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導語

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它是我國曆史從春秋時代,進入到戰國時代的分水嶺,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中國從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大爭時代,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大比拼,拼的就是實力,誰的實力強大,誰就有話語權。

然,任何一個國家的強大和衰弱都不會是一朝一夕,無緣無故的。晉國之所以從強大走向衰落,也同樣如此。

晉國早在春秋時期,也曾是五霸之一的大國強國。因為晉國與秦國山水相依,所以晉國也成了秦國東出的一隻強勁的攔路虎,他強有力地阻擋住著秦國東出中原,逐鹿中原。

還在秦穆公時期,秦穆公就夢想著東出中原,稱霸中原,正是因為有晉國的阻擋,秦國一直不能挺進中原,所以才有了中原穩定的發展。

然,三家分晉後,把一個強大的晉國撕成碎片,分割成三個小諸侯國,從而使得秦國趁勢崛起變得強大起來,直到統一六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三家分晉與秦國統一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什麼原因成就了秦國的統一大業?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晉國衰落的起因

一、曲沃武公奪晉王位,晉國滅亡的喪鐘敲響了

首先晉國衰弱的主要原因,與晉獻公時期大規模地屠殺晉國公族有關。

原來晉獻公的祖上桓叔(稱曲沃桓叔),是晉穆公的小兒子被封到曲沃。曲沃是塊土地肥沃的好地方,適合農業發展,在農耕時代農業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曲沃經桓叔、莊伯、武公祖孫三代的苦心經營,整體實力得到迅速提高,有了經濟實力,也就有資本窺伺晉國國君之位。民間就曾有傳說:“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到了武公時期終於造反成功,武公殺死了大宗的晉侯緡,奪取了晉國國君的位置。

若說,桓叔這支小宗在奪取王位的路上並不順利。前後一共經歷了三代,近七十年的打拼才奪得了王位。這期間,周天子曾兩次插手,派兵干預桓叔這一支的篡權軍事活動。

直到曲沃武公時期,武公用珠寶重金賄賂周天子。周釐王才沒有再次派兵討伐曲沃武公,反而封武公為晉國國君。

從此事可以看出周朝王室已經開始衰落,社會大勢走向禮崩樂壞,周天子已經喪失了對各諸侯國的掌控力。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二、晉獻公大規模屠殺公族,廢長立幼,晉國雪上加霜

1、大規模屠殺公族

曲沃武王死後,晉獻公繼位。他的大臣們力勸晉獻誅殺群公子以保君位。因此一場血腥的公族大屠殺展開,屠殺過後晉國無公族。

晉國無公族,異姓貴族就得到了發展的大好時機,開始壯大變得富強。

2、廢長立幼

公元前672年,晉國出兵討伐驪戎,驪戎戰敗,驪戎王將一對姊妹花獻給晉獻公求和。晉獻公得到這對姊妹花後,歡喜得不得了,整日沉醉在這對姊妹花中。

一日晉獻公對大臣說:我昨夜失眠沒睡好覺。這位大臣問:大王您是因為驪姬沒陪你睡,才失眠的嗎?由此可見,此時的晉獻公已經一日都離不開驪姬倆姐妹。

七年後驪姬為晉獻公生了個兒子叫奚齊,驪姬的妹妹也生了個兒子叫悼子。

本來晉獻公有長子太子申生,申生還有兩個能幹賢德的弟弟重耳和夷吾,可惜的是申生的母親死得早。

愛屋及烏,晉獻公因為喜歡驪姬,想要廢長立幼,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遭到驪姬堅決的反對。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3、驪姬陰謀陷害,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晉國發生內亂

驪姬之所以堅決反對晉獻公立奚齊做太子,並不是真心反對奚齊被立為太子,她反對的是奚齊直接廢長立幼做太子不合規矩,她要奚齊名正言順地做太子。

於是,驪姬一套陰謀陷害太子申生的策劃出爐了。驪姬先通過兩個晉獻公身邊的大臣向晉獻公提議:曲沃是先君宗廟所在地,蒲邑和屈邑是邊疆重鎮,得派自己的親信去鎮守。

晉獻公經大臣的提醒,立刻覺悟到事情的嚴重性。馬上把自己的三個兒派了出去,申生去曲沃,重耳去蒲邑,夷吾去屈邑。留下了奚齊和悼子在自己的身邊。

不久後,驪姬給申生傳話說:昨夜你父王夢見到你的母親了,你趕快去祭奠你的母親。申生聽說後立刻祭奠了他的母親,並將祭祀的福肉給他的父親晉獻公送了一塊。

不成想,這驪姬趁人不備,在福肉中下毒。當晉獻公得知福肉裡有毒,當即勃然大怒。下今追殺他的三個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結果,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

晉獻公死後,驪姬兒子奚齊繼位,被大臣裡克所殺。奚齊死後,驪姬的妹妹又將她的兒子悼子推上晉王位,又被裡克所殺,晉國發生內亂。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三、晉國公族舊貴衰落,異姓新貴崛起

1、戰國時期的特點:

  • 政治: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
  • 經濟:井田制瓦解,封建生產關係產生並開始建立。
  • 思想:由於統治階級放鬆思想控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 軍事: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資源,互相吞併連連戰事不斷。

2、新興貴族在戰爭中崛起

晉國有上、中、下三軍,每軍有正、副統帥,這六個統帥叫六卿,掌管著晉國的軍隊。

晉國在和楚國爭奪霸權時,他們兩國之間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第一次晉國勝利,第二次楚國大勝。此後楚國挺進中原,晉國處境開始艱難。

公元前589年,齊項公侵犯魯國,衛國為支援魯國捲入戰爭,被齊國大敗。晉景公為防止齊、楚聯盟,決定由中軍元帥卻克危率晉軍,韓厥作為司馬伐齊。

韓厥在這次戰爭因戰功顯赫被晉升為統帥,韓氏掌握著晉國六分之一的軍權,從此韓氏走上晉國的歷史舞臺,為日後韓族崛起奠定了基礎。

晉國公族在晉獻公的屠殺與內亂中衰弱,新興異族地主從此崛起。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智氏家族的滅亡原因

晉國最初崛起的異姓卿族共有六家,韓、趙、魏、範、知、中行氏。後來知伯在爭權戰爭中將中行氏和範氏滅了,成為晉國四家卿族中實力最強的家族。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史記.晉世家》

收拾了範、中行氏後,知伯又貪心地盯上了韓氏,平白地向韓康子索地。韓康子當然不願意平白無故地就把地獻給知伯。

這時韓康子的家臣說:知伯是個貪婪兇狠的人,如果你不同意割地給他,他一定會對韓氏動兵,你還是給他吧。你痛痛快快地把地給了他,他得到甜頭後,就又會去找魏、趙兩家索地。如果他們不同意給知伯地,那知伯勢必要對他們用兵。那我們韓國豈不是坐山觀虎鬥嗎?

果然,知伯見土地這麼容易地就弄到手了。轉臉又向魏氏索地,結果魏氏也痛痛快快地把土地獻給了知伯。知伯又繼續向趙氏索地。然,趙氏趙襄子斷然拒絕了知伯的要求。

結果,知伯通告韓、魏兩氏與他結盟,一起攻打趙氏共分趙氏土地。開始,韓、魏兩氏還真派出兵事,與知伯聯合攻打趙氏。

不想這趙氏已在晉陽經營了幾代人了,所以晉陽城的百姓們拼死抵抗知伯的打擊。知伯、韓、魏聯盟兩年多也攻不下晉陽。知伯最後用水淹晉城,並得意地對韓魏氏說:水也能滅一個國家。

韓、魏氏聽知伯這麼一說,想起了自己的都城周邊也都有水,擔心知伯下一個用水淹的就是自己的都城。於是,就在攻打晉陽最關鍵的時刻韓、魏倒戈,聯手將知伯給滅了。從此,晉國就由韓、趙、魏三家掌握晉國大權。

小結:知伯本來在晉國四大卿族中是實力最強大的卿族,可為什麼最終會失敗了呢?其原因有三。

1、知伯狂妄自大,他不相信韓、魏兩家會背叛他。

2、韓、魏智鬥得法。在韓、魏兩家實力不足時,為避其鋒芒,他們兩氏以順從的假象迷惑知伯,縱容知伯更加狂妄、驕橫。

3、趙襄子智勇雙全。

  • 首先選擇好了可以長期抗戰的晉陽城。
  • 精心備戰。
  • 善於用人,在晉陽保衛戰中,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他向韓、魏兩家深明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兩家臨陣倒戈。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韓、趙、魏三家分晉,三家在遷都中衰落,秦國乘勢崛起

一、三家分晉

大浪淘沙經歷卿族勢力之間相互比拼,最後晉國由六大卿族轉變成韓、趙、魏三足鼎立。此時的晉國國君已經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迫使周威烈王賜韓、趙、魏為諸侯,晉國國號被廢,晉國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韓、趙、魏分晉後,他們能仍然堅守在自己固若金湯的國都,那麼秦國仍然處在被三晉監視中,秦國將很難得到發展的機會,秦國想振興很還真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別是衛鞅在魏國時提出過弱秦策略,如果當時魏王採用了衛鞅策略,那秦國崛起根本無望。

魏國也曾在魏文侯和能臣吳起時期,奪取了秦國的函谷關。要知道函谷關對秦國而言,是一道天然防線,函谷關在秦國國民可以安居樂業,一旦秦國丟了函谷關就等於向六國敞開了胸懷,任人宰割。

就在秦國已經到了積貧積弱,風雨飄搖的危急關頭。偏偏韓、趙、魏此時瞧不起吞食貧弱的秦國,他們紛紛“高瞻遠矚”地盯上了富饒的中原。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二、韓、趙、魏三家遷都

1、魏國遷都大梁

三家分晉後,魏國最先強大,吳起長期駐守河西之地,也讓秦東出無望,只能縮在今陝西境內。

如果魏國依託河西之地,不斷向西蠶食,慢慢地吞食秦國,變得強大後再向中原挺進,魏國很有可能統一華夏,因為當時魏國在吳起的帶領下,是最先改革圖強的大國。

但是,此時的魏國看中了富饒的大梁。魏文侯一聲令下,拿下大梁城,之後遷都大梁。

2、趙國南遷邯鄲

趙國見魏國遷都,也毫不示弱地拋棄固若金湯的晉陽,南遷邯鄲。趙國南遷邯鄲後,為挺進中原,趙國連連參與了很多次的中原戰爭。

戰爭使得趙國的國力削減衰弱,直到趙武靈王,才把戰略重點轉向北方擴張,實現了趙國的第一次中興。

3、韓國遷都新鄭

韓國見趙、魏遷都欲逐鹿中原,當然也想遷都加入到比拼的戰爭中。於是,韓王趁著秦魏互相廝殺的空擋,不失時機地把鄭國滅了,韓國遷都新鄭。

從此,韓國便陷入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三家分晉與秦國統一的關係

一、三家分晉,為秦國東出打開通道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晉國則還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強國擺在秦國東出的路上。秦國出不了函谷關,統一大業也就無從說起,或許統一中國的就是晉國。

春秋時期,秦國為了挺進中原,和晉國就曾爆發過崤之戰、麻遂之戰等大戰役,都是因為失敗而不得挺進中原。

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陷入了百多年的相互征戰泥潭,大大的損耗了國力,特別是韓國處在“四戰之地”,更是薄弱得不堪一擊,後來秦國的統一戰中,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為秦滅六國打開了通道。

二、三家分晉各國戰事不斷,秦國趁機壯大

戰國初期,魏國雖然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勝多敗少,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但是,魏、韓、趙與齊、楚、燕他們之間為了利益的爭奪,一直在互相征戰,互相損耗國力。

比如魏惠王期間,就與韓、趙發生過戰爭。而此時的秦國則趁機改革變法,就在三晉六國日益衰落之時,秦國一天天地壯大起來。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三、人才流失

因為三家分晉,中原人才本來可以留在晉國,為晉王服務,但是晉國已經消失,中原人才們只好紛紛趕赴秦國發展自己的事業,這無疑為秦國帶來了許多人才。

比如衛鞅、張儀、範睢、李斯等人,如果晉國還在的話,這樣的尖端人才就未必會到秦國去發展事業。

當年,秦穆公為了獲得中原地區的人才,可以說是處心積慮,用五張羊皮換百里奚,煞費苦心地用離間計謀求由余等人才。

四、天下大亂之時,便是秦國崛起之日

戰國期間,中原六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人口戰爭不斷。

魏國為進攻趙國邯鄲,導致魏、齊的桂陵之戰。之後,魏國進攻韓國時,齊國為救援韓國,又與魏國爆發了馬陵之戰。

魏國經過與齊、趙、韓國的兩場戰役後,魏國損失了精銳軍事力量魏武卒。秦國趁勢向魏國發動戰爭,奪回河西之地函谷關。

韓國也被魏國打得從小霸王韓,變成了小弱韓。趙國則因為戰爭和內亂,也從強國走向弱國。

到了戰國中期,魏、趙兩國聯合進攻韓國華陽,秦國白起率軍救援韓國,魏、趙兩國軍事,再次遭到秦國的猛烈打擊。

此時的秦國已經高高地站在戰國七雄的頂端,再沒有那個國家可以單獨挑戰秦國,戰勝秦國。

三家分晉晉國亡,韓趙魏三家遷都,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打開通道

總結

三家分晉在歷史上起著重要轉折作用,它順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新的地主階級制度,代替沒落的貴族奴隸制度,是一次政治大變革。

而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促使“井田制”的廢除,代表著社會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

同時,因為戰國時期的連連征戰,大國不斷呑並小國,促進了戰國七雄的爭霸,秦國又在爭霸中吞併六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秦國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統一後中國封建經濟文化,得到迅速地發展。

現在中國能位列世界大國強國,與秦統一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關聯。這才是三家分晉和秦統一六國的真正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