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2007年夏天,快男的旋風席捲整個中國大陸,在中國的選秀節目史裡也是寫下了弄墨重彩的一筆,而從節目中出來的選手現如今也是中國娛樂業的中堅力量。十年之後的2017年的快男也成功落下帷幕,雖然聲勢已經不如十年之前,但是節目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選秀節目十年的變遷。

《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2017的快男在製作水準上已經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了。2017年的快男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電視選秀節目了。在播放平臺上,這個老牌電視選秀節目已經不在電視平臺上進行播放,轉而投放網絡平臺——芒果TV和優酷。由於網絡平臺和電視平臺在通信技術上的直接差異,使得快男無法像前幾屆一樣採取電視直播的方式。本屆快男採用了現下綜藝節目通行的錄播制,錄播制和直播制在性質上有很大的區別,2013年的《快樂男聲》敗北《中國好聲音》就是一次直播制和錄播制的較量。在那一次的中國電視節目競爭當中,直播制雖然被錄播制完勝,但是並不代表直播制的優劣程度低於錄播制。同是《快樂男聲》這一品牌,以往的直播制和這次的錄播制在與觀眾的同步互動上就差了很多,錄播制存在時空上的延時,當觀眾在收看節目播出的時候,所看節目的製作已經完成,觀眾只能參與其投放過程。而之前《快男》的直播,由於製作和投放是同步的,觀眾在收看的過程當中可以積極的參與互動。比如07《快男》在節目中的終極PK,當兩位選手面臨最後的晉級選拔時,節目組將選擇權交給觀眾。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或者Q幣的方式為自己選擇的選手投上一票,這一形式在13年的《快男》選拔中得到了更新,短信和Q幣投票被微博話題討論大數據所代替。雖然在不同時代,這一形式被賦予的載體不同,但確是直播制不可被錄播制代替的一個重要形式。而本屆《快男》在播放形式上的差異,使得這一優勢流失,但是錄播制也給它帶來了之前節目所不具備的優勢——人設製造。人設製造在現如今的節目當中尤為重要,為了保證自己的現有受眾群體和潛在的受眾群體,人設大關一定要在節目當中短平快的樹立。在直播制中選手的人設基本靠選手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以及選手個人參賽小片去樹立。但是在錄播制當中,後期剪輯環節的加重,節目組可以在後期剪輯時打亂直播制中的線性發展。一些能展現個人選手個人特色的採訪和細節會被節目組在後期製作中放大。直播制可能3期或者3期以上才能完整樹立的人設,在錄播制中一期就可以實現。比如17年《快男》中,有一位選手叫趙英博,這位選手因形象好唱功不佳而備受爭議,但是導師陳粒卻因為其獨特乾淨的校園氣質力保他,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陳粒要去保他,這個時候錄播制的好處就凸顯出來了,節目組已不同的視角去闡釋了這個選手值得被留下來的合理性。他們分別採取了,陳粒的採訪小片、同屆選手的採訪、其他導師的採訪、觀眾的採訪以及最為重要的這位選手私下細節的捕捉。在這一系列的人設樹立手段下,陳粒力保這位選手的原因浮出水面,這位選手區別與其它選手的人設也被樹立。把不同時空的素材用於同一時刻這是錄播制的好處,可以把空間從舞臺上延伸到舞臺以外的地方。我們假設陳粒力保爭議選手的橋段嫁接到直播制裡,可能出現的結果會是其他人百思不得其解,陳粒面對全國觀眾百口莫辯,節目組陷入黑幕的爭議裡。

《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快樂男聲》從電視選秀到網絡真人秀的變遷都改變了什麼?

十年的時間改變的不僅僅有播出方式還有賽制。之前的快男選手都是自己孤軍奮戰,在每一次的比賽當中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贏得觀眾和評委的認可。但是本屆快男不同的是,他們不再孤軍奮戰,他們有了自己的團隊和導師。導師制的引進對於以往的快男算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還是拿07年的快男來舉例。那時候的評委雖然還是會因為個別選手會對應上自己的喜好而被有所偏袒,但是在面臨抉擇問題時,評委還是要公正的給出一致答案,憑實力晉級。而導師制在選手的選擇上隨意性和自主性被提升,他為自己的團隊選人,可以不參考別的導師的意見,甚至一意孤行也不會有其他導師強行干涉。07年的快男選手晉級則是要所有評委一致意見才可以的,但是17年快男選手你只要被一個導師相中了,你就有晉級的可能。與《快樂男聲》相近的另一品牌《快樂女聲》曾因為評委意見無法達成一致而在全國觀眾面前憤然離席。這一現象則很難再發生在本屆快男,因為兼具評委屬性的導師,獨立的選擇權在賽制上被肯定。但是導師制也存在一定問題就是,導師在節目中瓜分了本來可以分給選手展示自己的時間。評委和導師在性質上還是有差異的,評委只要做到點評的職責和共商誰晉級的權利即可。但是作為導師,引領一個隊伍是要盡到領導和教學的職責的。在120分鐘的節目時長裡,這些職能的展現在時間上都是消耗。07年的快男在評委的選擇上基本都是行業內的音樂製作人,他們參與過很多歌手的經紀公司選拔和音樂製作,重心傾向於幕後。很多評委

如果不來這個節目,很多業外人不會對他們知曉。而17年的快男導師們則不同,他們是已經成名於各個受眾群體的知名的歌手、明星工作重心在臺前。這樣兩種不同身份在面向全國大眾的節目裡,所呈現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之前的選秀節目經常會有評委因毒舌點評而走紅受到關注,但是這種關注在分量上不會分走太多觀眾對選手的注意力。但是明星導師不一樣,他們自帶粉絲群體話題流量,其中會有一些觀眾本身就是導師的粉絲。她們觀看節目的時候,會不自覺把對選手的注意力轉移到導師身上。導師制在素人扎堆的選秀節目裡是好是壞呢?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在最國內音樂類節目裡,最先啟用導師制的《中國好聲音》在第一屆重磅出擊之時,引起了超高的話題討論度,個別選手也被熱議,但是同時被熱議的還有導師。第二屆的時候《中國好聲音》遇上了迴歸的《快樂男聲》,雖然在收視率上《快男》不敵《中國好聲音》,但是快男選手的人氣優勢卻是《中國好聲音》無法匹敵的,13屆《快樂男聲》當中華晨宇、歐豪、賈盛強、左立話題討論度居高不下,還因為左立一人帶紅了小眾音樂民謠,反觀《好聲音》那英導師的微博熱搜上的都比選手勤快。同是選秀節目,《好聲音》後期造星能力更不敵《快男》,當同屆選手華晨宇、歐豪、於朦朧已經開展自己事業版圖的時候,同屆《好聲音》的選手已經石沉大海。很重要的就是選手個人展現在節目中所持比重,素人在節目中的表現能力本身就會收到經驗和身份的制約,這個時候導師再佔用他們的表現時長,在節目進行時積累人氣階段會大大折扣。如果不是選手不可複製性的獨特性是蓋不過導師的風頭的。人氣積累階段沒有一個很好的峰值,那在後期造星過程中是一個不利的先天優勢,況且兩個選秀節目都是背靠經紀公司通過節目的形式選拔新人。選秀節目的根本還是素人選手,通過選手帶動話題和人氣。

近年來很多有素人參與的選秀節目都紛紛加入了導師制這樣的環節,明星導師和選手一起助推收視率。當《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開啟中國綜藝新時代的時候,各家電視臺都像在新浪潮中為自己謀得一杯羹。面對收視率大旗,各個電視臺都不想放過能幫助推動收視率的任何一個方法,明星導師自帶話題流量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首選。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雖然導師的加入助推了話題流量,但是收視率卻在爭鬥中日漸慘淡。是導師制的原因嗎?導師制雖然影響選手展示的時長比重,但是卻不是決定收視率的絕對砝碼。國內選秀節目在《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快樂女聲》的帶動下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大量的優質選手資源被消耗。熱門節目《中國好聲音》就被爆出有好多“回鍋肉“,甚至是老快男老快女。選手資源的消耗是國內選秀節目面臨的窘境。選秀節目的受眾們其實是希望看到有新的面孔出現在熒幕上的,不僅僅侷限在面孔新,還要風格新,就像同品牌的《超級女聲》那樣有李宇春和周筆暢之輩的誕生。本屆快男當中,人氣稍靠前的選手基本上都被冠以明星臉的稱呼,這個明星臉不是因為他很有明星潛質而是因為他長得很像某個現今也有的明星。這種同質化的競爭手段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快樂男聲》這個老牌選秀節目在收視率和話題熱度上遠不及其他節目,甚至被人唱衰老牌選秀節目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雖然快男品牌已經是國內節目裡新人最新”回鍋肉“最少的節目了,但在選手資源大量被消耗,新一代潛在新星還沒被挖掘出來的時局裡,素人節目沒能為其帶來話題和收視,素人節目最大的優勢被失去。

一個繞不過的話題就是10後的快男已經不是十年前紅遍大江南北的草根選秀節目了,收視率的撲街已經不僅僅是製作水平層面的了,當大眾審美已經改變不可逆的時候,我們製作再精良的節目也挽不回觀眾的心了。快男10年已經從晚會式的歌唱選秀節目轉變成了今天這樣紀錄式的綜藝選秀真人秀,觀眾已經不在需要我們為他造星的時候,我們只能轉變策略讓一個選秀節目做的更像真人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