軍隊帶著這些地方向美國投降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蘇聯極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蘇聯出兵佔領這些地方既有法理依據又可以造成既定事實。這樣既可以防止美國人翻臉,也可以防止日本人拒不認賬。

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大國已經劃定勢力範圍,重新劃分世界。如果想在戰後世界獲得更多話語權則需要有足夠的實力,也需要有足夠的戰功做為支撐。蘇聯在歐洲戰場上有足夠的戰功,蘇軍解放的地區都成了戰後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也是打敗了德國的最重要的國家,所以蘇聯在歐洲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但是蘇聯並沒有在亞太戰場立有多少戰功,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話語權就會相對較小。蘇聯要想擴大自己戰後在遠東地區的話語權,就需要有足夠的戰功支撐。蘇聯為殲滅關東軍調動了一百五十多萬大軍。蘇聯紅軍殲滅關東軍之後,繼續擴大戰果是為了積累自己的戰功,而且搶奪更多的地盤。蘇聯掃除的日本軍隊越多,解放的被日本佔領的區域越多,日後在遠東地區的話語權則會越重。所以一定要打到日本,以求積累足夠的戰功。

蘇聯在戰爭中的損失非常慘重,蘇聯想要利用難得機會盡可能補償自己的損失。蘇聯在歐洲洗劫了德國,在亞洲要從日本身上彌補損失。蘇聯遠東紅軍肅清我國東北的日軍之後,把東北的工業設備幾乎前部拆走。蘇聯要獲得更多補償,所以只能繼續擴大戰果,繼續打擊日本,一直到了日本本土。

蘇聯非常明白自己在遠東的實力不如美國,蘇聯在二戰中也損失慘重,需要治療戰爭帶來的傷害。蘇聯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歐洲,鞏固自己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所以蘇聯戰後也沒有強行分區佔領日本,最終美國單獨佔領了日本。蘇聯其實之前已經做好了不佔領日本的心理準備。既然蘇聯決定放棄佔領日本,則要從其他地方獲得一定補償。蘇聯最終選擇繼續擴大戰爭,佔領屬於日本的一部分領土。


事實證明蘇聯繼續擴大戰爭,佔領日本部分土地的決策是正確的。幾十年過去了美國已經放棄了對日本的佔領,蘇聯(俄羅斯)獲得的卻是實實在在的領土。如果當年蘇聯不繼續戰鬥的話,現在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話語權可能會大大減少。


依稀說史


1945年8月8日,日本長期駐蘇聯的大使佐藤尚武,突然接到了斯大林的密友莫洛托夫遞交的宣戰書,瞬間呆若木雞。

佐藤尚武含淚地說到:“日本已經被美國打得搖搖欲墜、體無完膚了,為何蘇聯要趁日本倒下之際突然宣戰,是要置於日本死地嗎,之前你蘇聯不是說過蘇日和平共處嗎,你們蘇聯言而無信、落井下石……”

莫洛托夫微笑地說到:“給你們一紙宣戰書已經算是看得起你們了,要是蘇聯也學日本對待美國一樣不宣而戰,關東軍早就灰飛煙滅了,知足吧,你趕緊告訴關東軍準備接招,德國投降後我們的裝甲車好像生鏽了,先上點油第二天早晨就到……”

佐藤尚武哀聲說道:“不打行不行呀,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之前簽訂的蘇日互不侵犯的條件,日本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已經做出巨大讓步,就差給蘇聯跪下了……”

莫洛托夫低聲說道:“事到如今,我就告訴你個秘密吧,在雅爾塔分贓大會上,英美已經同意將你們的千島群島劃給了蘇聯,不曉得吧,開出的那些條件都不夠塞牙縫,遲早都是蘇聯的,蘇聯的野心你又不是不知道,此次宣戰,說不定北海道成為蘇聯的領土之一。”

莫洛托夫最後說道:“對了,佐藤尚武閣下,別想著逃跑,斯大林已經決定日本投降後將你作為間諜處理,先扣留個一年半載。”

1945年8月9日凌晨,斯大林命令華系列夫斯基率領一百五十多萬大軍出擊東北的關東軍,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路窮追猛打,打得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潰不成軍。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無條件投降時,但是關東軍仍在繼續抵抗,直到8月18日,關東軍司令部才正式下達停止命令。而蘇軍乾脆裝聾做耳,繼續攻城略地一直越過了三八線以南。

1945年8月30日關東軍全部解除武裝後,蘇軍還沒有停止軍事行動,並準備進行日本本土登陸以擴大戰果,不僅僅是因為英美許諾的千島群島還沒到手,斯大林還奢望著同德國一樣與美國分一杯羹,殊不知在登陸北海道之際被美國無情打臉了,但是佔領千島群島這個戰略要地對蘇聯意義重大,已經滿載而歸的斯大林也知足了,才命令部隊停止了前進的腳步。

而早在三個月前,日本內閣召開的御前會議試圖向斯大林拋出橄欖枝,希望斯大林能以自己的威望出面調停戰爭,而斯大林也很想知道日本私下是否和美國有過接觸,因此蘇日雙方一直在鬥智鬥勇,出現了一場詭異的外交。在這一期間日本被蘇聯玩得團團轉,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可一直在配合莫斯科假戲真演,讓日本誤以為蘇聯並無意對日宣戰,因此關東軍放鬆了對蘇聯的警惕。當斯大林的代表莫洛托夫將宣戰書拍到駐蘇大使佐藤尚武桌上時,關東軍再備戰為時已晚,冰冷的西伯利亞幹已經在向關東軍招手了。


賽門之略


1945年8月8日蘇聯開始對日作戰,出動了大約150萬軍隊,直接進入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1945年8月15日日本就宣佈投降了。至此當時的日軍已經全面的停止反抗了。

但是這個時候蘇軍並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而是一直打,從中國東北一直打到了朝鮮北部,如果不是因為後勤補給沒有跟上,蘇軍暫時停滯了,給了美軍仁川登陸的機會,那麼可能整個朝鮮半島都被蘇軍佔領了。

蘇軍在進攻朝鮮的同時也佔領了庫頁島,千島群島等等。至此蘇聯的勢力徹底進入到太平洋地區。為什麼日本投降了蘇聯還在一直進攻呢?

首先來說蘇聯不得不進攻,其實可以看當時日軍佔領的地盤就一目瞭然了,當時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根本沒有進入太平洋的港口,因為庫頁島,千島群島都在日本人的手裡,蘇聯軍艦要進入太平洋的話,那麼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即使日本投降,蘇聯也必須要拿下這些地方,不然蘇聯就永遠成不了換太平洋國家的行列。也就無法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相抗衡了。

其次來說這個本來就是蘇聯應該有的,其實在德國戰敗之前,也就是1945年2月的時候當時美英蘇就已經在考慮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了,根據《雅爾塔協定》日本的千島群島,南庫頁島,包括現在日本所謂的北方四島其實當時劃給了蘇聯。所以日本投降了,蘇聯還在進攻這些地方那麼蘇聯也是說的過去的,因為這個已經是簽訂好了的。

再就是俄日之間的矛盾可不是從蘇聯開始的,早就沙俄時期就已經有了,日本佔領的庫頁島,千島群島本來之前就是屬於沙俄的,只是日俄戰爭的時候沙俄戰敗了劃給了日本,蘇聯當然要拿回來了。

還有蘇聯和美國的競爭,日本戰敗為什麼沒有像德國那樣被分區佔領,就是因為蘇聯的勢力沒有進入到日本本土。當時美軍已經在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本土登陸了,蘇聯也不敢繼續南下了,不然的話蘇聯會看著美軍一家佔領日本嗎?看看現在的俄羅斯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為什麼如此的弱小,就是因為有日本在,這個也是當時蘇聯勢力沒有進入日本留下來的後患。所以蘇聯當時也是一心的想要多在東北亞地區佔領更多的地盤,才有資格和美國在這個地區有抗衡的能力。如果不是美軍已經在北海道駐軍了,不然蘇聯還會進一步的南下佔領北海道。


中國歷史研究所


日本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挑起戰爭,但不能決定什麼時候結束戰爭。戰爭的結束時間要看勝利者的意願,蘇聯是二戰的戰勝國,而日本的是二戰的戰敗國;戰敗國可以選擇投降,戰勝國也可以選擇不接受投降。雖然日本天皇裕仁在1945年頒佈了所謂的《終戰詔書》宣佈投降,但蘇聯卻一路窮追猛打,佔領了北方四島。這實際上是蘇聯在為即將建立的二戰以後的國際格局做準備,希望在與美國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最優先保證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雖然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了,但並不完全符合蘇聯的戰略利益!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目的沒有達到戰爭就不可能停止!除非有強力的外部勢力的介入,否則不僅是北方四島且整個日本都有可能被蘇聯佔領。

具體來說蘇聯之所以致日本的投降詔書於不顧,一路窮追猛打併攻打到日本本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蘇聯有潛在的以及現實的復仇意識。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這對於當時的沙皇俄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與傷害。自詡為帝國主義強國的沙皇俄國在這次戰爭中不僅利益受到了損失,而且榮譽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日俄戰爭以後,日本確立了對俄國的心理優勢。在當時的西方優越論的影響下,被一群小矮子打敗是強壯的俄羅斯族所不能承受的。到了1939年二戰開始之前,日本又再一次的挑釁蘇聯,發動的諾門坎戰役;雖然最後日本失敗了,但日本的行為其實是對蘇聯的又一次的挑釁與蔑視。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蘇聯會不會放過日本?絕對不會!

第二,蘇聯在二戰中的經濟損失巨大,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彌補經濟損失。日本人之所以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經濟危機對日本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而蘇聯之所以對日本的投降置之不理,而一路打到日本本土也是因為經濟危機。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了2780萬人口和2000多億美元的財產,如此巨大的損失怎麼彌補?自然是誰造成的損失就找誰彌補,所以蘇聯第一找德國,第二找日本。畢竟日本也對蘇聯進行過軍事進攻。在蘇聯看來,戰敗的日本就是他們的戰利品。

第三,重點想要確立地緣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近代史上,蘇聯與日本之所以屢次發生戰爭,就是因為蘇聯與日本發生了地緣上的衝突。日本想要佔領中國的東北以拓展生存的空間;蘇聯也想佔領中國的東北以擴張自己的力量。其實是蘇聯與日本都想稱霸亞洲,以掠奪更多的經濟利益。這樣就使得蘇聯和日本發生了不可避免且不可調和的衝突。蘇聯攻入日本本土,是想在把日本的力量徹底驅逐出中國東北在基礎上最終解決與日本的地緣衝突。徹底確立蘇聯對日本的戰略優勢地位,防止日本死灰復燃。蘇聯佔領北方四島,意味著在日本的脖子上架上一把刀;日本再也不能憑藉地緣優勢給蘇聯造成軍事威脅。

第四,蘇聯想要確定在太平洋的海軍優勢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蘇聯在中國的旅順和大連擁有軍事基地,但實際上並不保險;因為當時中國是由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控制的,而南京國民政府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有可能失去在中國的軍事基地。為了保障自己在二戰後的戰略利益,蘇聯必須有不受美國影響的太平洋海軍軍事基地。什麼樣的土地不受他國影響,自然是自己的領土不受他國影響。在這樣的戰略考量下,蘇聯一路猛攻,佔領了北方四島。這就減少了蘇聯的海參崴的軍事基地所受到的軍事威脅。加強了蘇聯對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和控制。

第五,蘇聯想要在與美國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二戰結束之前,美英蘇等國領導人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了會議,簽訂了《雅爾塔協定》,並在此協定的基礎上形成了雅爾塔體系。這個體系確立了二戰後的新的國際秩序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實質上是美蘇兩個大國瓜分了世界。既然如此,自然是誰搶的多誰的利益就大。蘇聯佔領日本可以確立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優勢地位,為了形成這種對美國的優勢,蘇聯是不會停止進攻日本的腳步的。

第六,戰勝國簽訂的文件是有法律效力的。在克里木會議上,美國與蘇聯簽訂了《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在協定中規定“千島群島讓與蘇聯”。也就是說,蘇聯進攻到日本本土是符合法律的。除非推翻二戰後的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否則日本是沒有理由要求現在的俄羅斯歸還所謂的北方四島的。當蘇聯表現出想要佔領整個日本的意圖以後,美國才以強大的實力阻止了蘇聯,因為蘇聯的這種做法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第七,千島群島的戰略地位重要。千島群島面積廣大,約為5000平方公里;而且是日本最重要的出海口;佔領了千島群島就意味著佔領了控制西太平洋的優勢位置。因為這個地方是優良的港口,可以停放大型艦船。也就意味著蘇聯可以在這個地方建立大型的軍事基地。實際上現在在北方四島就有飛機場和潛艇基地。既可以監視日本,也可以遏制美國。拓展了蘇聯的戰略空間和反應時間。對以後與美國的冷戰形成一定的優勢。

第八,蘇聯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了日本。二戰結束以後,形成了兩極格局。其中一極是美國,另一極則是蘇聯。也就是說蘇聯是世界的掌控者之一。而當時的日本卻是二戰的戰敗國,國力極度衰弱。生產及生活資源極其匱乏,國家經濟已經崩潰。崩潰的日本小矮子的求饒的聲音是打動不了強壯的俄羅斯熊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只能建立在力量平衡的基礎上,力量失衡的狀況下是沒有談判的,有的只是戰爭!

從上述理由可以看出,蘇聯之所以在日本投降以後仍然一路窮追猛打併攻入日本本土,實際上是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要想在博弈中保證並獲得自己的利益,只能依靠自己強大的國力。有力量才有平衡,有平衡才有談判,有談判才有利益。實力強大的是棋手,實力弱小的只能是棋子。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打與不打看的是政治上是否需要以及實力上是否允許。日本是犯有嚴重罪行的二戰的戰敗國,只有深刻的反省與悔悟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原諒。


歷史緯度


雅爾塔會議確定戰後要成立聯合國,而蘇聯在聯合國“五常”中非常孤立,斯大林也深深的知道作為當時全球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要想在未來的聯合國中有話語權就必須要有“一票否決權”,為此斯大林不惜答應羅斯福,幫著中美出兵東北打擊日本關東軍,加速日本的敗亡。就在雅爾塔會議召開前,戰後局勢其實已經越來越清晰,英美兩國和蘇聯的對立幾乎不可避免,那麼蘇聯該如何應對這種對立呢?

在如何應對戰後美蘇對立局面的問題上,斯大林可謂深謀遠慮,斯大林下令蘇軍一路西進,儘可能多的解放被德軍佔領的國家,蘇軍鋼鐵洪流碾過的土地戰後都變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於是蘇聯和北約國家之間有了一個“緩衝地帶”,而這個“緩衝地帶”就是其他華約國家。除了在歐洲佈局外,斯大林下令解決日本關東軍,而且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後蘇軍仍然繼續進攻直到拿下北方四島為止。

因為斯大林很明白日本在二戰後會成為美國的附屬國,因此美國會把日本打造成遏制蘇聯向南發展的屏障,阻止蘇聯海軍南進太平洋,甚至美國有可能把打造成從遠東地區威脅蘇聯本土的軍事基地。正因如此,斯大林霸氣側漏,下令蘇軍一直推進到拿下國後島為止,有北方四島作為屏障,蘇聯紅軍就有了隨時威脅駐日美軍,確保蘇聯海軍擁有南下太平洋的出海口,斯大林此舉真可謂高瞻遠矚,而二戰末期的蘇聯軍力強悍,根本不必理會日本的想法。

斯大林不愧為大戰略家,拿下北方四島,讓日本至今如骨鯁在喉又無可奈何,在必要的事後,俄羅斯可以把戰略武器部署在這幾個島上,嚇尿日本的同時嚇壞駐日美軍,可以說只要握手北方四島,俄羅斯就多了一個制衡美國的籌碼,在關鍵時刻往往非常管用。


毒刺劍客



兩個原因:1、蘇聯海軍實力太弱;2、中亞比佔領北海道更重要

1945年8月15日之後,蘇聯宣佈對日宣戰,在日本關東軍已經投降,且大量主力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的情況下,蘇軍在短短15天時間裡依然陣亡了3.2萬人,500多輛坦克,600多門火炮和100多架飛機。

當然,蘇軍的裝備損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坦克型號太老,多是T26這樣類型的坦克,開戰後機械性損耗佔90%。

另外,由於西伯利亞鐵路運力有限,西線精銳蘇軍很難調到遠東地區,而且蘇軍海軍實力薄弱,所以蘇聯即使佔領了北方四島也很難進一步大規模登陸北海道,除非有美國的配合;但是很顯然,美軍是絕對不會配合蘇聯佔領北海道的。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蘇聯來說,更重要的是確保對唐努烏梁海的“合法”佔領,這比單純佔領北海道重要得多。


因為斯大林比美國更早一步認識到二戰後美蘇對峙局面的形成,那麼這樣一來,保證蘇聯遠東不會出現一個巨大的仇視蘇聯的國家比蘇聯單純佔領北海道要重要得多。

或者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即使蘇聯真的佔領了北海道乃至整個日本,但是遠東內亞地區在與美國的爭奪中失敗了,遠東內亞與蘇聯毗鄰地區出現了一個仇視蘇聯的國家,至少在1945年以後蘇聯就必須在遠東地區一直到中亞地區囤積重兵。而因為本身海軍的孱弱,即使蘇聯佔領了日本,也損失面臨被美國海軍切斷與大陸聯繫的風險,這樣一來,對於蘇聯來說佔領日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除非蘇聯在遠東地區以日本為基地大力發展海軍,可是蘇聯從遠東一直到中亞面臨的陸地軍事威脅怎麼解決呢?

說白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所有政策更多時一種自保,保護自己領土安全,保護自己西伯利亞鐵路不被切斷,本質上不是一個進攻的策略,所以,對蘇聯來說,確保漫長邊境線的安全比單純佔領日本全境要重要得多。

更實際的是蘇聯根本沒有可能佔領日本全境所需要的海軍,而二戰後作為海軍實力可以吊打全世界所有海軍的美軍又怎麼可能坐看蘇聯佔領日本呢?


蘭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也標誌著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事件也說明日本人還不是像武士道精神說的那樣死心眼,整體玉碎(日本政府曾說“一億人玉碎計劃”)。



當然促成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原子彈這個催化劑,在1945年8月初,美國向日本本土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導致數十萬人死亡。日本人還真是被嚇怕了,當然美國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自身的傷亡,畢竟在反攻日本的戰爭中,可不是那麼輕鬆,日本人的抵抗還是很頑強的。

然而日本人雖然宣佈無條件投降,而蘇聯人卻根本不買賬,當時蘇聯大軍剛進入我國東北攻打日本的關東軍,沒打幾天日本就投降了,蘇聯這100多萬大軍的動員,怎麼可能白跑一趟?所以不管日本人投降還是不投降?都要繼續打,打夠本,撈夠錢為止。



但最終還是美國人幫了日本一把,雖然蘇聯軍隊的攻勢很猛,不僅快速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庫頁島南部以及千島群島,還趁機佔領了日本的北方四島,如果不是美國人及時阻止和日本快速投降的話,日本的北海道都可能保不住,到今天可能日本就要與俄羅斯討論北海道問題了。

其實蘇聯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瘋狂的報復日本,當年日俄戰爭,俄羅斯戰敗,蘇聯定要加倍報復回來。同時也趁機搶一把好處,把日本肢解了更好,至少蘇聯能夠佔領相當一部分日本領土。



所以從哪方面來看?日本人都要感謝美國,美國人幫助日本保存了基本的領土,並在二戰後幫助日本恢復經濟,還開放了市場,讓日本崛起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

所以今天日本人對美國人的服氣,定是有感而發的,國際格局的陰差陽錯,讓日本雖然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而並沒有遭受到處罰。美國對日本真的是太好了。


大正看世界


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之後,蘇聯對於日本的投降置若罔聞,一路攻打併且佔領了南千島群島,甚至準備從北海道登陸日本本土,進而消滅日本。蘇聯對於日本之所以出手這麼狠,來源於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與日本的多年的仇怨之外,更多的是謀求確立自己戰後的勢力範圍,爭取與美國爭霸資本。

首先,蘇聯與日本仇怨積怨久矣。

蘇聯早在沙俄時期,就一直對外不斷地進行領土的擴張,經過兩百多年的領土擴張,到蘇聯成立時期,已經地跨歐亞大陸廣袤領土。

日本自從日本明治維新改革之後,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侵略道路。兩國為了爭奪在遠東的利益,曾經爆發多次戰爭。

1905年的日俄戰爭和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都是以日本的主動偷襲而發起的,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偷襲沙皇的太平洋艦隊,致使沙皇的太平洋艦隊最終全軍覆滅,最終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沙皇退出在遠東的利益。

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戰役中,又是以日本主動試圖偷襲進攻蘇聯,試探蘇聯的實力,進而選擇北進還是南下,最終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的鋼鐵洪流給暴揍一頓。

然而日本對蘇聯遠東覬覦之心一直未死心,當日本與德國締結同盟條約之後,在1941年德軍數百萬精銳突襲蘇聯之後,日本百萬關東軍在東線對蘇聯遠東也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讓蘇聯面臨腹背受敵的可能性。

因此,蘇聯為了防範在遠東的日本,在遠東部署數十萬的精銳,這對於蘇德戰爭中傷亡巨大的蘇聯來說,數十萬的精銳在遠東防範日本,無疑加重蘇聯兵力的困難。

在1917年,蘇聯剛剛建立之後,西方為首的敵對勢力與沙皇封建勢力相互勾結,武裝干預蘇聯內政。西方的反對勢力一起派兵從蘇聯遠東成功登陸,並且一度攻入其境內,其中日本是派兵參與干涉蘇聯內政最多的國家。

因此,綜上所述,日本與蘇聯的仇怨久矣。

其次,蘇聯為了獲得出海口。

熟悉蘇聯歷史粉絲朋友們,想必都知道,無論是在沙皇時期,還是在蘇聯時期,一直不斷在對外進行領土擴張,除了對土地的貪婪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得出海口。

蘇聯雖然擁有世界面積最大的領土,無奈其領土多數位於高緯度,蘇聯擁有的天然港口就非常少。

自然蘇聯一直想獲得在遠東的出海口,而獲得在遠東的出海口,必然要與日本利益發生爭執,因此,正好趁著日本戰敗之際,蘇聯一舉奪下並且攻佔南千島群島,獲得在太平洋的出海口。

再次,蘇聯為了確立戰後的勢力範圍,與美國進行全球爭霸競賽。

隨著二戰進入尾聲,美蘇之間為了確立戰後在全球的利益,之間已經相互進行爭奪勢力範圍,當美國獨自佔領日本本土之後,蘇聯為了獲得在太平洋出海口的權利。

以此確立戰後在遠東地區,蘇聯海軍可以隨意的進出太平洋,進而時刻可以威脅到美國本土,蘇聯不得不對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何置之不理,一路窮追猛打攻到日本本土。

貝勒說: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蘇聯之所以對戰敗投降的日本何置之不理,一路窮追猛打攻到日本本土,除了雙方之間的仇恨之外,更多的是出於蘇聯本國自己的利益。


梅花三弄說歷史


既然屬於歷史領域也來說兩句。

首先糾正一下,二戰後的日本本土一詞適用並不恰當。根據波茨坦公告,二戰後的日本本土僅限於本島的: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四個區域。

二戰時的日本軍國主義可謂驕狂橫行,侵略中國,橫掃東南亞,又襲擊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終招致天怒人怨。

隨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45年美蘇英三巨頭髮表了德茨坦公告,對結束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做出了安排。

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人當時包括試驗中的原子彈共有三顆,用於實戰的是兩顆:一個叫胖子,一個叫男孩,分別投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那叫一個慘,一座城瞬間化為灰燼。

日本的玉碎計劃(以全民死亡造成美軍一百多萬死亡)被叫停,為避免亡國滅種,決定無條件投降。這樣本來以同盟國共同佔領日本的計劃由美國一家提前實現。


等蘇聯消滅了日本關東軍,只能佔領四島(國後、擇捉、齒舞、色丹),俄稱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至今爭議不斷。這也成了俄日兩國極少數沒有簽定和平條約的國家。

俄前總統(現總理)梅德韋傑夫多次登上四島宣示主權。並稱俄羅斯的國土夠大,但沒有一吋是多餘的。



至於以後局勢的發展走向,還須待進一步觀察。畢竟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緊要關頭,人們想不到的東西或許也可做為籌碼進行交換。


晚亭與落霞同暉


因為斯大林耳聾沒聽見唄!

明明都頒佈了所謂的《終戰詔書》,拐彎抹角地宣佈了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此時的蘇聯仍然不解風情,執意要秋風掃落葉要了日本的命。雖然這種難看的吃相非常符合俄國人的性格,但斯大林更有用力過猛的理由。

因為此時的日本再也不是1940年風頭正盛且能和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的那個大日本帝國,而是被美英等國群毆,隨時會當場去世的小日本。

這樣的日本,根本就沒有與蘇聯進行停戰談判的資本,裕仁天皇在日本高高在上,但是在斯大林面前啥都不是。

此時唯一能夠讓蘇軍停下的,是蘇聯的盟友,具體來說就是美國。

因為在蘇聯出兵前的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晤,為敦促斯大林於德國投降後出兵日本,減輕美英等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壓力,羅斯福與斯大林密約,以維持蒙古現狀、庫頁島南千島群島劃歸蘇聯、旅大商港國際化、中東鐵路交還蘇聯等作為蘇軍出兵的條件。

作為精明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不會放棄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此時的杜魯門政府遵守約定,允許蘇聯奪取約定權益,斯大林可以奪走日本的一切希望,即便日本天皇跪倒在斯大林的面前都無濟於事。

而事實上,即便作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且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在日本仍然達不到一言九鼎。

就在於人建華頒佈終戰詔書的前一天,少數陸軍省和近衛師團少壯派參謀人員為阻止日本向盟軍投降,殺害了近衛師團長森赳,並一度佔據了宮城。雖然政變最終失敗,但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各方勢力的群魔亂舞可見一斑。

長期以來,和根深蒂固的日本天皇制度相比,“下克上”傳統同樣濃重,日本帝國主義也正是在一次次下克上的試探中走向了侵略擴張的不歸路。

作為侵華的主力和急先鋒,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素有“皇軍之花”的稱號,然而這支軍隊自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從未對天皇言聽計從。從1945年8月9日150萬蘇軍對關東軍發起摧枯拉朽打擊的那一刻開始,關東軍的反抗也隨之展開。雖然此時的關東軍由於太平洋戰爭和回訪本土的需要,精銳被大量抽走,但即便是空架子,關東軍仍有60萬眾的龐大規模,這是關東軍抵抗十天的重要條件。


直到1945年8月18日,關東軍總部才下達停止抵抗繳械投降的命令,而此時距離裕仁天皇發佈《終戰詔書》已過去三天時間。

所以,蘇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美國的作壁上觀以及日本“下克上”傳統的最後瘋狂, 是蘇軍在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依然窮追猛打的原因所在。

但即便攻勢凌厲,蘇軍仍未攻佔日本本土。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美國的及時介入。


雖然美國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極大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進程,在太平洋地區佔據了戰略主動,但蘇軍相比於美軍更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天然優勢,於是蘇軍向東北、朝鮮半島等地迅速推進。

而措手不及的美國只能和蘇聯約定以北緯38度線作為受降界限,藉此拖延時間,但斯大林卻認為38度線以北的北海道也應該是蘇聯的勢力範圍。既然戰後德國被美蘇等國肢解,日本也應該是同樣的命運。

但佔據戰略主動的美國卻不想與蘇聯分享戰後的喜悅,於是搶先登陸日本本土的美國將領麥克阿瑟警告蘇聯不許登陸日本本土四島,並擺出一副不惜一戰的態勢,最終斯大林不得不放棄佔領北海道的意圖,日本避免了像德國那樣被肢解的命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